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延边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各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B.在紧急状态下,苏区教育制度分为如下三个部分:第一是学校,都是苏维埃办的;第二是军队,是红军办的;第三是社会,是共产党各组织办的。

    C.雌性萤火虫和雄性萤火虫发光的器官生长在不同的位置。

    D.《海底两万里》中诺第留斯号潜艇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风力发电。

  • 2、请将下列《红星照耀中国》中的句子排序,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军队里任何一个战士都可以直接向总司令“告状”——而且也常常这样做。

    ②朱德爱护他的部下是天下闻名的。

    ③他们说,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

    ④自从担任全军统帅以后,他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生活和穿着都跟普通士兵一样, 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

    ⑤朱德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在长征途中,他把马让给走累了的同志骑,自己却大多时候步行,似乎不知疲倦。

    ⑥他乒乓球打得很好,篮球打个没够。

    A.②④③⑥①⑤ B.④②①⑤⑥③

    C.④②③⑤①⑥ D.②④①⑤⑥③

  •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对华为人的高收入津津乐道地谈论,却很少看得到他们承受的压力,有市场的压力,还有机器给的压力。(将“市场的压力”和“机器给的压力”对调)

    B. 在亲子共读的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不是经济条件差买不起书,也不是知道如何去选书。(在“知道”前面加上“不”)

    C. 家长不要强烈谴责话多的孩子,因为这很有可能抹杀孩子的“说话”天赋,说不定以后就是出色的主持人、记者、主播之类的。(在“说不定”后面加上“这样的孩子”)

    D. KELT-9b是人类在宇宙中发现的迄今为止最为炽热的气体巨行星。(将“迄今为止”调至“人类”前面)

  •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科研人员(dān)精竭虑,使我国的无人战机在当代天空叱(zhà)风云。

    B.中国人民用苦难淬练意志,用不屈冲破禁(gù),用坚韧书写传奇,用奋斗(juàn)刻荣光。

    C.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jiā)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huī)下持久的人质。

    D.诗歌,如流水涓涓,如(zhì)热火焰,如(feī)红黎明,是我们闲遐生活中令人回味的一部分。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___________________,燕啄春泥,乱花迷眼,__________________

    2对全诗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意盎然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

    B.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画面。

    C.五、六两句,作者看到的是一派繁花盛开、花团锦簇的美丽景象,而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

    D.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根据课文默写填空。

    ①负势竞上,______。(吴均《与朱元思书》)

    ②相顾无相识,______。(王绩《野望》)

    ③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杜牧《赤壁》)

    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⑤《孟子》中有不少人生哲理,他说:“____________。”(《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告诉我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有利于发展;他说:“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启发我们坦然面对人生的磨难。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回顾经典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回答下面的问题。

    (1)【辨人物】请根据下面的描述,写出与之相对应的人物。

    ①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他先就读南开中学,后又在南开大学学会了英语,受开明的教育,他在南开的三年成绩优异,虽然生活贫困,但能靠奖学金维持。

    ②有一次我同他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他似乎很欣赏那些演出,带头要求唱一个喜欢听的歌。天黑后天气开始凉起来,我把棉袄裹紧。在演出途中,我突然奇怪地发现他却已脱了棉衣。这时我才看到他已把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__________   ___________

    (2)【谈精神】请简述你对《红星照耀中国》中“红军精神”的理解。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声吆喝

    召唤

    ①“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

    ②推开窗子,有雾,抓一把,浓稠得确乎有几分手感。

    ③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

    ④只见吆喝,不见人。我知道,这都是雾在作祟,我客居的这座山城,就是雾多。依山环绕的大黄路是从渝中区的大坪斜刺里拐绕过去的。雾大,能见度很低。当我着实地踩着那吆喝声时,才看清一位头缠毛巾的老人,跟我刚去世不久的母亲年岁差不多。老人枯瘦枯瘦的,坐在山坡上,就像一棵上了年纪的树。她背在背篓里的腊梅,活像是从她的身上长出来的,手里呢,持着一束腊梅,不停地对来往的行人显摆、吆喝。“腊梅,腊梅,刚从南山采的腊梅—”好像这偌大的山城,唯有她的腊梅最好似的。

    ⑤“腊梅?”我好奇地凑上前,“这是腊梅么?”说不来重庆话的我,不得不“憋”着一口“半罐子”普通话。“你说啥子?刚从南山采来的嘛!”老人显然不悦。老实说,我这是头一回看见有别于我故乡江汉平原的山腊梅,或许是这山城特有的水、土、雾的缘故吧,重庆腊梅竟是桔黄色的,不像我老家腊梅张扬的那种大红:主杆笔直、修长、枝叉繁多而不柔弱,花色呢,淡雅而质朴,像极了纯朴厚道的重庆山民。

    ⑥“买一束嘛!”老人催着我,“才4块钱,便宜得很!”我迟疑着。我不是拿不出这4元钱,也不是舍不得这4元钱,关键是我没这份养花的闲心。为了糊口,从湖北老家刚漂泊到重庆的我,自己都养不活,还养花?再说,一个没有栖息之地的落魄者,能有花的栖身之地吗?

    ⑦“好的,等我找到工作了一定来买。”我把玩、夸奖了一番老人的腊梅后,就走了。“我等着你—娃子!”

    ⑧一个礼拜后,四处碰壁的我,终于得到了曾获“重庆十大杰出青年奖”和“老舍文学奖”的重庆长风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巴一的赏识,他用一颗博大的爱心接纳了我。一直像浮萍一样“飘”的我,竟有了一个八平方米的“孤安居”。安顿下来后,我自然想到了老人,想到了我曾对老人的许诺。

    ⑨可是,当我踩着吆喝,风风火火地赶到山坡时,却物是人非。那不停地吆喝着的竟是一位中年妇女。

    ⑩“老人呢?”我问。中年妇女先是一愣,后是惊喜:“你找到工作啦?!”这回却轮到我发愣了:“你怎知道……我是来找老人买花……”

    “不错唦。”中年妇女说,“那老人就是我婆婆。我婆婆说,这几天有个外地娃子来重庆找工作,好多天了都没找到。还说那外地娃子只要一找到工作,就会来找她买腊梅的。听口音,那外地娃子一定是你不,大兄弟?”

    “是我。”我说,“我买花……是找老人。”“一样的。”中年妇女说,“我婆婆前几天到南山采腊梅,不小心摔了下来,老人一直惦记着你找工作的事,就要我来这里等你,还说如果你来买腊梅,就证明你找到了工作,她的心也就落地了。”

    我的心呼啦一热。等我买下一束腊梅后,中年妇女就立马起身,背起背篓走人,惹得要买腊梅的顾客直纳闷。

    “大姐,人家要买腊梅呢”,我不解。“傻兄弟,”大姐朝我扮了个鬼脸,“婆婆正等着我去报你的喜讯哩。”

    我不知泪是怎么流出来的。以后的日子,我总是静静地守着窗台上的那缕淡淡的不肯离去的暗香,任它们绽放、凋谢。

    雾,散了。一瓣桔黄色的阳光打在我的脸上,好是温暖,我总是时不时抬头,朝山坡上望去,可那苍老的背影,还有那熟悉的吆喝不再重现。

    再好的花,总有谢的时候。可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腊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

    (选自《美文》)

    【1】第③自然段“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这一句中,“翻”字为什么用得好?

    【2】江汉平原和山城的腊梅各具有什么特征?

    【3】文章刻画卖花老人这一形象,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

    【4】文章结尾一段写道:“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腊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按要求完成作文。

    请以《看得最远的地方》为题写一篇作文。你可以写一段游览经历,也可以创编一个故事,或者发表一篇演讲。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也不要透露人物的真实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