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眼睑(jiǎn) 悲怆(chuàng) 抽搐(chǜ) 窥伺(sì)
B. 剽悍(biào) 束缚(chǜ) 妒忌(dǜ) 困窘(jiǒng)
C. 缀行(chuò) 假寐(mèi) 搏击(bó) 意旨(zǐ)
D. 犷野(kuàng) 鬃毛(zōng) 翘起(qiáo) 覆(fǜ)盖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3年开始实施的新交通规则,对闯黄灯、开车打电话等行为严厉进行处罚,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交规”。
B.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推出了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节目,意在提高未成年人自救自护的意识和能力。
C.在“广州范本”环保包装大赛上,作品能否脱颖而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品的环保性、节约性和创新性。
D.计划于2015年建成的粤港澳大桥,将从根本上解决阻碍粤港澳合作的交通,成为促进三地繁荣稳定的“金桥”。
3、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ㅤㅤ在生活中,有些人常常愿意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不肯离开。有时,他们走出舒适区,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挑战时,会感到_______,甚至畏惧不前,_______哭泣。然而,当他们主动离开舒适区,向生活发起挑战,最终_______了自己的目标后,就会对自己所做出的改变感到惊讶与_______。
A.惊慌失措 呻吟 达成 高傲
B.胆战心惊 哀号 达到 高傲
C.惊慌失措 呻吟 达成 骄傲
D.胆战心惊 哀号 达到 骄傲
4、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拽住(zhuài) 无垠(yín) 吞噬(shì) 怏怏不乐(yānɡ)
B. 羸弱(léi) 告罄(qìn) 毋宁(wú) 毛骨悚然(sǒnɡ)
C. 无虞(yú) 炽热(zhì) 俯瞰(kān) 屏息凝神(bǐnɡ)
D. 凸现(tū) 蔚蓝(wèi) 溯流(sù) 心有灵犀(xī)
5、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平昌冬奥会中男子短道速滑500米决赛中,中国滑冰运动员武大靖锋芒毕露,以39.584秒的成绩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获得中国队首枚金牌。
B. 在近期召开的两会中,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就教育、饮用水安全、医疗、养老以及环境等方面问题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的意见(重复)。
C. 狗年新春伊始,中国电影市场就收到了一份猝不及防的“大礼”,春节档电影票房突破54亿,观众热情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
D. “成都大庙会”依托武侯祠博物馆深厚的三国文化底蕴,推出了主题灯会、新春年画展、海棠迎春展等活动,令人目不窥园(望文生义)。
6、下列对句中词语运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淫慢和治性是一对反义词)
B.我们的旅行社在大厅设有服务台,欢迎游客前来垂询。(加点词是敬辞)
C.“我倒很想知道,他们的衣料究竟织得怎样了。”皇帝想。(加点词都是代词)
D.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加点词是贬词褒用)
7、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道德 味觉 春天 草甸
解说:这四个词的词性不完全相同。
B. 愉快—快乐 觉察—察觉 热忱—热情 疲倦不堪—疲惫不堪
解说:这四组词语都是近义词。
C. 2017年中国国民经济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解说: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D. 《木兰诗》选自《乐府诗集》卷二十五(郭茂倩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解说:这句话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鹦鹉救火
有鹦鹉飞集①他山,山中禽兽辄②相爱重③,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④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居⑤是山,禽兽善行⑥,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嘉⑦其义,即为雨灭火。
——(选自刘义庆《宣验记》)
(注释)①集:栖息。②辄:总是。③相爱重:爱护和尊重。④濡:沾湿。⑤侨居:寄居,寄住。⑥善行:行为善良。⑦嘉:赞扬,赞许。
【1】用“/” 为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断一处)。
虽 知 不 能 救 然 尝 侨 居 是 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
【3】文章最后写“天神嘉其义”,从鹦鹉勇敢沾羽灭火的举动,概括“义”的含义。
9、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10分)
(1)《木兰诗》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峨眉山月歌》中表现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诗句是: , 。
(3) ,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4)谁家玉笛暗飞声,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5)岑參的《逢入京使》一诗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想怀亲之情,请完整默写出这首诗: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开在心里的橘子花
①周日的清晨,穿上运动装前往郊外的南山。山风徐徐,吹拂着脸庞。突然,隐隐闻到一股淡淡的清香,我四处张望,并没有看见有花啊。我循着花香一路寻去,转过一座小山坡,顿觉眼前一亮,满眼缤纷,这里竟是一片翠绿的橘林。
②小小的橘子花缀满枝头,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真香啊!它静静地开着,不张扬,不喧哗,自然开放在荒郊僻野。一阵风吹过,几朵小花飘落于掌心,花瓣虽已渐渐枯落,却仍可嗅到淡淡余香,我的心里充盈着满满的感动。
③小时候,故乡很多人都会栽种橘树,父亲在老屋后也种了两棵。用不着精心打理,经过阳光雨露的沐浴,橘树很快长得高大茂盛,绿意盎然。每年清明几场春雨后,初夏的某天,似乎只一夜之间,你家的橘子花开了,他家的橘子花开了,全村的橘子花都开了,整个村子浸透在醉人的花香里。我和小伙伴们常常跑到树下玩耍,摘几朵橘子花别在发间,披着满身的花香,欢天喜地满村子疯跑。这时,父亲看着满树橘花,脸上露出笑容。“看这花开得多好,今年橘子收成一定不错啊!”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
④橘子成熟了,我们几兄妹帮着父母采摘橘子,分享着收获的喜悦。橘子圆溜溜、黄橙橙的,酸甜可口。父母每年都会送些给亲戚、乡邻,自家也留一些。有一年,橘子遭了虫害,收成很少,母亲把橘子锁在柜子里,家里来了客人才拿出来招待,我们才能分到几瓣吃,让人觉得心里欠欠的。
⑤一次放学回家路上,我和同伴路过一片橘林,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刺激着我的味蕾。我咽了咽口水,瞄了一眼身边的同伴。同伴环顾四周悄然无人,便给我使了个眼色,我们迅速摘下了两个橘子,飞也似地逃离橘林,心怦怦乱跳。掰开橘子一阵狼吞虎咽,酸甜的滋味让我们开心不已。我舍不得全部吃掉,便留下几瓣放书包里。
⑥晚上,我悄悄拿出剩下的几瓣橘子,不巧被进屋的父亲发现。他沉着脸问:“小惠,哪来的橘子?”“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是不是在村头树上摘的?听说下午有人偷摘橘子了。”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
⑦“你记住了,别人家的东西,咱千万不能拿,做人一定要堂堂正正。”我点点头,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父亲的声音不大,却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上,让我牢记一生,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⑧橘子花开了一年又一年,父亲已过世多年,不知道那老屋后的橘子花开了吗?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
【1】文章标题“开在心里的橘子花”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主要写小时候的事情,而第①②段与此无关,可是去掉①②段又将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请说明理由。
【3】结合语境,品味下列加点的词语及句子的表达效果。
(1)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从用词的角度)
(2)“我,我,别人给的……”我支支吾吾地,低下头不敢看父亲的脸。……我的脸唰地红了:“爸,我,我错了!”(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4】怎样理解第⑧段画线句“于我,它们一定开了,开在我的心里,芬芳着我生命的每一天”的含义?
【5】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选文语言形象生动,情真意切,有浓郁的抒情意味。
B.第③段中“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对橘子丰收的憧憬。
C.阅读第③④段,可以感受到作者故乡民风的淳朴和家庭的温馨和睦。
D.第⑤段中“树上的橘子笑红了脸,像一个个晶莹的红灯笼”是景物描写,生动地写出了橘子成熟的特点,表现了作者看到满树红橘子的喜悦心情。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①我从高中时代起,就读老舍先生的著作,什么《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我都读过。到了大学以后,以及离开大学以后,只要他有新作出版,我一定先睹为快,什么《离婚》《驼骆样子》等等,我都认真读过。最初,由于水平的限制,他的著作我不敢说全都理解。可是我总觉得,他同别的作家不一样。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儿山东俗语。他没有许多作家那种忸怩作态让人读了感到浑身难受的非常别扭的文体,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动在字里行间。他的幽默也同林语堂之流的那种着意为之的幽默不同。总之,老舍先生成了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唯一的一个小学到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以后是激烈动荡的几十年。又见了老舍先生,距上第一次见面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起 50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姐妹,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都参加了。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爷。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从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 luán,切成块的肉),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选自季羡林《生活明朗,万物可爱》,有节略)
(1)请简要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
(2)读完本文后,请你补充完成下面这份读书卡。
摘抄1: 他的语言生动幽默,是地道的北京话,间或也夹上一点儿山东俗语。他没有许多作家那种忸怩作态让人读了感到浑身难受的非常别扭的文体,一种新鲜活泼的力量跳动在字里行间。他的幽默也同林语堂之流的那种着意为之的幽默不同。 摘抄2: 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 摘抄3: 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爷。他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容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 | ①从“摘抄1”的内容,可见老舍的文风特点是: ______ ②“摘抄2”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的原因是______ ③“摘抄2”中加点的“全然”一词用得好,好在 ______ 。 ④“摘抄3”这段文字在第④段看似赘余之笔,实则大有深意,其作用是 ______ |
(3)下面的“链接材料”选自语文教材中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请与本文④自然段比较,简要回答这两段文字在选材上有何共同点,并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链接材料】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事,或无事,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12、作文
题目:请以“一路阳光一路情”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700字左右的记叙文;或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感,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散文。②写记叙文要求文章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写散文要求叙事或抒情线索明朗,感情真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