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准确的一项( )
A.“扑朔迷离”“吴下阿蒙”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
B.《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C.《陋室铭》作者刘禹锡。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D.《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美国诗人,《自由颂》是他的代表诗作之一。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东临碣(jié)石,以观沧海。 (《观沧海》曹操)
B.杨花落尽子规啼(tì)。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C.客路青山外,行舟绿(lǜ)水前。 (《次北固山下》王湾)
D.断肠(cháng)人在天涯(yá)。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3、下列有关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红岩》中,刘思扬、华子良等是最后幸存的共产党员。
B.《创业史》中,在土改期间被人叫作“轰炸机”的是郭振山。蛤蟆滩的三大能人是郭振山、郭世富和梁三老汉。
C.《创业史》讲述了以梁生宝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告别老一辈单打独斗创立家业的狭隘思维,坚持互助互帮,为建设农村合作社事业而奋斗的故事。
D.《骆驼祥子》中,祥子从兵营里逃出来以后,牵着顺出的骆驼一路逃跑。他不敢进村,不敢睡觉,天蒙蒙亮时直接赶回了城里的人和车厂。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选择的路》其实也是写“选择”,因为未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B.“化作春泥更护花”,表现了作家虽告老还乡,却希望继续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C.《驿路梨花》以梨花为喻,驿路为线索,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过程中,讴歌了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
D.《最苦与最乐》作者是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篇调查报告列举了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B.同学们写作文一定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C.通过开展硬笔书法讲座,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汉字的魅力。
D.进入初中已经半个多学期了,我却常常在梦中看到小学老师慈祥的面庞和熟悉的声音。
6、对《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寓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告诉人们:不要信神,神不值得尊重。
B. 讽刺那些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的人。
C. 讽刺那些胆小怕事的人。
D. 赞颂雕像者不信神,有反抗精神。
7、下列句子中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那家伙一到上课就如马戏团抓耳挠腮的黑熊,老师急得拿起讲台上的教鞭挥舞两下又放了回去。
B.无数片长相类似的枯叶堆满楼前,如同大片大片从卷面上被淘汰下来的失败者。
C.他的泪水在他的脸上纵横交错地流,就像雨水打在窗玻璃上,就像裂缝爬上快要破碎到碗,就像蓬勃生长出去的树枝,就像渠水流进了田地,就像街道布满了城镇。
D.他整天整天地蹲在一个岩洞里,不管空气多么恶劣,一动不动地贴在花岗岩上,犹如生长在那里的一片苔藓,很少哭泣。
8、阅读《孙权劝学》,回答后面小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议论,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孰若孤 (_____)
②蒙乃始就学(_____)
③及鲁肃过寻阳 (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 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 文中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主要是为了揭示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 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9、用课文原句填空。
①念天地之悠悠, 。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② ,有容乃大。 (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
③ ,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
④但愿人长久, 。 (苏轼《水调歌头》)
⑤“ ”,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朱自清《春》)
⑥山尖全白了, 。 (老舍《济南的冬天》)
⑦《三峡》一文中通过写日月来表现山峰高峻 ,江面狭窄的句子是: ,
。(郦道元《三峡》)
10、阅读课内现代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阅读第③段,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2】指出第④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3】文章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如第⑤段中的画线句,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阅读第⑧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11、阅读《那年的欢喜》,完成下列小题。
那年的欢喜
郑彦英
应该是1966年,我上高小,暑假的时候,咸阳北塬上的马庄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钱,叫我带三个弟弟到集上逛逛,顺便买一斤盐。
一到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油糕,麻糖,还有馄饨。哥,妈不是给你钱了么!”
我一声喝住了:“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就没了!”
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瞪眼,也都噤了声。
集市东头是百货店,那里卖盐,但是要到那里,必须穿过叫卖各种吃食的街道。我就在街道上走得很快,唯恐哪个弟弟被哪个美食勾住了。当然最担心的还是我的小弟弟,就抓着他的手走,没想到他走到一个炒凉粉摊跟前,猛然挣脱我的手,坐在凉粉摊前的条凳上。
二弟和三弟都看着我,其实我也被炒凉粉那特别的香味馋得直咽口水,但我还是去拉小弟弟:“走,买盐去。”
小弟弟不走,死犟着坐在凉粉摊子前,我把他提起来,他又坐下去,如一摊泥。
凉粉摊师傅很懂公关,知道我主事,就不看我,有意大声叫卖:“吃一口能解一年馋,才五分钱一盘!”说着就开始炒,油在鏊子里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拱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乱爬。
我不再吭气,心里盘算着,吃一盘凉粉,就要少称二两半的盐!于是我吼:“走,不走不要你了!”
但是小弟弟铁了心,我吓不倒他,他硬着头死坐着,不看我。
我实在没法了,捏着口袋里的两毛钱,转过身,背对着三个弟弟和凉粉摊子。但是,炒凉粉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我都听得清清楚楚,特别是炒到最后,铲锅底那一层黄灿灿的凉粉锅巴的时候,师傅有意铲得浅,铲得慢,一下一下地,引诱着一街的人。
凉粉铲到盘子里了,筷子重重地放到矮桌上,随后,放凉粉盘子的咯噔声响在小弟弟的面前。
我还是不转身,我知道三个弟弟这时候肯定都看着我,等我发话。
二弟拽拽我的衣服,小声地:“哥!”三弟见我不吭声,走到我面前,怯怯地看着我。我低下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时候小弟弟说话了:“哥,闻着把人香死咧,我只吃一口,剩下的你三个吃。”
小弟弟这一句话感动了我几十年。当我转过身来的时候,看见小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软软地说了一句:“吃吧。”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我知道那是和着口水咽下去的。
小弟弟站起来,把筷子递给我,真诚地说:“哥,好吃得不得了,里头还有豆瓣酱呢!”我说:“我不爱吃凉粉,你三个吃。”说着把筷子递给二弟。
二弟和三弟推让着,一人吃了一口,又让我吃,我自然还是推。小弟弟夹起一筷子炒凉粉送到我嘴前面,那棕红的酱色,那飘忽的白色蒸气,顿时攻破了我的所有防线。
我吃了,我有意咽得很快,却不张嘴,让那美味在嘴里回旋。同时把筷子递给小弟弟。
小弟弟又推,我便把凉粉在盘子里分成三堆,让他们一人吃一堆,然后把筷子咯噔往矮桌上一放,说:“你们吃,我去付钱。”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三个弟弟吃了两堆,剩下一堆,让我吃,我问是谁没吃,二弟说是小弟弟没吃,留给我。
我没有再说话,其实也就小小三块,我吃了一块,夹起两块,一下子喂到小弟弟嘴里。
回到家里,母亲见我们弟兄四个满面红光,就招呼我们吃饭。我把盐袋放到盐罐子上,母亲掂了一下,笑着说:“吃饭。”
从这天开始的几个月里,我总觉得饭菜的味道淡了,少放了盐。我悄悄地问几个弟弟,他们也说感觉出来了,不敢问。
多年以后,我问母亲那天掂出盐的重量没,母亲笑着说:“咋能掂不出来?!”
我又问:“你知道我们把钱花在啥地方了?”母亲笑笑说:“五分钱买了四个娃的欢喜,还有比这便宜的事么!”
【1】细读全文,标题“那年的欢喜”中的“欢喜”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文章第三段写道“我一声喝住了:‘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没了!’”,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3】联系文章语段,品析文中画线语句。
【4】文中的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结合提示从文中选一例进行分析。
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
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可以是环境、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方法。
提示:“我实在没法了,捏着口袋里的两毛钱,转过身,背对着三个弟弟和凉粉摊子。”——从“捏”这一动作描写写出了“我”知道家里的难处,深知两毛钱的作用。“背对着”写出了“我”叫不动弟弟们的无奈和自己努力去克制炒凉粉的诱惑,表现了当时物质生活的匮乏。
【5】文章对母亲着墨不多,但可以得知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语句回答。
12、题目:遇见你,真好
要求:①根据材料内容,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