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放假了,美丽的校园一片寂静,人迹罕至。
B.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拈轻怕重,总是严于律己、勤奋好学。
C.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必须对知识不求甚解。
D.丁真走红照遭乡亲们疯狂模仿,同款造型姿势微笑,气质却大相径庭。
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汉宫秋》等剧本所表现的王昭君形象与历史上的真人大相径庭。
B.这一对姐妹人品好,长得又漂亮,一个热情活泼,一个斯文恬静,可谓各得其所。
C.随着环境的变化,地球上的好多物种濒临灭绝,不可救药。
D.工厂经营状况很好,可是员工们仍杞人忧天,努力改进技术提高效率。
3、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A.“从”是介词,“瀑布”是名词,
B.“辉煌”是形容词,“一片”是数量词。
C.“深深浅浅”“点点银光”都是并列短语。
D.画线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4、下列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全校同学目不暇接地聆听着科学家精彩的学术报告。
B.放暑假了,李明参加了旅行社组织的“海南三日游”活动,他那被晒黑的饱经风霜的脸,让人联想起亚热带的阳光。
C.我们就是要虚张声势,把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鼓起来。
D.你们学校打篮球的水平实在高,我们甘拜下风。
5、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凶险的任务面前,战士大无畏地冲进扫雷区。
B.有实力的运动员漫不经心,不以为然地对待比赛,结果无缘奖牌。
C.部分国家和地区医疗资源紧缺,我国企业纷纷慷慨淋漓予以捐助。
D.因严重违犯校纪,学校决定取缔其“三好学生”称号。
6、下列加点词的使用不正确的项是( )
A.废弃的工厂,锈迹斑斑,长满了荒草,昔日繁华之处成了人迹罕至之所。
B.周末休闲日,爸爸想去看电影,妈妈想逛街,最后我劝说他们陪我去游乐园,我们一家玩得很开心,真是各得其所。
C.爸爸一把揪住我的衣领,咄咄逼人地质问我为什么做这种事。
D.我的生日会,她的到来让我喜出望外。
7、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A.伴随山崩地裂的响声,火箭升空了,接着它像流星一样消失在苍穹之中。
B.微风悄悄地翻开了窗边的书。
C.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
D.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8、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富裕。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②,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③以归,恐为人所诘④。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①市井:指做生意。 ②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 ③十千:指十贯铜钱。
④诘:被责问。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1)汝素寡悔:___________________ (2)问其所欲:_________________
(3)既去,复呼之:_______________ (4)卒为良民: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得十千足以衣食 太祖常劝以读书
B. 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 左臂挂念珠倚之
C. 盗入其家 普又以其人奏
D. 何苦而为盗耶 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3】翻译下列句子。
(1)尔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2)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3)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请简要概括于令仪的性格特点。并阐述你从文中得到的启发。
9、在下列个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
(1)静以修身,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2)______________________,险躁则不能治性。(诸葛亮《诫子书》)
(3)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4)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诫子书》)
(5)___________,意与日去, _________________,多不接世。(诸葛亮《诫子书》)
(6)_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二章》
(7)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十二章》
10、走出沙漠
沈宏
①他们四个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了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的手始终紧紧攫住水壶带子,生怕一放松就会被他们夺去。
②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沙漠上,我们对峙着。这样的对峙,今天中午已发生过了。
③望着他们焦黄的面庞与干裂的嘴唇,真想把水壶给他们,然后就……可我不能这样做!
④半个月前,我们跟随肇教授沿着丝绸之路进行风俗民情考察。可是在七天前,谁也不知道怎么会迷了路,继而又走进了眼前这片杳无人烟的沙漠。食物已经没有了。更可怕的是干渴。迷路前,我们每人都有一壶水;迷路后,为了节省水,肇教授把大家的水壶集中起来,统一分配。可昨天夜里,肇教授死了,临死前,他把挂在脖子上的最后一个水壶交给我说:“不到万不得已时,千万……千万别动它。坚持着,一定要走出沙漠。”
⑤这会儿他们仍死死盯着我胸前的水壶。
⑥这水壶是我们的支柱。不到紧要关头,我是决不会取下这水壶的。可万一他们要动手呢?看到他们绝望的神色,我心里很害怕,我强作镇静地问道:“你们……”“少啰嗦!”满脸络腮胡子的孟海不耐烦地打断我,“快把水壶给我们。”他身后的三个人也跟了上来。
⑦完了!水壶一旦让他们夺去,我会……我不敢想象那即将发生的一幕。突然,我跪了下来:“求求你们不要这样!你们想想教授临死前的话吧!”
⑧他们停住了,一个个垂下脑袋。
⑨大伙又慢慢朝前艰难地行走。这一天总算又过去了。可是还有明天,后天,到时……唉,听天由命吧。
⑩茫茫无际的沙漠就像如来佛的手掌,任你怎么走也走不出去。当我们又爬上一个沙丘时,已是傍晚了。
⑪走在前面的孟海停了下来,又慢慢地转过身。
⑫天边的夕阳渐渐地铺展开来,殷红殷红的,如流淌的血。那景色是何等壮观!夕阳下的我与孟海他们再一次对峙着,就像要展开一场生死的决斗。我想此时已无路可走,还是把水壶给他们吧。一种真正的绝望从心头闪过,就在我要摘下水壶时,只听郁平叫道:“你们快听,好像有声音!”
⑬大伙赶紧趴下,凝神静听,声音是从左边的一个沙丘后面传来的,颇似流水声。我马上跃起:“那边可能是绿洲,快跑!”果然,左边那高高的沙丘下出现一个绿洲。大伙发疯似的跑向湖边。
⑭夕阳西沉。湖对岸那一片绿色的树林生机勃勃,湖边开满了各种芬芳的野花。孟海他们躺在花丛中,脸上浮现出满足的微笑。也许这时他们已忘掉了还挂在我胸前的那个水壶。可我心里却非常难受,我把他们叫起来,“为什么我一再不让你们喝这壶水呢?其实里面根本没有水,只是一壶沙子。”我把胸前的水壶摘下来,拧开盖。霎时,那黄澄澄的细沙流了出米。
⑮大伙都惊住了。
⑯我沉重地说:“从昨天上午开始,我们已没有水了。教授没把真相告诉我们,他怕我们绝望,所以在胸前挂了一个水壶,让我们以为还有水。为了不被我们看出是空的,他偷偷地灌上了一壶沙子。事后,教授知道自己不行了,因为他已好几天不进水了,他把自己的一份水给了我们。教授把事情告诉我并又嘱咐,千万别让大家知道这水壶的真相,它将支撑着我们走出沙漠。万一我不行了,你就接替下去……”
⑰我再也说不下去了。孟海他们已泣不成声。当大家回头望着身后那片死一般沉寂的长路时,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
——摘自《小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我”拼死守护的水壶中其实并没有水,这在前文中有多处已经给以读者暗示,这样的安排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B.在那沙漠上,面对没有水的现实,人是多么的无助、无奈甚至无望,这一故事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在自然面前人的渺小。
C.小说以水壶为叙事中心,通过描写孟海他们与“我”的对峙,批判了人在生死抉择时为求生而丧失自我的自私。这正是小说的主要题旨所在。
D.小以“水壶”为线索,通过叙写考察队员走出沙漠的故事,刻画出在生死攸关时人与人不的品格特点。
【2】小说开篇就描写双方为抢夺水壶而对峙的场面有什么好处?
【3】请赏析第⑫段画线句子的作用。
【4】小说结尾“当大家回头望着……。……才明白是怎样走出了沙漠”,你认为“大家”明白了什么?
11、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2】老渔夫的喝采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12、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烦恼、喜悦、忧伤、渴望、感动等等。
(1)提示:可以描写场面、事物,也可以叙述故事。情感抒发要有内容,有凭借;
(2)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
(3)字数在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