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铁门关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窗(xián)  (zhuó) 俯(kàn)    毛骨然(sǒng)

    B.默(qiè)  持(jīn) 酝(niàng)   忧心忡忡(cōng)

    C.育(bǔ)  (qì) 取(dì)      卧龙(qiú)

    D.赘(léi)  偻(yǔ) 着(zuàn)    为人知(xiàn)

  • 2、下列关于作家及作品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散文家、诗人、学者。他在文中借对初春时节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以及春天里的人的描写,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表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写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自己乐观向上的情感。

    B.《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那个秋天,母亲病故了,“我”终于懂得了母亲未说完的遗言,领悟出“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

    C.《天净沙·秋思》作者是唐朝的马致远,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D.《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作者围绕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写了冬天济南的山、水美景,表达了对济南的喜爱之情。

  • 3、下列选项中,对选段整体语意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深入一本好书的世界简直妙不可言。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一生最喜欢的书是《一千零一夜》《堂吉诃德》,以及斯蒂文森、吉卜林等作家的作品。他说:“我一生读的书不是很多,大部分时间都在重读。我更喜欢重读。”博尔赫斯重读的大多是经典,他是在反复阅读中理解、发现经典的意义。经典作品不是读一次两次就可以吃透的。一代伟人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到人生结束,至少读了70年《三国演义》。

    A.名人都喜欢反复阅读,

    B.重读中需要感受经典的魅力。

    C.重读有助于感受经典的魅力。

    D.深入一本好书的世界简直妙不可言。

  •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将建设美丽乡村和打造文化景区相结合,既能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又能发扬文化旅游产业。

    B.科学家应该用专业的知识去传播科学理性的精髓,让科学获得公众最广泛的支持和理解,这是科学家的责任,也是一种担当。

    C.杨绛先生学贯中西,著述丰硕,成就非凡,享誉海内外。

    D.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区学校很多都在开展“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的活动。

  • 5、【火眼金睛识人物】《西游记》中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请你根据《西游记》中人物的性格,帮小语选出下列图中人物与形象对应较为合适的一项是(       

    A.A

    B.B

    C.C

    D.D

  • 6、下列各组词语中注音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A.(pài)        (dǎo)       古(gèng)        而不舍(qiè)

    B.对(jiào)       (qì)        午(shǎng)       气冲牛(dòu)

    C.妒(jì)          育(bǔ)        友(zhì)          鞠躬尽(cuì)

    D.(zuò)        (huì)       红(yān)          迷离(shuò)

  • 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峨(cuó)   细(xiān)   伏(zhé)    锐不可(dāng)

    B. 耀(xuàn)    (xué)    (zhuó)    佳木葱(lóng)

    C. (fèn)    妒(jí)   息(qī)   态可掬(hān)

    D. 旗(jīng)   事(yì)     乳(bǔ)   风云(chà)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侯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节选自《吴起守信》)

    【1】选出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     

    A.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B.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C.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D.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太丘舍

    ②尊君在

    返而食

    ④其为信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故人来,方与之食

    【4】通过阅读以上两篇文章,你在做人和做事方面有哪些收获?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______。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____________。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老汪栗子

    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颜色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没有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成尖锥状,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别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助他们?

    山里人也纯朴,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果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1】通读全文,参照提示,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故事。

    晚开店   炒香栗收野栗

    【2】第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段划线句关于打栗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的加点词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

    【5】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把紫罗兰的香味留在心里

    ①社会生活中常见这样的矛盾心态:相似的状况、相似的言行、相似的后果,倘若发生在他人身上时容易“怒从心头起”,倘若是自己所为便可能下不为例、不了了之。评价的“尺子”大相径庭,原因究竟何在?

    ②网上流传的一则视频,发人深省。一个外国男孩在超市兼职收银员,一天早上面对结账的长龙手忙脚乱,半天也搞不定总出错的机器。有排队的顾客不耐烦地指责他,后来竟然发展到恶言相加。在众人的催促、谩骂下,男孩忍不住瘫坐在地上哭诉起来,原来他的母亲当天自杀了,而他为了交房租不得不赶来打工……错愕、沉寂、自责,充斥着故事的结局:他人的内心深处有多少我们不知的苦难!

    ③“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人们非常熟悉。然而知易行难,真正付诸实践的时候常常不自觉地打上折扣,就在于眼睛里只有“收银员的手忙脚乱”,却忘记了推己及人,忘记了“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忘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律己宽人,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答:“其恕乎!”原谅自己的失误不难,体察别人的境况不易,一个“恕”字,要义正在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凡事少一些钻牛角尖,多一些“反求诸己”。西谚有云:“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讲的同样是容忍与宽恕的道理,这道理的“香味”更要留在心里。

    ⑤原则问题,必须讲原则;是非问题,必须分是非,是就是是,非就是非。但日常生活是另一个场域,往往不需要那么多的“杀伐决断”,这恰如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所劝诫的,在一般情况下没有多大的“是、非、善、恶”可分,不要在“小节”上去“吹毛求疵”。

    ⑥“恕人”不易,“律己”更难。有人曾劝周恩来同志写本回忆录,他笑笑说,“如果我写书,就写我一生的错误。”常思己过,要勇于在周围设置多面“镜子”,以对他人惯常的挑剔与苛刻目光去打量、矫正“镜中人”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这不仅是人格品性臻于至善的谦逊,同时在目光如炬的自我观察中,我们才会真切体会到“眼里揉不下沙子”的消极刻薄,以及“善莫大于恕”的人生境界。

    ⑦“做人要厚道”,体现个人的修养与情怀,也关乎社会的心态与风尚。极端的戾气,往往便来自“恕人”与“责己”关系的失调错位。市场经济重利,社会治理讲理,也离不开相互包容的胸怀。“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大事不含糊、小事多“糊涂”,先之以身、后之以人,紫罗兰的“香味”定能在人与人、心与心之间久久弥散。

    1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开篇摆出“评价的‘尺子’大相径庭”的现象,意在提出问题,引出本文要探讨的“恕人”话题。

    B. 作者认为人要有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的美德,不能吹毛求疵,“讲原则”应该给“恕人”让路。

    C. 第②段作者列举顾客对超市兼职收银员恶语相加的事例,证明了社会生活中恕已容易恕人难的矛盾心理。

    D. 律己恕人是人格品性臻于至善的谦逊,也是个人修养与情怀,更是人与人、心与心之间和谐交融的润滑剂。

    2下列不符合“恕人”精神的一项是(   )

    A. 林肯总统对政敌以宽容著称,他曾说:“我们难道不是在消灭敌人吗?当我们成为朋友时,政敌就不存在了。”

    B. 古人云:“律己宜带秋风,处世须带春风。”要求自己须如秋风一样严厉,与人相处要像春风般温暖。

    C. 一位理发师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不慎把总理的脸刮破了,总理并没有责怪他,体现了总理的美德。

    D. 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念在曹操曾经赐赤兔马,赐锦绣衣袍的情分上,不顾立下的活捉曹操的军令状,放走了他。

    3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在生活中以容忍留下“香味”?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文字,按要求写作。

    前进,才能站到最后。退缩,只会被埋没……

    请你以“这次,我没退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书写端正、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②不得套写、抄袭,要有真情实感。③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学校名称。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