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鄂尔多斯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分(qí) 憔(cùi) 妹(zǐ) 人迹至(hǎn)

    B.一(shà) 笑(nì) 遮(bì) 为一谈(hùn)

    C.烂(màn) 倜(tǎng) 徘(huí) 然不同(jié)

    D.别(jué) 侍(lòng) 云(xiāo) 油然而(shēng)

  • 2、选出下列句子中所有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这次艺术节办得千姿百态,全校师生交口称赞。

    B.前尘往事历历在目,使人感慨万千

    C.老师几句点评,使我忍俊不禁:“啊,这篇文章原来还有这么深刻的内涵。”

    D.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花枝招展,鸟儿也回来了。

  • 3、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嘹亮   决别   繁花嫩叶   花枝招展

    B.宽敞   镶嵌   咄咄逼人   刻骨铭心

    C.云霄   感慨   不求深解   喜出望外

    D.祷告   徘徊   根深缔固   恍然大悟

  • 4、下面对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猎人笔记》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以见闻录的形式创作,体裁风格多样,语言简练优美,可谓文化小说、诗化小说的范例。

    B.《湘行散记》创作于1934年初,是作者重返湘西所写,透过表层的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

    C.《白洋淀纪事》以白洋淀为背景,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正气和抗日军民坚毅不屈的精神。

    D.《镜花缘》是一部神话小说,想象奇特,构思新颖,全书以武则天科举选才女为背景,构思了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和其他才女一起考中,在朝中有所作为的神话故事。

  • 5、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元(xūn)       恶(zèng)       (shì)        微不足(dào)

    B.越(zhuó)     (dì)          足(shē)        如释重(fù)

    C.鸣(yè)        (tiē)          负(gū)          仙露浆(qióng)

    D.过(yǐn)       宿(sù)          (dùn)        人寻味(naì)

  • 6、下列作家、作品描述正确的是( )

    A. 《最后一课》是德国都德的一篇小说《资治通鉴》司马光 纪传体通史

    B. 《邓稼先》 杨振宁《爸爸的花落了》林海音

    C.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莫泊桑 英国《木兰诗》南北朝时北方民歌

    D. 《伤仲永》 王安石北宋《丑小鸭》安徒生法国

     

  • 7、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坚持做眼保健操,能够有效改善眼疲劳,预防近视等眼部疾病。

    B.通过持续开展跑操运动,学生的体质得以增强,意志得以磨炼。

    C.午睡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它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好的益处。

    D.班会,是班主任对班级进行管理、对学生开展教育的重要阵地。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唐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肤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②穷兵黩武: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③夙夜:朝夕,日夜。④徭役:中国古代统治者强迫平民从事的无偿劳动。⑤稔(rěn):丰收。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已( )                           (2)惟( )                           (3)犹( )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2)夫治国犹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盛。

    【3】从文中看,你认为唐太宗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请将下面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1)东临碣石,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____________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子曰:“_________________,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5)子日:“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6)_________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7)诸葛亮的《诫子书》中表达“以宁静心绪来涵养德行,以节俭生活来培养品德”之意的句子是:“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困城之外的相守

    因为武汉封城,莉君已经在娘家待了整整50天。

    莉君与母亲都是能干且脾气犟的人,秉承的人生哲学是: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往年春节,莉君回娘家过年,待上5天,是她忍受的极限。她40多岁了,可一回娘家,一定会被母亲当成14岁的小姑娘管着。

    早上睡个懒觉,挨管;晚上11点过了还在刷剧,挨骂;怕胖,少吃一口肉,要管,说是富富态态才吉利;做瑜伽伸展得像一只软腰猫,要管,说是万一闪了腰,村医那里可只有是贴上膏药,拍个X光片还要上镇医院。

    回娘家才两天,平地一声雷,武汉封城了。见女儿一脸的震惊和恍惚,母亲兴高采烈地说:“这下可好,你就不得不多陪妈一阵子了,走不脱了!”莉君略有不快地说:“留在这儿吗?跟你吵架呀!”话一出口,她就有点后悔。父亲故去多年,母亲从村里小学退休后,独自在山村生活。家里空旷而冷清,盼着儿孙们春节回来,也是人之常情。然而,莉君也有不愿意长留的理由,要忍受网络不稳定、洗澡没浴霸的不便。可是母亲就没有不便吗?按母亲的话说,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加上媳妇孙辈,光是坐下来吃饭,就是满满一桌。这一封城,儿孙们都回不去,不光要张罗吃喝,单是儿孙要用的文具、电池、拖鞋、睡衣,就够母亲忙的了。

    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依照她的脾气,说软话是不可能的,尽量帮衬母亲维持这一大家子的正常运转,就成了莉君暗自给自己分派的任务。

    每天,她帮母亲将一百多斤腊肉、咸火腿搬出去晾晒。母亲欣慰地说:“幸亏今年没嫌土猪肉贵,依旧腌了那么多肉,不然这会儿村镇都封了,上哪儿买肉去。”莉君听了惭愧,往年,回武汉前,母亲总要往车的后备厢里塞满米油、腊肉,自己心里可全是嫌弃。

    每天,莉君还帮母亲侍弄小菜园。往年,母亲四处张罗菜种、肥料的时候,莉君都要取笑她说:“没事干!快递一公斤十块钱,比青菜贵两倍多,还要往武汉儿女家快递蔬菜,会不会算账啊!”母亲说:“劳动不休,筋骨不锈。你爸走了,去菜园还能听听鸟唱,晒晒太阳,解个寂寞,你们年轻人不懂的。”这一回,菜园终于派上大用场。莉君跟着母亲收菜锄地,看见菜园里的一株野茶树生出新芽,她憨闷多日的心里,仿佛沁入了一股清气。她终于理解母亲不愿闲在屋里,非要出门劳作的原因。

    每天,母亲上灶炒菜,做馒头,蒸发糕,莉君就蹲在灶口帮她烧火。母亲说火软一些,她就挑松柴火,只放枯枝败叶;母亲说火硬一些,她就燃起硬柴,将火烧得旺旺的。这样的日子里,她仿佛回到了14岁,那个唯母命是从的年纪。她觉得这也挺好,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母女俩诉说往事,对上了只有她俩知道的暗号。有一天,炒完一大桌子的菜,母亲自言自语:“真是怪了,以前一个人吃饭,在电磁炉上炒两个菜,就腰酸腿疼;如今一烧大柴灶,这八大碗莱做下来,倒也不觉得小腿沉重,咋回事?”莉君感激地望了望母亲,笑道:“老妈,灶口暖和,比电磁小太阳还管用。要不,为何老猫都喜欢贴着灶口?”母亲望了她一眼,说了平生第一句软话:“闺女,等你也要靠偎灶驱寒时,你就回妈这儿。妈这儿别的没有,大灶柴火管够。”

    莉君眼眶发涩。令她眼眶发涩的还有一件小事:那天,母亲上山拾柴归来,挑出了一小截软木,严正警告众人,尤其是莉君两个弟弟家的皮猴儿,不准动她的木头。大家都纳闷,她要用这一小截软木干吗。几天后,莉君意外地得到了礼物——母亲亲手雕的软木青蛙。只见栩栩如生的青蛙蹲在荷叶中央的筋脉上,好像准备随时腾跃而起。“37年了,我总记着欠我女一份情,”母亲说,“小时候,干活有你的,玩具没你的。你要过一个发条青蛙,我和你爹都没满足你……”

    莉君接过青蛙,仿佛看见母亲的牵挂和叮嘱,仿佛在木雕的每一线光影中流转……

    【1】下列对文章内容与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标题“相守”点明主旨,又叙写武汉疫情来表现母爱。

    B.第③段写母亲的管骂,从交待的行文看,此时的莉君并不完全体凉母亲。

    C.第④段运用插叙,写母亲独居山村的寂寞和冷清,希望儿孙们多住几日。

    D.文章选材细腻,都从生活小事写起,没有一件惊人的大事,却感人至深。

    【2】依据文意,填写表格内容。

    段落

    概括内容

    莉君对母亲的感情

    文章线索

    晾晒腊肉、咸火腿

    (1) 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

            理解

    (3)__________

    (4)________

    【3】按括号内的要求,品味词句。

    (1)莉君的心被揪扯了一把。(为什么会揪扯?有何表达作用?)

    (2)自己脱去了成年人的生硬铠甲,母亲忘记了老迈垂暮。(从情感角度分析句子的含义。)

    【4】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任找出两组来简要分析其作用。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腕上茉莉

    ①去眉山参加文学活动,晚上,几位文友出去小聚,在岷江边且歌且舞,好不快活。

    ②这时候,突然从门外走进来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一串白线。白线呈圆形,上面系着什么东西,走到近前,我们才发现,是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先生们,要苿莉花不?新鲜的苿莉花。你们男士为女士买一些呗。”老太太的声音近乎哀求。“卖花的!”文友们几乎异口同声。男士们不乐意了,打算喊老板过来,怎么有卖花的窜进来,这无异于在大排档吃饭,被乞讨者摇着饭盒一样煞风景。

    ③老板来了,看了一眼老太太,悻悻地说,客人不要,就不要强行推销了。也许是看出了老太太面露难色,同行的一位女文友查了一下人头,买了十二串,她说,每人一串,女的臭美一下,男的克服一下中年老男人的油腻。

    ④我也领到了一串茉莉花。新鲜的茉莉花。远远的闻,丝毫没有任何味道,手腕移到鼻尖处,异香得很。这让人知道,在药材大市场买到的茉莉花近赝品。药材大市场里的茉莉花完全没有花香,相反,有的还有一种硫磺熏蒸过的异味,为了驱虫,可以长时间保存。

    ⑤那个卖花的老人走了,临走前还冲着女文友鞠了一躬,这一鞠躬,差点把那位女文友的眼泪给惹下来。

    ⑥这时候,饭店老板亲自来上菜,边说对不起——

    ⑦不好意思,一听口音,你们就是外地客人,让你们破费了,今天的花钱我来出。没事没事,女文友忙说,毕竟这么大年纪还出来卖花,实属不易。

    ⑧我脑海里再次浮现那位卖花老太太的样子,满头花白的头发,手指却很光滑,皮肤并不差,不像是出过力的样子。与我们同行的文友老张说,你看那老妇的手就知道,不是辛勤的劳动人民,分明是来骗钱的。饭店老板表情很严肃,打断了老张的话说,这位先生,你只说对了一半,她确实不是乡下劳作了一辈子的妇人,她是市二小的退休教师。但她绝不是什么骗子。

    ⑨我们一愣。饭店老板欲言又止,嗨!我索性告诉你们吧,老太太到饭店卖花是我默许的,这位老太太家里开着一个三分地的花圃,专卖茉莉。她原本生活殷实,拿着一笔不少的退休工资,可是,五年前,她的儿子突然离她而去。

    ⑩是事故,还是疾病?女文友问。是事故,老太太的儿子也是一位教师,到四川一个偏远山区去支教,据说那个山区小学很贫穷,老太太的儿子开着一辆越野车每周往返一次:拉着眉山的特产到支教的小学校去。他把工资全搭在了支教上,连自己的车子也疏于保养。一次,他再次拉着物资去往支教山区小学的时候,爆了胎……

    ⑪满桌文友陷入沉思,共同举杯满饮。那感觉像是在敬老太太的儿子。

    ⑫老板继续说,她的儿子走了以后,还有孙子在儿媳妇肚里没有出生,老太太生了一场大病,然后,卖了城市的房子,在郊区买了一处农家小院,院子里专门种茉莉来卖。一开始,我们以为老太太确实缺钱,后来才知道,老太太主动承担了儿子生前的“重任”,每个月用卖花的钱定时邮寄给山区那所小学……

    ⑬老张听到这里,风一样地刮出去,两分钟后,他冲回来了,嚎啕大哭。说:“我专门去寻那老太太,打算买光她所有的茉莉,老太太却说,她不愿意一下子把茉莉卖给一个人,这样,其他顾客就闻不到茉莉花的香了……”

    ⑭次日返程,那串茉莉花即便已经干了,我却舍不得扔,我仔细看着一根棉线上串起来五六朵枯黄茉莉花,手工并不好,打了一个笨拙的结,绕了两圈,我却戴在腕上,归程的一路上,仍能嗅到隐隐的香气。

    1说说本文以“腕上茉莉”为题的作用。

    2第④段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文中老太太的形象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老太太是一个怎样的人。

    4结尾说返程时茉莉花已经枯黄,“我”为什么仍能嗅到它“隐隐的香气”?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题目:瞧,我们班的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