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乐山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荒僻 绸密 仙露琼浆 珊珊来迟 B.吞噬 烦燥 千钧重负 天崖海角

    C.默契 修茸 心有灵犀 沥尽心血 D.斑斓 猥琐 怏怏不乐 颠沛流离

  • 2、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suì yān然勒功  qiè而不舍

    B.jiào  yān 气冲dǒu 痛绝

    C.bài sǒng 至死不xiè   hān然入梦

    D.gèng  zhì 育之恩   kǎi淋漓

  • 3、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忏悔    修葺    驿路    忍俊不禁

    B.商酌    竹蔑    譬如    以身作责

    C.累赘    拖沓    瞬息    颠沛流离

    D.朦胧    笼罩    矜持    诲人不倦

  •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鲁迅先生笑得连烟juǎn)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ké sou)起来。

    B.像春蚕在咀嚼jǔ jué)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wū yè),像波涛在澎湃。

    C.cāng)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zhàn)开似的。

    D.他们的燃料已经告yáo),而温度计却指在零下40shè)氏度。

  • 5、下列文学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故事。

    B.《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C.欧阳修,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

  •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纷纷扬扬的雪地里,一个小女孩兴高采烈地在湖面上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

    B. 美术课上,王老师对学生的绘画作品常常指手画脚的精心指导。

    C. 吴承恩的“神魔小说”《西游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神通广大、除恶灭邪的形象。

    D. 认真读完《学生危机自救手册》后,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

  • 7、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天津爆炸灾情发生后,流动采血车前,等待献血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这场面让人感动得头晕目眩

    B.历史上曾经人来人往的丝绸古迹,如今已变成人迹罕至的沙漠。

    C.两位阔别多年的老朋友意外在异国他乡萍水相逢,别提有多高兴了。

    D.由于几日来连续的强降雨,街道都已经到了万人空巷的程度。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世宗用兵淮上,宰相范质奏普为军事判官。太祖尝与语,奇之。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节选自《宋史·赵普传》)

    (注释) ①蓟:蓟县。②淮:淮河地区。③太祖:赵匡胤。④私第:指旧时官员私人所置的住所。⑤阖:关闭。⑥箧:小箱子。⑦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卿今当涂掌事  当涂:____________

    (2)即刮目相待  更:_____________

    (3)为相     及:_____________

    (4)晚年手不卷  释:_____________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2)太祖尝与语,奇之。

    3联系(甲) (乙)两文,简析吕蒙和赵普两人的读书经历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读书的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根据语境进行默写。

    (1)《木兰诗》中表明边塞生活艰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登上顶峰眺望远景,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感,大家纷纷拍照留影。(用杜甫《望岳》中的诗句填空)

    (3)《游山西村》于写景中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以落花为喻,表明诗人心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孙权为了让吕蒙多学一些知识,对吕蒙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羞涩与庄严

    周涛

    ①昌耀的辞世令我异样的平静,这平静使我自觉有些接近冷漠。该发生的终于发生了。我是较早知道昌耀病情的人,也是他在病榻上挂念过的人。青海的朋友在电话里说你能不能过来陪他几天?我说不必了。我是绝不会去目睹他临终前的痛苦面容的,而愿意永久地保留他给我的印象——昌耀独有的羞涩与庄严。

    ②我和昌耀一共只见过三次面,平时基本没有书信,偶尔有过一两次电话,将近二十年来,相忘于江湖。第一次见面是1982年的绿风诗会,那是一次全国近百名诗人参加的盛会,可谓群贤毕至。昌耀是一个独行的孤旅,他的存在像一个无声的预示,给兴奋喧哗的诗人节抹上一层淡淡的悲苦。当时他给我题下的留言是:前方灶头,有我的黄铜茶炊。可能没有人想到,正是他的颜色染就了他以后十数年间诗歌的命运。他在情感上已经是先知的。

    ③之后的认知则完全是因为他那本《命运之书》,正是这部诗集,使我意识到大师的存在和经典的凝重。读毕掩卷,我说了这样的话:所谓昌耀,就是当今中国行吟在青海高原上的屈原!这位命运的逐臣、艺术的孤立者同样不为人理解,区别在于屈原的忠心孤愤不为楚王解,昌耀的绝世诗篇不与国人通。

    ④潮涨潮落,云起云飞,这多年来文坛兴衰了多少一时人物,喷射了多少过时喝彩,惟有昌耀如艾青笔下的礁石,淹没了又露出来……对,纪念昌耀最好的办法就是读读艾青的那首短诗《礁石》,那是对他最真实的写照。

    ⑤大约到了1997年,我去兰州开会,专程去了一趟青海,我没有去看青海湖,而是专门看昌耀。我想看看这个真实的昌耀和我头脑里用文字构成的昌耀是不是吻合。结果,比我预料的还要严丝合缝,昌耀是一个圣子圣婴,是全身最少沾染世俗油污的人,他的羞涩与庄严说明了他内心的清澈与坚忍。他就是青海湖。

    ⑥他的确是羞涩的。那天我们到处找不到他,留了话,下午他骑自行车来到省军区,一见面他低声说:他们不让我进,我说找你。然后我们到房间里坐下来,我为他削了个苹果,他始终把那个苹果擎在手里,没有咬一口。到了吃饭时间,他要回去,我坚持留他一起用饭,但是我注意到昌耀很少动箸,他只是象征性地吃了一顿饭。

    ⑦后来我去了昌耀的住处,很是简陋,外间是公用办公室,里间一个小屋是他的住室。我没说话,内心有些酸楚,偌大的青海难道养不起昌耀这样一个诗人么?可他却得意地说:一下班他们都走了,两间房子都是我的了!我望着他儿童般天真的表情,心想在人世间他是无知的,因而也是满足的。

    ⑧我说:干脆我帮你调到新疆来吧,我能办到,条件要比这儿好得多。他没料到,愣了几秒钟,两双眸子互相凝视片刻,信任和遗憾转瞬变幻。然后他说:算了,我在这儿待惯了。这一刻,他的羞涩变为庄严,坚定而且圣洁。他知道服从命运,深懂敬畏上天的安排。任何诱惑都不可能再改变——这个诗人自身已经成为青海高原上的一座山脉。也是,昌耀怎么可能离开青海呢?他已经长在那里了,就如圣婴已经无法脱离苦难母亲的怀抱。

    ⑨过了一年,我们在北京又见了面,是《人民文学》的一次颁奖活动,昌耀依然谦虚羞涩,坚定庄严。应该说昌耀式的羞涩已是当今很少见的一种神态,与种种招摇撞骗、大言不惭,应付自如、自命不凡相对照,我从那羞涩里看到了良知——被现实风尚埋在很深很深处的良知。昌耀就是这样一面镜子,青铜出镜,他的存在总能照出一种别样的东西来,他能让有心的人看出自己的脏处和异样处,因而生出一些对自己的羞愧之心,这大概就是人格。

    ⑩现在,这面镜子从高处跌碎了。所幸他留下了自己的诗作——珍贵的不可再得的卓越绝响。不管他是怎么死的,我敢断言,他肯定是没有白活。有《命运之书》,一生足矣。世上有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活法,但我没见过哪个人比他更接近圣人。

    昌耀现在是安详的,他的灵魂因了高原而离天堂最近,他无愧于自己,更无愧于人世。假如青海湖夏季的天空中有一大朵洁白因强烈的阳光而爆裂开花的云,那一定是他在俯瞰万顷碧波了……昌耀你好!

    【1】作者回忆了有关昌耀的哪些事情?请根据文章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正是他的颜色染就了他以后十数年间诗歌的命运。

    (2)纪念昌耀最好的办法就是读读艾青的那首短诗《礁石》,那是对他最真实的写照。

    【3】结合语境,揣摩句中加点词语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心理。

    那天我们到处找不到他,留了话,下午他骑自行车来到省军区,一见面他低声说:“他们不让我进,我说找你。”然后我们到房间里坐下来,我为他削了个苹果,他始终把那个苹果在手里,没有咬一口。

    【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昌耀是一个怎样的人?简要分析。

    【5】生活在,历史上,书籍里,其实也有不少昌耀先生这样的人。请举出一例,说说你的理解。

  • 1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人的麦田

    ①我读高三的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盛行陪读。我所在的那个班,一半以上的家长都在陪读。而我,似乎是一个孤独的“另类”,因为,整整三年,我的父亲从未到学校来看过我,我虽然并不奢望父亲陪读,可见到那些陪读的父母,心里还是隐隐发酸,直到那年高考,我才明白:父亲对我有着别样的期待,我并不是孤军作战。

    ②高考前两天,学校让我们自己调整,我调转方向,打道回家。半年的闭关苦读,我和时节完全脱钩,回到家才惊地发现,满地金黄,漫天麦香,已到收麦季节。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③对于我的火线回归,父亲很欣慰,“上阵父子兵”,麦收是父亲最重要的战役。多年来,我们一直并肩作战,把时光打得颗粒归仓,父亲拿起一把镰刀,试试锋刃,递给我,今年麦倒伏,要用手割了,我心生忐忑——过去割麦。是跟在收割机后,零打碎敲,对抗性为零,现在回到冷兵器时代,和麦子打“阵地战”,我还真有些力不从心。我接过镰刀,掂了掂,我明白,我再怎么做也做不到像父亲那样游刃有余。

    ④六月,阳光如炽,我不时直起腰,沿着脊梁沟,汗水一泻而下,酸痛逆流而上。我低估了弱不禁风的小麦,要把镰刀临阵倒戈,把我的掌心磨满水泡,我暴露在麦芒般刺眼的阳光里,孤立无援,父亲却像个无坚不摧的坦克,所向披靡。在这里,父亲总是火力十足。我不得不承认,这片麦田是父亲的主场,我则是他一个人的啦啦队。

    ⑤田间休息,我给父亲端上了茶水,父亲看看我的手:“使不惯?别攥太紧,和拿笔一样。”我点点头,父亲可以在他的麦田纵横驰骋,只是他没能教会我,或者说,他压根儿就没有想过要教会我。

    ⑥喝罢水,父亲问我:“快高考了吧?”我说,“后天。”父亲怔住,满身的汗珠也如麦粒般静止,父亲拿毛巾擦拭着我的额头,似乎要把我湿漉漉的疲惫赶走。很快,他督促道:“快回家歇着吧,别累着,高考才是你该干的事。养足精神去收你的麦子,那个我帮不上。”

    ⑦父亲又开始埋首割麦,把对我的歉意,肆虐在麦子身上。在这里,镰刀是笔,麦子是墨,麦田是纸,父亲在麦田挥毫泼墨。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⑧阳光烘烤着麦田,我拖着沉沉的步子。羞愧地以备战高考的名义溜号。父亲伫立着,像一株硕大的麦穗:身滚圆圆的汗珠,如麦子般饱满,灼灼其华,刺痛着我的眼。麦子是父亲的汗珠,而我是其中最大的一株吧。

    ⑨正如麦田是父亲一个人的战场,高考是我一个人的麦田!看着同学被父母簇拥着走向考场,我没有丝毫嫉妒和埋怨,因为我并不孤独,从故乡到小城,我和父亲在并肩作战。考场上,我在恣意挥毫;麦田里,父亲在挥汗如雨,我们在各自的麦田里收获着自己的“麦子”。

    ⑩那年,我考取一所重点院校,以后,求学,工作,一路栉风沐雨,我始终没有忘记,我是一株赶考的麦子,我有我的麦田,我要考取的不是功名,而是把父亲的期望,颗粒归仓。

    (选自《意林》,作者洛水,有改动)

    1揣摩第②段画线句中加点词语表情达意的效果。

    时间过得真快,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巍峨多年的父亲已经开始佝偻,满头白发了。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自然段画线的句子

    麦收是父亲的高考,更是为我而设的特殊陪考!

    3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情节

    “我”的心理或表现

    父亲的心理或表现

    回家

    惊讶

    力不从心

    游刃有余

    交流

    羞愧

    考试

    挥汗如雨

     

     

     

    4文章标题“一个人的麦田”有何含义?请结合文章主题和下面的“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说说你对“陪读现象”的看法。

    (链接材料)大部分学校特别是名校的周边,生活着“陪读”一族。这些陪读的父母,有的放弃自己宽敞舒适的安乐窝,租住在学校周边狭小的出租屋里;有的甚至辞掉自己的工作,牺牲自己的事业,全身心照顾子女的学习与生活。

    含义:

    看法: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作文。

    一个孩子,因为有了期盼,就变成一朵金色花,让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一只丑小鸭,因为有了期盼,就蜕变成一只白天鹅,绽放出生命的美丽;一场春雨,因为有了期盼,就化作春的使者,满怀深情地祝福儿童……

    请以“因为有了期盼”为题目,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