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后来发生了分岐: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一切取终取决于我。
B.我从前没有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C.一阵凛冽的风袭来,他把大衣领子往上拉了拉,感觉不寒而栗。
D.这场球精彩纷呈,双方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比分最终停留在1︰1。
2、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华儿女风雨同舟、守望相助、执着前行,筑起了抗击疫情的巍峨长城。
B.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C.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鲜为人知,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D.钟南山院士是人民心中当之无愧的抗疫英雄。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B.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渝,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C.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D.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4、下列所写诗句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
A.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D.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5、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折本/折损 拖沓/一沓纸 力挽狂澜/五彩斑斓
B.累赘/劳累 拍摄/威慑 仙露琼浆/风餐露宿
C.茁壮/粗拙 颤抖/颤栗 情不自禁/噤若寒蝉
D.挑逗/挑拨 埋葬/埋怨 血气方刚/呕心沥血
6、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殷红(yān) 迥乎不同(jiǒng) 酣然入睡(hān) 亘古(ɡènɡ)
B.斓语(lán) 震悚(sǒng) 亵玩(xiè) 愧怍(zuò)
C.累赘(zhuì) 修葺(qì) 竹蔑(miè) 德馨(xīn)
D.忍俊不禁(jīn) 孱头(càn) 无虞(yú) 恍惚(huǎnɡ)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夏夜,蝉还在院落里高大的梧桐树上鸣唱,田野里的蛙声就此起彼伏地欢快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颗两颗美丽的星星,也赶热闹似的隔着天窗向我和母亲温柔地眨眼,低低地絮语
②一束束,盈盈的,如水似乳,漫过母亲的衣橱,在青砖地上画成一团银亮的光斑
③我穿着母亲缝制的方领衫,枕在她的怀里,仰起小脸,有时可以看到明月高悬,透过天窗,泻下轻轻柔柔的月光
④那一方窄窄的小小天窗,足以把稚嫩的视线放大,把美丽的想象撑起,星空的神秘和趣味便注满了我幼年幻想的心域
A.④②③①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④①③②
8、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康肃笑而遣之”中的“笑”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状态?选出理解正确的一项。()
A.佩服卖油翁的高超技艺,表示虚心向他学习。
B.始终不信服卖油翁“惟手熟”的说法。
C.打心里感谢卖油翁的有益教诲。
D.争强好胜,不愿当面接受。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汝亦知射乎。(______) (2)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
(3)自钱孔入(_______) (4)但微颔之(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2)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
【4】文中的两个人各有怎样的个性特征?
【5】卖油翁》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提示,用古诗文填空。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游山西村》)
②山随平野尽,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渡荆门送别》)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儿女共沾巾。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⑦最喜小儿亡赖,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清平乐 村居》)
⑧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鲁 迅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请你根据文段内容,概括出“买(山海经》这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1)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以“伟大的神力”来评价夸奖阿长,作为普通人的阿长当然不可能具有神力。但是,她的确是把“别人不肯做、不能做的事”做成功了,那么你觉得促使她能把这本“三哼经”买到手的“神力”应该是什么?
【3】文段运用了“童年的我”和“成年的我”两个叙述视角,既有“童年时的感受”,也有“写作时的回忆”。请你抄录其中一个运用成人视角的语句。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那盏煤油灯
徐三保
①最近回老家,陪母亲边闲聊,边收拾那间已经有些破败的老屋。
②突然间,我看见窗台上一盏布满灰尘的煤油灯,瓶身是玻璃的,煤油早已风干,灯芯灰暗。我用抹布小心擦拭着,仔细端详。母亲看了看,笑着说,这个东西早没用了,现在偶尔村里电房跳闸停电,停电时间都不长,很快就会修好,点根蜡烛或用蓄电池灯凑合一下就行了。我望着手中的煤油灯,心中可谓百味杂陈。
③小时候,煤油灯可是家家户户照明的必需品,它曾陪伴我度过无数个夜晚。
④我刚刚记事的那阵子,只要天一擦黑,大姐就把我喊回家,不再让我和哥哥在外面玩耍。姐姐烧好了饭菜,端放在家中堂屋的大木桌上。我们姐弟三个围坐在木桌旁,守着一盏煤油灯,安静地等待父母回来。我有时会趁姐姐不注意,偷偷夹一筷子菜放到嘴里,然后低下头慢慢咀嚼。如果被姐姐看见,她会假装生气地瞪我一眼,大声地说:“就你好吃,大大(父亲)妈妈还没回噶(家)!”
⑤我做个鬼脸,赶紧跑到门口看看有没有父母的身影。有时是风吹树木的声音,有时是院外路人行走的脚步声。父母常常是在我焦急地等待许久后才出现在家门口。接下来的时间,我们一家人聚在煤油灯下,父亲依旧会悠闲地喝上一杯打来的散装酒,边喝边和母亲闲谈着村里的人和事,我和哥哥姐姐偶尔也会插上几句话。大家坐在大木桌边吃饭,煤油灯的光似乎一下子亮堂了许多,家中也热闹了许多。当年这些有说有笑的场景看似寻常,如今每每从记忆深处反刍一番,却是别样的温馨。
⑥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村子里停电是常有的事。当时我寄宿在伯父家,伯父家也有一盏煤油灯,与我家的那盏几乎一模一样。我就着微弱灯光做作业,累了,揉一揉眼睛,伸个懒腰,看一看后院。倘若是初秋,村庄旁边稻田里的阵阵蛙声不时地传来,远处还能听见几声狗叫,月光如水洒在后院的地上,院子里的树影在微风中摇曳。伯父在旁边的长凳上编织草鞋陪伴,有时,我正在埋头做作业,精神疲惫,突然电灯亮了,满屋子顿时明亮起来,那一刻,仿佛一下子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我精神为之一振,瞌睡虫也跑到爪哇国去了。我把煤油灯熄灭,再小心地放在窗台上,以备下次再用。这时,伯父就会从家中陶罐里拿出几块锅巴,让我垫垫肚子。然后我又回到桌前继续做作业,一切又恢复了先前的那份安静。
⑦我看着陈旧的煤油灯和眼前日渐苍老的母亲,思绪万千。煤油灯曾经照亮了一个孩子顽皮懵懂的日子,也见证了少年时光刻苦学习的身影。如今,它已经慢慢退出了生活的舞台,但是煤油灯下一幅幅充满烟火味的场景,却让我终身难忘。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7年11期)(《思维与智慧·下半月》2017年11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借“我”和母亲收拾屋时,望着窗台上一盏布满灰尘的煤油灯,让“我”回忆起小时候和煤油灯有关的一些难忘的事情。
B.第⑥段中“我精神为之一振,瞌睡虫也跑到爪哇国去了”,写出了电力恢复后“我”兴奋的心情。
C.文章第④—⑥段运用了倒叙的方式,写出了“我”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已逝岁月的追忆和伤感。
D.煤油灯虽然已经慢慢退出了生活的舞台,但是一幅幅充满烟火味的场景,却让“我”终身难忘。
【2】文中的“烟火味”具体指什么?文章写了哪些和烟火味有关的场景,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3】文章为什么要详写煤油灯下的时光,联系全文分析其作用?
【4】分析“那盏煤油灯”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5】文章最后一段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2、题目:
对于史铁生来说,那北海的菊花,是一缕芬芳;对于李白来说,高悬峨眉的家乡月,是一缕芬芳;对于鲁迅来说,长妈妈买来的《山海经》,是一缕芬芳;对于冰心来说,风雨中护卫红莲的荷叶,是一缕芬芳。在你的记忆深处,一定也有那么一缕芬芳,幸福了你的岁月,温暖了你的时光。
请以“留在记忆里的芬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生活片段。②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字迹工整,书写优美,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