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样是回忆恩师,现代作家萧红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来烘托一个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而诗人臧克家则以其澎湃凝练的语言展现了闻一多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时的巨人形象。
B.《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卖油翁》选自《归田录》,作者欧阳修,字永叔,晚号六一居士,被尊称为“文圣”,唐宋八大家之一。
C.文言文中的称谓语非常丰富,如“孤常读书”的“孤”是古代王侯的自称,“卿今当涂掌事”的“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的“大兄”是对朋友辈的敬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胡”是古代对西北民族的称呼。
D.小说《骆驼祥子》不仅写活了“小人物”祥子,还描写了祥子周围的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主刘四、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虎妞、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自暴自弃的二强子、离死亡只差一步的老马和小马祖孙俩,还有抢车的大兵、敲诈曹先生的孙侦探、不给仆人饭吃的杨太太等,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2、与“一颗小桃树”短语类型不同的是
A. 最后一课 B. 驿路梨花 C. 土地的誓言 D. 游山西村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荥带(yínɡ) 校补(jiào) 苛捐杂税(kē)
B.挚痛(chì) 震悚(sǒnɡ) 当之无魁(kuì)
C.哺育(bǔ) 调羹(ɡēn) 气冲斗牛(dǒu)
D.亘古(ɡèn) 污秽(huì) 酣然入梦(hān)
4、下面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倾听是一种享受;倾听是一种收获;倾听是一种分享;倾听更是一种乐趣。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他饿得都可以把一头大象给吃了。
D.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5、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亦以此自矜 以我酌油知之
B.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C.睨之久而不去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公亦以此自矜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6、下列划线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凛冽-山岭
B.猥琐-马嵬坡
C.羸弱-累赘
D.怏怏不乐-泱泱大国
7、下列选项中短语结构类型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文化教育 调查研究 光辉灿烂 热烈欢迎
B.生日礼物 庄严肃穆 一泓清泉 独立思考
C.觉悟提高 思想解放 阳光灿烂 心情舒畅
D.欣赏影片 出现故障 历史悠久 恢复平静
8、翠鸟移巢
翠鸟①先高作巢以避患②。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③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选自冯梦龙《古今谭概》)
注释:①翠鸟;即翡翠鸟,雄的叫翡,雌的叫翠,经常栖息在水边的树洞内,捕食昆虫、小鱼。②避患:避免灾祸。患:灾祸。③稍下:稍微低一点。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及生子 及鲁肃过寻阳 B.爱之,恐坠 恐前后受其敌
C.复益爱之 水陆草木之花 D.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遂反溯流逆上矣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等幼子长出羽毛“又更下巢”,是为了让幼子学习飞翔。
B.“稍下作巢”是怕幼子掉下来摔伤。
C.“翠鸟先高作巢”是为了躲避祸患。
D.这则故事的寓意说明如果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到头来反而会害了他们。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②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③____________________,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 《逢入京使》)
④黄梅时节家家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赵师秀的《约客》)
⑤___________________ ,夜泊秦淮近酒家。 (杜牧《泊秦淮》)
⑥宣室求访逐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贾生》)
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赚得行人错喜欢。(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⑧__________________ ,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2)默写韩愈的《晚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①
曾散
①长江浩荡,暮霭沉沉。夜色一点一点漫了过来,笼罩在武汉上空。
②月亮仿佛也戴上了口罩,只露出小半张脸,注视着这里的街市。四处霓虹闪烁,却鲜有人语——入夜的武汉,本是一座人声鼎沸、红透天际的不夜城啊。
③郑能量②长得高瘦,戴副眼镜。这个“90后”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斯文,但也显得老成持重,让人放心。我边采访他,边跟着他做志愿者。
④现在是晚上7点多了,爱心人士赞助的一百五十份盒,刚刚装上车,郑能量的电话铃声就响起了。“您好!请问是郑大哥吗?”是个怯怯的女孩声音。“是的。我是郑能量,请问您有什么需要?”这是他接电话的标准答复,有求必应,铿锵有力。“听说您那里有饭提供是吧?能否送一点给我?谢谢您!”“没问题,我的手机号就是微信号,你加我微信发送定位,马上给你送过来。”
⑤一口气开到约定地点,见面聊了才知道,打电话的小张是名大学生,放了寒假,告别父母来武汉陪外婆过年。小张告诉我,她外婆平时都是一个人独居,这次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正在住院治疗。
⑥“那你就是密切接触者,你的身体怎么样?”我一边从车上给她拿盒饭一边问。“我被隔离观察了十四天,没有症状就回家了,可回到外婆的房子里就犯了难,我在武汉没有熟人,家里吃的都耗尽了,我又不熟悉环境,不敢随便出门。刚刚在网上看到郑能量发布的信息,就马上打电话求助了。”小张很有礼貌,语气也很平静,但我听出了她的无奈。
⑦郑能量说:“一定保护好自己,以后有什么困难就给我打电话,我会帮你想办法的,我电话二十四小时在线。”小张连声道谢,我们看着她单薄的身影消失在楼道的转角。
⑧郑能量的手机还在不断响起。晚上8点多,还有很多人没吃饭,有些是跟郑能量一样的志愿者,一直忙着没空吃饭,有些像小张这样的,家里面没有存粮了。
⑨送完盒饭,又要赶往南京路上的武汉市中心医院,送一批爱心物资。还有下午刚接收的四千箱羊奶,河南商会爱心企业捐助的,近期都要送达各个医院和社区。郑能量要计划一下接下来的物资发放工作。
⑩电话骤然响起,果然有人求助。已经是半夜12点。郑能量发车启动、导航设置一气呵成。雨后的街道格外沉默,冷凄凄,湿漉漉,空荡荡。
⑪求助者说,她九十岁的奶奶低烧,他的父亲叫李在轩,带着奶奶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等检查完,天已经很晚了,两个老人在医院门口等了很久,始终打不到车回家。
⑫赶到医院,果然见到两位老人。见我们来了,李在轩立即声明,小伙子请放心,我们都没有感染新冠肺炎。“没事的,大爷,我来接你们回家!”郑能量搀扶着老太太上车。看着颤颤巍巍的老人,我的内心无法平静,在这个雨夜的武汉,我看见了人类面对病魔的顽强,也感受到驱散寒冷的温暖。李在轩千恩万谢的话语洒满了他回家的路。
⑬“大爷,没事的。”郑能量说得风轻云淡。
⑭平安抵达。李在轩扶着母亲下车,临走时将几百元钱卷成卷,丢在车座椅上。郑能量________________。“小伙子,好人一生平安!”老人频频拱手作揖。或许在他心里,再多感谢的话都显得无力,只能用这种传统的礼仪表达谢意。
⑮郑能量是一位逆行者,他和那几万援助湖北医疗队的白衣战士一样,从外省逆行而来,顶着风和雨,带着光和热。一个人的能量即使再大,在这场疫情面前都是那么微不足道,谁说“无衣”,大家“同袍”就能战胜困难。疫情下的武汉人民并不孤单,并不是在单打独斗,有那么多同胞与他们同在,互助互爱,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⑯夜色浓重。深夜两点,在这座英雄辈出的城市街头,我与郑能量道别,看着他的车渐行渐远。那尾灯一点一点变得模糊,最终融进整片暖黄的路灯中。
(《人民日报》(2020年03月25日,有删改)
(助读小贴士)
①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出自先秦《诗经·秦风》,意思是说,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战袍。
②郑能量:原名“郑郑”,湖南人。1月25日大年初一,他开着一辆刚买两年的小车,进入武汉做志愿者。
【1】通读全文,梳理文章情节,完成下面表格。
时间 | 郑能量的工作 |
晚上七点多 | A |
送完盒饭 | 送爱心物资,计划物资的发放 |
半夜12点 | B |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④段中加点词。
没问题,我的手机号就是微信号,你加我微信发送定位,马上给你送过来。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中画线句子。
雨后的街道格外沉默,冷凄凄,湿漉漉,空荡荡。
【3】请联系上下文,补充第⑭段横线上的内容。(至少使用两种人物描写方法,不少于40字)
【4】请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你对第⑮段画线句子“一个人的能量即使再大,在这场疫情面前都是那么微不足道,谁说‘无衣’,大家‘同袍’就能战胜困难”的理解。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1】“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十个还是二十个”说明鸡蛋的个数并不难数,但作者为什么说“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
【3】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补充营养,但他自己不吃鸡蛋,却送给“我”一家,这是为什么?这一举动,表现了老王的什么品质?
12、请以“让 走进心灵”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提示:可填入“勇敢、宽容、善良、快乐、音乐、幸福、正直、感恩、明月清风、阳光灿烂”等词语。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