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枝酸可用于生化研究,其结构简式如图,下列关于分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中含有3种官能团
B.1mol分枝酸最多可与3molNaOH发生反应
C.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但原理不同
D.能跟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2、同温同压下,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2>△H1的是()
A.2H2(g)+O2(g)=2H2O(g) △H1 2H2(g)+O2(g)=2H2O(l) △H2
B.S(s)+O2(g)=SO2(g) △H1 S(g)+O2(g)=SO2(g) △H2
C.CO(g)+O2(g)=CO2(g) △H1 2CO(g)+O2(g)=2CO2(g) △H2
D.H2(g)+Cl2(g)=2HCl(g) △H1 H2(g)+
Cl2(g)=HCl(g) △H2
3、下列热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H的绝对值均正确)
A. S(s)+O2(g)= SO2(g);△H=-269.8kJ/mol(反应热)
B. NaOH(aq)+HCl(aq)= NaCl(aq)+H2O(l);△H=+57.3kJ/mol(中和热)
C. C2H5OH(l)+3O2(g)= 2CO2(g)+3H2O(g);△H=-1367.0 kJ/mol(燃烧热)
D. 2NO2 = 2NO + O2;△H = +116.2kJ/mol(反应热)
4、如图是一套电化学装置,对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装置A是原电池,装置B是电解池
B.反应一段时间后,装置B中溶液pH增大
C.a若消耗1mol CH4,d可产生4mol气体
D.a通入C2H6时的电极反应为 C2H6-14e-+ 18OH-= 2CO32-+ 12H2O
5、对于反应C(s)+H2O(g) CO(g)+H2(g) ΔH>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B.恒温条件下压缩容器的体积,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K减小
C.升高体系温度,平衡常数K减小
D.恒温恒压条件下,通入氦气,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K不发生变化
6、下列关于聚合物A和聚乙炔
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二者均存在单双交替的结构
B.二者在汽油中有一定的溶解
C.可以用溴水鉴别两种高聚物
D.二者的单体互为同分异构体
7、下列化学用语表达正确的是( )
A.溴化钙的化学式是CaBr
B.HCl分子的电子式
C.乙烯的结构简式:CH2CH2
D.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8、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氨水中:c(OH-)-c(H+)=c(NH)
B. 饱和H2S溶液中:c(H2S)>c(H+)>c(HS-)>c(S2-)
C. 0.1mol/LCH3COOH溶液中:c(CH3COOH)>c(CH3COO-)>c(H+)
D. Ca(OH)2溶液中:c(H+)+2c(Ca2+)=c(OH-)
9、对于反应2SO2(g)+O2(g)2SO3(g),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使用催化剂能缩短该反应到达平衡的时间
B.升高温度有利于提高SO2的平衡转化率
C.提高的值可增大SO2的转化率
D.增大体系的压强能提高SO2的反应速率和转化率
10、为防止新配制的FeCl2溶液变质,应向溶液中加入的物质是
A. 碳粉 B. 硫磺 C. 铜粉 D. 铁粉
11、工业上制备纯净的氯化锌时,将含杂质的氯化锌溶于过量盐酸中,为了除去杂质需要调节溶液的pH到4,应加入的试剂是
A. NaOH B. NH3·H2O C. ZnO D. ZnNO3
12、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A.胶体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空隙,而浊液的分散质不能
B.产生丁达尔现象
C.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
D.胶体一定条件下能聚沉
13、原子核外L电子层最多能容纳的电子数是
A.2 B.8 C.10 D.18
14、将4mol A气体和2mol B气体在2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2C(g)若经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
②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③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
④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1·s-1
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5、下列化学用语不正确的是
A.2,3,3—三甲基丁烷
B.乙炔的电子式
C.葡萄糖的实验式CH2O
D.丙烯的键线式:
16、分子式为C5H10的属于烯烃的同分异构体有多少种(不考虑顺反异构现象)
A. 4种 B. 5种 C. 6种 D. 7种
17、需配制一种仅含四种离子(不包括水电离出的离子)的无色混合溶液,且混合溶液中四种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l mol/L。下面四个选项中能达到此目的的是( )
A. Na+、K+、NO3—、Cl- B. Cu2+、K+、SO42—、NO3—
C. H+、K+、HCO3—、Cl- D. Mg2+、Na+、OH-、SO42—
18、分子式为C6H12O2的有机物A,有香味。A在酸性条件下水解生成有机物B和C。B能和碳酸氢钠溶液反应生成气体;C不能发生消去反应,能催化氧化生成醛或酮。则A可能的结构有几种
A. 1 B. 3 C. 5 D. 7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基态原子的N层上只有一个电子的元素,一定是ⅠA族元素
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为ns2的元素一定是副族元素
C.基态原子的p能级上半充满的元素一定位于p区
D.基态原子的价电子排布为(n-1)dxnsy的元素的族序数一定为x+y
20、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反应mA(g)+nB(g) ⇌cC(g)+dD(g),C物质的质量分数(C%)随温度升高或压强增大而增大。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B.(m+n) >(c+d)
C.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K值增大
D.达到平衡后,增加A的物质的量,平衡正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
21、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酸的酸性弱于Y对应的酸的酸性
B.在元素周期表中X位于Y的右边
C.Y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小于X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D.X与Y形成的化合物中,X显负价,Y显正价
22、下列关于炔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实验室可用电石与饱和食盐水反应制取乙炔
B. 分子中所有的碳原子都在一条直线上
C. 碳原子数相同的炔烃和烯烃是同分异构体
D. 既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又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23、对于2NO(g)+2CO(g)N2(g)+2CO2(g),于1 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下列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c(CO)=c(CO2) B.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C.2v(N2)正=v(NO)逆 D.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变
24、一定温度下,反应MgCl2(l)Mg(l)+Cl2(g)达到平衡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c(Cl2)
B.将容器体积压缩为原来一半,当体系再次达到平衡时,Cl2的浓度增大
C.减小氯气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平衡常数增大
D.温度升高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增大
25、完成下列问题。
(1)已知:烃A的质谱图如图1所示。A和溴发生反应生成B:,B是一种二溴代烃,B的HNMR(核磁共振氢谱)如图2所示。
A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反应A到B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B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
(2)借助李比希法和现代科学仪器可以确定分子结构。某化学实验小组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定某有机化合物X的组成及结构,取6.72gX与足量氧气充分燃烧,实验结束后,高氯酸镁的质量增加8.64g,碱石棉的质量增加21.12g。
已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4,根据实验数据,X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通过核磁共振氢谱仪测得X的核磁共振氢谱图中只有1组峰,X可能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
(3)X的同分异构体(不考虑立体异构)中能满足下列条件的有___________种
①使溴水因发生反应而褪色
②碳骨架主链上的碳原子数不小于5
26、生活中常用到酸和碱,请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已知:25°C时,CH3COOH的Ka=1.6×10-5,NH3·H2O的Kb=1.6×10-5。
(1)冰醋酸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趋势图如图所示。
①加水前冰醋酸的导电能力几乎为零,原因是_______。
②a、b、c三点所对应的溶液中,n(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用a、b、c表示)。
③c点对应的溶液中,所含微粒的种类共有_______种。
(2)常温下,在0.1 mol·L-1的CH3COOH溶液和0.1 mol·L-1的NH3·H2O溶液中:
①0.1 mol·L-1的CH3COOH溶液中c(H+)=_______mol·L-1;0.1mol·L-1的NH3·H2O溶液中c(H+)=_______mol·L-1。
②0.1 mol·L-1的CH3COOH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0.1 mol·L-1的NH3·H2O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两种溶液混合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3)常温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标号)。
a.向CH3COOH溶液中不断加水稀释的过程中,的值逐渐减小
b.0.1 mol·L-1的NH3·H2O溶液与0.2 mol·L-1的NH3·H2O溶液中,Kb的值相同
c.常温下,将10 mL0.1 mol·L-1NH3·H2O溶液加水稀释至10 L后,的值减小
d.CH3COOH溶液和NH3·H2O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相同
27、已知T K时,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2CO2(g)+6H2(g) CH3OCH3(g)+3H2O(g) ΔH<0,测得容器中不同时刻时各物质的浓度(mol/L)如下表所示:
| c(CO2) | c(H2) | c(CH3OCH3) | c(H2O) |
开始时 | a | b | 0 | 0 |
10 s时 | 3 | 0.5 | c | 1.5 |
(1)上述反应平衡常数K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
(2)既能提高反应速率,又能提高H2转化率的方法是__________(填写一条即可)。
(3)若T K时,化学平衡常数K=15,则10s 时v(正)______v(逆)(填“>”“<”或“=”),此时CO2的转化率=________________。
(4)能说明上述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是___________。
A. 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变化
B.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C. c(H2)/c(CH3OCH3)的比值不再变化
D. 容器内的压强不再变化
(5)一定条件下,向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CO2和3 mol H2,发生的反应为 CO2(g)+3H2(g) CH3OH(g)+H2O(g) ΔH=−50 kJ·mol−1。测得在相同时间内不同温度下H2的转化率如图所示,则在该时间段内恰好达到化学平衡时,容器内的压强与反应开始时的压强之比为___________。
28、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回答①②:
①打开,闭合
,
极现象_______,
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②打开,闭合
,
极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
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2)根据图2回答③④:
③石墨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
④实验完成后,铜电极增重,石墨电极产生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_______
。
29、TiO2是环境友好材料,能光催化降解有机物。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Ti原子核外电子占据的最高能层符号为____,价电子中未成对电子有____个,3d能级电子云形状是____,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有____种。
(2)二氧化钛与COCl2(光气)、SOCl2(二氯亚砜)等氯化试剂反应可用于制取四氯化钛。
①COCl2(光气)的立体构型为____,COCl2中σ键和π键的数目比为____。
②SOCl2(二氯亚砜)是____分子。(填“极性”或“非极性”)
(3)香豆素()是一种天然香料,能被TiO2光降解。
①香豆素分子中C、O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小关系是____,理由是____。
②分子中C原子的杂化类型是____。尿素CO(NH2)2的路易斯结构式为____。
30、如图为几种晶体或晶胞的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晶体中,粒子之间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晶体是____。
(2)冰、金刚石、MgO、CaCl2、干冰5种晶体的熔点由高到低的顺序为:___。
(3)NaCl晶胞与MgO晶胞相同,NaCl晶体的晶格能___(填“大于”或“小于”)MgO晶体,原因是____。
(4)每个Cu晶胞中实际占有___个Cu原子,CaCl2晶体中Ca2+的配位数为__。
(5)冰的熔点远高于干冰,除H2O是极性分子、CO2是非极性分子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_____。
31、在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2(g)+H2(g)CO(g)+H2O(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表:
t℃ | 700 | 800 | 830 | 1000 | 1200 |
K | 0.6 | 0.9 | 1.0 | 1.7 | 2.6 |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________________。
(2)该反应为____________反应(选填吸热、放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多选扣分)。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 c(CO)不变
c.υ正(H2)=υ逆(H2O) d.c(CO2)=c(CO)
(4)某温度下,平衡浓度符合下式:c(CO2)·c(H2)=c(CO)·c(H2O),试判断此时的温度为 _______________℃。该温度下,若向容器中分别加入2mol H2和2molCO2,10s后达到平衡,则这段时间内υ(H2)=_______________, CO2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
32、目前我国主要使用肼(N2H4)作为卫星发射所用燃料。
(1)N2H4可作为火箭发动机的燃料,与氧化剂N2O4反应生成N2和H2O。
已知:
①N2(g)+2O2(g)=N2O4(l) ΔH=-19.5kJ·mol-1 K1
②N2H4(l)+O2(g)=N2(g)+2H2O(g) ΔH=-534.2kJ·mol-1 K2
写出反应③液体燃料N2H4与液态N2O4反应生成N2和H2O的热化学方程式:__,K1、K2、K3之间的关系:__。
(2)若已知下列数据:
化学键 | N—N | N≡N | H—O | O=O |
键能/kJ·mol-1 | 190 | 946 | 462.8 | 498.8 |
试根据表中数据计算出N—H的键能:___kJ·mol-1。
33、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想制取饱和氯水,并进行氯水的性质实验。他们使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制取较多量的饱和氯水,请回答:
(1)写出仪器的名称:A___________,B ___________。
(2)写出丙、丁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丙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
(3)有同学提出如下改进建议:
①在乙和丙之间增加上图中的a装置,你认为有无必要:___________(填“有”或“无”)。
②在丙的长导管下口处,接图113中的b装置,可以提高氯气的吸收效果。原因是___________。
(4)用滴管将制得的饱和氯水慢慢滴入含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当滴到最后一滴时红色突然褪去。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简要文字说明):
①是由于___________;
②是由于___________。
用实验证明红色褪去的原因是①还是②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
(5)为了提高氯水中次氯酸的浓度,增强氯水的漂白能力,可向氯水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
A.CaCO3 B.Na2SO3 C.H2SO4 D.Ca(OH)2
34、某种苯的同系物0.1mol 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将产生的高温气体依次通过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使浓硫酸增重9g,氢氧化钠溶液增重35.2g。实践中可根据核磁共振氢谱(PMR)上观察到氢原子给出的峰值情况,确定有机物的结构。此含有苯环的有机物,在PMR谱上峰给出的稳定强度仅有四种,它们分别为:①3∶1∶1②1∶1∶2∶6③3∶2④3∶2∶2∶2∶1,请分别推断出其对应的结构:①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35、某 NiO 的废料中有 FeO、CuO、Al2O3、MgO、SiO2等杂质,用此废料提取 NiSO4和 Ni 的流程如下:
已知:有关金属离子生成氢氧化物沉淀所需的 pH 如下表:
氢氧化物 | Fe(OH)3 | Al(OH)3 | Ni(OH)2 | Fe(OH)2 | Mg(OH)2 |
开始沉淀时pH | 1.5 | 3.6 | 7.3 | 7.0 | 9.6 |
完全沉淀时pH | 3.8 | 4.7 | 9.3 | 9.0 | 12.0 |
(1)滤渣 1 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填化学式)。
(2)从滤液 2 中获得 NiSO4∙6H2O 的实验操作___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
(3)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加入 H2O2的作用_______。
(4)当加 NiO 调节溶液的 pH 为 3.2 时,则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5)电解浓缩后的滤液 2 可获得金属镍,其基本反应原理如图:
写出 B 电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若一段时间后,在A、B 两极均收集到 11.2L 气体(标准状况下),能得到 Ni_______g。
36、甲醚(CH3OCH3)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CO和H2制得,总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为 2CO (g) +4H2(g) CH3OCH3 (g) + H2O (g) ΔH = -206.0 kJ/mol
该过程可分为以下两步反应完成:
ⅰ.甲醇合成反应:
ⅱ.甲醇脱水反应:2CH3OH(g) CH3OCH3(g)+ H2O(g) ΔH = -24.0 kJ/mol
(1)起始时向容器中投入2mol CO和4mol H2,测得某时刻上述总反应中放出的热量为51.5kJ,此时CO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
(2)请写出甲醇合成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在一定条件下,将CO和H2按体积比1:2充入恒容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CH3OCH3 (g)和H2O(g)。下列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C.CH3OCH3(g)和H2O(g)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不变
D.每生成1mol CH3OCH3(g),同时生成2mol CO
(4)生产甲醚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副反应,与甲醇脱水反应形成竞争:CH3OH(g) + H2O(g) CO2(g) +3H2(g) ΔH = +48.8 kJ/mol,将反应物混合气按进料比n(CO)∶n(H2) = 1:2通入反应装置,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在不同温度和压强下,测得甲醚的选择性分别如图1、图2所示。
资料:甲醚的选择性是指转化为甲醚的CO在全部CO反应物中所占的比例。
① 图1中,温度一定,压强增大,甲醚选择性增大的原因___________。
② 图2中,温度高于265℃后,甲醚选择性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