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普洱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B.“而立”代称三十岁,“而立之年”指遇事能明辨不疑的年龄;“不惑”代称四十岁,“不惑之年”指有所成就的年龄。

    C.《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是根据鲁史写的编年体史书,《曹刿论战》便选自这一著作。

    D.“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中的“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其中“风”原指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国风》;“骚”原指《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是出自这部作品。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A.国庆期间,前来地下大峡谷观光的游客鳞次栉比

    B.近来不法分子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C.近段时间,乐天让地萨德事件持续发酵,已引爆成为令韩国举国上下震惊的危机。

    D.我国政府有坚定的反腐决心,就算追溯到天涯海角,也要将腐败分子缉拿归案,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出师表》中的“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常见的有疏表奏章几种。

    B. 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组成,常按照“次重要—重要—最重要”的顺序安排材料。它的写作要求真实、及时、简明。

    C.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与司马光主持编纂的《资治通鉴》分别是纪传体史书和编年体史书的代表作。

    D. 韩愈、柳宗元、“三苏”、欧阳修、曾巩、陆游等被后人尊称为“唐宋八大家”,主要是针对他们在诗歌上的成就而言的。

  • 4、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这就是享誉中外的醉翁亭。

    ②道旁两侧浓荫蔽空,如入苍黑色的幽寂之境。

    ③湿漉漉的宽阔青石板道长约二里许。

    ④那天秋雨连绵,驱车出城,在琅琊古道上下车步行。

    ⑤举首可见林木掩映的亭台楼阁紧靠崖壁下。

    A.①⑤④②③

    B.③②⑤①④

    C.①③②④⑤

    D.④③②⑤①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文中鲁庄公的“将鼓”“将驰”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曹刿的“未可”“可矣”表现了什么?

    3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而曹刿并非“肉食者”,却要参与战事,对此,你如何评价?

    4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满江红   【南宋】 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盾鼻:盾中央的纽。磨盾鼻:在盾鼻上磨墨。②无功级:指汉代李广抗击匈奴,屡立战功,却不得封侯。③榆塞:代指北方边塞。

    1上阕“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2“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根据以下信息,请你代表初三(1)班同学写一份请柬

    (1)活动主题:分享好书,交流读书感悟的“读书沙龙”活动

    (2)邀请嘉宾:张老师

    (3)活动地点:初三(1)班教室

    (4)活动时间:6月1日下午15:00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提示填写名句或课文原句。  

    安不忘危,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可笑不自量。

    了却君王天下事,  

    ____________________,吹面不寒杨柳风。

    《<论语>八则》中孔子论述学与思关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经意间,中国的通信升级换代正加速行进到4G+时代,这诚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触屏时代,不要为屏所控

    【引言】

    前不久,英国年龄最小的iPad成瘾症患者在我国国内引发关注。据英国多家媒体报道,这个年仅4岁的女童正在接受昂贵而艰难的心理治疗,以期早日恢复正常。心理医生表示,这个小女孩的情况并非个案,在英国还有许多同年龄儿童对智能型装置成瘾。这则新闻之所以在国内引发关注,是因为类似的情况在中国也已出现。

    近年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触控式智能设备迅速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获得几乎每个年龄段人的青睐——中国已迎来触屏时代

    然而,这些电子设备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忧愁与烦恼。 公交车上、工作会议时、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英文称之为Phubbing,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传达出因专注于手机而冷落周围人的行为。

    【现状篇】

    材料1:婴幼儿的电子保姆

    网上广为流传这样一个段子:一位年轻妈妈跟3岁的儿子开玩笑说自己很快就要死了。一开始,儿子还并不太清楚死亡的概念,在听到妈妈的进一步解释之后,儿子一边喊着妈妈你不要死,不要死,一边大哭起来。此举让这位妈妈大为感动,同时也为自己的玩笑行为感到懊悔。可还没等她安慰儿子,儿子又说:如果你非得死,那死之前把ipad密码告诉我好不?听到这一句,年轻的妈妈瞬间石化,真是不知该哭还是该笑。这虽说只是网友们的编排,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屏控族。

    材料2:遥远的你在我身边玩手机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网上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反映了人们对人际交往中手机这个角色的复杂心态。当这句话成为现实时,多少会有一些悲凉。2015年1月,杭州市民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带着孩子去父母那里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存在问题】

    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已经开始显现了。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人离不开手机。

    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对于绝大多数低头族而言,也许冷落他人并非本意,但这样无心之举却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了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了43%。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 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

     【专家建议】

    心理学专家建议:对成人来说,应当有意识地减少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时间,培养自己对身边世界的观察能力,并且多参加积极有益的线下活动。所以不妨把手机放到一边,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单独待一会儿,慢慢培养这种习惯,这有利于戒掉对手机的过分依赖。

    而由于自控能力弱,儿童更容易沉溺于各种游戏和网页当中,与外界交流的时间大幅减少。对儿童来说,家长应教育孩子适度使用移动媒体工具,鼓励孩子多在现实世界中与人交流,并且要坚持以身作则。

    或许,屏控族”“低头族的兴起,只是人类科技与文明发展的阶段性产物,相信人们终将意识到,移动终端中的虚拟世界无论如何精彩,都无法代替现实世界的真实美好。科技只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而心与心的距离,还是需要在线下构建。

    (选自互联网,有删改)

    【1】什么是触屏时代?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回答。

    【2】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请结合材料内容概括回答。(请答出4点)

    【3】对于绝大多数低头族而言,也许冷落他人并非本意,但这样无心之举却可能带来致命的后果。下列案例不符合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旧金山轻轨车厢里发生的一起枪击案,警方调出当时的监控录像显示,车厢内一名失去理智的男子突然掏出手枪不停挥舞,可就站在他身边的几名乘客由于只顾低头忙着玩手机和平板电脑,完全没有注意到危险的存在,直到该名男子最后勾动扳机酿成命案。

    B.西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艾勒·海曼在大学校园里曾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让一位小丑骑着马戏团的独轮车在校园里招摇过市,正在看手机的行人中,只有25%的人注意到了小丑的存在。在发布于《应用认知心理学》上的一篇文章中,海曼将这种现象称为非注意盲视 

    C.南京一名男子在经过火车道口时,由于低头专注看手机,连火车鸣笛声都没听到,行驶过来的火车贴身而过,男子受惊倒地,幸好没有受伤。

    D湖北十堰一名17岁女生与同伴外出聚餐时,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却不幸一脚踩空,跌入十五六米深坑不幸身亡。

    【4】阅读下面的相关链接,结合本文的观点,请你对这家咖啡店的做法进行评价。

    【相关链接】某咖啡馆大门处立着一块牌子:本店不提供WiFi(无线网络),请放下你手中的手机和朋友说说话。

     

  • 10、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5点45分的爱情

    我是在第三次收拾画夹准备回去的时候注意到她的。

    她站在离我不远处的岩石上,不时地翘首向坡下张望着。初冬,漫山的黄栌树叶染红了大半个天空,暮霭中,微风拂过山岗,火红的黄栌树叶片片起舞

    她看上去三十几岁的样子,中等偏瘦,长圆脸,一双细长的眼睛,脸上挂着那种农村妇女特有的憨厚和谦卑。

    我问她在看什么,为什么每天的这个时候都要到这儿来。

    她笑了,带着几分和她的年龄极不相称的羞涩和腼腆。她说,她男人在坡下的煤窑里工作,5点30分下班,她来这儿是想早一点看到他从竖井里上到地面上来。

    果然,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我依稀地看到,山坡下有一排低矮的房屋,屋后,一座高高的煤山掩映在茂密的黄栌树丛中,看上去像极了一抹滴落在油画上的墨渍。山腰间,一行铁车沿着道轨正像坦克一样缓慢地爬行着,铁车里,乌金滚滚,那,是矿工们的汗水。

    她说,一天中自己最喜欢的是每个傍晚的5点45分,那是第一批下了班的工人从竖井里升上地面的时刻。说这话时,她又笑了,那亲切而自然的笑容,让她平凡的容颜生出一种圣洁的美丽和无法形容的生动来。

    从她断断续续的诉说里,我知道了,她三十四岁,有两个孩子,儿子上六年级,女儿上三年级。公公死得早,留下婆婆和他们一起生活。她一个人种着十多亩地,男人在矿上打工,婆婆照顾一家人的生活,日子过得虽不富裕,但也和和美美。她说,今年的收入不错,照这样下去,再有两年就能翻盖一下老屋了,到那时候,每个孩子都会像城里的孩子那样,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

    说着,她下意识地用手捋了捋额前的头发,幸福的憬憧满满地写在脸上。

    小心翼翼地,我问她,是不是每天都过得提心吊胆的。她说是,她说自己最怕救护车的声音。一次,矿上的老会计突发心脏病,镇上的120急救车拉着警笛往矿上开的时候,把四里八村的矿工亲属都惊动了,人们纷纷涌向矿井,有人甚至一边跑一边哭。那天,到了矿上她才发现,不知什么时候,自己竟然跑丢了一只鞋。她说,直到现在,哪怕是在县城里听到这种声音,她的心便会抖个不停。

    说这话时,她的脸上平静如水,而我,却分明感觉到,一丝酸楚从心底迅速涌向全身。

    她说,下井的矿工脸上一层煤黑,穿的衣服都像黑炭一般,在别人的眼里这些煤黑子分不清谁是谁,可是我们这些家属一眼就知道谁是谁家的爷们儿。

    说话间,罐笼提升起几个矿工出现在井口,我下意识地低头看了看表:5点45分,丝毫不差。

    她不再说话,眼睛一眨不眨着盯着远处的竖井。

    一罐又一罐,陆陆续续地,矿工们被电梯提升到井口。

    她痴痴地站在散落着夕阳的岩石上,如释重负般喃喃自语着……

    她开始收拾她的篓筐,我知道,她已经看到了她最想看的人,那个给了她爱情,给她带来温暖和力量支撑的人。

    我要用车捎她一程,她谢绝了,她说翻过山梁就是她的家,走小路更快,男人喜欢喝两口儿,自己要赶在男人回来前给他把酒烫热。

    看着她娇小的甚至有些枯干的背影消失在火红的黄栌树林里, 那一刻,我忽然就为她那淳朴的爱情所感动。一边是辛劳琐碎的日常生活,一边是牵肠挂肚的惦念。在日日提心吊胆的张望中,矿工们的爱情早已被细细密密的岁月针脚缝合成了一件贴身的衣服,体己、暖身,相依为命。那些溶入在深情凝望中的牵挂,那些注入到一壶热酒、一碗姜汤中的关爱,让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变得如此苍白、矫情。

    5点45分的爱情,让我那颗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变得越来越粗糙越来越麻木的心,深深地沉浸在一股殷殷的温润中。

    【1】联系全文,说说你对标题“5点45分的爱情”的理解。

    【2】文中第段写道:“说这话时,她的脸上平静如水,而我,却分明感觉到,一丝酸楚从心底迅速涌向全身”,她的脸上“平静如水”我又感觉到“一丝酸楚从心底迅速涌向全身”,这种说法矛盾吗?为什么?

    【3】文中第段画浪线的句子写道:“她痴痴地站在散落着夕阳的岩石上,如释重负般喃喃自语着……”说说你对句中“如释重负”的理解,并展开想像,此时,她会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请用一两句话描绘出来。  

    【4】文章第②自然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初冬,漫山的黄栌树叶染红了大半个天空,暮霭中,微风拂过山岗,火红的黄栌树叶片片起舞。

    【5】“爱”是一个神圣的字眼,相信这“5点45分的爱情”一定深深打动了你,尤其是那令人钦佩的女主人公,请结合全文说说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1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题。

    每个人都有影响力

    不是只有明星或政坛人物才可以引领潮流或掌控局面,我们普通百姓也都有各自的影响力。只是普通百姓的影响力往往不够明显,不够闪光和耀眼,也不那么立竿见影,但千万别因此忽视了普通人的影响力。

    一位外国农学博士20世纪80年代来中国种树,一直种到97岁,每天在中国的恩格贝种树10小时。在他的影响下,他的同胞有7300名志愿者来到恩格贝种下树木300多万棵,染绿黄沙30万亩。一个人,20年,让茫茫的沙漠一角,奇迹般地冒出绿洲--这就是影响力。

    日常生活中,一个人不经意的行为或者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足以影响一件大事。这种影响力往往是隐性的,不去细心体察,你就很难发现。

    一位从沿海回来的朋友准备到内地投资,重点考察了A城和B城。在A城,他坐在街头擦皮鞋,擦皮鞋大婶的一个动作让他对这个城市死了心:那个大婶先把他的一只鞋的鞋带解开,擦完等他付了钱才系上。这个细节让他不得不怀疑这个城市市民的道德水准--一定是有人擦完鞋没付钱跑掉过。在B城,他搭了5次出租车,下车前,5位司机都提示:先生,请带好您的随身物品。

    最终,他把企业办在了B城,B城因此有5000人上岗就业,B城的税务部门每年也因此获得上亿元的税收--这就是一位擦鞋大婶和几位出租车司机的影响力。

    我儿子每次饭前便后都很认真地用洗手液洗手。有时候时间紧,我就试着和他商量:就不能稍微马虎一点吗?他很果断地摇着头说:这怎么可能,我从上幼儿园的时候就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可想而知,这是一位幼儿园老师的影响力。在有些人的意识中,幼儿园老师不就是带孩子玩玩嘛,有那么大影响力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她们的教育足以影响一个人一生的行为习惯。

    【1】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的链接材料能否作为本文的论据,请说出理由。

    【链接材料】2012年3月,郭明义爱心团队重庆大学分队携手社会爱心企业,共同为白羊小学捐建了电子阅览室,并手把手地教孩子们使用电脑。该团队自成立以来已组织了以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爱心活动数十次。郭明义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在坚守中凝聚起越来越壮大的爱心大军。在他的感召下,100多支爱心分队遍布全国,成员达数万人之多。

    【4】你的父母对你的行为习惯有怎样的影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功过程极富传奇色彩。瓦拉赫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学期下来,教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难以造就文学之材。此后,父母又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成绩全班倒数第一。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素质,建议他学化学,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终于获得了成功。瓦拉赫的成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学生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智慧的强点和弱点,他们一旦找到了发挥自己智慧的最佳点,使智能得到充分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请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字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