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又何间焉(参与) B.肉食者鄙(卑鄙)
C.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D.小大之狱(指诉讼事件)
2、下列词语加点字音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潜规则(qián) 殷红(yān) 萧索(xiāo) 以身作则(zé)
B.煞风景(shà) 秘诀(jué) 劫掠(1üè) 雕梁画栋(dòng)
C.屹立(yì) 逞能(chéng) 寂寥(1iáo) 鞠躬尽瘁(cuì)
D.熏陶(táo) 烟囱(cōng) 晕车(yūn) 画龙点晴(jīng)
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这个人多次在我背后使坏,我和他真是有不解之缘啊。
B. 大庆的水系四通八达,融会贯通,营造出“百湖之城”的油城景观。
C. 面对这个让人哑然失笑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面无表情,默不作声。
D. 在京剧《霸王别姬》中,梅兰芳以惟妙惟肖的表演,成功塑造了重情重义的虞姬形象。
4、指出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今安在(哪里)
B.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C.躬耕于南阳(身体弯曲)
D.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5、青衣捕盗①
有聂姓者,以人命诬服②。公(时河南按察使)昭雪之,献女书儿为婢。公鉴其诚,纳之。公夫人御下严,箕帚而外,课以针指③。书儿不能学,日加鞭挞,俯首顺受而已。
后公以挂误④,解组归。时枣树林有盗首曰赛张青刘标。公稔⑤之,戒备而行。时已薄暮,闻林中鸣镝(箭)声,公股栗,夫人色如土。侍从仆御,无不色变。书儿从容进曰:“么么鼠辈,何敢犯大人驾?如渠⑥不欲生,婢子手戮之可也。”乞公前骑,徒手而去。叱盗曰:“贼狗奴,识得河南聂书儿否?”盗笑曰:“我辈但要得钱儿钞儿,书儿何所用哉!”书儿怒曰:“若辈死期至矣,敢戏言!”盗亦怒,骤发一弹,书儿右手启两指接之;又一弹,接以左手;第三弹至,以口笑迎之,噙以齿,腾身而起,吐口中丸,大笑曰:“贼奴技止此耶?”一盗解铁拐而前,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笑曰:“尔娘灶下棒,亦持来恐吓人,大可笑也。”群盗罗拜马前乞命。书儿曰:“汝等何足污我手。”喝令去。
从容回骑,禀白于公曰:“托大人福庇,幸不辱命。”公及夫人皆异之。继而问曰;“汝具此妙技,何不能拈一针?”书儿曰:“长枪大剑,婢子年十一二时,搏弄惯矣。一针入手,不知作何物,是以不能学耳。”又问:“鞭挞时何便俯首受?”曰:“老父命婢子来报公大德,小有忤犯,是报怨也,婢子何敢!”
(注)①选自清代沈起凤《谐铎》,有删减。青衣,古代指婢女。②诬服:蒙冤。③针指:此处指缝纫、刺绣等针线活。④挂误:这里指官吏受牵累被处分撤职。⑤稔(rěn):熟悉。⑥渠:第三人称。
【1】下列选项中“以”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后公以挂误,解组归
A. 扶苏以数谏故 B. 以口笑迎之
C. 以塞忠谏之路也 D. 策之不以其道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 从“有聂姓者,以人命诬服。公昭雪之”可以看出按察使公是一个公正廉明的官吏。
B. 按察使的夫人是一个严于管家又善待下人的贤内助。
C. 本文详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经过,意在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塑造书儿,把书儿武功写得越是高强,越能与她虽日受鞭挞,仍能“俯首顺受”的情形形成强烈反差。
D. 从选文看,作者写作意在突出书儿的知恩图报、孝顺的品质。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时已薄暮 薄:___________ ②徒手而去 徒:_________
③若辈死期至矣 若:___________ ④公及夫人皆异之 异: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⑴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定风波·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亲制①
范仲淹
罗绮满城春欲暮。百花洲上寻芳去。浦映芦花花映浦。无尽处。恍然身入桃源路。
莫怪山翁聊逸豫。功名得丧归时数。莺解新声蝶解舞。天赋与。争教我悲无欢绪。
(注释)①庆历六年,范仲淹贬邓州知州,营建了百花洲和花洲书院,本词即为应制之作。
【1】下面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写初春时节,词人惜春觅春,入得山去所见之美景。下片写偶遇老翁,闲话家常,顿觉与黄莺、山蝶共处的隐逸生活的乐处。
B. 上片的“浦映芦花花映浦”句的两个“映”写出了洲岸花的婀娜和野花的妩媚的互相映衬。
C. “恍然身入桃源路”写出了环境的优美。
D. “莺解新声蝶解舞”意思是说,我此时的平和心态好比鸟儿在这大好春光里婉转歌唱,蝴蝶在这百花丛中翩翩起舞一般。
【2】下面对词的赏析不确的一项是( )
A. 上片表达了范仲淹与民同乐的喜悦之情,下片表达了旷达的思想。
B. 全词风格飘逸,有婉约的一面,也有豪放的一面。
C. 全词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对官场生活已经厌倦,对表面稳固的朝庭存在着反感,想离开朝庭,离开官场,寻找他途,退隐归田去,希望过陶渊明式的生活。
D. 本首词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与《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完全一样,都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7、汉字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魅力。请你加入到“走进汉字,体验汉字魅力”活动,完成以下任务。
活动一:选汉字,说美感。
汉字的音、形、义皆是独特魅力,足以让每一个接近它的人心旷神怡、浑然忘我。例如“明”字,音:该字声调为阳平,音调上扬,读起来很朝气;形:“明”字由“日”和“月”两个象形字组成的左右结构的会意字,望文而知义;义:由形得知,日光加上月光,明亮无比,给你温暖喜悦的感觉。
选出一个你认为最美的汉字,参照上面的例子,从“音、形、义”三方面任选其一来说明其美的理由。(语言简明、连贯、得体)
汉字:
理由:
活动二:赏书法,辨特色。
欧阳询《九成宫》(楷体) 王羲之《兰亭序》(行书) 怀素《自叙帖》(草书)
上面三种汉字书法各有特色,请选择其中一种,简要说说这种书法的特点。
我选择:_____________(横线上填楷书、行书、草书中的一种)。
特点: 。
活动三:亮观点,述理由。
有人认为,中国人写好汉字,这 应当是我国教育最基本的也是最基础性的要求;有人认为只要学习好,字写得好不好无所谓。你的观点呢?请简要阐述。
8、古诗文默写
①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②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③我歌月徘徊, 。(李白《月下独酌》)
④当窗理云鬓, 。(汉乐府 《木兰诗》)
⑤夜发清溪向三峡, 。(李白《峨眉山月歌》)
⑥晴空一鹤排云上, 。(刘禹锡《秋词》)
⑦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 《赤壁》)
⑧ ,鬓微霜,又何妨!( 苏轼 《江城子 密州出猎》)
⑨蒹葭萋萋, 。( 《诗经 蒹葭》)
⑩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 路 难其一》)
⑾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 是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⑿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 《鱼我所欲也》)
⒀季节的变换,带来的是不同的景象,寄寓的是作者不同的心情,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 ”写花草的鲜嫩尤为动人;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的 “ ”写出了夏天的幽美;而 马致远在《天净沙 秋思》中,面对萧瑟秋景,却发出了“ ”悲鸣。
9、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
母亲和树
张亚凌
(1)记得母亲最爱说的话就是,人呀,活成树就好了。
(2)母亲总爱拿树说人论事,在母亲的眼里,树是那么神奇,神奇到我们都应该当神灵般供奉着。
(3)我家茅坑边有棵杨树,打我记事起就很粗很高大了。它浑身似乎憋着使不完的劲儿,猛长,身上的皮儿都爆裂开了。我想,是它心里的热情太高,长得太快、太快了,以至于皮儿赶不上里面的生长速度。
(4)一次,母亲拍着杨树说话了,那会儿她旁边只有一个正闹肚子的我。“这树呀,它肯定在寻思:把我栽到哪是人的事,长得好坏是我自个儿的事。人呀,都像树就好了”。见我满脸不解,母亲又说了:“你看,又不是栽在大门口,没人看没人理,还长得这么粗。这要是人,还不得憋屈死了?你不懂,大了就懂了。”
(5)茅坑边的一棵臭树,也值得夸赞?我还是不解。
(6)院子里有两棵树,也不知是谁在两棵树间绷了根粗铁丝,铁丝上穿满一节一节的竹筒,是用来晾晒衣服被褥的。我第一次帮母亲晾衣服的情形至今还记得:踩着小板凳,胳膊高高举起,还是够不着,以至于没拧干的水顺着我的胳膊流进衣服里。“再想想办法。”母亲笑着鼓励我,“只要搭上去就行了。”于是,我使劲一甩,衣服就搭上铁丝了。
(7)母亲也经常说到院子里这两棵树,说时满脸都是敬畏。“树就是皮实,铁丝勒得那么深,树汁流过就流过,继续长——皮实到摆脱不了铁丝越来越深的伤害照样长。搁在人身上,还不得破罐子破摔了?”
(8)看《士兵突击》那会儿,媒体对许三多好评如潮,说他身上有可贵的精神,那就是不放弃。母亲的评论很简单很明了,“像咱屋的树,不记疤只顾自家长”。
(9)母亲常指着门口那棵歪脖子树说我,在轻轻的数落声中,我童年的斑斑劣迹就穿越岁月清晰起来。
(10)小时候,我一放学,就如百米赛跑般飞到家门口,书包一扔,从台阶往上一跳攀住了树枝,面后挪离台阶,就荡起秋千。当然是和对门的胖妞比赛了,她家的树本身就没我家的高大,站在地上,一抬手,就攀住树枝,荡起来自然没气势。后来母亲发现了,自然挨骂了,可我还是不放过那棵树,照旧荡,越荡越高。时间长了,先是那一枝斜下来,后来,整棵树看起来也歪了。
(11)那年高考失利,我曾经一度很颓废,整天窝在家里羞于出门。母亲再次说起门口的树。
(12)“树的性子多强,压弯了,就弯长了;弄断了,从旁边再长。树不知道它遇上啥,遇上啥它都要长。”
(13)当时母亲还说起巷子西头那个孤老婆婆,说她凄惶的境遇,说她就是像树一样的人。儿子不到30岁死了,儿媳改嫁了,撇下不到2岁的孙子;孙子好不容易拉扯到了18岁,争气得要去上大学了,出去玩玩放松一下,下水,就再也没有上来。多少年了,邻家婆婆现在精神不也很好?她是想通了,命里注定没人陪她,就得自家好好话。这人呀,谁不知道自家会碰上啥事情,碰上了,就得熬过去,就跟树一样的。
(14)母亲总爱拿树说事,慢慢地,我也学会了看着树思考。在母亲已经去世的今天,我依旧喜欢用树的方式诠释人世。
(15)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岁岁年年,叶儿绿了,又枯了......一世的别离,我们尚且难以忍受,树的心里,怎能不填满了伤痛?
(16)母亲离去了,纵然我的心里悲伤万分,也得好好生活下去。因为举且四望,到处可见树的身影,每一棵树下,都站着我的母亲……
(选自《时光深处的柔软》)
【1】小说写了母亲三次“拿树说人论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前两次的情节。
(1)
(2)
(3)高考失利后,母亲用门口那棵被我小时候荡歪了的树安慰我。
【2】第(13)段中写到“巷子西头那个孤老婆婆”的情况,有什么作用?
【3】请赏析(10)段划线句。
【4】文中“如果说,叶是树的子女,年年岁岁,成千上万的叶儿,一季飘落,归于尘土。一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5】怎样理解结尾处划线句子的含义。
【6】结合选文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1)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10、说明文阅读
3D打印的革命性
3D打印源自100多年前的照相雕塑和地貌成形技术,上世纪80年代已有雏形,其学术名称叫快速成型,是一种不需要传统刀具和机床就能打造出任意形状、根据物体的三维模型数据制成实物模型的技术,被认为是一项改变世界的新技术。具体地说,人们首先需要通过电脑对实物进行扫描或直接创建一个三维设计图,再通过3D打印机对这个立体原型进行“切片”,一层一层地进行数据记录,然后将原材料按切片数据层层叠加,直到最终成型。
3D打印使用的不是传统的“墨”,而是那些能发生固化反应的材料,比如树脂、塑料、陶瓷、金属等,因而能“打印”出实实在在的三维立体模型,就像童话中的“复制机”一般神奇。小到一只耳环,大到体积庞大的工程零件、器具,只要获得了原始的模型数据,3D打印机都能将这些东西精准地复制出来。这将使工厂彻底告别车床、钻头、冲压机、制模机等传统工具,从而转变为一种以3D打印为基础的、成本更低、研发周期更短的生产方式。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刊发题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文章,称3D打印标志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以目前的发展情况判断,3D打印之后,必将是社会制造的迅猛崛起。
据报道,国外目前已经通过3D打印技术成功地“打印”出了手枪、自行车、汽车、电控飞行器等物。美国3D打印服务提供商Shapeways首席执行官彼得称,他们去年已经“打印”了75万种产品,使用的材料包括塑料、不锈钢、银、陶瓷和玻璃等,数量之多令人惊叹。现今,3D打印也应用于珠宝制造和模型制作,在时装业、电影业、建筑业等10多个不同的行业和领域显示出了十足的魅力,并大大改变了美国制造业的格局,以至于美国《时代周刊》将3D打印产业列为“2012年美国10大增长最快的工业”。其实,众多的3D打印创业者此前早已落户以虚拟经济著称的纽约市,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情况下,3D打印还是拉动了当地的萧条经济,为经济增长贡献了力量。
3D打印的应用并不止于工业制造,它在医学界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设想一下,如果它用来打印的“墨”是一个个活体细胞,那么,只要获得相关器官的切片数据,该器官就可以被“打印”出来。这并非天方夜谭,在去年举行的全球科技娱乐设计大会(TED)上,美国维克森林再生医学学院博士安东尼就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个肾脏模型打印的过程。据他介绍,他们正在进行一个更大胆的试验,直接用打印机在人体伤口上进行修复式“打印”,如果取得成功,这将是医学领域的重大进展。
【1】对3D打印优点的阐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3D打印是一种低成本、研发周期短的生产方式,是制作业的一次革命。
B. 3D打印使用的不是传统的“墨”,从而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C. 3D打印能够带动制造业的发展,从而为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D. 3D打印甚至有可能在人体伤口上进行修复式“打印”,所以,它在医学界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和推理正确的一项是( )
A. 3D打印学术名称叫快速成型,是一种根据物体的三维模型数据制成实物模型的技术。
B. 只要获得了原始的模型数据,3D打印机就能轻松地将所有的东西精准地复制出来。
C. 众多的3D打印创业者落户以虚拟经济著称的纽约市,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情况下,3D打印改变了金融状况,扭转了局面。
D. 3D打印在医学上也有神奇作用,不仅能 “打印”器官,还能根据相关器官的切片数据克隆出活的器官。
【3】神奇的3D打印,能创造无限的可能,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便利,请你发挥想象,举出两个例子加以说明,同时也说出3D打印技术有可能带来的两点危害。
11、着装也要有文化
郭超
①前一阵子,一位女记者在德国现场报道一起飞机失事的后续进展时身着红衣,引起人们的指摘,有网友批评说,你哪怕披一白床单,也别大红风衣面对尸骸呀,逝去的生命也应该被尊重。也许她是无心之失,但作为媒体工作者,在着装上犯忌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无独有偶,近日,国内某知名时装周冒出来个“光头姐”,在网络上一夜走红。花臂、光头、透视、蕾丝、大金链子……让人直呼“毁三观”。据悉,“光头姐”并不是为了出名而如此“出位”,她平常的穿着打扮一贯“先锋”“前卫”,并以自己引领潮流为傲。
②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衣服就成为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衣服从最初的遮羞、御寒等功能,逐渐增添了很多社会文化的内涵。穿什么、怎么穿、穿多少都有很多讲究。
③“人靠衣装,佛靠金装”。现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在与人交往时留给对方的第一印象中,视觉(即形象)占55%,语调占38%,语言占7%。可见,外在形象是一个人进行人际交往的通行证,着装对人的形象影响不容小觑。一个人着装大方得体,可以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反之,一个人奇装异服,打扮怪异,给人留下的负面印象也会十分深刻。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光头姐”在网络上的图片会引来很多网友的负面评价。不只是“光头姐”,近些年,在网络上和现实生活中,时而会见到一些人以穿着怪异或过分暴露为能事,以标榜自我、张扬个性为口号,不断挑战人们对于着装要求的底线。
④我们穿衣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着装很大程度上还反映了一个人的个性、爱好、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也体现了社会风尚和民族风俗。在古代社会,人们就很重视着装,衣服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象征。黔首(以黑巾裹头)和白丁(穿白衣)是指平民,青衿则指读书人,纨绔则是形容富家子弟。《礼记》认为,礼义是做人的重要规范,礼义之始是正容体,正容体之始在于正衣冠。《王制》篇列出礼义的范畴为“六礼”“七教”“八政”,而“六礼”之首便是冠,“八政”第二就是衣服,古人把衣冠的社会功能提得很高,衣服的制度要由国家来定,违反制度者要受处罚。如有朝代更迭,需“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
⑤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重视着装,讲解职场着装、社交着装的书籍层出不穷。其实古人对于穿衣也已经达到了很透辟的认识。《弟子规》说,“衣贵洁,不贵华”。孔子在《大戴礼•劝学》中说:“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逾明者,学也。”他已经把外在的穿衣和内在的学习提到同样重要的高度,认为都需要不断修炼才能符合“礼”的要求。
⑥今天,我们批评以奇装异服和暴露为美的着装趣味,并不是想干涉个人穿衣的自由。每个人在不违反法律的范围内都有自主选择着装的自由。但是,在法律之外还有风俗和文化,看歌剧穿正装,参加运动穿休闲运动装,我们有责任提倡一种优雅得体的着装风尚。看到着装品位低俗的人还被某些媒体名曰“先锋”“时尚”,“皇帝的新衣”也能招摇过市,我们不得不说:请尊重他人,也请尊重自己。
(选自2015年4月11日《光明日报》,有删减)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根据第③段的论证思路填空。
首先,从现代心理学研究数据得出___________的观点;然后,___________;最后,用___________进一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
【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去掉后好不好?为什么?
看到着装品位低俗的人还被某些媒体名曰“先锋”“时尚”,“皇帝的新衣”也能招摇过市,我们不得不说:请尊重他人,也请尊重自己。
12、请以“_________的色彩”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主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