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合肥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昆虫记》是英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

    B. 《藤”先生》《社戏》《故乡》均出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

    C.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

    D. ”令尊”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严”则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世说新语》和《聊斋志异》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志怪小说。

    B. 表是古代臣民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如《出师表》。

    C. 戴望舒,现代诗人,代表诗作有《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D. 《我的叔叔于勒》是英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作品。

  • 3、下面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首领哑声说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们漫声应道:“不消”。

    B.首领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

    C.一只大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D.渐渐就有血溅到唇上,鼻子上,自然顾不到,命在天上。

  • 4、慧骃国中“骃”的意思是(   )

    A.   B.   C.   D.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是儒家经典之一。旧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________所撰。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肉食者___________ ②小大之_____________

    ③彼竭我___________ ④望其旗_____________

    3大兵压境,战事一触即发,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的作战思想显然有很大的分歧。他们的分歧都表现在哪些地方?

    4对于鲁国来讲,这一仗属于自卫战,军中士气高涨,为什么鲁庄公将要击鼓进军之时曹刿却没有同意出击?

    5曹刿的一句“肉食者鄙”,使鲁庄公平庸无能、鄙陋无知的形象虽已成千秋定论,但其能够尊重并任用贤士亦不失君子的美德。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其这一特点。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渔家傲》,完成题目。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人坐在船上在风浪颠簸中赶路,仰望着天亮前云雾弥漫、繁星摇动的天空,迷糊之中梦见自己来到天帝的住地,听到天帝情意恳切的问候。

    B.作者自认为是有“惊人句”的成功女词人,但她并未就此满足,她还有新的更大的人生追求,那就是传说中三座仙山上的幸福生活。有理想有才华但是得不到施展,找不到出路,所以做如此感想。

    C.尽管人生之路留下痛苦的叹息,但词人并未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还要像大鹏那样展翅高飞,她还要风把她所乘坐的小船送到美好的仙境。

    D.这首词借助奇妙的景象,通过与天帝的一问一答,抒发了词人对沧桑流离人生的感叹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气势磅礴而豪迈,想象丰富而奇特,一反李清照婉约词风。

    B.“路长嗟日暮”表现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经历和上下求索的情怀。

    C.“学诗谩有惊人句”流露词人对自己创作的不满和对诗歌艺术的孜孜追求。

    D.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巧妙用典,隐含对现实的失望,对理想的向往。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组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海天相接的壮美画面。

    B.上阕后半部写作者梦中来到天帝的宫殿,听到天帝殷勤的垂问,得到了诉说心愿的机会。

    C.在下阕中,词人感慨自己空有才华,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一个“谩”字,流露出她对现实的不满和内心的苦闷。

    D.结尾作者希望自己也能像大鹏一样高飞远走,表现了她身为柔弱女子无力抗争而只好逃避现实的想法。

    4与“学诗谩有惊人句”一句表达情感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B.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D.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名著阅读及综合运用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诗文默写

    _________________,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吴均《朱元思书》

    居高声自远,_____________。 虞世南《蝉》

    __________,浑欲不胜簪。   杜甫《春望》

    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  王湾《次北固山》

    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论语》八则

    曲径通幽处,___________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______________,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

    故园渺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四、课外散文阅读,完成 下面小题。

    一把寂寞的锄头

    范宇

    ①这是一把寂寞的锄头,静静地倚靠在斑驳的墙壁上。木质的柄上布满腐朽的暗灰 色,金属的头也长满黄色的锈迹,在皎洁如水的月光里,没有半点光泽。它像极一位深闺 里常年等待归人的怨妇,头发蓬乱,一脸憔悴。几声从远处秋草间传来的虫鸣,如泣如 诉,把一把锄头内心的全部忧伤与寂寞呈现得淋漓尽致。

    ②月光被无情的岁月割伤,父亲与这把锄头的那些逝去的遥远影像在我的心头慢慢变 得清晰可及。

    ③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飘进晨雾里,又扛着一把锄头,叼着一根香烟,从 黄昏里归来,这几乎成为父亲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晨雾与黄昏比我更懂父亲,它们能够 感受父亲脸上的每一点苍老与沧桑,以及内心掠过的每一抹喜悦与忧伤,所以它们总是以 最美丽的姿态迎送父亲。在晨雾与黄昏的更替中,也交织着父亲充沛的精力与疲惫的身 躯,见证着父亲永不弯曲的脊梁。我常常坐在门前那棵不知年龄的香樟树下等待父亲从黄 昏里归来;走到树下,父亲也偶尔会坐下来抽一根烟。青烟一圈圈漫过父亲的头顶,漫过

    高大的香樟树,飘向比天边更远的天边。青烟散了,黄昏却紧锁住父亲的眉头,年少的我 一点也不懂父亲眉心间的惆怅。

     

    ④我八九岁时,父亲去铁匠铺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我永远无法忘记那天父亲给我讲

    的一句话,“吃果子,拜树头;吃米饭,敬锄头。”在父亲心里,锄头就是一切,能够创 出生活里所有的希望。他也希望,我拾起这样的希望并把它延续下去。

    ⑤父亲的话就是箴言,我年少的心始终坚信着。

    ⑥可后来,父亲却先背叛了。

    ⑦父亲离家的前一夜,我听见了他的叹息与母亲的啜泣。那夜,月光也像今夜这样皎 洁,父亲那把锄头被泥土打磨得锃光瓦亮。锄头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躲在墙角,望着天 上闪闪烁烁的星星发呆,一声不吭。

    ⑧“难道就没有其它办法了么?”母亲哽咽着说。

    ⑨父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要是有法子,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⑩整个漫长的夜里都充斥着这样沉重而无奈的对话,少不更事的我,也从中体会到了 一点辛酸,虽然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不得不逃离村庄。次日清晨,深秋的薄雾把通往城市 的路遮盖得严严实实,像是有意要留住父亲远行的脚步。墙脚的锄头上,也沾满了露珠, 晶莹剔透,与母亲的眼泪一样,没有半点杂质。父亲背上大大的帆布包,摸了摸锄头,便 一头扎进了迷雾中。这年,我十二岁,念小学六年级;妹妹六岁,刚念小学一年级。

    ⑾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十年时光转瞬间就溜走了。

    ⑿十年前,父亲怎就狠下心来扔下这把锄头,毅然决然地从村庄逃往城市?其中的原 因是复杂的,像一团凌乱的绒线交织在父亲心里,他不得不忍着巨大的悲痛逃离。在父亲 心里,这把握了十多年的锄头早已成为他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怎能说背叛就背叛呢?

    ⒀上有祖父、祖母要赡养,下有我和妹妹要供养,父亲似乎感到了这是一把锄头再也 不能承受的重担。乡村与城市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让始终坚信一把锄头可以在土地上开垦 出无限希望的父亲的心头产生动摇。不仅父亲动摇了,村庄里一个又一个农人都动摇了, 纷纷逃离他们热爱的土地,眷恋的锄头。锄头寂寞了,村庄也开始变得荒芜。

    ⒁但父亲终究没有逃离与背叛,在他的心里,始终有一把锄头挽就的心结,这里面栓 着的全是爱,从未改变。我坚信,终有一天,父亲以及那些离开村庄的农人们都将全部回 来,重新握起那把锈迹斑斑的锄头,书写村庄的富饶和秀美。因为有爱,村庄与锄头也是 宽容的,可以原谅农人一切不得已而为之的“逃离”与“背叛”。父亲这把寂寞的锄头, 仿佛在月光中轻声对我说,我愿意继续等下去。或许,远在他乡的父亲也听见了。

    ⒂一把寂寞的锄头,是村庄的忧伤,也是村庄的温度。

    (选自《2013 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4 年 1 月版 有删改)

    1请你谈谈对题目“一把寂寞的锄头”的理解。

    2父亲对锄头的感情是复杂的。请结合全文内容,梳理出父亲对锄头的情感变化历程。

    3第⑥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4请从写作技巧的角度赏析第①段。

    5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段所说的“村庄的忧伤”和“村庄的温度” ?

     

  • 10、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走近《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继承了人应顺应自然(天)、效法自然、调谐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创造性地应用到科技领域中去,在历史上独树一帜提出了“天工开物”:“天工”即自然的能量、自然的职责,出自《尚书》“天工,人其代之”:“开物”即开创万物,“天工开物”意为人要利用自然,用才智和技术开发出万事万物。

    全书共十八卷,梳理了作物栽培、谷物加工、纺织、制盐、制瓷、冶铸、造纸,兵器等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且配图123张,栩栩如生,细节传神,被称为“中国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它是一个“聚宝盆”,暗示了中国工艺美术的制作性、实用性,创造性与审美性。它不仅对2000多年间中国民间工匠积累和技艺经验作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总结,同时也将物质原料的开发和造物实用功能以及民间工艺文化的内涵从科学的角度揭示出来。

    【材料二】

    1837年,儒莲受法国工部和农商部大臣之命,结合了《授时通考》和《天工开物》两书中有关桑蚕的内容编译成法文,还引用了不少书中的插图,出版了《桑蚕辑要》。彼时欧洲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些桑蚕养殖技术,但防治疾病经验不足,生丝减产严重,此书出版后,在欧洲迅速引发轰动,短短几年此法文译本便被翻译成7种文字,促进了欧美各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1840年儒莲将《天工开物》造纸章译成法文刊于《科学院院报》,其中提到以野生树皮纤维、竹类及草类纤维代替破布造纸,还可用各种原料混合制浆,法、英、德国人纷纷效法,以其他原料成功造纸,缓解了欧洲的造纸原料危机。自儒莲摘译开始,整个西方社会掀起了翻译、研究《天工开物》热潮,无论是达尔文,还是李约瑟都对《天工开物》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书中记载的各项技术对欧洲的社会生产和科学研究都产生过许多重要的影响:当时欧洲工业虽然发达,但农业却很落后,播种还在使用人工播种,犁设计的也非常原始,而《天工开物》中有中国的播种机与更高效的犁,因此这本书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

    《天工开物》传入日本后引发了日本学者竞相对其传抄、引用和研究的热潮。日本著名儒学家、植物学家贝原益轩的著作《花谱》《菜谱》,两书的参考书目中均列举了《天工开物》。

    【材料三】

    把《开工开物》送进大众心里

    在宋应星《天工开物》传回中国100年后,《天工开物》走上戏剧舞台,通过电视专题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走进国人心里,使亿万国人自觉成为《天工开物》的“守护人”。《典籍里的中国》在参考学术研究成果和行业领域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融合媒体优势和艺术优势对《天工开物》展开精妙解读,这既彰显了文化自信,也传播了创新自信。在九十分钟内,通过话剧舞台把宋应星和《天工开物》讲给电视观众,很好提炼了素材,突出了主题,又能平易近人,具有震撼力。专题片紧紧抓住了“贵五谷而贱金玉”、“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两句话,凸显宋应星关注生民疾苦的悲悯之心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专题片从农业科技入手,讲述宋应星著述《天工开物》的意义,与当前时代关注民生、注重科学的主旋律相吻合,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效果显著。

    【1】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原意的一项是(     

    A.《天工开物》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科学技术著作,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民族传统技艺。

    B.《天工开物》在传入欧洲后被翻译为7种文字,促进欧美各国蚕桑养殖业的发展。

    C.《典籍里的中国》通过话剧舞台把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带给电视观众,受到大众的欢迎。

    D.三则材料都与《天工开物》相关,各自介绍的重点及选取的角度不尽相同。

    【2】请用简洁的语言为材料二拟写小标题:_____________

    【3】网上有人发帖:“重大的科学发现和发明都起源于欧洲人,中国人缺少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从古至今如此。”请你结合上述材料的内容,反驳他的观点。

    【4】某网站上就“如何促进中国文化古籍落地,让(天工开物》走进大众心底”这个问题征询网友的意见,请你以《典籍里的中国》对《天工开物》的成功解读为参考,提出两条合理的建议。

  • 11、   火车6年不到站

    我到武警医院看望哥哥时,意外遇到两个老乡。他们是兄弟俩,弟弟因为车祸住进医院。

    “你弟弟住院多久了?”

    “六年。”

    “六年?”我震惊。

    他弟弟能说能笑,只是走不了路,记忆力很差。他记不起任何人,除了他哥哥。

    半夜,我听到弟弟说:“哥,什么时候下车,别忘了喊我起来。”

    “知道了。”

    这样的对话,一晚上至少有五次。第二天,我问起这事,他告诉我,弟弟是在6年前春节回家时被车撞的,出事时,刚下火车,所以醒来后,一直以为自己还在火车上。

    他总是趁弟弟睡着的时候,默默地踱到外面抽会儿烟。他从25岁到现在,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全耗在这个医院。

    这天,弟弟吃了药,睡得很沉。他找到我,说:“你去不去逛街?”我惊讶地问:“这里有街吗?”他兴冲冲地说:“我带你去。”

    从医院走出来,他兴奋地说,他要去买件衣服,很久没有买新衣服了。这里是开发区,很荒凉,过了河才有集市。我们乘船过去,那里只有十几家商铺,他却来来回回逛了好几趟。最后,他买了只烧鸡,说他弟弟从小就爱吃烧鸡。

    准备往回走的时候,他看着手表惊呼:“下午4时了,弟弟一定醒了。”我们飞快地往回跑,到了江边,发现一只船停在岸边。他扯开喉咙喊:“开船的呢?”旁边的商店老板说,那人回家吃饭去了,要一个多小时才能回来。他很着急,我安慰他:“你弟弟醒来,护士会照顾他的。”他不听,开始脱衣服。

    我惊呼:“你干吗?”

    “我游过去。”

    “天这么冷,你会冻坏的!”

    他挣脱我的手,跳进河里。那可是冬天啊!

    街上的人全跑来看热闹:“有人跳河了……”

    我看着河面,他把衣服和烧鸡顶在头上,一点一点地向对岸游去。直到他上岸,我才松了口气。他在对岸向我挥挥手,然后一边穿衣服一边向医院跑去。

    两小时后,我回到医院,看到他换了衣服,坐在床上看着弟弟吃烧鸡。弟弟好像哭了很久,一边抽泣,一边吃烧鸡:“哥,我以为你先下车了呢。”

    “怎么会呢?要下车,我一定会喊你一起的。”

    弟弟点点头:“那我们大概什么时候可以下车?”他肯定地说:“明天就到了。”

    我转过头,泪流满面。这路真长,火车一坐就是6年,也许,还要坐很多年……

    (作者:魏岚)

    1有人认为将题目改为“那车一开,就是6年”更贴切,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文章重点描写了哥哥担心弟弟醒来,着急赶回医院的情形。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动作描写,依次填写在横线上。

    惊呼—→___________—→脱衣服—→_____________—→向对岸游去—→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次写到“弟弟”和“哥哥”的对话,试分析第二次对话描写的作用。

    4对本文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线索明晰,情节简单。

    B.本文运用了对话、动作等描写方法,人物形象生动感人。

    C.文中的“哥哥”非常善良,富有责任感,令人油然而生敬意。

    D.本文通过刻画“哥哥”这个人物,赞美了不离不弃的浓浓亲情,歌颂了真诚、善良等美好品德。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按要求作文

    李子柒,网络红人,被人们称为“东方美食生活家”。这个90后的四川绵阳农村女孩,好像什么都会:桃花开了就酿桃花酒,枇杷熟了就做琵琶酥,甚至会养蚕、刺绣、竹艺、木工、文房四宝等等。她用朴素典雅的东方生活元素展现出诗意田园的生活画卷。李子柒做的事,让劳动变得更有美感;李子柒的努力,劳动得以被赋予意义,变得更有力量。

    央视评价:“没有热爱就成就不了李子柒,没有热爱也看不懂李子柒。外国人看懂了李子柒的热爱,也解释了为何李子柒的很多短视频作品没有翻译依旧火遍全球。没有一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感悟和回忆?请自选角度作文。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 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 A、B、C 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