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书体例有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通史、断代史等,同一史书可以属于不同史书体例,如《史记》属于纪传体、通史。
B. “特别想念那东坡的月光,梦想跟随在放翁的身旁。就算我没有稼轩同一般的才华,挑灯看剑咱有的是担当”,歌词中涉及到的古人依次是:苏轼、欧阳修、李商隐。“挑灯看剑”让人想起“吹角连营”的一往无前。
C. 说,是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也可以叙事兼议论,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D. 《变色龙》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契诃夫,他的代表作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2、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近人认为它是由战国时人所编。《曹刿论战》所写的战争因战场在长勺,又称“长勺之战”,是古代有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
B.萧红,原名张迺莹,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她的《回忆鲁迅先生》别具一格,捕捉鲁迅先生生活中的一些琐事,以片段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烘托出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化的鲁迅。
C.应用文要特别注意表达得体。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考虑写作的目的。不同的写作目的,意味着表达方式、态度应有所不同。比如要表示感谢,用语应不卑不亢,不能恭敬,以免显得自己低俗。
D.《皇帝的新装》想象奇特,人物滑稽可笑,情节荒诞离奇。作者安徒生,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拇指姑娘》等。他的作品被译为80多种语言。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些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B. 舞台上的表演精彩纷呈,我饶有兴趣地袖手旁观着。
C. 一个卫生城市的标志不仅在于环境的洁净,更是在于广大市民卫生素养、文明意识。
D. 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论是沿海居民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翻译:寄居在旅店,店主人每天供给两顿饭。
B.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翻译:凭借你的力气,曾经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C.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翻译:原先为了义(羞恶之心)宁愿身死也不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5、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
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甲】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乙】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移山》出自 家学派经典著作《 》。
【2】
(1)翻译句子。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B.而山不加增 何苦而不平
C.投诸渤海之尾 归而形诸梦 D.汝之不惠 跳往助之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句从人数少、工具简、路途远等方面体现了移山的艰难。
B.【乙】句体现了愚公想要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生活的决心。
C.愚公之妻和河曲智叟都对愚公移山之举持有怀疑和否定的态度。
D.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更突出愚公乐观精神的伟大。
6、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词中“试问卷帘人”的“试”字表达了作者 心理。
【2】以下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不同,没有使用设问手法的一项是
A.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B.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C.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D.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7、电影《少年的你》持续热映,在全社会引发了对于校园欺凌的热烈讨论。近年来,国内外校园欺凌现象屡禁不止,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担忧。你所在的学校开展了“杜绝校园欺凌,创建和谐校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你所知道的校园欺凌现象有哪些?请列举出两例。
【2】你所在的班级为响应学校号召,开展“杜绝校园欺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3】小亮在与班级同学发生矛盾后,感到委屈,准备找高年级的同学帮忙“理论”。作为班长的你,如何劝阻?
8、诗文填空。
(1)__________,不知饴阿谁。(《十五从军征》)
(2)坐断东南战未休。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4)数月之后,__________;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5)《曹刿论战》中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必以情。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从视觉角度,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同时通过夸张手法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的严寒。
(7)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自己经过秦汉的故都,看到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焦土,引起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
捕风者
彭家河
①我曾经想看到风的形状,可它形无定式来去无踪;我也曾想捕捉风的味道,可是,风静隐于虚无之中,风动,带来的却是他处的味道;我也曾琢磨过风的声音,才知道风本无声,只是有许多声音都被风一路带来又一路带走……
②在我离开农村进入小县城之后,仿佛进入一个听觉和味觉的荒漠。身处日益膨胀和来不及完善的城市,我成天浸泡在城市污秽的味道和繁杂的声音之中,只能独自怀念着风清气正的乡下时光。
③虽然风的形状不可看见,但是风经过之处,也总有从静到动的提示。草倒叶飞、云转幡动,这都是风在说它来了。可能风还在远处,我们就远远地发现了风的脚印。在乡下,如果站在木格的窗子背后,只要看到对面青山上的树在摇摆,山路上的雨衣在飘动,瓦房上的炊烟在扭腰,这些都是在说,那就是风。当然,居住在高高的电梯公寓,隔着双层的玻璃窗子,也只有那些粗壮烟囱上方的烟雾或者花花绿绿的商铺彩旗,在天空中写着“风”,如果没有这些烟囱或者旗子,应该是看不到风的身影的。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外云卷云舒,本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在城市灰蒙蒙的天底下看看云,实在是十分奢侈的想法。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④多年前的一个五月,我在农忙时节回到乡下,刚下过暴雨,溪里池里水都涨起来了。在那个雨过天晴的黄昏,我坐在青草地上乘凉,阵阵温和的晚风吹过,风中满载着布谷的歌唱、虫子的嘶鸣,还有牛的长调,我突然觉得,这样的五月,才算是完整或者完美的。之后,我也时常回乡下去,更多的时候就在春节前后,等到天黑定了,山里山外全是静默的,偶尔有人家点燃一串鞭炮,响过之后,夜晚更显得寂静了。
⑤对于风中味道的触摸,主要依靠鼻翼,舌头无须过多参与。风中的味道,在乡下,更多的是花花草草传出的消息。当然,花要把消息告诉的不是人,而是那些远远近近的虫子,只不过让人也无意中捕获了。花的消息,风在以一种更加隐秘的方法传播,也是一种不可看见不可听闻的方式。因而,在乡下,一个人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
⑥村口人家的饭熟了,村尾的人都知道是些什么菜。如果是在饥饿的年代,就有不少无事的孩子过去串门了。如果闻见有腊肉的味道,那一定是家里来了远客;如果是酸菜红苕的味道,就不过去凑热闹了。每年端午,家家都会用新面蒸馒头,一大早,村子就全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馒头香味中,虽然各家各户还把馒头扣在蒸笼里,但是只要鼻翼轻微动一下,就知道哪家的包子是肉馅的,哪家是菜馅的,还有哪家用的是洋槐花作瓤。
⑦乡下,风的味道不仅四季各异,而且一天之中也不断变换,早上凉,中午热,晚上冷。当然,如此简单的词语无力把乡村的风在纸上再现,或者将其描述得原汁原味。
⑧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选自2016年1月15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根据文意填空。
文中捕风者捕风的方式是多样的:________,通过一些动物和鞭炮捕获风的声音,还通过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划线的文字,赏析下列句子。
当然,在行色匆匆的人流中,没有谁会停下来静静看一会儿风的来去和风的大小,都是在奔波行走讨价还价的间隙,偶尔由鼻翼、肌肤、耳朵听闻风的踪迹。
【4】阅读④~⑥段,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笔下乡村的特点。
【5】结合全文,说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封闭在厚厚的水泥墙里,百无聊赖地想到了乡下的风声和风味。风中遥远的声音和淡淡的味道,正如我刻骨的乡愁和莫名的悲伤。
10、
人生需要一块聚光镜
①最近,朋友圈里流行一个小游戏:七分钟内,连续写出数字1到300,不能停顿,也不能涂改。这道源于一所大学自主招生的考题,看似简单无奇,却难倒了不少参与者。“手写着写着就酸了,一酸注意力也分散了”“数字写多了,就觉得烦躁,一烦躁就写错了”……游戏虽小,却折射出了大多数人面临的现实症结——专注力的丧失。
②“日光不经透镜屈折,聚于焦点,绝不能使物体燃烧”。人的一生,同样需要一块聚光镜。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读书经历,花时间把一页读通读透,比囫囵吞枣地读好几本书,更有收获。的确,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对层出不穷的诱惑,三心二意、浅尝辄止、眉毛胡子一起抓,纵然能力再出众,也难免跌进“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陷阱。相反,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方能百炼成钢。
③孟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有一位名为弈秋的下棋高手,他曾有两位徒弟,一位徒弟专心致志,聚精会神,认真听弈秋所讲的弈棋之道;另一位徒弟虽然人在听讲,心思却在“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最终,学成之后,水平远不如前者。师出同门,却有高下之分,与其说是智力不同,毋宁说是专注有别。正如哲人所言,“达到敏捷的方法在乎专心治事而不在一次包揽许多事务”。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要想事有所成,必须力有所精。
④很多时候,人们很难专注于一件事,从表面上看,是外物纷扰、诱惑太多,其实不然,根由还在于心不静。明代大儒王阳明曾与友人同游,友人指着岩石中的花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阳明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样一番对答,也启示我们:心有所主,哪怕纷扰再多,也不会乱花迷人眼、浮云遮望眼;但假如心散志衰,都无需外界干扰,自己首先便难沉住气,更别说专注一事上下求索了。“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⑤当然,专注绝非是要让人固守一隅、甘做井底之蛙,恰恰相反,心有全局才有价值排序,胸有丘壑方能分清主次。可以说,专注在本质上,乃是撇去不必要的泡沫、剔除不恰当的欲望。兵法有云:“守少则固,力专则强。”对于每个人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曾有人提出“两万小时理论”,也就是“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两万小时,看起来很长,分解到每一天,也就只是一两个小时而已。但倘若守不住心中的宁静、抵抗不住外界的波澜,东瞧瞧、西望望,别说一两个小时,一两分钟都会成为奢侈。多几分老僧入定般的淡定,多几分古井不波般的从容,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在岁月的画布中,书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⑥有人说:“一辈子,总是还得让一些善意执念推着往前,我们因此能愿意去听从内心的安排,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世界嘈杂,我们无法避免;但内心的专注,却可由我们自己把握,不是吗?
(选自2016年1月11日《人民日报》)
【1】文章以游戏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3】说说文章第③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⑤段能去掉吗?结合全文说说理由。
11、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①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年少时,曾抱怨父亲做了一辈子鞋没有发财。父亲痛骂一通后,告诫他: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李国修深受启发,用毕生的精力只做“开门、上台、演戏”这一件事,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专注做好一件事很重要。
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认识不到这点的重要性。他们信奉“艺多不压身”,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谁知到头来却落得个“样样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多不养家”的尴尬后果。对普通人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必然的结局,因为许多伟人亦无法达到多才多艺的人生高度。
③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1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3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鸭,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4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跻身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的行列。
④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但芸芸众生平凡者不可计数,卓越者凤毛麟角。原因很简单,两万小时锻炼太过漫长、枯燥、无趣,没有坚如磐石的信念,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动摇、绝望直至放弃是顺理成章的事。
⑤专注于一件事,看似艰难,其实也容易。只要我们选择的事业,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漫长的“两万小时”就不会带来遥遥无期的恐惧,别人眼中枯燥、无趣的历程,便会成为时时给我们惊喜的旅程。只要我们拥有一颗任天边云卷云舒,静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淡泊之心,滚滚红尘的纷纷扰扰,便不会轻易动摇我们由平凡走向卓越的脚步。只要我们把“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我们每天为卓越所付出的不过是半小时、一小时而已。
⑥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十分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1】请找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
【3】选文第①段划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读了本文后,请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1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电影《夺冠》上映后,网络上有这样一段影评:何为女排精神——那是一种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闯劲。一分一分“死磕”,一场一场“硬拼”,拖不垮、打不倒。永不言败、永不放弃、永远拼搏,是女排精神的真实写照。
“死磕”一词本是北京话,就是“没完,和某人或某事作对到底”的意思。最具代表性的一句就是“跟你丫死磕”,用于表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跟你耗上了的态度。由于网络文化的发展,这个词不仅在北京地区使用,全国的网友,特别是青少年网友都开始使用这个词语,也使得它成为这个时代的“新鲜词语”,2019年被收入《中华词库》。
现实生活中,你可能也有“死磕”的经历,你对“死磕”又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呢?请从下面两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请以“回望来时路”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讲讲你“死磕”的经历及结果。
(2)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对“死磕”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①按文体写作,600字左右。②不要套作,不要抄袭。③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