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汉初“惩亡秦孤立之败”,陆续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而汉朝中央直接管辖的只有15个郡,这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因此,汉代实行( )
A.推恩令
B.分封制
C.郡国并行制
D.行省制度
2、“和传说时代相比,早期国家的特点主要在于:世袭王朝,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以部族联合或宗法制、分封制为基础进行国家管理。”下列在商朝实施的制度有( )
①分封制 ②内外服制 ③井田制 ④宗法制
A.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3、明代内阁辅臣的选任,大多采用由皇帝直接下令决定某人入阁的形式,叫“特简”。后来,也可以由阁臣会同非内阁的廷臣推荐候选人供皇帝选择;皇帝若拿不定主意,可以抽签决定,叫“枚卜”。从阁臣的产生可以看出( )
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内阁辅臣德才兼备
C.内阁辅臣权力膨胀
D.利于皇帝控制内阁
4、继井冈山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后,中国大地上又出现了闽浙赣、湘赣、湘鄂赣、湘鄂边、左右江、海陆丰等地方上的“工农武装割据”,井冈山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材料可用来说明中国革命( )
A.理论体系走向完善
B.照搬俄国革命经验
C.改变中国社会性质
D.道路探索卓有成效
5、下图是1913-1919年中国民营纱布机的发展情况(1913年的指数为100)。促使这一时期民营纱厂布机指数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
A.清末新政
B.辛亥革命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新文化运动
6、习近平在评价近代某一会议时指出:“(该会议)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走独立自主道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策略、建设坚强成熟的中央领导集体等方面,留下宝贵经验和重要启示。”下列对该会议描述正确的是( )
A.标志“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
B.挽救了党和红军以及中国革命
C.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进行了探索
D.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不断扩大
7、汉武帝时对于中枢机构进行调整,其目的是( )
A.强化皇权
B.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强中央集权
D.选贤任能
8、鸦片战争前的30余年里,仅从广州口岸流出的白银,就有1亿元左右,如果加上中国其他沿海地区流出的白银,数量则更为庞大。当时白银流出的主要原因是( )
A.商品倾销
B.鸦片走私
C.官员贪腐
D.统治者生活奢靡
9、1992年,邓小平曾说:“农村改革初期,安徽出了个‘傻子瓜子’问题。当时许多人不舒服,说他赚了100万,主张动他。我说不能动,一动人们就会说政策变了,得不偿失。”此评论( )
A.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B.坚定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C.统一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D.维护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
10、下表是南京国民政府某一时期洋面粉进口数量及增减比例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年份 | 数量(关担) | 增减比例(%) (1928年为100%) |
1928 | 5984903 | 100 |
1931 | 4889275 | 82 |
1934 | 985367 | 16 |
1936 | 512852 | 9 |
A.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B.民族面粉工业的竞争力提高
C.外资企业失去了发展优势
D.官僚资本膨胀势头得到遏制
11、《哈佛中国史》指出,“清朝赔上民族国家理应有的主权对于一个“追赶性工业化'的帝国来说,这造成了无法设置保护性关税来扶植新兴工业的严重后果”。这突出反映了( )
A.《南京条约》妨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B.《北京条约》使中国主权遭到严重侵犯
C.《马关条约》使列强获取掠夺工矿之利
D.《辛丑条约》标志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
12、东北的战役令国民党损失了47万最精锐的部队,并对整个国民党的士气给予致命的打击。用巴尔将军的话来说,它“揭开了国民政府崩溃的开端。”该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13、下图为创作于1954年6月的一幅宣传画。作为例证,该宣传画可用于研究( )
《开掉田埂大家就成一家人》
A.土地改革运动的实施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国民经济调整的完成
14、对于户部官员的任命和吏员的参拨,明太祖曾作出重大决定:即在任用户部官员和吏员时实行地域(苏松江浙)回避,在任用苏松江浙人时实行部(户部)回避。这种双回避制度成为明代定制,历经二百余年而未有更改。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明代( )
A.江南成为赋税重要来源
B.体制建设提升行政效率
C.八股取士制度弊端丛生
D.官员贪腐现象日益严重
15、如果要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状况,应该查阅的奠基之作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千金方》
D.《本草纲目》
16、下表是清代中叶的人口和耕地面积( )
年份 | 人口数量(亿) | 耕地面积(万顷) | 人均耕地面积(亩) |
1753 | 1.84 | 735.22 | 4.00 |
1766 | 2.08 | 780.73 | 3.75 |
1784 | 2.86 | 760.57 | 2.66 |
1812 | 3.34 | 788.93 | 2.36 |
1822 | 3.73 | 756.21 | 2.03 |
该表格中的信息反映了( )
A.人口数量急剧增长
B.人均耕地面积下降
C.人地矛盾突出
D.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
17、绍兴和议签订后,宋金结束了多年的战争生活。两国通过榷场贸易,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这说明,绍兴和议( )
A.是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
B.使南宋与金实现永久和平
C.使南宋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D.促进了宋金之间的社会交往
18、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认为: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的领袖,他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占人口70%的贫民是“革命的先锋”。这表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革命的成功是因为( )
A.对苏联革命模式进行创新
B.选择了最先进的革命思想
C.产生了自己最杰出的领袖
D.坚持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19、有学者指出,明成祖时期,中外使节往来之频繁,来使的级别之高为中国古代所仅见。每年平均有近十国使节来华朝贡,先后共有292国次,还有不少王子、王妃甚至国王一同前来。这一外交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造船技术先进
B.海外贸易发达
C.倭患问题解决
D.郑和远航海外
20、宋代理学家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食粮之一。这主要是因为该思想( )
A.隐含了平等和叛逆色彩
B.推动了传统儒学的思辨化
C.蕴含了儒学的精神价值
D.系统阐释了认识理论体系
21、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论述生物进化论时说:“生物变迁之因,皆由生存竞争。优胜劣汰之公例而来, 这条公例不仅适用于生物界,也普行于一切邦国、人事之中。”梁启超这一观点( )
A.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B.为国人普及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C.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时代需要
D.试图为维新变法制造舆论基础
22、1864年,两江、直隶、陕甘、四川、闽浙、两广总督及江苏、浙江、江西、广东巡抚等都出自湘淮系。这反映了( )
A.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B.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
C.地方割据局面的形成
D.汉族官僚集团的崛起
23、《九章算术》收录了246个数学问题的运算程序,主要反映的是中国先民在产劳动、丈量土地和测量容积等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数学知识。这说明《九章算术》( )
A.体现了数学成就的实用性特点
B.限制了人思维的拓展
C.注重解决农业生产的技术问题
D.系统总结了数学成果
24、《左传·桓公二年》记载:“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与此记载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禅让制
B.内外服制度
C.井田制
D.宗法制
25、以________为特征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加速了中国革命的进程,以“________,________”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
26、政治
(1)________:1927年秋,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________”,标志着中国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________:1928年,国民政府继续北伐,讨伐张作霖。因“________”,蒋介石部队绕道开进。张作霖因战事不利,决定退回东北,因其不能满足日本侵略的要求,日本策划________将其炸死。
(3)________:1928年底,________通电全国,宣告东三省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国民政府________上基本统一全国。
27、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________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28、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________的局面。
29、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采取________的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赴________谈判。
30、约_______,_______建立夏朝;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我国漫长的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_________继承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1、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别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允许外国公使进驻___________;1860年,清政府又被迫分别于英法两国签订《北京条约》。条约规定:增开___________为商埠。
32、___________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33、唐朝后期,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加剧。875年,_____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虽然被镇压,但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入最高领导层,太平军先后取得________、________大捷,但在________战役中败于________统率的湘军
35、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各是什么?
36、宋初抑制武将势力膨胀的措施有哪些?
37、两极格局的瓦解,同前两次大的国际格局变动主要有哪些不同?
3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二有煜(云兴起的样子)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摘自《诗经·小雅》
材料三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其直(在争论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地制度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反映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如何发生和发展的?
(3)材料三说明了这一时期土地关系变化中的一个什么问题?
(4)这一组记载实质上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是什么?
39、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