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者金冲及说:“辛亥革命后,从袁世凯到蒋介石,像走马灯似的一个接一个登场,却始终建立不起一个统一稳定的统治秩序(专制政权)……这自然有很多原因,而辛亥革命在这里所起的巨大作用是无法抹煞的。”这里的“巨大作用”主要是指( )
A.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
B.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
C.触发了小农经济解体
D.唤醒了下层普通民众
2、历史遗迹是研究史前历史的主要证据来源。某原始人墓葬群遗址考古发掘出大量私人陪葬品,社会贫富分化明显。据此判断该遗址处于( )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旧石器时代晚期
C.新石器时代早期
D.新石器时代晚期
3、以下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提出的处理民族问题的思想原则。这些原则的提出和落实( )
“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 族之间也互相高不开 “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
A.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的基础
B.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C.促进了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D.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中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科技成果突出。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出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
②祖冲之精确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③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
④徐光启著《农政全书》
A.②①③④
B.③①②④
C.②③④①
D.①②④③
5、在中国历史的“常态”发展中,经常会出现“变态”。如果说秦汉代表的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常态”,那魏晋南北朝则代表的是“变态”,在变态中仍能看到进化的迹象。以下选项中不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进化迹象”的是
A.汉族与内迁民族逐步交融
B.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C.科技在诸多领域取得新成果
D.北民南迁带动江南经济开发
6、据载,雍正帝45岁登基,在位13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他吃饭很简单,也不出去游玩,连承德避暑山庄都没去过。他批答奏章从不假别人之手,有的批复一千多字,一气呵成。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雍正皇帝的勤政
B.宰相制度的废除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奏折制度的施行
7、汉武帝元封元年,桑弘羊奏请在全国各地推行“均输”和“平准”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
A.抑制商业以惠农
B.加强君主权威
C.平抑物价以利民
D.增加财政收入
8、1878年,为解决轮船招商局的燃料问题,清政府成立了直隶开平矿务局,每月出煤五六百吨,除分供各厂、局及中外轮船之用外,兼可顾民用。这一时期,各省兴办的煤矿在十处以上,以台湾基隆、直隶门头沟等地较具规模。据此可知,当时( )
A.重工业成为民族工业的主体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C.发展商品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D.洋务企业助推了经济现代化
9、考古发现,后岗三叠层的下层是以红陶和少量彩陶为代表的仰韶文化遗存,中层是以黑陶为代表的龙山文化遗存,上层是以灰陶和绳纹陶为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化遗存。这一发现说明( )
A.石器时代生产发达
B.商代晚期阶级产生
C.华夏文化源于后岗
D.中华文明延绵发展
10、《资治通鉴》中有这样的记载,“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户口)浸坏,多非其实。……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杨)炎建议作两税法。”材料表明( )
A.赋税调整为了减轻农民负担
B.土地情况的变化影响国家税收
C.唐代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D.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权削弱
11、明万历年间,苏州“城中机户数千”,雇工“数千人”。乾隆时,苏州东半城更是“专其业者不啻万家”,“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这反映当时江南地区( )
A.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B.民营丝织业得以较大发展
C.全国普及雇佣劳动
D.政府鼓励民间丝织业发展
12、高中历史课上,某学习小组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探究对部分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形成了下图知识纲要结构。据此可知,该学习小组探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重要概念 羁縻政策、华夏认同、大一统思想、民族迁徙、互市…… |
一般概念 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册封、和亲、土司制度、都司、戍屯政策…… |
史实 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清朝满蒙联姻…… |
A.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发展
B.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C.中外和平交往基本状况
D.民族政权间的交流交往
13、下表为对王安石变法的若干评价。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评价 | 出处 |
今介甫(王安石字) .....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 (北宋)司马光《传家集》 |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遵裂者,王安石之罪也 | (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教其弊,其良法关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 (晚清)梁启超《王安石传》 |
A.从《传家集》到《王安石传》,评价具有时代色彩
B.《传家集》是一手史料,作者立场最权威客观
C.《王安石传》为近代学者所著,评价较为全面
D.《鹤林玉露》属于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
14、汉高祖刘邦崇尚忠孝之道,经常拜见父亲刘太公。刘太公在属官的提醒下,提前出门迎接刘邦,说:“帝,人主也,奈何以我乱天下法!”刘邦觉得父亲言之有理,经过朝议,尊推太公为太上皇。据此可以推知( )
A.皇权独尊至高无上
B.三纲五常成为道德规范
C.宗法制度得到巩固
D.儒家思想占据主流地位
15、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以后,日寇改变了政策,移其主力于敌后战场,残酷地对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进行清乡和“扫荡”。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逐渐成为主战场。这一状况( )
A.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减轻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压力
C.奠定了中国抗战胜利的基础
D.引发了中国国民党的消极抗战
16、战国时期,某政治家提出,“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这一主张出自( )
A.儒家
B.法家
C.墨家
D.道家
17、汉末三国时期胡人内迁,西晋灭亡,王室东迁。十六国中最早建立政权的匈奴贵族刘渊,自称汉朝皇室的后裔,其建立的政权以“汉”为国号。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分别建立了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四个国家。诸多少数民族政权为谁是正统而激烈争执,一些臣僚以东晋为“华夏正朔所在”为由劝谏君主慎重考虑南征行动。这可以说明当时( )
A.少数民族政权完成了封建化
B.国家统一趋势初显
C.民族之间斗争激烈征战频繁
D.华夏认同氛围浓厚
18、1939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生产动员大会, 毛泽东在会上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1941年中共中央再次强调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学人员和人民群众纷纷响应, 掀起大规模的生产运动。此举主要目的是( )
A.促进军民团结
B.巩固苏区政权
C.坚持长期抗战
D.完善财经制度
19、人类学家在研究旧石器时代云南元谋人的两枚内侧门齿时,发现沿凹面的两面有褶起的凸棱且呈现铲形构造,而黄种人的两个上内侧门齿和两个上外侧门齿也都是铲形的。据此,元谋人文化遗存可用来研究( )
A.旧石器的演变
B.原始人的生产
C.黄种人的起源
D.各人种的变化
20、汉代诏书要逐级下发直到乡里,官吏要口头宣读,并且在交通要道的亭壁或木板上抄写悬挂;还有将上级旨意刻于石上,以便长期展示。这反映出汉代( )
A.文书规范等级秩序
B.以文书驾驭天下
C.重视法律教化治理
D.凸显皇帝的权威
21、新石器晚期,兴隆洼文化遗址发现一个由许多石块和陶片组成的S形动物,头部的位置摆放着一个野猪的头骨;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的“玉猪龙”;仰韶文化遗址中人们发现一个墓室中壮年男性骨架的左右两侧,有用蚌壳精心摆放的龙虎图案。这反映出该时期( )
A.礼文化开始形成
B.宗教色彩浓厚
C.中华文明的特点
D.手工业的产生
22、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的是( )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B.毛泽东思想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邓小平理论
2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周之失在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在于政不在于制”。据此可知,柳宗元认为秦亡于( )
A.分封制度
B.宦官干政
C.郡县制度
D.不施仁义
24、《明世宗实录》载:“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御史屠仲律在《御倭五事疏》中说:“虽概称倭夷,其实多编户之齐民也。”《明神宗实录》载:“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从上述材料可推知( )
A.明朝沿海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B.开放私人海外贸易有其必要性
C.抗倭斗争稳定了沿海的形势
D.严厉禁止海外贸易有其必要性
25、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推动大陆同台湾同胞的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1992年在香港达成“_______”
26、手工业
(1)制瓷业
①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________、官窑、定窑、哥窑、_____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
②元朝:出现新型彩绘瓷器________和________
③宋元时期:________大量出口海外,成为继丝绸之后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
(2)矿冶业
①________的开采量很大,都城________的居民普遍使用________作燃料
②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________。
(3)印刷业:在宋元时期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________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27、古代希腊人创作的________,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28、意义
(1)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________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2)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3)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的伟大事件之一。
29、君主专制的发展
(1)实行________
①特点:迅速、机密。
②作用:使皇帝能够更直接、广泛地获取信息,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2)设立________(中枢秘书机构)
①开始:________时,在皇帝寝宫旁边设立。
②军机大臣:由被指派的朝臣兼职充任
③职责:在皇帝直接监督下工作,________,商议军情,起草或处理机要文书。
雍正是一个工作狂,批奏折俨然是他人生的一大爱好。据史料记载,雍正在位十三年间,累计写下了共一百多万字的奏折批语。每每批奏折到深夜,睡眠时间大概只有四个小时。本来工作量就大,他还增加了,上奏人数。而且每件奏折都亲自批阅,有的奏折的批语甚至到达了一千多字。
(3)制造“________”
①目的: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②影响: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
30、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国提出的________的核心理念,是各方推动“一带一路”的重要共识,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
31、元朝农学家_______编撰的《_______》,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32、协同太平洋战场作战:1941年6月22日,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________,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国的抗战与美英在太平洋战场密切的结合起来
中国战场和敌后战场所抗击的日军兵力超过了太平洋战场上日军的总兵力,中国战场协助和配合了盟军作战,给予盟军与战略上和资源情报上的重大支持,中国积极倡导建立________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________
33、清朝中期,疆域西跨_______,西北达______________,北接_______,东北至_______和_______,东临太平洋,东南到_______及其附属岛屿,包括_______、_______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34、手工业进步:明朝中后期,南方部分手工业行业中出现_______________;(工场、雇佣)
35、从1931年到1945年8月,日本给中国人民带来哪些苦难?中国人民是如何克服并最终取得胜利的?
36、清朝是如何巩固西北边疆的?
37、五四运动的导火线?2个阶段?影响?
38、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的时间和背景是什么?
(2)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从经济、军事和政治上思考)
(3)商鞅变法有什么影响?
3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的。这样丰厚的利润,在旧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上是空前的。
材料二 三大改造期间,曾有一位被称为“纺织大王”的资本家说:“五年计划开始了,全国兴建了许多大工厂,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一切实现得比梦想还要快,多么令人鼓舞!没有共产党,不走社会主义道路,哪能有今天?”
材料三 1984年,邓小平考察深圳特区时,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经济特区就像一个伟大的支点,借助它,撬动中国旧体制的巨石,打开对外开放的大门,实现了中国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謇的大生纱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获得丰厚利润的原因。
(2)材料二中的“五年计划”开始实施于哪一年?有何意义?
(3)材料三中的第一批经济特区除深圳外还有哪些?在20世纪最后20年间的历史大跨越中,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