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渚清沙白鸟飞回 鸟飞回:鸟儿飞回巢
B.无边落木萧萧下 萧萧:草木摇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 万里:这里指远离故乡
D.百年多病独登台 百年:这里指晚年
2、下列词语中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 吮血(shǔn) 恬然(tián) 惘然(wǎnɡ) 扪参历井(shēn)
B. 猿猱(náo) 憔悴(qiáo) 迁谪(zhé) 渚清沙白(zhǔ)
C. 崔嵬(wéi ) 宵柝(tuò) 西舫(fǎnɡ) 嘈嘈切切(cáo)
D. 青冢(zhǒnɡ) 朔漠(sù) 石栈(zhàn) 钿头银篦(diàn)
3、下列语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今年一月份,寿险企业普遍实现“开门红”,华夏保险、前海人寿等22家寿险公司的保费总额全都青云直上,呈现迅猛上涨的趋势。
B.由于受到国内反对派武装的猛烈攻击和西方国家严厉的经济制裁,陷入内忧外患的叙利亚巴沙尔政权的处境可谓如坐针毡。
C.在智能手机时代,新的品牌不断涌现,我们曾经耳熟能详的熊猫、波导、夏新等国产手机品牌,而今在市场上几乎不见了踪影。
D.在东方卫视《欢乐喜剧人》的舞台上,郭德纲爱徒、德云社的骨干岳云鹏闪烁其词、妙语连珠,赢得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B.我不知道,在“五•一”这个劳动者的神圣节日里,农民工兄弟当中到底能够有多少人享受到法律赋予他们的休息权?
C.《史记•匈奴传》有如此记载:太初四年“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
D.他读的哲学书籍大约有两类:第一类是马克思主义原著,第二类是中外哲学史家的著作。(包括介绍他们哲学思想的读物)
5、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字,无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B.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北京冬奥会可谓一场“细节之处见真章”的传统文化盛宴。国宝大熊猫和传统红灯笼,被艺术加工成招人喜爱的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篆刻和汉字巧妙融合进抽象的滑道、冰雪运动造型中,灵动飘逸的冬奥会徽应运而生;长信宫灯、同心圆玉璧、青铜礼器等传统元素,植入火种灯、奥运奖牌、火种台的设计中。奥运场馆更是创造性地将传统吉祥物“如意”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融入国家跳台滑雪中心和首钢滑雪大跳台设计中。水墨山水画描绘出的奥运“国风”战袍,一笔一画勾勒出中国式审美与志趣。通过大量的细节、精彩的瞬间,北京冬奥会成为世界感知中华文化新的重要窗口。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积淀、薪火相传与发展创新。不管是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还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一次次登上世界舞台,促进了世界文化交流发展,也为世界文化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着深厚的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民族最根本的思想基因,深藏着民族最丰富的道德资源,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文化的日益繁荣,绝不意味着排斥外来文化。相反,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才是中国文化自信的表现。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用世界语言讲述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到此次冬奥会讲述新时代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期待和展望,从“我”到“我们”,从“讲历史”到“向未来”,中国的文化自信就是在这种真实、立体和全面的展示中不断深刻、不断具体。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世界需要自信的中国,文化自信的中国也将推动世界更加多元包容发展。
(选自《学习时报》,有删节)
材料二: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随着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的临近,浓厚的节日气氛已扑面而来。8月21日上午,作为“七夕节”的重头戏——2020年广州乞巧文化节在广州天河珠村明德堂举行了开幕仪式。
乞巧习俗已有上千年历史,广州乞巧文化节从2005年举办至今,已在全国享有盛誉,不仅成为广州市民过“七夕节”的必选项,更吸引了不少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和海外华侨。除了“七夕节”之外,春节有迎春花市、端午节有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元宵节有广府庙会……广州把传统节日过得越来越热闹,越来越深入人心。
我们常说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表现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春节、清明、中秋、端午等中华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隐藏着独属于中国人的文化密码,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独特情感,既是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一扇窗户、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过好每一个传统节日,让传统节日活力四射,我们的文化自信也就有了依托。
传统节日大多与时令相关,也有独特的文化载体,比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至今,“七夕节”自然会成为情侣们的纪念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以至每逢重阳登高日,白云山都不得不交通管制。人们喜欢李子柒,正是因为在写春联、吃粽子这样的仪式背后有着最美好的情感寄托。
曾经有段时间洋节盛行,传统节日式微,是因为商业文化的大举入侵,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今年的乞巧文化节,不仅有生活美学市集,有集科技、潮流、环保于一体的现代光影艺术展示出的民俗文化,还有“王者荣耀”围绕中国传统节日和节气打造的“荣耀中国节”。通过这些别开生面的表达,人们才能近距离感知传统文化之美,传统节日才能越来越吸粉。
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既需要政府积极倡导、大力支持,也要社会各界积极响应、形成合力。在文创市场化的带动下,历经五百年沧桑的故宫成为“网红”,也让传统文化加速传播。同样,“节日经济”也可以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推手。政府可以引导企业生产、制造、销售文化衍生品,举办各类节日文化活动,让传统节日文化更贴近生活,让人们发自内心地喜爱和认同传统节日。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建立在拥有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兴盛的基础之上。
B.无论是冬奥吉祥物,还是奥运场馆,抑或是会徽,它们的设计均饱含中华传统文化元素。
C.北京冬奥会作为世界感知中华文化重要窗口的重要意义,甚至已超出体育竞技意义本身。
D.广州乞巧文化节之所以越发深入人心,与节日中所隐含的文化密码和独特情感密不可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北京冬奥会会徽的相关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印鉴“BEIJING2022”汲取中国书法与剪纸特点,增强了字体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力,也体现了与会徽图形的整体感和统一性。
B.会徽运用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将浪漫的西方文化底蕴与国际化的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新形象、新梦想。
C.会徽以汉字“冬”为灵感来源,上半部分展现滑冰运动员的造型,下半部分表现滑雪运动员的英姿。
D.会徽中舞动的线条,代表举办地起伏的山峦、赛场、冰雪滑道和节日飘舞的丝带,也象征着北京冬奥会在中国春节期间举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直接体现中国文化自信的一项是( )
A.近年来,圣诞节、复活节等西方节日不再盛行,年轻人越来越关注七夕、中秋等中国的传统节日。
B.在乌克兰基辅国立语言大学,很多职场人忙完一周工作后,都会不约而同地走进孔子学院的课堂。他们充分理解到中国人口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刻内涵。
C.放眼当下,00后、90后是最关注国风文化的人群,他们身着汉服,吃国潮食品,听国潮音乐,看国潮综艺,不少“后浪”们以更多更新颖的方式与“国潮”亲密接触。
D.壬寅伊始,立春之时。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诗情画意”惊艳世界,元宵节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王亚平在中国空间站用古筝奏响《茉莉花》……时光见证东方大国的奋进雄姿。
【4】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并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郑板桥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也用“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他的雅室清幽,草色翠绿。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角度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同时通过夸张手法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的严寒。(3)《岳阳楼记》一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静女》是一首古老的爱情诗,静女“____________”,让男子独自徘徊。
(2)荀子《劝学》中写到蚯蚓因为用心专一故能“____________,下饮黄泉”;而螃蟹因为浮躁沦落到“____________”的境地。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模拟士大夫的口吻,写出他们耻于相师的心理原因。
(4)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对故国宫殿的追忆,写出了物是人非之感。
(5)秦观《鹊桥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只要彼此情意长久,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无须黯然神伤。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借古代圣贤来勉励自身保持清白现身正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以月亮作比,描写世间万物变化的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两句形容箫声美妙动听,如丝般缕缕回旋不止,给人以美的享受。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2)荀子在《劝学》中善用比喻和对比说理,他先以蚯蚓为例说明用心专一的成效,又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心浮气躁的缘故。
(3)古代诗人常用“月”这一意象,或感叹人生空幻,或抒发苍茫忧伤,或渲染悲凉辛酸……请在必修上册中选取一句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概括湘江秋景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诗人对权贵的蔑视态度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运用借代手法,写能够消除忧愁烦恼的唯有美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表现炊烟袅袅、山村安静祥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
次韵傅惟肖
萧德藻
竹根蟋蟀太多事,唤得秋来篱落间。
又过暑天如许久,未偿诗债若为颜。
肝肠与世苦相反,岩壑嗔人不早还。
八月放船飞样去,芦花丛外数青山。
(注)傅惟肖,字应求,宋代南安人。曾知清江县。萧德藻:南宋诗人,自号千岩老人。曾任湖北参议、湖州乌程令等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写作者落寞潦倒的心情。蟋蟀鸣声虽细,可在情绪本已不佳的诗人听来,觉得十分聒耳,况且那蟋蟀又是伴随着萧瑟之秋而来的。
B.颈联中诗人倾诉自己所怀未伸,世人肝肠,便是热衷仕进,看重名利,自己则与之相反,自甘淡泊,不求名利不慕富贵,所以便是连那岩壑也在嗔怪我为何不早还了。
C.尾联实写,诗人就在这八月之中,放船归去,在芦花丛外,看到了青山座座,愿终老其中。
D.本首诗写出了诗人的内心苦闷,但拟人化手法的运用给作品带来了幽默感,从而冲淡了其中苦涩的况味。
【2】赏析第二句“唤得秋来篱落间”中“唤”字的巧妙之处。
1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 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连续夺得胜利,扩展、确立了西夏的疆域。
C. 刺史在唐朝是指中央派去各州监察、审核的官员,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D. 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等到弱冠,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
B. 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害处减少了一半。
C. 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入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 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在杭州首次任职时,苏轼就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建造了坝堰闸门,用来作为只积蓄湖水的枢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林觉民《与妻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鲁迅《这也是生活》:“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正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以上的名言激起了你哪些思考和感想?请结合自身的发展据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立意;不得脱离材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