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是
A.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B.一二·九运动的开展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2、新文化运动时期著名诗人、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京大学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字专指代第三人称女性,并得到了鲁迅等人的大力赞扬。从此,“她”字和“他”字开始并用。此事表明新文化运动
A.提倡男女平等
B.主张文学革命
C.提倡科学精神
D.宣扬法治观念
3、20世纪初期,《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该文章的作者是
A.蔡元培 B.鲁迅 C.李大钊 D.李达
4、日本学者伊豆公夫说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和投降,是有很多原因的,其中绵延14年的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起了决定性作用。”这场“民族解放斗争”的起点是
A.九一八事变 B.八一三事变 C.七七事变 D.皖南事变
5、泸州七中八年级某班的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们收集了如下资料: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新中国建设的探索
B.新中国的对外战争
C.新中国的协商与改革
D.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6、2021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闭幕,大会批准了“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回首往昔,下列属于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建设成就的是( )
A.
B.
C.
D.
7、有学者评价道:它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纲领性文件,以绝对平均主义的原则来组织农村生产、分配和生活,让人人过着“通天下皆一式”的生活。这里的“它”指的是( )
A.《海国图志》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是
A.国民党撕毁“双十协定”
B.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C.国民党进攻大别山地区
D.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
9、“虎门一怒令硝烟,切恨西夷掠海沿……”材料描绘的历史人物是( )
A.林则徐
B.魏源
C.杨秀清
D.关天培
10、《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一班读书人,向来莫谈国事的,也要与闻国事,为什么人家比我强,而我们比人弱?为什么被挫于一个小小日本国呢?读书人除了八股八韵之外,还有他应该研究的学问呢!”这表明甲午战争的失败
A.主要原因是读书人莫谈国事
B.是由于读书人对日本的轻视
C.促进了中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
D.推动了读书人研究学问的热潮
11、近年来大量从中国皇宫流失出去文物很多被拍卖回国,中国皇宫文物最早流失于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2、南京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以下事件发生在南京的是( )
①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②《辛丑条约》的签订③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④五四运动的爆发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13、西安事变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 蒋介石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
B. 张、杨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
C. 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
D. 蒋介石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14、关于下列企业的相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
A.皆由洋务派官员创办
B.都一定程度上抵制外来侵略
C.均体现轻工业的发展
D.都在“自强”的口号下兴办
15、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包括:( )
①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④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成为贸易强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16、“跳槽”、“人才招聘会”“自主创业”等词出现反应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A. 人民生活的提高
B. 就业制度的变化
C. 医保制度的建立
D. 综合国力的提升
17、1956年,毛泽东两次观看昆曲名剧《十五贯》,给予了热切的关怀与鼓励,之后《人民日报》首次为一场戏剧演出刊发社论,称赞其“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这一时期昆曲被“救活”主要是因为
A.“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B.众多昆曲名家的涌现
C.“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
D.《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8、历史知识竞赛中,主持人出示一组关键词:“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综合这组词能得出的认识是( )
A.近代开端
B.国共合作
C.军阀割据
D.走向共和
19、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后曾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人是
A. 周恩来
B. 朱德
C. 毛泽东
D. 懂必武
20、近代前期,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为挽救民族危亡提出了多种救国方案。有人把这些救国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慢治”“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温药慢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
A.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
B.洋务运动、辛亥革命
C.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D.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21、
22、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_________》,实行变法;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___》,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23、学校组织介绍“我心中的名人”活动,你作为一个小主持,如何正确介绍以下名人。
(1)图一是( ),他的主要成就是培育成功( ),他被誉为( )。
(2)图二是( ),在 70 年代她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 )。2015 年她荣获( )。
(3)图三是( ),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 )。
(4)图四是( ),在2012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4、______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极大的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5、中国近代史上,南京是中国近代历史兴衰荣辱的见证。
(1)《南京条约》割给英国的领土是______。
(2)开放南京为通商口岸的条约是______。
(3)______是太平天国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26、__________年,是旧历的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称为辛亥革命。它推翻了___________,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__________ ,使 ____________深入人心。
27、远去歌声弥凝重,再唱经典更撼心。
(1)1931年“ ”事变之后,东北逐渐沦陷。《松花江上》表达了东北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是一首经典的抗战歌曲。
(2)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 传唱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不朽的民族战歌。
(3) 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以气势磅礴的旋律和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办,鼓舞中华儿女奔赴前线,奋勇杀敌。
28、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_____,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9、
在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并逐步深入展开。
——《全球通史》
中国近代化历程 | 主要特点 | 相关重大事件 | 代表人物 (各写4个) |
第一阶段 | ① | 洋务运动 | ② |
第二阶段 |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 ③ | 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 |
④ | |||
第三阶段 | ⑤ | 新文化运动 | ⑥ |
30、根据提示写出对应答案。
(1)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2)开赴朝鲜战场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
(3)进一步解放人们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31、某历史兴趣小组以“中国的近代发展历程”为主题进行探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
(1)标志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写出19世纪80年代建成的规模最大的海军名称。
【近代觉醒与探索】
(2)写出一例这一时期排斥西方工业文明,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农民运动。此后,推翻封建帝制,学习西方近代文明的政治革命是什么?
【新民主主义革命】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什么?写出该革命兴起时期工人运动一例。
【大道行思】
(4)结合以上探究,谈谈你的感悟。
32、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独特的中国革命道路,对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杰出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发动武装起义中进攻城市受到严重挫折,毛泽东等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有什么意义?
(2)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什么正确路线挽救了中国革命?
(3)1945年4至6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召开了什么会议?此会议确立了什么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4)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什么会议,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
(5)结合上述问题及所学知识,你有什么感悟?
33、阅读下列材料:
……上道光帝折中指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意思是弛缓)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
(1)这是何人上书道光帝的奏折?
(2)他在奏折中就鸦片问题提出了什么主张?
(3)根据材料归纳他为自己的主张提出的理由?
(4)道光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做出了什么重要决定?
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回答:
(1)说明我国改革开放的起点是?
(2)依据材料,概括我国改革开放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