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 )
A.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
B.皇帝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夸张)
C.你这样一个人玩耍,不也有点寂寞吗?(设问)
D.春月是一只青春鸟,驮着幽幽夜色,栖落在古城的檐角。(比喻)
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端:端着
B.越国以鄙远 鄙:把……当作边邑
C.却宾客以业诸侯 业:使成就霸业
D.日将喜,取儿藁葬 藁:用草席裹着
3、形容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这个成语是
A. 不负众望 B. 不孚众望 C. 别树一帜 D. 不可比拟
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当:同“倘”,如果。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作为。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实在。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以礼相待,礼遇。
5、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霎时(shà) 吮吸(yǔn) 梵文(fàn) 裙裾(jù)
B. 颤动(chàn) 愀然(qiǎo) 挟持(xiá) 文绉绉(zōu)
C. 枕藉(jí) 罅隙(xià) 趿拉(jí) 懵懂(měng)
D. 贿赂(lù) 凫水(fú) 弥望(mí) 钟磬(qìng)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个社会是可能不死的。“社会”为什么能长久存在?因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体性。群体可以超越个体的局限。每个个体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与死是有时间差的,生不同时,死不同刻,而不同时间生死的人,不同代际的人,会有共处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个体的人生经验、知识、感觉、发现、发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传递,可以变成别人的东西,保存在别人那里。一个人的生命会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识积累,不一定随他的生命结束而消失,它们会传递给继续活着的人,可以传递给很多人。这种不断传递,就成为社会很多人共同的知识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形成一个不断增加的、动态的、分散的“信息库”,这个信息库又反过来不断塑造着新的社会成员的态度和行为,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同时,由于各种信息载体(石刻、竹筒、书本、磁带、光盘等)的存在,人们可以把知识记录下来,储存起来,留给后人,这样,即使一个社会真的消失了,一个文化中断了,但后来的社会,其他文明活着的人可以从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学习各种知识——人和人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障碍,进行交流和学习,分享知识和经验。
文化传承中,有很多这种跨越时间、空间继承的例子。比如我们今天经常说“西方文化来自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尽管古希腊罗马本来就属于欧洲,但他们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过他们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传到近代欧洲的,而是通过阿拉伯人“转手”的。因为在中世纪,欧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东西中断了,而这些东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来“文艺复兴”,欧洲人不是从自己的前辈手里,而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腊罗马人创造的知识。
社会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诗人李白,是一个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种文献中的诗和诗的风格,则是“文化”。“人”是会消失的,但“文化”保留下来了,社会长存,文化不死,创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个人创造的文化不仅能保留,还能传递,还能影响别人,能激发别人的灵感,实现“再创造”,所以传统可以成为新文化生长的土壤。
文化的传递,必须是一种历史过程,所有文化都必须是积累的,没有积累,没有超越生死、时空的这种积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从“个人和群体”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会”这种群体形势下,把历史上众多个体的、有限的生命的经验积累起来,变成一种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识财富,又以各种方式保存在今天一个个活着的个体的生活、思想、态度、行为中,成为一种超越个体的东西。当一个新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时,这套文化传统已经存在了,这个新的生命体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这种由很多人在很长时间里逐步创造、积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历史性。
文化的历史性是广义的,不仅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是在历史长河中积累传承的,更深层、更抽象的很多东西,比如认识问题的方法、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等,也同样是随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说,文化的传承,也同样包含了“社会”的传承。一个社会基本的结构,夫妻、父母、社区结构,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传下来的,是晚辈向长辈、后人向前人学来的。学习,继承中不断有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可能有创新。没有一个社会结构是完全凭空构建的,它总是要基于前一个社会结构,继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础上建立新的东西。比如,即使像美国这样一个“人造”的国家,其社会结构也不是从美国建立时突然开始的,而是来自欧洲的移民从欧洲移植过去的,实际上是欧洲文化的延伸和变体。
(选自费孝通《文化的生与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人的群体性,文化就不会得以保存和传递。
B.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美国社会结构的构建,其文化传承的具体方式是不同的。
C.一个人可以“不朽”,因为有文化的作用;一个社会可以不死,因为有文化的存在。
D.文化是社会共有的精神、思想和知识财富,与个体的人生经验、感受无关。
【2】下列各项关于“文化的历史性”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化的传递是一种历史过程。
B.个体接受在历史上逐步积累的文化。
C.历史文化不仅包含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还包含“社会”的传承。
D.学习文化,继承文化中要不断修正和创新,但只有在继承中才能有创新。
【3】下列推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每个个体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前人思想的影响。
B.一个国家失传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国家的文献中找到。
C.传统的宣纸生产工艺,既是前人生产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前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D.尽管社会面貌已有了巨大的变化,但在社会基本的结构上,我们今天与唐代并没有什么不同。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五丁开山而殒命,终于打通艰险蜀道的故事。
(3)杜甫《登高》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空的角度,表现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情景交融、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壮志难酬的感叹,同时也表达出诗人旷达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名句:__________,气吞万里如虎。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夜坐见白发寄别朱仲开、张瓯江①
【明】陈鹤
坐久北风起,江声带远沙。客愁初到鬓,乡梦不离家。
林静无残叶,灯寒有落花。怀君夜难寐,别绪转如麻。
注:①朱仲开、张瓯江均为作者友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诗人深夜久坐时所闻,起到了以动写静、烘托气氛的作用。
B.颈联虽没有点明季节,但由残叶飘零的树林、林中满地的落花可知是冬季。
C.尾联点明寄友的题旨,在前三联层层铺垫下,尾联情感显得格外真挚动人。
D.这首五言律诗平实、自然而又韵味深长,其中蕴含着细腻真实的人生体验。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乐运字承业,南阳淯阳人。运少好学,涉猎经史。年十五而江陵灭,随例迁长安。其亲属等多被籍没,运积年为人佣保,皆赎免之。事母及寡嫂甚谨,由是以孝闻。梁故都官郎琅邪王澄美之,次其行事为《孝义传》。性方直,未尝求媚于人。为露门学士。前后犯颜屡谏武帝,多被纳用。建德二年,除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武帝嘉之,特许通籍,事有不便于时者,令巨细奏闻。
武帝尝幸同州,召运赴行在所。既至,谓曰:“卿言太子如何人?”运曰:“中人也。”时齐王宪以下并在帝侧,帝顾谓宪等曰:“百官佞我,皆云太子聪明睿智,唯运云中人,方验运之忠直耳。”于是因问运中人之状。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运上疏曰:“三年之丧,自天子达于庶人。先王制礼,安可诬之。”书奏,帝不纳。自是德政不修,而昏暴滋甚。运乃舆榇诣朝堂,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戮之。内史元严谏,因而获免。翌日,帝颇感悟,召运谓之曰:“朕昨夜思卿所奏,实是忠臣。”乃赐御食以赏之。朝之公卿,初见帝甚怒,莫不为运寒心。后见获赏,又皆相贺,以为幸免兽口。
内史郑译尝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及隋文帝为丞相,译为长史,遂左迁运为广州滍阳令。开皇五年,转毛州高唐令。频历二县,并有声绩。运常愿处一谏官,从容讽议,而性讦直,为人所排抵,遂不被任用。乃发愤录夏、殷以来谏争事,集而部之,名曰《谏苑》。奏上之,隋文帝览而嘉焉。
(选自《北史·乐运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B.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C.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D. 运对曰/班固以齐桓公为中人/管仲相之则霸/竖貂辅之则乱可与/为善亦可/与为恶也/帝曰/我知之矣/遂妙选宫官以匡弼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是古人入学时取的,通常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也便于他人称呼。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 “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文中指的就是皇帝到同州。
C. “疏”,在文中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D. “公”,是爵位名,我国古代爵位一般分为五等,“公”居首位,其余依次是“侯”“伯”“子”“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运顾念亲属,以孝闻名。他以做雇工的方式积累财物,救助陷入困境中的亲属;他尽心侍奉母亲和寡嫂,事迹被写进《孝义传》。
B. 乐运敢于打击权贵,深得皇帝信任。他在担任万年县丞时,抑制、打击豪门大族,受到武帝嘉奖,令他奏报不利于时政的大小事。
C. 乐运不顾个人安危,敢于犯颜直谏。他上疏反对皇帝不按先王礼仪服丧的做法;他带着棺材到朝堂以死相谏,陈述皇帝的八大过失。
D. 乐运夙有大志,但仕途坎坷。他从小立志做一名谏官,然而他秉性刚直,被人排斥打击,未能如愿,最后只好奉皇帝的命令编纂《谏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武帝崩,宣帝嗣位,葬讫,诏天下公除。
(2)内史郑译尝以私事请托,运不之许,因此衔之。
10、作文。
口罩本是人们从事特殊职业或在在特殊场合的专用品,一场新冠病毒来袭,口罩却成为人人必备的生活日用品。“出门就戴口罩”已然成为人们高度一致的日常行为,然而每个人从中所获得的生活体验却不尽相同。
请以“戴口罩的体验”为题,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