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淮北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六年级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手抚膺长叹 坐:徒,空。

    B.此情待成追忆 可:难道,哪能。

    C.申之以孝之义 悌:敬爱兄长。

    D.虽有槁,不复挺者 暴:暴露。

  • 2、下列对文言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何异于刺入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这种说法与拿刀刺人并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

    B.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译: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子,但(如果)没有蛇鱔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内心浮躁啊。

    C.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译:秦人没有丢失箭镞那样的消耗,天下的诸侯已陷入狼狈不堪的境地了。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译:那以后的圣人也已很遥远了,都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 3、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楔子  残羹冷炙  (dī)   而不舍(qì)

    B. 罪愆  负屈衔冤  (jiàn)  弘化碧(cháng)

    C. 刹那  料俏春风  (qǐ)   繁文(rù)

    D. 戕害  冠冕堂皇  (bó)   度长(xié)

  • 4、按题目要求选择。

    (2)下列诗句蕴含的理趣与“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接近的一项是(   )

    A.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5、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趋高邮

    B. 以为前驱,九庙之耻

    C. 都督诸路军马

    D. 买五人之头而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玉,石之美者。玉是大自然的精华,蕴含天地之灵气,日月之光华,山川之秀美。名著《红楼梦》与中华玉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开篇即以通灵宝玉为引,之后又贯穿故事始终,故事主要人物也以玉为名。玉文化渗透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集中表现了玉的审美价值、审美标准、文化价值等。

    ②《红楼梦》里满是玉饰品。贾府中生活用的玉器皿有琥珀杯、玛瑙碗、玉杯、缠丝白玛瑙碟子和翡翠盆等。曹雪芹《自题画石诗》道:“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溯源应太古,堕世又何年?有志归完璞,无才去补天。不求邀众赏,潇洒做顽仙。”结合书中的意蕴,可以看出,曹雪芹更侧重于对玉天生丽质的认同和欣赏,而反对刻意雕琢和纹饰。他所赞赏的是那种“挺自有之天资,抱未来之纯素,不假修饰,自成奇珍”的璞玉。

    ③《红楼梦》中大量运用以玉组成的词语来描写和比喻各种美好的事物,通过诗词、歌赋等形式,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颂扬了玉的高洁、质朴、风骨与精神,充分展示了玉的各种美德。如宝玉的“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探春的“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宝钗的“淡极始知花更艳,悉多焉得玉无痕”等。

    ④《红楼梦》本名《石头记》,顾名思义,是譬石头所记之事。据说,曹雪芹写《红楼梦》时,就是以家门口的一块大元宝巨石生发想象,塑造出贾宝玉这一人物。一块美玉贯穿全书,从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到第一百二十回贾雨村归结((红楼梦)),展示了经石——玉——人(玉)——石的全部发展过程。一块顽石,吸纳了天地之精、日月之华而成为一块美玉,并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簇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走了一遭,以玉为主线,演绎尽了人间荣辱兴衰、悲欢离合。最终,贾宝玉了却尘缘,出家为僧,跟一僧一道出走,而通灵宝玉在游历完人间之后,回到青埂峰变回了女娲补天遗留的那块大石头。

    ⑤曹雪芹借玉石来塑造了宝玉和众多冰清玉洁的女儿形象。《红楼梦》里与玉有关的人名有贾宝玉、林黛玉、妙玉、蒋玉菡、甄宝玉、林红玉、玉钏、玉柱儿、玉官等。宝玉曾经自号“绛洞花主”,宝玉是花主,其余的女子都是花。两位女主角,宝钗黛玉,各占了他名字一半。一个拥有宝玉“木石前盟”的爱情,一个占了“金玉良缘”的婚姻。两人才情不分伯仲,丽质天生。一有咏絮之才,一有停机之德,一个似娇花照水弱柳扶风,一个肌骨莹润举止娴雅。而曹雪芹把“玉”字给了“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的林妹妹,可见对黛玉的钟爱。唯有“玉”字,方能喻其至真至诚,至纯至洁,至贞至痴。唯有“玉”者,才能彰显宝玉黛玉二人的灵魂契合,思想对等,矢志不渝。

    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红楼有梦玉为伴》2019年1月25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红楼梦》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其中主要人物的名字,都与中华玉文化有关。

    B.曹雪芹虽然倾心于玉,但他不是对任何品性的玉都喜爱,而只是注重那种天生丽质的璞玉。

    C.曹雪芹之所以给小说命名为《石头记》,就是因为他有感于家门口的一块巨石而生的想象。

    D.虽有“金玉良缘”,但作者却更倾向于“木石前盟”,因唯有“玉”才可喻至真至诚的爱情。

    【2】一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说《红楼梦》体现了玉的各种价值,然后从多角度论证。

    B.文章第二段引用《自题画石诗》是为了证明《红楼梦》中很多器物都和“玉”有关这一观点。

    C.文章第三段先总的概括了《红楼梦》中写玉的手法,然后又采用例证法进行了论述证明。

    D.文章四、五两段是并列关系,它们分别叙写了“玉”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上的主要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不蕴含中华玉文化,那么《红楼梦》就一定不会成为经典。

    B.《红楼梦》中器物、主要人物名字都和玉有关,这也间接反映出当时人们都非常钟爱玉。

    C.《红楼梦》以“石”开始,又由“玉”收束的全部发展过程,显现了曹雪芹独特的匠心。

    D.《红楼梦》被称为百科全书,通过本文作者的分析,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得些许玉的知识。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写了千里蜀道的奇险风光,诗中“________________”写出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既写出乐曲因幽咽低沉而暂停,也写出了诗人听乐入迷和欣赏水平的高超。

    (3)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懂的就要去探求,或是向别人请教。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对象一样:本末倒置,聪明人做出糊涂事来,“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高》中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了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5)古代文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思,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

    (6)孔子曰:“学而时习之”,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荀子在《劝学》中提出 ________ 的观点,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对学习的认识。

    (7)贾谊在《过秦论》中认为秦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以景入情,点明离别的地点、时序,情绪是凄凄惨惨戚戚。

    B.“念去去”是恋人的内心独白,“念”是想,是设想,是从眼前写到远处,从现实想到将来,从写实转入想象,同时也为下文张本。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遥接上片“帐饮无绪”,实景虚写,描绘出喝醉了离别时或许会减少一些痛苦,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在败柳疏杨的岸边醒来的情状。

    D.柳永充分利用《雨霖铃》这一词调声情哀婉的特点来抒写一对市井小民的离别情怀,显得声情并茂,柔婉凄侧,如泣如诉。

    2全词围绕“伤离别”来写,层次井然,前后呼应,请作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天子既好宛马,使壮士车令等持千金及金马以请宛王贰师城善马。宛国饶汉物,相与谋曰:“汉去我远,而盐水中数败,出其北有胡寇,出其南乏水草。又且往往而绝邑,乏食者多。汉使数百人为来,而常乏食,死者过半。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且贰师马,宛宝马也。”遂不肯予汉使。汉使怒,妄言,椎金马而去。宛贵人怒曰:“汉使至轻我!”遣汉使去,令其东边郁成遮攻杀汉使,取其财物。于是天子大怒。诸尝使宛姚定汉等言宛兵弱,诚以汉兵不过三千人,强弩射之,即尽虏破宛矣。天子已尝使浞野侯攻楼兰,以七百骑先至,虏其王,以定汉等言为然。而欲侯宠姬李氏,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是岁太初元年也。

    贰师将军军既西过盐水,当道小国恐,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比至郁成,士至者不过数千,皆饥罢。攻郁成,郁成大破之,所杀伤甚众。贰师将军与哆、始成等计:“至郁成尚不能举,况至其王都乎?”引兵而还。还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使使上书言:“道远多乏食,且士卒不患战,患饥。人少,不足以宛。愿且罢兵,益发而复往。”天子闻之,大怒,而使使遮玉门,曰军有敢入者辄斩之。贰师恐,因留敦煌。

    其夏,汉亡浞野之兵二万余于匈奴。公卿及议者皆愿罢击宛军,专力攻胡。天子已业诛宛,宛小国而不能下,则大夏之轻汉,而宛善马绝不来,乌孙、仑头易苦汉使矣,为外国笑。乃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赦囚徒材官,益发恶少年及边骑,岁余而出敦煌者六万人。益发戍甲卒十八万,而发天下七科适,及载糒给贰师。转车人徒相连属至敦煌。而拜习马者二人为执驱校尉,备破宛择取其善马云。

    (选自《史记·大宛列传》,有删节)

    注:①盐水,指盐泽地区,为沙碛之地。在今罗布泊一带。②科适,依法贬谪,流徙戍边。亦指贬谪戍边的罪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使数百人为来 辈:成批地

    B. 人少,不足以宛 拔:攻取

    C. 则大夏之轻汉 属:附属

    D. 言伐宛尤不便者邓光等 案:追究,查办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寇,中国古代汉人对北方和西南部的游牧民族的蔑称。

    B. 太初,中国历史上曾用于多个帝王的年号。文中指汉武帝太初年。

    C. 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后亦泛指高官。

    D. 校尉,中国历史上的武官官职。校,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尉,古代官名。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安能致大军乎?无奈我何。

    (2)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4根据第一段,概括天子决定派军讨伐大宛的原因,不超过30个字。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学时,父亲骑车载我时渐渐弯曲的脊背是感动;

    灯光下,母亲脸上不知何时多出的皱纹是感动;

    胆怯时,老师鼓励的眼神是感动;

    流泪时,朋友安慰的拥抱是感动;

    风雨中,虽然仅残几片花瓣,但依然昂起头颅的野花是感动;

    暮光中,守候在古老宫殿门前,见证历史沧桑的那只孤单的石狮子是感动;

    阅兵式上,整齐的步伐、威武的身姿、坚毅的眼神也是感动;

    疫情期间,最美逆行者的背影是感动;

    ……

    人生中,有那么多的感动;人生中的感动,给了我们那么多,那么多……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