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对“数”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不可胜数:数目
B.数罟不入湾池:密
C.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几个
D.范增数目项王:屡次,多次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______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
A.因为 倘使
B.虽然 倘使
C.不但 即使
D.虽然 即使
3、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一项是()
A.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人,元代戏曲家。其代表作有《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拜月亭》
B.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北宋时期词人。因排行第七,世称柳七,又称为柳屯田。他的词集名叫《乐章集》。
C.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的爱国词人,与苏轼同为豪放派代表,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D.《张衡传》选自范晔的《后汉书》,《后汉书》与《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合称为前四史。
4、下列关于《红楼梦》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众姐妹商议在芦雪庵赏雪作诗。宝玉第二天起来,出站见雪色皎洁,在栊翠庵赏玩梅花。宝钗和宝玉向凤姐要了一块鹿肉。众人吃鹿肉,平儿丢了一个镯子。
B. 宝玉不愿会雨村,宝钗劝他谈讲仕途经济,宝玉对她下逐客令,说黛玉不说这些混帐活。
C. 宝玉甘为诸丫环充役,骂宝钗入了“国贼禄鬼”之流;除“四书”外,别书皆毁,深敬黛玉。
D. 贾赦不知何时看上了鸳鸯,便命邢夫人向贾母讨她做妾。鸳鸯拒绝了这个做主子奶奶的好机会,而且在贾母王夫人面前铰发立誓死也不嫁。
5、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以手抚膺坐长叹
B. 吾尝跂而望矣 惑而不从师
C.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诗心,需要被激活
——访《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康震、蒙曼
靳晓燕
2月7日,央视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在人们如潮的关注中落幕。暌违一年,《中国诗词大会》似一股清流,火爆春节荧屏。
传播形态好,传统文化不会曲高和寡
记者;有网友给节目留言:“东坡饮酒、秦观夜话;稼轩论剑、清照煮茶。高冷的文化节目让电视节目有筋骨、有诗意、有温度。”曾经以为,诗词已远离,没想到,它一直与我们相伴。
康震:“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如果你在3000平方米的演播现场,会感到更震撼。节目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加入了《诗经》、毛泽东诗词等内容,设置了“飞花令”这一环节,使比赛更激烈,更具观赏性。《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让我们看到古典诗词非但没有在历史的演进中湮没,反而拥有更多潜在拥趸。中国古典诗词始终扮演着记录历史、记录情感的重要角色,我们曾一度忽略它,但它从来就没有消失过。读诗、品诗帮助我们这些忙碌的当代人寻找穿越古代经典的准确定位,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每个人的精神归宿。
《中国诗词大会》让我们重新看到了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无可限量的审美潜力,你有多少情感要表达,有多少思想要表现,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有多少美学潜质供你发掘,这就是经典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
蒙曼;中国人的诗心一直都在,需要被激活。有了去年节目的预热,今年的火爆,我觉得理所应当。诗心不死,诗情犹在。“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明丽的色彩,顿挫的节奏,温暖的情怀,这就是诗词的美。当我们享受着美,享受着来自《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的浸润的时候,我们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走近诗词,与一个个诗人对话,在诗词意境中感受着辞藻之美,心境之美,唤醒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应当成为现代人可以亲近的生活方式。
诗意就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记者: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通过节目,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最普通的诗词热爱者:农民白茹云、快递员曹中希、乡村医生、支教教师……不分年龄,不分职业,在舞台上,他们讲述着自己的诗意人生。和选手接触过程中,你们有怎样的感受?
蒙曼:节目之所以叫《中国诗词大会》,说明答题、夺冠并不是主要的,追求的是以诗会友的精神传统,是诗意盎然的生活情趣。
第一场出现的小学教师刘泽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刘老师是农村孩子,家境不好,小时候家中仅有的一本书是毛主席的诗词集,这就成了他的文学启蒙书,也让他爱上了诗词这种文学形式。高中毕业后,刘老师没有考上大学,就到建筑工地打工养家。但他是个特殊的农民工,每天早晨比别人早起两个小时,背诵唐诗宋词。从背诵到创作,刘老师的才华被县里领导发现,要给他安排一个秘书之类的职位。但刘老师坚持要做一名小学教师,带着孩子们继续读诗。在困境中,他不曾忘记自己的精神追求,同时还努力点燃别人的精神追求。在我看来,这就是一种诗意人生。
精神追寻成为重要的文化需要
记者:“为什么要背诗?我是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落泪于天边一丝流云。”叶嘉莹先生曾经这样说。但在紧张的生活之中,人们常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没有时间诵诗;而孩子们在课堂中却因学习压力,无休止地背诵、答题,失去了感知诗词之美的耐性。浸润在每一个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当下如何被唤醒?
蒙曼:每个人和诗结缘的情况都不一样。我小时候因为读唐诗故事喜欢上中国诗词,我喜欢把诗文和它背后的时代结合起来思考,所以我现在的专业是中国古代史。在互联网时代,人们也可以经由更多的方式亲近传统文化,还可以和更多的同好交流。《中国诗词大会》是一个例子,前两年“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引发几十万跟帖也是一个例子。
诗歌,不长。在这个快速前进的社会,利用零星时间读诗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余暇的片刻,你拿起一篇五言绝句,仅仅20个字,就会把你带入一个不同的情境中,让你沉静下来,感受你和古人之间生命状态的沟通,体悟那份触动和暖意。
所以,我理解的诗教,不是简单的背诗,而是体悟诗中的美,因此产生爱惜美的欲望,这就是善。由美育导向德育,从一个敏感的人成长为一个善良的人,诗教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康震;古典诗词是中国人最经典的情感表达方式,最具中国特色。说是古典,其实并不古,因为诗词形式在信息时代并不过时,无论是微信微博,还是各大网站,都可以看到古典诗词的元素,它已经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典之古常常为今日之大用,这个大用就是涵养民族气质,孕育民族品格,培育民族精神,展现民族风貌。人们需要经典,也需要对经典的阐释。经历了上千年时空转换,后来者很难凭借现代汉语穿越时空感受古典美的全部魅力。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这是一个普及传播的过程,需要政府、社区、学校、家庭等共同推动,形成合力,使中国诗词教育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诗心,需要被激活”的原因阐述的一项是( )
A.虽然古典诗词一直存在,但生活紧张忙碌的当代人曾一度忽略了它的存在。
B.诗心不死,诗情犹在。只有懂得享受中国诗词的美,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C.品读中国经典诗词有助于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宿,进而拥有诗意人生。
D.古典诗词历经千年,非但没有在历史的演进中湮没,反而拥有更多潜在的拥趸。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康震认为,因第二季比赛更成功,所以令人震撼的演播现场、新内容的补充和新环节的设计很重要。
B.在访谈中,嘉宾蒙曼巧妙引用诗词,这既符合访谈话题内容,又充分地表现了她有很高的文学修养。
C.《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已火爆春节荧屏,而记者却引用网友留言称其为“高冷的文化节目”,记者这样表达明显不妥。
D.康震站在民族的高度,认为古典诗词在涵养气质、孕育品格、培养精神和展现风貌方面有大用,委婉地否定了蒙曼关于美育和德育的说法。
【3】点评嘉宾认为当下该如何去努力激活诗心,唤醒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请概括作答。
7、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湖居听书》写小玉说书时,“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琵琶行》中也有类似情景,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在《劝学》中连用了“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等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同时也说明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钟陵①旧游
杜牧
滕阁中春绮席开,柘枝②蛮鼓殷晴雷。
垂楼万幕青云合,破浪千帆阵马来。
未掘双龙牛斗气,高悬一榻③栋梁材。
连巴控越知何有?珠翠沉檀处处堆。
注:①钟陵,今南昌。②柘枝:柘枝舞的简称。③高悬一榻:东汉陈善为太守,重徐稚才,平常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
【1】这首诗的首联、颔联中所描写的景物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颈联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孟尝君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B.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C.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D.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草具,本指用草编的盛饭馔具,此处指粗劣的饭食。古代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称为太牢具,只有羊豕两牲的饭食称为少牢具。
B.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古代用来指称皇帝的词语还有朕、孤、殿下、万乘、天子、陛下等。
C.衣冠,指衣服和帽子,古代士以上戴冠,故用以指士以上的服装,也可代称缙绅、士大夫等权贵阶层,文中是穿衣戴冠的意思。
D.国,本指疆域,引申为地区,都城也可以叫“国”,后泛指国家。古代,分封给诸侯的领地叫“国”。文中的“薛”是孟尝君的封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冯谖不甘贫困。他难以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愿意寄食门下,因为出身低微而被孟尝君身边的人看不起。
B.冯谖敢于作为。他主动接受替孟尝君到薛地收债的任务,假托孟尝君的名义将债款赏给这些百姓,并烧掉了那些券契文书,百姓感激得欢呼万岁。
C.冯谖深谋远虑。他认为,孟尝君没有好好体恤薛地子民,反而像商人一样在他们身上榨取利益。所以,冯谖为孟尝君买来了义。
D.冯谖忠心耿耿。他陪同失意的孟尝君到薛地去,不离不弃。孟尝君受到了薛地百姓的夹道欢迎,深受感动,懂得了冯谖买义的一片忠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2)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成功,是人们一生追求的目标。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成功”人士呢?是十年寒窗后金榜题名,还是从一介布衣到位高权重?是从身无分文到亿万富翁,还是从默默无闻的草根成为举世闻名的明星?
还有一些人,比如:为了正义事业壮烈牺牲的无名烈士;助人为乐,不图回报,终生清贫的爱心奉献者;奋力拼搏,从不放弃,一生平凡的普通百姓;……他们的人生是否也算得上“成功”?
对此,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