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的一组是( )
2010年2月16日,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在离任招待会上说,中美关系31年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互信则进,猜疑则退”,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两个大国,中美难免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和利益分歧,双方应该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去考虑问题。
①伙伴比对手好 ②合作比遏制好 ③斗则俱伤 ④对话比对抗好 ⑤和则两利
A.③⑤①②④ B.⑤③①②④ C.③⑤②④① D.⑤③④②①
2、下面“以”字用法与例句“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相同的一组是( )
①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③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⑤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⑥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
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⑧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⑤⑦ D.④⑥⑧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劳师以袭远
A.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C.安能屈豪杰之流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4、下面每项中有两个句子,都有音形完全相同的加点字,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①暴秦之欲无厌 学而不厌
②不爱珍器重宝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③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
④革灭殆尽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⑤或曰:六国互丧 或未易量
⑥却匈奴七百余里 李牧连却之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5、下列句子中与其他三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祝福(节选)
鲁迅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也就遭了芒刺一般,比在学校里遇到不及豫防的临时考,教师又偏是站在身旁的时候,惶急得多了,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躇,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我乘她不再紧接的问,迈开步便走,匆匆的逃回四叔的家中,心里很觉得不安逸。自己想,我这答话怕于她有些危险,她大约因为在别人的祝福时候,感到自身的寂寞了,然而会不会含有别的什么意思的呢?——或者是有了什么豫感了?倘有别的意思,又因此发生别的事,则我的答话委实该负若干的责任……。但随后也就自笑,觉得偶尔的事,本没有什么深意义,而我偏要细细推敲,正无怪教育家要说是生着神经病;而况明明说过“说不清”,已经推翻了答话的全局,即使发生什么事,于我也毫无关系了。
“说不清”是一句极有用的话。不更事的勇敢的少年,往往敢于给人解决疑问,选定医生,万一结果不佳,大抵反成了怨府,然而一用这说不清来作结束,便事事逍遥自在了。我在这时,更感到这一句话的必要,即使和讨饭的女人说话,也是万不可省的。
但是我总觉得不安,过了一夜,也仍然时时记忆起来,仿佛怀着什么不祥的豫感,在阴沉的雪天里,在无聊的书房里,这不安愈加强烈了。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往日同游的朋友,虽然已经云散,然而鱼翅是不可不吃的,即使只有我一个……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我因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的起来,所以很恐怕这事也一律。果然,特别的情形开始了,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然而我的惊惶却不过暂时的事,随着就觉得要来的事,已经过去,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和他之所谓“穷死的”的宽慰,心地已经渐渐轻松;不过偶然之间,还似乎有些负疚、晚饭摆出来了,四叔俨然的陪着。我也还想打听些关于祥林嫂的消息,但知道他虽然读过“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而忌讳仍然极多,当临近祝福时候,是万不可提起死亡疾病之类的话的,倘不得已,就该用一种替代的隐语,可惜我又不知道,因此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俨然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正以为我不早不迟,偏要在这时候来打搅他,也是一个谬种,便立刻告诉他明天要离开鲁镇,进城去,趁早放宽了他的心,他也不很留。这样闷闷的吃完了一餐饭。
【1】下则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祝福”为题,既指鲁镇祭祀习俗,又展示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环境。
B.鲁迅善以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如写祥林嫂的“眼珠间或一轮”,用极简笔墨刻画人物麻木迟钝。
C.“那是,……实在,我说不清……。”中的省略号表现了“我”欲言又止,内心矛盾,闪烁其词的心理。
D.“我”庆幸自己回答了祥林嫂的疑问,“说不清”表达了深切的同情,也免除了祥林嫂恐惧和责任。
【2】分析选文开头加点词“瞪着”写眼睛的表达效果。
【3】以下对“我”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作为小说作者,能更好地增强故事的真实性和抒情性。
B.“我”作为具有启蒙思想的知识分子对祥林嫂的遭遇满怀同情却又无能为力。
C.“我”与祥林嫂的对话描写表现了祥林嫂愚昧无知深受封建礼教毒害。
D.“我”叙述故事时,运用倒叙,产生了悬念,引人入胜。
【4】鲁迅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选取小说节选内容中的某一人物形象,谈谈你的认识。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了琵琶女当年在京城演奏后大家争相打赏的情景。
(2)《师说》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3)《赤壁賦》中,作者把客人的洞箫声描摹得生动传神,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连用比喻,突出了乐声的悲凉、幽怨。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南轩竹
曾巩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
[注]琅玕:翠竹的美称。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抓住南轩竹的特征,融物与情为一体,使这首咏物诗清新隽永,意韵丰富。
B.颔联表面写风写雨,实则写竹,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描绘南轩竹形象。
C.颈联形象地描绘竹笋破土而出、竹影斑驳投在粉墙之上的摇曳姿态,意趣盎然。
D.尾联既实写了眼前的南轩竹,又虚写回忆、想象中的竹子,虚实相生,韵味悠长。
【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汤鼐,字用之,寿州人。成化十一年进士。授行人,擢御史。
孝宗嗣位,首劾大学士万安罔上误国。明日,宣至左顺门。中官森列,令跪。鼐曰:“令鼐跪者,旨耶,抑太监意耶?”曰:“有旨。”鼐始跪。及宣旨,言疏已留中。鼐大言:“臣所言国家大事,奈何留中?”已而安斥,鼐亦出畿辅印马,驰疏言:“陛下视朝之余,宜择侍臣端方谨厚,日与讲学论道,以为出治之本。至如内阁奸邪无耻,或夤缘中官进用,或依附佞幸行私。不早驱斥,必累圣明,致士气委靡。宜亟正典刑,勿为姑息,示天下戒。”且召致仕尚书、都御史等,而还建言得罪诸臣,以厉风节。”报闻。
弘治元年正月,鼐又劾礼部尚书周洪谟,因言:“少傅刘吉,与万安、尹直奸贪等耳。安、直斥,而吉独进官。请大申黜陟,明示劝惩。”又劾李荣、萧敬。尚书王恕以盛暑请辍经筵,鼐极言不可,语侵恕。
当是时,帝更新庶政,言路大开。新进者争,欲以功名自见。封章旁午,颇伤激讦,鼐意气尤锐。其所抨击,间及海内人望,以故大臣多畏之,而吉尤不能堪。使人啖御史魏璋曰:“君能去鼐,行佥院事矣。”璋欣然,日夜伺鼐短。未几,而吉人之狱起。
四川饥,帝遣郎中江汉往振。吉人言汉不胜任,宜遣使刘概振,且择才能御史鼐为巡按,庶荒政有裨。璋遂草疏,言吉人抵抗成命,私立朋党。帝怒,下人诏狱,令自引其党。人以鼐、概对。璋又嗾御史言概尝馈鼐白金贻之书谓夜梦一人骑牛几堕鼐手挽之又执五色石引牛就道因解之曰:‘人骑牛谓朱,乃国姓。意者国将倾,赖鼐扶之,而引君当道也。’请逮治。”疏上,吉从中主之,悉下诏狱,欲尽置之死。刑部尚书何乔新、侍郎彭韶等持之,外议亦汹汹不平。乃坐概妖言律斩;鼐受贿,戍肃州。鼐既戍,无援之者,久之始释归。
(节选自《明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璋又嗾御史言/概尝馈鼐白金贻之/书谓夜梦一人骑牛/几堕鼐/手挽之/又执五色石引牛就道/
B.璋又嗾御史言/概尝馈鼐白金/贻之书/谓夜梦一人骑牛几堕鼐/手挽之/又执五色石引牛就道/
C.璋又嗾御史言/概尝馈鼐白金贻之/书谓夜梦一人/骑牛几堕/鼐手挽之/又执五色石引牛就道/
D.璋又嗾御史言/概尝馈鼐白金/贻之书/谓夜梦一人骑牛几堕/鼐手挽之/又执五色石引牛就道/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擢、黜、陟”是古代官职的任免升降,授是任命授职,擢是由低到高升职,黜是指官员降职或罢免,陟是提拔官职。
B.“诏狱”,主要是指九卿、郡守一级的二千石以上高官有罪,需皇帝下诏书始能系狱的案子。就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意为此监狱的罪犯都是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C.“致仕”是指古代交还官职,意思是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来表示官员退体。
D.“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汤鼐弹劾高官,耿直无畏。他检举大学士万安欺君误国,又检举礼部尚书周洪谟查处刘吉、万安、尹直勾结贪污之事时执法不公。
B.汤鼐勇于谏言,忠心为国。他期冀皇上选择正直、谨慎、敦厚的大臣,以求治政,驱逐内阁中奸诈邪恶的小人,免受蒙蔽,言辞恳切,直言不讳。
C.汤鼐揭短大臣,态度坚决。他在奏章中揭发了一些大臣的过失,言辞激烈,态度鲜明,令大臣们非常忌惮。
D.汤鼐为官正直,得罪同朝。他极力阻止暂停御前讲席的请求得罪了尚书王恕,后因揭发不公正提拔之事得罪刘吉,而遭到刘吉诱使魏璋设计陷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如内阁奸邪无耻,或夤缘中官进用,或依附佞幸行私。
(2)其所抨击,间及海内人望,以故大臣多畏之,而吉尤不能堪。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让我们无暇空虚,没时间体会痛苦。
又有人说:思想需要经验的积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样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奔忙使作家无法写作,音乐家无法谱曲,画家无法作画,学者无法著述。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