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词填空
(1)抱怨 埋怨
①一到星期天,妈妈总是向爸爸( )儿子的不听话,淘气。
②我( )小明睡过了头,没能搭上第一班车。
(2)安静 平静
①老师说:“班会就要开始,请大家( )。”
②西湖( )得像一面镜子。
2、填空。
1.冰心,原名___________,她的散文集___________和诗集_____________在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2.______(国籍)作家罗曼·罗兰的_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多部传记。
3、根据拼音写词语。
4、读拼音、写词语。
队员们站在山间tiào wàng( ),惊喜地看到,在长满tái xiǎn( )的xuán yá( )上,xiōng yǒng péng pài( )的江水一泻而下,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一阵阵激流pái shān dǎo hǎi( )般奔流而去,势不可当。这壮观的jǐng xiàng( ),是大自然kāng kǎi( )地赠予pān dēng( )者的礼物。
5、按照原文填空
(1)我们爱我们的民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迅先生说过:“_________________,俯首甘为孺子牛。”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花开尽更无花。
(4) ____________必寡信。
(5)但存方寸地,_________________。
(6)珍惜自然资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随风潜入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古诗词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西江月”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作者辛弃疾是_________朝的豪放派词人。
【2】下列选项中,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神往。
B.“稻花香”和“听取”两句,写诗人闻着稻花香,看着丰收的景象,欣悦之情,尽在言表。
C.“七八个”和“两三点”两句中,七八个写出“星”的稀疏,“两三点"写出雨的细微。
D.“旧时”和“路转”两句表现出诗人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
7、阅读理解
自学古诗《金缕衣》,结合注释,写出诗句大意。
金缕衣①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②少年时。
花开堪③折直须④折,莫待⑤无花空折枝。
注释 ①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②惜取:珍惜着。③堪:可以,能够。④直须:尽管。直,直接,爽快点。⑤莫待:不要等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古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一首词,词是诗的别体。其中“西江月”是_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你知道的著名的词作品:《________________》。
【2】在这首词里,作者借“惊鹊”“鸣蝉”“蛙声”,使农村静谧的夜景洋溢着一派生机;更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显示了丰收在望的喜悦。
【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的上下两小节都写出了明月当空、繁星满天的晴朗夜空的美妙景色。
B.作者通过写茅店、社林、溪桥,突出了江南水乡的特点。
C.第一节的最后两句,作者主要是从嗅觉和听觉两方面加以描写的。
D.“路转溪桥忽见”一句中的“见”同“现”。
【4】请你展开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写一写“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所描绘的夏夜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放羊的
①雨来赶着一大群羊,挤着,撞着,波浪似的,呼啦呼啦往村外涌去。
②这时候,地皮已经发白,天空也现出黎明时的蓝色。树林、草垛、院墙,也浮现出了它们模糊的轮廓。芦花村笼罩在冬天的浓雾里。
③雨来走进羊群里,悄悄问那八路军战士:“叔叔,你走得了吗?”他没看见,那战士的额头上早已冒出豆粒大的汗珠。雨来听见他咬着牙说:“别说话!”雨来一面赶着羊,一面两眼透过雾气,察看村头一堆一堆的火,心里盘算着,应该从哪里出去。
④雨来望着羊群里的战士,担心他走不动,又忍不住走过去,小声说:“叔叔,那个长犄(jī)角的大羊劲儿大。你趴下来的时候,可以扶着它走!”八路军战士因为伤口疼痛,声音颤抖地说:“别——吭——声——啦!”
⑤村头一堆堆的火,已经快要熄灭了。一阵风卷过,火星四处乱飞。雨来眼前一堆火的旁边,背靠背地坐着的两个鬼子都抱着枪,耷拉着脑袋,大概是睡着了。稍远一点儿火堆旁边的鬼子,也在那里抱着枪,打着盹(dǔn)儿。
⑥天空已经完全变成灰蓝色,东边天上出现了隐约可见的一抹早霞,雾气似乎也变得淡了。然而天还没有大亮。
⑦雨来看了看天色,又望着坐在火堆旁边打盹儿的鬼子兵,他用鞭子杆打着羊,用脚踢羊屁股,叫它们快走。可是,这些该死的羊,你越是着急,它们越是摆着肥肥的尾巴,一步挪不了半尺。
⑧羊群看见鬼子和火堆,害怕了,猛然间呼啦呼啦往一边躲闪起来。尽管那个八路军战士弯下腰,用身子阻挡,尽管雨来气得拳打脚踢,羊群还是往一边卷。一只羊被雨来打疼了,竟咩地叫了一声。这可不得了,很多羊都咩咩咩地叫起来了。
⑨这一下,把打盹儿的鬼子惊醒了。他们睁眼一看,这是怎么回事儿?只见从村子里滚出一团灰白色的东西。鬼子兵跳起来,把枪口顺过去,大声地喊着:“站住,什么的干活?”
⑩雨来一面看着趴下去隐没在羊群里的八路军战士,一面回答说:“放羊的!”
⑪雨来仍旧赶着羊群往前走,只见一个鬼子兵端着枪,满脸凶气地来到雨来跟前,瞪着眼问:“你的,哪边的去?”
⑫雨来神情自然地把鞭子向河沿一指,回答:“那边,放羊的干活!”
⑬这个鬼子兵上下打量一下雨来,又打量着羊群,自言自语说:“放羊的干活?”
⑭雨来点点头:“对了,放羊的!”
⑮鬼子兵挡住雨来,没好气地用大皮鞋踢着羊脑袋,说:“回去,我的不准!”
⑯雨来心里说,这可是糟糕,他不叫往外走怎么办?于是,雨来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于团总的羊,于团总,城里大大的太君!”
⑰鬼子兵没有听明白,觉得自己受了欺骗,凶狠地叫道“什么的太君!”火堆旁边有个翻译官,听说于团总,就一面上下打量着雨来,一面走过来,在雨来的胸脯上打了一拳,说:“给我滚回去!”
⑱雨来咧起嘴巴,假装哭起来,一边拿手背抹眼泪,一边嘟哝着:“我说不来,于大奶奶偏叫我出来放羊,她硬说见了皇军翻译官,一提于团总就可以!”
⑲翻译官翻了翻眼珠,扭动着脖子,看看羊群,问雨来:“你说是于团总的羊,哪儿写着呢?”雨来仍旧用手背遮盖着眼睛,在呜呜的哭声里说:“你打听打听,芦花村除了于团总家,谁有这么多羊?”翻译官同鬼子兵说了几句日本话,鬼子兵把手一挥,翻译官说:“滚吧!”
⑳雨来扬起鞭子,抽了一下,雪白的羊,挤着、撞着、咩咩地叫着,奔向还乡河岸去了。
【1】用简练的语言将《放羊的》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2】联系上下文,选出对“那战士的额头上早已冒出豆粒大的汗珠”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
A.战士不能出村子,心里着急
B.战士看见鬼子,害怕被发现
C.战士受伤严重,强忍着疼痛
D.战士担心雨来,怕雨来受伤
【3】读第⑦自然段中画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推测雨来此时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⑧自然段中,两次运用了“尽管”一词,选出对其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
A.强调情况危急,八路军战士有可能暴露
B.强调雨来担心羊群还是往一边卷
C.强调雨来遮挡不住弯下腰的战士
D.强调羊群看见火堆和鬼子害怕了
【5】文章第②自然段和第⑥自然段都是环境描写,选出对其作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
A.芦花村笼罩在冬天的浓雾里,强调芦花村的自然环境不好
B.天空中出现了隐约可见的一抹早霞,强调黎明就要来临了
C.天空慢慢变亮,雾气变淡,表明掩护战士的条件会更加不利
D.天空从蓝色变成灰蓝,雾气从浓转淡,表明天气发生了变化
【6】选出对文章第⑳自然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
A.表明雨来心里十分着急,担心羊群再次失控
B.表明战士即将安全离开村子,雨来内心激动
C.突出雨来赶羊的技术好,鞭子挥舞得很轻松
D.突出羊群因为夜行而口渴,急于去河边喝水
【7】请结合文中对雨来的具体描写,至少从两个不同角度,说说雨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一只皮鞋
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每当日落西山的时候,小鞋匠都忍不住要往路口张望,希望能从夕阳的余晖中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出现。
又是一个傍晚,一个瘦瘦的军人来到修鞋摊旁说:“一个多月前,是不是有个大个子军人来这儿修过一只皮鞋?”“啊……①对呀。”“要付你多少钱?”小鞋匠略一沉思,说:“修鞋费一块五,外加一个月的保管费五角,您给两块钱得了。”军人把两元递给他,小鞋匠收好钱后,问:“怎么大个子没来?”“他……②上前线了。”说完,军人转身要走。
“哎,”小鞋匠提起那只鞋,赶忙喊道,“鞋子,鞋!”军人止住了脚步,用 的声音对小鞋匠说:“用不着了,他的双腿,已经在前线医院里……③他特意来信嘱咐我把钱送给你,谢谢你了!”说完,军人迈着大步走了。
【1】把正确的选项序号填在括号里。
(1)“略一沉思”的“略”的意思是____
A.简要的 B.稍加 C.大致
(2)“沉思”的“沉”解释为____
A.没在水中 B.分量重 C.深入、程度深
(3)“军人止住了脚步,用 的声音对小鞋匠说”一句中应填入的词语是______
A.轻快 B.高亢 C.亲切 D.低沉
【2】根据选文内容,理解填空。
(1) 本文开头“一天,两天,一个多月过去了。”一句,在文中烘托了小鞋匠_________的心情。
(2)选文中与“夕阳的余晖”一词相呼应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三处用了省略号,其中只有一处表示省略,它是第______处,省略的内容是______,省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歌颂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最能体现他对人民负责精神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贝壳
席慕蓉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的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砾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呢!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也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1】按要求,写词语。
近义词:
精致( ) 卑微( ) 珍惜( ) 惊叹( )
反义词:
深( ) 短暂( ) 简单( ) 脆弱( )
【2】作者看到的贝壳是什么样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我”“留下的痕迹”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
12、二泉映月
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突然,他问小阿炳:“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小阿炳摇了摇头,因为除了淙淙的流水声,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师父说:“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小阿炳望着师父饱经风霜的脸,懂事地点了点头。
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1】“二泉映月”是无锡惠山的一个景点,摘录文中描写“二泉映月”景色的词语。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2】阿炳两次听泉,感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
【3】读短文的第5自然段,哪些句子写出了人的联想和想象?抄写一句,并谈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短文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阿炳小时候听泉,什么也没听出来,因为他不用心
B.《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起初委婉连绵,后来旋律升腾跌宕,步步高昂
C.阿炳借《二泉映月》这首曲子,表现了他对音乐、家乡、清泉和月光的热爱
D.《二泉映月》不仅被我国人民喜爱,也得到了国外人民的喜爱
【5】回忆课文《月光曲》,想一想《月光曲》和《二泉映月》这两首曲子有什么相似之处。(至少写两点)
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桑娜脸色________,神情________。她________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1)在横线上填上描写桑娜神情的词语。
桑娜脸色________,神情________。她________地想:“他会说什么呢?
(2)文中的桑娜为什么会紧张?
(3)话题对对碰。
我想对桑娜说________。
我想对渔夫说________。
14、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西湖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
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清风徐来,湖水荡漾。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远处,不时飘来悠扬的琴声,人们泛舟湖上,会觉得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月色里了。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连绵起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 ”在文中画出两个比喻句,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短文第2、3自然段写了_________的西湖,第4自然段写了__________的西湖。
【4】用“﹏﹏﹏”画出短文中直接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说说短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5、按要求,改写句子。
(1)他是一个好人。
改为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杭州的西湖难道不像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吗?
改为陈述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为感叹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根据提示,围绕一个中心意思,续写几句话。春节快到了,人们比平时更加忙碌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展开想象,仿写句子。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在说话似的。
______________
18、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之谜。(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下面句子。
(1)他把每天读的书放在楼梯栏杆旁。(改为“被”字句)
(2)小萝卜突然被什么新事物吸引住了。(改为“把”字句)
(3)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用加点词造句)
(4)小萝卜头大概是刚下课。(修改病句)
(5)这种虫子陪伴着常年里没有呼吸过自由空气的人们。(缩句)
(6)我们多赶几里路。
我们要去看一场精彩的武术表演。(用关联词语连成一句话
(7)虫子的头上,长着一块美丽的透明的薄壳,像小姑娘披上了薄薄的蝉翼般的纱巾。(照样子写一个比喻句)
20、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换一个说法。
(1)想想前线的战士们,我们还有什么缺点舍不得丢掉。(改成陈述句)
(2)几只鸟儿在树上叽叽喳喳地叫着。(改成拟人句)
21、习作。
一件让我 事。(要求:请你从生活中选择一件令你高兴(或悔恨、羞愧、烦恼、悲伤、难忘等的事写下来。内容要真实,主要部分要写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