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的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古人擅以花言志:东晋陶渊明喜菊,“采菊东篱下”表达的是自己对田园生活的满足;北宋周敦颐爱莲,“花之君子”表达的是对自己高洁品质的期许。
B.《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舍生取义”“不耻下问”。
C.《陋室铭》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D.《河中石兽》给我们一个启示: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矣。
2、选出下列有关课外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格列佛在大人国参观了“拉格多科学院”,从黄瓜里提取阳光、把冰烧成火药等是这所科学院研究的课题。
B.《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本散文集,作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批判了“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的孝道。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该小说出版后,他又忍着病痛完成了另一部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的创作。
D.《水浒》塑造了粗中有细、豁达明理的鲁智深;头脑简单、直爽率真的李逵;崇尚忠义、有恩必报、有仇必复的武松等一大批鲜活的人物形象。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阳光下,我静静 ,久久 天空中的一朵云在不停变幻。面对这朴素的时光,我的内心溢满幸福。朴素的时光是一种美丽、恬淡、 的情趣,它展开的,是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也是一阕阕 的词。
A. 矗立 眺望 婉约 静谧 B. 伫立 瞻望 热烈 婉约
C. 伫立 凝望 静谧 婉约 D. 矗立 眺望 热烈 委婉
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皆次当行/之次所旁丛祠中
B.乃丹书帛白/得鱼腹中书
C.上使外将兵/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宜多应者/功宜为王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记过合浦① 苏轼
余自海康②适合浦,连日大雨,桥梁大坏,水无津涯。自兴廉村净行院下,乘小舟至官寨,闻自此西皆涨水,无复桥船,或劝乘疍③并海④即⑤白石⑥。是日六月晦①,无月,蜿⑧宿大海中。天水相接,星河满天,起坐四顾太息:“吾何数乘此险也!已济徐闻⑨,复厄于此乎?”稚子过在旁酣睡,呼不应。所撰《书》《易》《论语》皆以自随,而世未有别本。抚之而叹曰:“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已而果然。七月四日合浦记,时元符三年也。
[注释]①合浦:郡名,即廉州,治所为今广西省合浦县。廉州,辖今广西省合浦县西南。②海康:郡名,即雷州。③乘胥:乘坐疍船(指南方少数民族的船舶)。④并海:依海,沿着海路。⑤即:靠近。⑥白石:指石康县白石镇。⑦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⑧绽上:指船停泊。⑨徐闻:县名,故治在今广东徐闻。过:苏轼幼子苏过,字叔党,人称小坡。苏过亦为北宋文学家,自号斜川居士,有《斜川集》留世。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余自海康适合浦 (________)
(2)闻自此西皆涨水 (________)
(3)起坐四顾太息 (________)
(4)抚之而叹曰 (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复厄于此乎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 皆以自随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而世未有别本 然后知生于忧惠而死于安乐也
D. 抚之而叹曰 马之千里者
【3】请将文中划横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日六月晦,无月,蝊宿大海中。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未欲使从是也,吾辈必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记过合浦》中,你读出一个怎样的苏轼?
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作者时在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作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开篇破题,写中秋圆月皎洁似金波,升高后逐渐变得像重新磨过的铜镜般明亮。
B.作者举杯赏月,由月亮联想到月中仙女,向嫦娥劝酒提问,浪漫而有意趣。
C.下片中作者想乘风直上长空,俯瞰壮丽山河,内心充满了激昂乐观的豪情壮志。
D.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
E.作为豪放派词人,作者在本词中运用象征等手法托物言志,浪漫主义风格明显。
【2】词中有对“白发欺人”的感叹,有“俯瞰山河”“斫去桂树”的宏愿,请对其寓意作简要分析。
【3】“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4】作者是如何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7、对联是汉语独有的文学形式,书法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二者结合更有无穷的魅力。请赏读下边两副对联,选择适合挂在学校阅览室的一副,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8、默写。
(1)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2) ,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4) ,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5)不以物喜, 。(范仲淹《岳阳楼记》)
(6) ,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7)工欲善其事, 。(《论语》)
(8)《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 , 。
9、阅读李思辉的《“工匠精神“也是一道文化考题》一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201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结束,据媒体报道,今年工匠精神列进了政治科目考试的考题。
②一提工匠精神,人们就想到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因为它们产出大量值得称道的精细产品。比如百达翡丽、劳力士、江诗丹顿这些手表,小小机械表壳里,能有744个零件,最小的细如毫发,一个顶级表匠全身心投入,一年只能制造出一块。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恰恰是我们迫切需要的。
③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我们虽一度是“世界工厂”,但在很多领域并不掌握核心技术;我们有很多产业工人,但真正潜下心数十年如一日钻研技术的人并不多;我们有着巨大的产品产量,但粗制滥造、档次低下的产品也不少……在一些制造业发达国家,一个特别精于制作钟表、生产皮鞋乃至会捏寿司的人,会被视作“国宝”,受到整个社会的尊敬,而中国向来缺乏这样的文化氛围。即便是瓷器、丝绸、漆器等产品享誉世界的年代,中国主流社会对匠人也并无太高评价,一些传统手艺却面临后继无人之困。
④说到底,我们真正欠缺的不是工匠,甚至不是工匠精神,而是一种支撑工匠精神的“匠心文化”。
⑤培育工匠精神重在转变观念。现实生活中,重管理轻技术、重学历轻技能的错误认识,应随时代变化彻底扭转。在很多发达国家,匠人收入普遍比大学毕业生要高,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同样被视为“家族的骄傲”,这值得我们反思。提高技能型人才待遇,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尊重匠人的文化,是培育大国工匠的应然之举。
⑥打破固有的偏见,在全社会营造和确立一种推崇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的“匠心文化”,才可能有更多人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就像瑞士的钟表匠那样,从容淡泊、精益求精、匠心不改,毕生做好一件事,做到近乎完美。
(出自《光明日报》,文章稍有改动)
【1】通读全文,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文章第②段写劳力士手表地精细,其用意是什么?
【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有一种冷叫母亲觉得冷
闫忠新
①上周,我们参加一个自驾游活动。虽然已经是深秋,但那天正赶上回温,有二十一二度。太阳笑眯眯的,加上一点风丝都没有,所以更让人觉得暖洋洋的。
②八点半在广场集合,我们发现大家穿什么的都有:衬衫、薄毛衫、保暖套、呢子大衣、薄棉服……最出格的是五十多岁的张先生,居然在厚夹克外面套上了一件厚厚的羽绒服。大家不由自主拿他开涮:说他提前衰老,已经到了痴呆的地步,不知道冷暖了。他笑着脱下羽绒服,拿在手里,却不做任何解释。
③到了目的地,我们很多人把外套扔在车里。毕竟已经十点左右,还要走很长一段路,会很热的。但张先生依旧抱着羽绒服不撒手。有性急的小伙子开玩笑似的去抢,张先生夹紧羽绒服往前跑,惹得一大群人笑个不停。
④一路上天湛蓝湛蓝的,蓝得那么纯净,那么透明,几朵自云悠闲地飘在空中,越发显得洁白。偶尔一两只海鸥飞过,掠过开满雪白芦花的芦苇丛,张先生忙着把这些摄入镜头。一边忙着拍摄,一边嘴里还唠叨:“有多少年没见到这样的景色了,都拍回去,好好看看。”我们歇脚时张先生也舍不得休息。一根芦苇,一只海鸟,一朵野花,一棵小草,都收进自己的相机。若不是我和他不太熟识,早就把他的相机抢下来藏起来了。旅游在心,他这是忙得哪门子啊!就不能真正投入到这美景中,感受游玩的自在惬意吗?但毕竟我和他不熟,而且我本来就不爱说笑,所以,在这一大群人中,我可能是唯一一个不明目张胆笑话他的人了。
⑤吃午饭时,张先生先是用相机拍完饭菜,然后才动筷子。大家又笑他新潮,像年轻人一样,动不动或在网上发图,发说说什么的。他还是笑而不语。我忽然觉得张先生不是自己在旅游,似乎是……我觉得相机里面一定有故事,但怕有“交浅言深”的嫌疑,我还是没有问。
⑥在朝阳庵门口,趁着大家都进里面,张先生喊住我,让我帮他照张相。我拿过相机,刚想照。他擺了摆手,做了一个暂停的姿势,然后慢慢地穿上拿在手中的夹克,接着又套上羽绒服,整理好头发,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摆出胜利的姿势,示意我拍照。
⑦照完相,他立马脱下夹克和羽绒服,搭在胳膊上。也难怪,就算不动,就这样穿着这身衣服,这样的天气,都会马上冒汗的。张先生的做法彻底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抛下“好奇害死猫”的包袱,我一路随行。他也乐得依安静相陪,后来的景点门口,他总会让我帮他拍照。自然,每次物照前都要一一拿上他的夹克,羽绒服,然后整理好他那“八方支援中央”的头发,就放出最灿烂的笑容。
⑧也许他看出我隐藏不住的好奇心,也是的,我的问号写满了脸上,嘴巴管得严严实实,却不由自主都从眼睛里留了出来。终于,在照完第四次这样的相片以后,张先生自己解释了原因:我这样做是为了我的母亲。我母亲七十多岁了,瘫痪了多年。听说我来这,很高兴。说让我多照几张相,她好再看看。母亲是在海边长大,知道这个时候海上风大,而且很冷。非得让我多穿点。你要是不穿好,回头母亲会生气的。我最怕母亲不开心,她一不开心就会抹着眼泪说些什么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说话不占地方什么的。这不,我这样照相,母亲看了会很开心。母亲会感叹你们这些穿的少的,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呢。
⑨我不由被张先生的做法深深触动。是啊,以前我们常常说笑话:有一种冷,是母亲觉得冷。如今,这却不再是一个笑话。从小到大,哪个孩子没有因为母亲让添衣服闹过别扭,耍过小性子。只有自己上了年纪,做了父母,才真正懂得:世界上还有一种暖,叫做母亲的疼爱!
【1】第④段划线句子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指出文章结尾段的表达方式,并说说其作用。
【3】请你结合加点的词语对文章第⑦段加线句作简要赏析。
他慢慢地穿上拿在手中的夹克,接着又套上羽绒服,整理好头发,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摆出胜利的姿势,示意我拍照。
【4】文中多次写张先生的羽绒服,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5】设置悬念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大特色,请找出其中的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11、阅读文段,按要求完成各题。
①立夏,在战国末年就已经确立了。它预示着季节的转换,是古时按农历划分的四季中夏季开始的日子。
②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约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我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绿树浓阴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③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
(1)段①划线句的主干是_______________。
(2)段②有一个病句,请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段③主要运用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那次不一样的绽放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天使对雄鹰、金钱豹和斑马说,有了方向,看清了方向再行动才会成功。翱翔蓝天的雄鹰自恃有坚硬的翅膀,有穿越天空的经验,不需方向就能飞到目的地,结果在天上绕行无数圈后回到出发的地方,精疲力竭而死;穿越原始森林的金钱豹自恃为长跑能手,以为随便朝哪个方向奔跑就能跑到要去的地方,结果摔下深谷而亡;穿越沙漠的斑马边走边辨别方向、调整方向,最后走到了水草丰美的绿洲。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或感悟?请任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字左右。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