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鲁智深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人物。
B.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三打祝家庄都是《西游记》中的故事。
C.“刘姥姥进大观园”比喻没有见过世面的人来到陌生新奇的地方。
D.“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出自《水浒传》中的故事。
2、在下面加横线字的正确读音上画“√”。
(1)整个月牙泡(pāo pào)泛着金光,在那一围黑绿中,恰似(sì shì)蓝天上一弯晶莹的新月。
(2)水流像母亲柔(yóu róu)和的手,轻轻地抚(fú fǔ)摸着我们,我们像荡在摇篮中。
(3)该城里的人向乡下人炫(xuán xuàn)耀了。
3、选择加点字的读音是错误的( )
A.崩塌(tà)
B.发誓(shì)
C.筛子(shāi)
D.浩瀚 (hàn)
4、看拼音写词语。
5、课文早知道。
1.本文记叙了历史伟人________的骨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动人情景。讴歌了伟人的__________,表达了人民对伟人的____________之情。
2.本文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线索组织材料的。
6、按原文写词语。
(____)吟吟 (____)莹莹
(____)洋洋 (____)溜溜
7、比一比,再组词。
哀( ) 仰( ) 侠( ) 偷( )
衰( ) 抑( ) 狭( ) 榆( )
8、组词。
惩( ) 情 自 文( ) 河( )
姓( ) 戛 而 咽( ) 勤( )
9、阅读。
有一年春天,徐文长的伯父想考考孩子们的智力。他拿了两个装水的小木桶,把十几个年纪差不多的小孩子领到一座又矮又小的竹桥旁边,说:“孩子们,谁要是能双脚不沾水,把两桶水提过桥去,我就送给他一包礼物!“
“好!”孩子们欢呼雀跃,但看看这座桥,就不吭声了。原来,这座桥桥身很软,贴近水面,一个孩子只有拿不超过三五斤的东西才能勉强过桥,否则,桥身就会弯沉下去碰到水面。
大家正在思考,有个胆子比较大的孩子站了出来。他莽莽撞撞地提起两桶水想过桥去,可是才走了几步,鞋底就已沾着水面了,别的孩子看见后,个个都怔住了。
徐文长见大家一声不响,就走出来说:“我来试试吧!”
他找来两根绳子,把它们分别系在装满水的木桶的桶柄上,然后将木桶放到水里,双手牵着绳头,轻轻巧巧地走过竹桥,到了河对岸。
“好哇!”孩子们见徐文长过了桥,个个拍手称好。他的伯父一边点头称赞,一边把事先藏好的礼物取了出来。孩子们一看,咦?这包礼物不是拿在手中,而是吊在一根长长的竹竿上面。伯父拿着竿子,对徐文长说:“礼物就吊在上面,你要拿必须达到两个要求:一是不能把竹竿横着放下来;二是不能踩着凳子拿。你如果能设法取下来,这礼物就归你。”这时,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有的说跳起来抓,有的说这礼物根本拿不到手……站在一旁的徐文长想了想,从伯父手里接过竹竿,走到一口井的旁边,然后将竹竿慢慢从井口竖下去。当竹竿放到和他身子一样高时,他便笑嘻嘻地把礼物从竹竿上取下来了。
【1】请给短文取一个题目《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欢呼雀跃:_______________
莽莽撞撞:_______________
【3】文章主要通过哪两件事写出了徐文长的机智聪明?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中写其他孩子们的表现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学期,你一定还读过许多课外书吧!请选择一个你喜爱的民间故事,用简短的语言讲一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这时,一只色彩缤纷的蝴蝶飞过来,离变色龙还有相当的距离。似睡非睡的变色龙,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地伸出它那长得惊人的舌头——舌头长度超过它身长的一倍,刹那间,那只彩蝶已被卷入它的口中,成为美餐。我们被它吓了一跳。
【1】“刹那间”可以换成的词语有( ) (多选)
A. 转眼间 B. 霎时 C. 顷刻间
【2】变色龙靠_________来判断昆虫的位置,用_________来捕获食物。
A. 舌头;眼睛 B. 眼睛;舌头 C. 舌头;舌头
【3】这段文字中的“_________”和“_________”写出了变色龙速度之快。 ( )
A.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刷 B. 刷;卷入 C. 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卷入
【4】下列关于变色龙舌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变色龙的舌头跟它的身体差不多长。
B. 变色龙的舌头长度是它身长的两倍多。
C. 变色龙舌头的长度是它身长的一倍多。
11、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大姐,别给!没你这么当妈的!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1】用“___ ”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母亲动作的词语。母亲的动作和“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说明___;“龟裂”说明_____。
【2】当旁边的女人劝母亲时,母亲说了什么?用“ ”画出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四个加点的“立刻”,可依次换成“迅速”“马上”“赶快”“立即”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塞给“我”的不仅仅是钱,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
人生的开关
我小时候家里很穷,那年考上了大学,却没有钱去上学。
唯一能挣钱的方法是上山砍柴。附近有一座矿山,矿上每天要烧很多柴,民工们从山上砍柴,挑到公路边,由矿上派人来收购,用车拉走。我也是砍柴民工队伍中的一员。
我力气小,砍得很慢,用这样的速度,只怕是夜里不睡觉也攒不够上学的钱。后来,矿上来收柴的张叔要找一个人替他过磅记数,由矿上开工资,这是一份好差事。他知道我缺钱上学,特地把这差事安排给了我。
过了几天,和我一起来的大毛悄悄对我说:“给我多记一点,我拿了钱分你一半。”
张叔是按我记的数字给民工发钱的,只要笔下轻轻一画,不出力不流汗就能来钱,天底下原来还有这样便宜的事!不过,张叔会不会发现呢?大毛说:“不会。柴是一车车拉走的,少个三五百斤谁也不会知道。”就算不知道,但我这么做,对得住张叔吗?大毛说:“咳!你真是的,柴是公家的,又不是张家的,有什么对得住对不住的?”
我的心开始动摇,但总觉得有些不踏实不对劲。我把这事说给我娘听,娘听了坚决反对。她说:“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我听了娘的话,没有理会大毛。
那年我挣够了上学的钱,踏进了大学的mén kǎn,毕业后分配到了一个我喜欢的地方,有了一份我喜欢的工作。从此,我的人生道路很顺畅。
早些时候,我回家探亲,见到张叔。提起那段旧事,我问他:“假如我那时xū bào mào lǐng,会怎么样?”张叔说:“你要是想mèi xīn多拿一点,最后会连一点也拿不到。”他告诉我,柴拉回矿里,他中间抽验过几次,没有发现差错。我吃了一惊:幸好当初没有听信大毛的gǔ huò,不然的话,我此后的人生道路会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位哲人说过,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这话我信,因为当年在那座大山脚下的公路边,我接触过一个这样的开关。
【1】看拼音写词语。
mén kǎn mèi xīn gǔ huò xū bào mào lǐng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理会——(______) gǔ huò——(_______) 顺畅——(______) 坚决——(______)
【3】把画横线的句子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
【4】填空。
大毛gǔ huò“我”___________,面对他的gǔ huò,一开始“我”的心有点动摇,___________,但觉得有些不踏实不对劲,___________。
【5】理解句子。
“娘听了坚决反对。她说:‘吃了不该吃的会拉肚子。’“不该吃的”是指____________;“会拉肚子”是指____________。
“人生的道路上有很多开关,轻轻一按,便把人带进光明或黑暗两种境界。”中“光明境界”在文中指:____________,“黑暗境界”指:_________________
13、课外挑战。(细细品悟,完成练习)
游圆明园遗址
天气晴朗,碧空万顷,微风习习。我、奶奶、妈妈和表弟一同去游览圆明园遗址和新开辟的福海公园。
来到圆明园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那威严的狮子,它们身上伤痕累累,但雄姿犹存,似乎随时准备与敢来犯之敌人決一死战,把他们吞下似的。继续往里去,只见废池塘上长出了嫩绿的小草,路两旁盛开着五彩宾纷的花朵,充满了无限生机。这真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啊!走到旧址旁,我看见一匹石马屹立在那里,怒视远方,它好像在怒骂那些夺我中华之宝、杀我中华儿女、毁我中华园林的帝国主义侵略者,虽然烧毁了我们美丽的圆明园,但是摧毁不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不畏困难的精神。
这边还是伤痕累累的劫后遗址,但在那边却已建起了漂亮的福海公园,使它成为第二个圆明园。
继续往前走,我眼前一亮,啊,福海真美呀!湖水环绕着一个小岛,碧水又在群山之中。小岛中央有不少的亭台楼阁,显得典雅秀丽。湖水清澈见底,像一块晶莹透亮的水晶石;湖水平静极了,像面光亮的明镜;湖水清绿,好似一块无瑕的翡翠。群山就像个大托盘,托着湖水这块美丽的翡翠。那一座座小桥像一条条翡翠上的彩带,与群山相连。这里湖映山,山环水,一片湖光山色,真是美不胜收!
圆明园,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你是侵略者罪行的见证。
【1】短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画面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过渡段是第____自然段,它在文中起________________作用。
【3】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来写出福海公园的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该不该重建圆明园?把你的理由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短文你有哪些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敌人坠( )落山涧( ),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 )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 )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1】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
【2】作者通过________描写表现了五位壮士的勇猛,主要的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文中画“________”的句子把石头比作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班长马宝玉为什么要夺过手榴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段文字描写了壮士们的________和________,表现了壮士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阅读。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fú)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短文列举了两个人面对面过搭石、遇上老人过搭石背老人过河这两个事例,突出了山里人相互谦让、互敬互助、尊老爱老的美好心灵。
B.作者对生活观察得非常仔细,从两个简单的事中发现了山里人美好的思想品质。
C.从加点词“大概”中可以知道“让搭石”和“背老人过搭石”的事情并不是经常发生,山里人只是偶尔这样做。
【2】短文中加点词“理所当然”的意思是( )
A.从道理上来说应当这样。指乡亲们自古以来都背老人过搭石,已成民风民俗。
B.从道理上来说应当这样。指年轻人不得不遵守道德约束背老人过搭石。
16、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和姐姐有个书架,书架上整齐地排列着一百来本书,有童话,有历史故事,还有关于作文的,其中有一本薄薄的童话集,叫《皇帝的悲哀》,只要一翻开这本书,当年买书的情景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
那时候我还小,爸爸所在的那家公司倒闭了,爸爸只好去做临时工,妈妈也要出去干零活,爸爸天天带着我,他干活,我就在一边玩。
有一天下班回家,经过一家旧书店,爸爸突然停住了脚步,对我说:“给你买本书吧!”我听了高兴极了。
“不过,给你买一本书,今天就不能乘汽车回家了。你愿意走路,就给你买。”
“好,咱们走回去!”我说,爸爸走进旧书店,从一堆书里给我挑了这本《皇帝的悲哀》,尽管这本书很薄很薄,我捧着它还是像摔着一件珍宝似的。
我跟着爸爸往回走,路真远啊!我有些走不动了,爸爸把我背了起来,我贴紧爸爸不再结实的后背,还是冷得直发抖,爸爸问我:“怎么样,乘汽车比买书强吧?”
我紧紧地伏在爸爸的背上,忍受刺骨的寒冷,大声说:“不,买书比坐汽车强!”爸爸点了点头,用他的上衣把我裹得严严实实的。
那时我还没上学,老缠着爸爸,让他一遍又一遍地给我念这本薄薄的童话集。大概念了好几十遍吧,听着爸爸念书,我渐渐地懂得了读书的乐趣。
后来,爸爸病了,我们的生活更苦了,可是,爸爸的精神一直很好,只要有点儿钱,就一定会给姐姐和我买书看,每次买了书回来,他总要对我们说:“从明天起,咱们又得节衣缩食啦!”说着笑了起来。
“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和爸爸一同开心地笑起来.
我和姐姐的一百来本书,全是爸爸这样省吃俭用买来的。他一心希望我们成为热爱学习的人。
【1】给短文拟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皇帝的悲哀》是在我家极端困难时,爸爸省下坐汽车的钱给我买的。( )
(2)《皇帝的悲哀》这本书因为比任何一本书都珍贵,因此买回家就被“我们”珍藏起来,谁也没有动过它。( )
(3)爸爸省吃俭用买书,就是想让我们成为热爱学习的人。( )
【3】短文几次提到“薄薄的童话集”这样写的好处是( )
A.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书的珍贵。
B.突出书的内容不多。
C.突出爸爸给我买书的不易。
【4】全文围绕爸爸的美好心愿写了三件事,请把另外两件事写出来。
(1)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给我“念”童话集,让我懂得读书的乐趣。
(3)_________________
【5】你觉得读书有乐趣吗?结合自己的体验,举个例子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
17、阅读加油站
一天下午,(美国德克萨斯州)男孩桑恩正在网上聊天室漫游。将近六点,桑恩的电脑屏幕上出现了来自(芬兰一所学院)的女孩苏娜的呼救。六点十四分,桑恩拨通了(美国紧急救援中心)的电话。那里的工作人员一边和(芬兰紧急救援中心)联系,一边向桑恩询问苏娜的详细地址。十分钟后,(美国)和(芬兰)取得了联系。六点三十分,(芬兰)的苏娜得救了。
……
1. 将这段话中表示具体时间的词用“——”画出来。
2. 括号里填的是什么词?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3. 你从“一边……一边……”中看出些什么?为什么要两件事情同时做呢?
4. 用“一边……一边……”造句。
5.你从中看出桑恩是个怎样的人?
18、课外阅读。
系在风筝线上的……
周岩璧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天际,使我蓦地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因为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我们偷偷找来竹篾,且要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把竹篾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等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的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处,叽叽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它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pì)美。最后用大团大团的线做放线,一头系在风筝上,一头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得可不易呢,是我们这些“男子汉”低三下四,求爷告奶,才弄到手的。
④好了! 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咳! 风筝! 风筝! 全是风筝! 这些大大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⑤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蘸了油的棉絮系在尾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 “信号灯”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⑥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决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而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当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⑦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悄然离去,可风筝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我常想捡回那逝去的童年。
⑧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
(有删改)
【1】第①段描写仲春的景色,下面对其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点明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 B.让人浮想联翩,不禁吟诵起关于春天的诗句。
C.显示春天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D.触景生情,自然引出下文对童年的回忆。
【2】第③段写“我们”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______)→糊纸涂色→(______)
A.绣花挑线 B.制作骨架 C.穿上彩衣 D.系缠放线
【3】第④~⑥段写的都是放风筝,其内容不同在哪里? 从语段中找出表现“我们”心情变化的四字词语,根据提示将表格填写完整。
不同点 段落 | 放风筝的情况 | 表现情感的词语 |
第④段 | 白天放风筝 | 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⑤段 | 夜晚放有“信号灯”的风筝 | 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⑥段 | 放风筝失败 | ____________________ |
【4】读下面的句子,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咳!风筝! 风筝! 全是风筝! (关注语气词和标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关注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用“_______”画出结尾照应开头的语句,想一想: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 的?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和氏璧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住在荆州脚下。
有一天,他去见楚厉王,说是在荆州山上得到一块罕见璞玉,特地来奉献给大王。厉王左看右看,觉得这只是一块比较光滑的普通石头,哪里是玉石。认为卞和欺骗他,于是把他治了罪,砍去了他的左脚。
厉王死后,武王继了位。卞和跛着一条腿,再一次入宫去献玉。谁知武王同样不识货,又把他的右脚也砍去了。
武王不久也死了,接替他坐上王位的是文王。卞和捧着那块璞玉,坐在山脚下哭泣,一连哭了三天三夜,把眼泪都流尽了。
文王听到这事,叫人去问他:“你是罪有应得!截了脚的人也多得很,你为什么悲伤得哭个不停?”
卞和回答说:“我 为了砍去两只脚悲伤, 有人把宝玉当作石头,把忠诚说成欺骗而痛心!”文王叫玉匠剖开这块璞玉,发现这 是一块真宝玉, 质地特别好。后来,文王就把这块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蒙骗﹣﹣_____ 贡献﹣﹣_____
【2】在文中 里填上正确的关联词语。
【3】文中一共写了_____个人物,_____是主要人物。
【4】短文用一件物品贯穿全文、展开情节,这件物品是_____,它是全文的写作_____
【5】下列对这篇短文所说明的道理,叙述正确的是
A.主要说明楚王的愚蠢、残暴和对玉的无知。
B.主要说明卞和有耐心、有毅力,是玉石辨别专家。
C.主要说明卞和出于忠诚,不怕挫折和摧残,坚信真理终能战胜谬论。
20、按要求写句子。
(1)读一读,想想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照样子写一写。
例: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写一写。
例: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不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照样子写句子
例:外祖父轻轻地刮去画上的污迹。
外祖父轻轻地把画上的污迹刮去。
画上的污迹被外祖父轻轻地刮去。
①你一定要保存好这幅画。
②外祖父递给我一个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
22、缩写下面句子。
(1)紧跟在后边的象群惊恐地望着在淤泥里挣扎的老象。
(2)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
23、习作。
同学们,马上就要放寒假了怎么度过这个假期更有意义呢?请把你的想法倾诉给你的家人,也可以倾诉给你的老师或朋友,把想要说的话用恰当的语言以一封信的形式表达出来。(字数35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