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a、Al、Fe、Cu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金属元素。它们的单质及其化合物之间有很多转化关系。下表所列物质不能按如图(“→”表示一步完成)关系相互转化的是
选项 | A | B | C | D | |
a | Na | Al | Fe | Cu | |
b | NaOH | Al2O3 | FeCl3 | CuO | |
c | NaCl | Al(OH)3 | FeCl2 | CuCl2 |
A.A
B.B
C.C
D.D
2、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制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到现在形成的周期表经过了众多化学家的艰辛努力,历经142年,元素周期表体现了元素位构性的关系,揭示了元素间的内在联系。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元素周期律,推断:
①H3AsO4、H2SeO4的酸性强弱:H3AsO4___H2SeO4(填“>”、“<”或“=”)。
②氢化物的还原性:H2O___H2S(填“>”、“<”或“=”)。
(2)可在图中分界线(虚线部分)附近寻找___(填序号)。
A.优良的催化剂B.半导体材料C.合金材料D.农药
(3)①Se2Cl2常用作分析试剂,其电子式为___。
②硒(Se)化铟(In)是一种可应用于未来超算设备的新型半导体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填字母)。
A.原子半径:In>Se B.In的金属性比Se强
C.In的金属性比Al弱 D.硒化铟的化学式为InSe2
(4)请设计实验比较C、Si的非金属性强弱顺序(可供选择的药品有:CaCO3固体、稀硫酸、盐酸、饱和NaHCO3溶液、饱和Na2CO3溶液、硅酸钠溶液,化学仪器根据需要选择)。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与结论 |
在试管中加入___,再加入___,将生成气体通过___洗气后,通入___; | 现象:___;结论:非金属性C>Si |
3、能源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化学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开发新能源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的二次能源。
(1)下列装置中能够实现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是______(填字母)。
(2)写出该装置正极反应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
(3)该装置中溶液里的阴离子移向______________(填电极的化学式)极。
(4)若装置中转移了0.2mol电子,则理论上溶液增加的质量是________。
4、原电池原理的发现是储能和供能技术的巨大进步,是化学对人类的一项重大贡献。将锌片和铜片插入相同浓度的稀硫酸中,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甲、乙均为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
b.甲中锌片是负极,乙中铜片是正极
c.甲、乙溶液中的pH均增大
d.若将稀硫酸换为硫酸铜溶液,则甲、乙中铜片的质量均增加
(2)甲、乙中构成原电池的正极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原电池工作过程中,电流由_________(填“铜片”或“锌片”)经导线流向___________(填“铜片”或“锌片”);溶液中的向________(填“正极”或“负极”)移动。
(3)当甲中溶液质量增重时,电极上转移电子数目为_________,生成的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
(4)对甲、乙装置做如下变化后,可形成原电池的是__________。
a.甲中铜片换成锌片
b.乙中锌片和铜片相互倾斜至上端接触
c.甲中稀硫酸用乙醇代替
5、利用Cu+2FeCl3=CuCl2+2FeCl2反应,设计一个原电池。
(1)画出装置图(在图中标出电极材料、正负极、电解质溶液,并标出电子运方向)_____________。
(2)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负极:__________,正极:__________。
6、甲烷、乙烯和苯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烷的电子式为__________,写出在光照条件下,甲烷与氯气发生反应生成气态有机物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 CH4与C4H10互为同系物 B. C5H12有3种同分异构体
C. 烷烃的卤代反应很难得到纯净物 D. 烷烃分子中,相邻的三个碳原子可能在同一条直线
(3) 下列物质不可能是乙烯加成产物的是(__________)
A. CH3CH3 B. CH3CHCl2 C. CH3CH2OH D. CH3CH2Br
(4)若将乙烯通入到紫色高锰酸钾溶液中,可以观察到__________,乙烯发生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
(5) 苯的结构简式:________,它与液溴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7、硫酸和硝酸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广泛的用途。
(1)蔗糖中加入浓硫酸后,蔗糖变黑且体积膨胀,同时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该变化过程中体现了浓硫酸的_______,产生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2)某同学进行有关铜的化学性质的实验,如图所示:
实验①可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尽可能描叙完整);实验③中铜片逐渐溶解至消失,该同学认为铜与稀硫酸和稀硝酸均能反应,这种看法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试剂药品不变,请补充一个实验加以证明:_______(画出图示并写出预期现象)。根据补充实验的结论,写出③中铜片溶解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3)如图所示,A是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C、D均为空气的主要成分;E是一种有毒气体能与血红蛋白结合,反应II在三元催化器催化作用下常用于汽车尾气的转化。
①写出实验室制A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A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写出其中的一个用途:_______。
②写出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③写出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8、(请根据化学反应与热能的有关知识,填写下列空白:
(1)在Ba(OH)2· 8H2O和NH4Cl晶体反应的实验中:反应物混合后需用玻璃棒迅速搅拌,其目的是_________,体现该反应为吸热反应的现象是烧杯变凉和________________。
(2)下列过程中不一定释放能量的是______(请填编号)。
A.形成化学键 B.燃料燃烧 C.化合反应
D.葡萄糖在体内的氧化反应 E.酸碱中和 F.炸药爆炸
(3)等质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完全燃烧,放出热量较多的是______ (填编号) 。
A.固体硫 B.硫蒸气
(4)已知:通常条件下,酸碱稀溶液中和生成1mol水放出的热量为中和热。稀溶液中1molH2SO4和NaOH恰好反应时放出Q kJ热量,则其中和热为______kJ/mol。
(5)已知H2和O2反应放热,且断开1mol H-H、1mol O=O、 1mol O-H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Q1、Q2、Q3 kJ,由此可以推知下列关正确的是_____(填编号)。
A. Q1+Q2>Q3 B. Q1+Q2> 2Q3 C.2Q1+Q2 <4Q3 D.2Q1+Q2 <2Q3
9、按要求对下图中两极进行必要的连接并填空:
(1)在A图中,使铜片上冒气泡。请加以必要连接,则连接后的装置叫__。电极反应式:锌电极:___;铜电极:__。
(2)在B图中(a,b都为惰性电极),使a极析出铜,则b析出:___。加以必要的连接后,该装置叫___。电极反应式:b极:___。经过一段时间后,停止反应并搅均溶液,溶液的pH值__(升高、降低、不变)。
10、按要求填空均用序号表示
:
①O2和O3 ②一氯甲烷和二氯甲烷 ③正丁烷和异丁烷 ④CH4和 ⑤CH3CH2CH(CH3)2和
⑥氕、氘和氚⑦C2H5C
CCH3和
⑧CH2=CH2和
,⑨红磷和白磷。
(1)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______ ;
(2)互为同系物的是 ______ ;
(3)实际上是同种物质的是 ______ ;
(4)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 ______
(5)互为同位素的是 ______ .
11、(1)用大苏打(硫代硫酸钠)和硫酸溶液发生反应时溶液变浑浊的时间,也可研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写出相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已知大苏打溶液与反应时,
转移
电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12、为验证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硫元素的非金属性强,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了如图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原理:MnO2+4HCl(浓) MnCl2+Cl2↑+2H2O)
(1)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是___(填选项),实验现象为___,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
A.Na2S溶液 B.Na2SO3溶液 C.Na2SO4溶液
(2)装置C中盛放烧碱稀溶液,目的是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能证明氯元素比硫元素非金属性强的依据为_____。(填序号)
①氯原子比硫原子更容易获得电子形成离子
②S2-比Cl-还原性强
③次氯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强
④HCl比H2S酸性强
(4)若B瓶中盛放KI溶液和CCl4试剂,实验后,振荡、静置,会出现分层,下层呈紫红色的实验现象,若B瓶中通入标准状况下44.8L氯气全部参加反应,则转移的电子数目是___。
13、将气体A、B置于固定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 2C(g)+2D(g),反应进行到10 s末,达到平衡,测得A的物质的量为1.8 mol,B的物质的量为0.6 mol,C的物质的量为0.8 mol。
(1)用C表示10 s内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
(2)反应前A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______。
(3)10 s末,生成物D的浓度为______________。
14、I某课外兴趣小组对H2O2的分解速率做了如下实验探究。
(1)下表是该小组研究影响过氧化氢(H2O2)分解速率的因素时采集的一组数据:
用10mL H2O2制取
150mL O2所需的时间(秒)
|
|
|
|
|
无催化剂、不加热 | 几乎不反应 | 几乎不反应 | 几乎不反应 | 几乎不反应 |
无催化剂、加热 | 360 | 480 | 540 | 720 |
| 10 | 25 | 60 | 120 |
①该研究小组在设计方案时,考虑了温度、________、催化剂等因素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②从上述影响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因素中任选一个,说明该因素对分解速率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
(2)将质量相同但颗粒大小不同的MnO2分别加入到5mL5%的双氧水中,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测试。测定结果如下:
催化剂(MnO2) | 操作情况 | 观察结果 | 反应完成所需的时间 |
粉末状 | 混合不振荡 | 剧烈反应,带火星的布条复燃 | 3.5分钟 |
块状 | 反应较慢,火星红亮但木条未复燃 | 30分钟 |
实验结果说明催化剂作用的大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Ⅱ在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充入1molH2 (g)和1molI2 (g),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下列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向其中充入1molHI(g),反应速率_________(填“加快”“减慢”或“不变”)。
(2)保持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向其中充入1mol氦气,反应速率_________________。(填“加快”“减慢”或“不变”)。
(3)反应进行到2min,测得容器内HI的浓度为0.2mol/L,用H2表示前2min该反应的平均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I2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
15、化学反应是人类获取能量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实现化学能向热能、电能的直接转化,回答下列问题:
(1)从能量变化角度研究反应。下图能正确表示该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是_______(填标号)。
a. b.
(2)从断键和成键角度分析上述反应中能量的变化。部分化学键的键能如下表:
化学键 | H—H | O=O | H—O |
键能(kJ/mol) | 436 | 496 | 463 |
则常温常压下,1mol在空气中充分燃烧,生成1mol
放出热量_______kJ
(3)某温度下,向2.0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2.0molN2和2.0mol,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t/s | 0 | 50 | 150 | 250 | 350 |
0 | 0.24 | 0.36 | 0.40 | 0.40 |
①0~50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_______,平衡时容器内压强是反应前压强的_______倍。
②为加快反应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填标号)。
a.升高温度 b.增大容器体积 c.恒容时充入He d.加入合适催化剂
(4)盐酸羟胺()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和显像剂,其化学性质类似
。工业上主要采用图1所示的方法制备(制备原理
),其电池装置中含Fe的催化电极反应机理如图2所示。
①中N的化合价_______。
②图1中含Fe催化电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
③图2中A为,B为_______(离子符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