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为部分清朝学者有关宗法制的论述摘录。
万斯大:古之时,诸侯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侯;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
许宗彦:周人首重宗法。宗法自庙制而生,所谓宗庙之礼以序昭穆也。
据此可知,这些学者意在论述( )
A.探究宗法制的形成原因
B.分析宗法制的历史地位
C.评价宗法制的不同作用
D.阐述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2、1878年,为解决轮船招商局的燃料问题,清政府成立了直隶开平矿务局,每月出煤五六百吨,除分供各厂、局及中外轮船之用外,兼可顾民用。这一时期,各省兴办的煤矿在十处以上,以台湾基隆、直隶门头沟等地较具规模。据此可知,当时( )
A.重工业成为民族工业的主体
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C.发展商品经济成为社会共识
D.洋务企业助推了经济现代化
3、下表为商和西周有关血缘关系的描述。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时间 | 王室与方国/诸侯国的关系 |
商 | 不一定有血缘关系 |
西周 | 大都存在血缘关系 |
A.联姻建构了政治体系
B.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在加强
C.诸侯国兼并战争频繁
D.最高统治集团实现权力集中
4、1987年,上海市对国有企业进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的同时,引进竞争机制,公开招标择优选聘经营者,实行职工竞聘上岗,内部也实行经济责任制,将经济指标分解,层层落实。这些措施( )
A.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潮流
B.解决了政企职责不分的弊端
C.理顺了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
D.推动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5、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当我们看到人类总人口在距今10000年至2000年的8000年中,从532万直线上升到13300万,即足足增加25倍时,也不会感到惊奇了。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阶级的形成
B.商业的发展和繁荣
C.物种的交流
D.农业的出现和发展
6、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的主张。这一局面( )
A.表明奴隶制度进一步瓦解
B.反映贵族丧失了世袭特权
C.体现了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D.折射出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7、16世纪,西班牙占领美洲以后,大量的人员投入到殖民、征服及开发金银矿山的活动中,造成了本国制造业与农业的衰落。西班牙为了满足殖民地的日常需求不得不进口制造业产品。此时西班牙的制造业产品进口主要推动了( )
A.金银价格上升
B.新航路的开辟
C.三角贸易繁荣
D.丝银贸易发展
8、战国七雄的名臣名将,绝大多数都不是君主近亲,而往往来自于下层贵族或平民。所谓“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这表明当时( )
A.争霸战争引发人才争夺
B.君主权威的削弱
C.贵族世袭特权已被废除
D.社会流动的加强
9、春秋时期的外交“辞令”多是群策群力,战国时期的外交“辞令”则多为个人随机应变、有的放矢,还出现了专供辩士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一变化是当时( )
A.礼乐制度强化的结果
B.列国纷争激烈的反映
C.王室衰微加速的表现
D.华夏认同增强的体现
10、“鼎”是西周的青铜礼器。西周前期存在两套用鼎制度:周王室规定的天子九鼎,卿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的制度;另一套是五等爵制度,即公、侯用七鼎,伯五鼎,子男三鼎或一鼎。这反映出当时( )
A.君主专制的加强
B.冶炼技术的进步
C.宗法观念的淡化
D.等级制度的严格
11、唐初沿袭隋三省六部制,中书舍人草拟诏令,皇帝画敕以示同意,门下长官负责审查。门下时常封驳中书诏令要求重拟,耗时颇多。玄宗年间,置政事堂,以此作为中书门下合议之处。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立( )
A.有利于分化事权加强皇权
B.改变了中枢机构决策方式
C.提高了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D.保证了皇帝诏令顺利执行
12、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之一,他注意收集外国史地知识,编著成书,并在书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一著作是(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寰志略》
D.《资政新篇》
13、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取得明显进步。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
①北方人口大批南迁 ②南方的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京杭大运河促进南北交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京汉铁路大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表《告工人阶级与国民书》,谴责军阀吴佩孚“破坏约法赋与的集会结社自由权,惨杀赤手空拳以争自由的劳动者”,认为吴佩孚“不仅是工人阶级的敌人,乃是全国争自由的人民的敌人”。为此,中国共产党( )
A.积极声援护法运动
B.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C.明确提出民主革命纲领
D.加快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5、明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频遭倭寇侵犯,明朝廷多次派兵征时都以失败告终,《号潮志》记载了瓦氏夫人率狼兵抗倭并取得胜利的英勇事迹,“田州(今西境内)女土官,瓦氏,调征倭寇,提二坚孙,并傻兵数千至,……与官兵夹击于王江渔,大败之,斩首二千级”。据此可知( )
A.政府实施改土归流的成效显著
B.明政府政治腐败致战斗力低下
C.明朝边疆危机严重威胁了统治
D.少数民族国家认同观念的体现
16、马克思说:“每一个企图代替旧统治阶级的地位的新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他们描绘成唯一合理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下列事件能够证明该说法的有
①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③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
④康德的“人非工具”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7、宋朝庆历新政、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都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两次变法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 )
A.触动大地主和大官僚利益
B.新法用人不当并危害百姓
C.推动变法进行的皇帝去世
D.地方官僚不执行新法政令
18、有学者认为,唐朝中后期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失败,意味着政府已不能再把土地和农民束缚起来,而且门阀及有关政治势力也不允许将土地所有权交由政府支配。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实施赋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B.门阀士族危及政府统治
C.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业发展
D.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19、16世纪末,郁金香传入荷兰,因其娇美的外形和艳丽的颜色受到宠爱。1636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能换取一辆马车、几匹马等;1637年,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6700荷兰盾,这笔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出现“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现象,主要反映了( )
A.商业贸易范围不断扩大
B.商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
C.商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D.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20、如图所示为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为了解决这一变化带来的财政运转困难,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改革均田制
C.废除人头税
D.实行两税法
21、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距今已有2800至4500年历史,该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风格与黄河流域夏、商的文物风格具有相似性。如图分别是三星堆出土的铜尊和黄河流域出土的青铜尊,据此可以推断( )
A.商朝礼乐制度影响四川地区
B.古代中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发达
C.当时部落联盟之间战争频繁
D.巴蜀与中原地区存在文化交流
22、司马光《资治通鉴》记载,唐代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 ”这反映出两税法( )
A.相对合理的税收理念
B.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
C.有利于消除贫富差距
D.实现了财政收支的平衡
23、为控制中东石油,排挤英国在中东的传统势力,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美国不惜运用金融权力,迫使英国从埃及退兵,并使其最终丧失了对中东的控制权。据此可知( )
A.石油是引发中东冲突的根源
B.美英之争取代美苏全面对抗
C.美英之争引发中东石油危机
D.金融工具服务美国对外战略
24、《史记》记载,陈胜、吴广前往戍边,为大雨所阻,按法律应该斩首,情急之下,两人揭竿而起。但1975年,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秦简,按照竹简记载的法律规定,陈胜、吴广的戍边任务因为大雨而延期,根本不会导致二人被斩首。由此可见
A.《史记》的记载都须经过考古证实
B.哪个表述更接近史实需补充史证
C.《史记》中陈涉故意曲解秦律
D.《史记》和秦律的相关记载完全错误
25、________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________,1153年金迁都燕京改名为________
26、发达的商路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而开通丝绸之路以来,“丝绸之路”一词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对外商路的代名词。
(1)请选择以下恰当的名称,为下方三幅地图命名。
图一 图二 图三
A.“丝绸之路”
B.“海上丝绸之路”
C.“太平洋丝绸之路”
(2)根据提示,完成以下表格。
图一 | 该时期有著名的广州、 、明州三大外贸港。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 ,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 |
图二 | 该时期,西部疆域拓展,朝廷设有 和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保障此路安全顺畅。 |
图三 | 该时期,“ ”是唯一合法的海外贸易途径,有“薄来厚往”的特点。此后,由于 开辟,欧洲商船纷至沓来,导致葡萄牙人选择 作为贸易中转的据点。 |
27、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________,面向世界,面向________的指导方针,中国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28、新中国面临完成新解放区的________,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应对美国发动的________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
29、同时,官僚资本凭借国家权力,迅速聚敛起巨额财富,_______成为他们巧取豪夺的重要工具。
30、目的
(1)根本目的:巩固新生的___________。
(2)直接目的:限制___________,保护革命胜利果实。
31、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宋元至明清律令的沿袭:说出宋元至明清律令的沿袭概况。
宋朝基本沿用________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________为蓝本。编纂于963年的《________》,其条目与《________》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所藏宋朝《________》,是以唐《________二十五年令》为蓝本;
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却也广泛援引________律;
明朝以________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________》,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________合编的体例;
清朝法典沿袭《________律》,制定了《大清律例》。
(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
理学教化:简述理学的产生、发展概况。
宋朝________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从________周敦颐开始,到南宋________集大成。以程颢、________、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逐步建立________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________、书院________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乡约教化:宋朝以后儒学士人开始以什么教化乡里?乡约的创造者是谁?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是什么?
①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________教化乡里。
②北宋________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
③吕大钧撰写的《________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乡约与法律的合流:乡约与法律是怎样合流的?
原本由________发起教化百姓的乡约,经________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①明朝后期,乡约改而宣讲________的“六谕”,并引用《大明律》来解释,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
②清朝乡约宣讲内容是________帝“圣谕十六条”和________帝《________广训》,也常引用《大清律例》,使乡约约束力加强。
32、辽
(1)起源:辽朝的建立者________族与鲜卑同源,在辽河上游过着游牧、渔猎生活。
(2)建国:916年,契丹族首领________建立________,定都________,后来改国号为辽。
(3)统治(因俗而治)①职官设置分为________: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
②皇帝和宫廷依然________,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迁徙中的行营成为国家政治中心。
(4)与宋的关系:辽与北宋长期对峙,大部分时间里维持了和平局面,通使频繁,贸易活跃
33、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文学集中反映了现代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精神生活危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________;这是其中一个特点。
34、条件
(1)政治前提:八月起义推翻了波旁王朝,结束了君主立宪派的统治。代表___________利益的吉伦特派控制了立法议会,并掌握了行政大权。
(2)主要条件:人民群众的积极推动,___________取代立法议会。
(3)阶级条件:共和主义者联合起来。
(4)军事条件:1792年,___________大捷极大地鼓舞了法国人民的斗志,促使他们采取更激进的措施。
35、历代对基层是如何进行治理的?
36、魏晋南北朝文学流派有哪些?
37、清朝是如何巩固西北边疆的?
38、列宁曾严厉的斥责农奴制改革是对俄国农民的一场“厚颜无耻的掠夺”。依据史实说明列宁为什么会这样说。
39、东非文明
(1)东非国家产生的时间和原因是什么?
(2)东非国家的经济发展的表现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