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不正确的是( )
A.a引起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b引起下丘脑分泌②抗利尿激素
C.c引起下丘脑分泌③神经递质
D.d引起下丘脑分泌④甲状腺激素
2、等渗溶液通常指的是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如生理盐水。若对健康人体静脉注射100 mL生理盐水,则会出现的变化是( )
A.血浆增多,血浆渗透压不变
B.组织液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
C.血浆中的部分生理盐水会直接进入淋巴液中
D.生理盐水会进入细胞中,导致细胞内液渗透压升高
3、当神经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时,此电位称( )
A.神经冲动
B.局部电流
C.动作电位
D.静息电位
4、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依据种群性别比例的改变,可预测该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C.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栖息环境,可提高环境容纳量
D.阳光、温度和水分等随季节而变化,使群落的外貌呈季节性变化
5、人体血糖的来源和去向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①~⑥过程都可以在内环境中完成
B.血糖浓度明显超过6.1 mmol·L-1时可能会出现尿糖
C.胰岛素可通过抑制②③过程、促进④⑤⑥过程降低血糖水平
D.剧烈运动产生的CO2、乳酸进入血浆会使血浆的pH发生微小变化
6、反射有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之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者都有助于动物适应环境
B.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的
C.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形成都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D.条件反射的消退是中枢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性效应的信号
7、生态系统中尿素氮的保留和循环利用是减少氮损失和提高氮利用效率的关键。研究者用15N标记羊尿液,研究尿素氮在植物、土壤、地下水之间的分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中氮元素可以做到自给自足
B.土壤微生物可以促进氮循环的进行
C.氮循环是指尿素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循环流动
D.土壤中的尿素会被某些细菌分解成NH3,并能再转化为NO3-、NH4+等
8、图中,能正确表示正常人快速饮用1L清水后血浆渗透压变化情况的曲线是( )
A.a
B.b
C.c
D.d
9、下面关于下丘脑功能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大量出汗后,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加 ②寒冷刺激使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的活动来调节体温 ③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高级中枢,在下丘脑产生冷觉和热觉 ④血糖浓度低时,下丘脑通过有关神经的作用,促进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 ⑤内环境渗透压的增高,使下丘脑某部位产生的兴奋经轴突末梢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④⑤
10、图表示3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离体神经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未受刺激时,上述神经元都处于静息状态,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
B.未受刺激时,神经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此过程不消耗ATP
C.在箭头处施加一适宜强度的刺激,a和b都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
D.兴奋由c点传导到d点时,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
11、某桃园盛产大桃,但果园大量废弃枝条和落叶乱堆乱放占用土地,被焚烧后污染环境。为解决此问题,园主建设了“生态桥”工程,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后施加到果园土壤中,减轻污染的同时又提高了桃的产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设计“生态桥”工程主要遵循的基本原理是循环、整体
B.将废弃物加工成有机肥,实现了果树对废弃物能量的利用
C.将有机肥施加到果园中,对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密度无影响
D.果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12、如图为人体体液之间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甲~丁表示人体体液的四种不同组成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乙、丙、丁
B.甲中可含有抗体、激素和果糖
C.甲与乙的最主要区别是乙中含有较多蛋白质
D.急性肾小球肾炎会导致甲的渗透压下降
13、环颈雉是一种珍贵的鸟类。研究人员统计发现某地环颈雉种群中,成体占85%,幼体占15%。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环颈雉种群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
B.推测未来该地环颈雉的种群数量会增加
C.环颈雉种群密度是其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增大环颈雉种群的K值
1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属于呼吸道传染病,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儿童是主要感染对象,部分青少年亦可感染发病,该病可通过接种流脑疫苗来进行预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接种的流脑疫苗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故能直接杀死脑膜炎双球菌
B.对脑膜炎双球菌的免疫过程只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C.如果人体内存留的脑膜炎双球菌抗体攻击人体中正常细胞导致机体不适,这种现象属于过敏反应
D.呼吸道黏膜分泌的能杀灭脑膜炎双球菌的溶菌酶属于第一道防线
15、宁夏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盛夏季节气温凉爽、自然环境优美,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首选。该地区水资源丰富、地形复杂、植被茂盛,生物量也很高。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六盘山生态系统的两大主要功能
C.六盘山地区能量金字塔的变化总是与生物量金字塔的变化成正相关
D.在过去,六盘山林区的农民因对生存资源的需求,大量砍伐林木造成该地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受影响,严重破坏了该地区的生态平衡
16、入冬以来,由肺炎支原体入侵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明显增多。肺炎支原体侵入人体被免疫系统清除的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功能为( )
A.免疫防御
B.免疫监视、免疫防御
C.免疫自稳
D.免疫监视、免疫自稳
17、如图是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某种物质与靶细胞结合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分泌细胞分泌物
靶细胞
A.靶细胞不可能是分泌细胞
B.内分泌细胞可能是神经细胞
C.分泌物在靶细胞中起催化作用
D.分泌物组成靶细胞的结构
18、群落是一定时空条件下不同物种的天然群聚。在不同的群落中,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不尽相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仙人掌具有肥厚的肉质茎,叶呈针状,气孔在夜晚才开放并进行光合作用
B.草原上的耐寒多年生草本植物往往叶片肥大,表面有茸毛或蜡质层,能抵抗干旱
C.森林中的林下植物多为阴生植物,叶绿体颗粒大,颜色深,能利用较弱的光照
D.荒漠生态系统环境恶劣,生物群落物种少,各物种之间没有生态位的重叠
19、2022年6月,《细胞代谢》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提到,下丘脑Pdyn阳性神经元对环境中的低温表现出特异性反应,其活动会被热刺激所抑制,这群神经元也参与由社交行为引起的体温变化的调控,体温调控和社交行为间可能存在共同的调控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冷、热觉感受器只分布在皮肤,冷、热的感觉只产生于大脑皮层
B.Pdyn阳性神经元对冷刺激的积极响应会被热刺激所抑制,可能与受体种类及Na+、Cl-有关
C.体温调控时有神经递质经胞吐释放,再经协助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D.下丘脑参与体温、水平衡、血糖平衡的调节,还与社交行为、生物节律和记忆有关
20、正常人的体温能维持在37℃左右,是因为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为37℃,若“调定点”改变,体温将随之改变。流感病毒侵入某人机体后,机体发热至39℃,持续一段时间后自动恢复正常。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体温由37℃上升至39℃的过程中,机体产热比原来高
B.体温由37℃上升至39℃以后,“调定点”开始上升
C.体温由39℃降至37℃的过程中,机体散热量大于产热量
D.体温持续维持在39℃期间,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21、以下关于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的进化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亲子代间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也一定不变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22、2022年11月发布的《泉州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中提出,要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落实秸秆还田离田支持政策,到202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
B.碳元素在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双向传递
C.大量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CO₂,从而打破碳循环的平衡
D.碳中和的结果是实现CO₂的排放速率和吸收速率达到平衡
23、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麻风病是由一种胞内寄生菌(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黏膜和周围神经,也可侵犯人体深部组织和器官。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毒性 T 细胞活化后能识别并裂解侵入细胞内的麻风分枝杆菌
B.侵入机体的一些麻风杆菌可与 B 细胞接触为激活 B 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
C.浆细胞与麻风分枝杆菌表面的抗原接触后,产生和分泌大量的特异性抗体
D.当机体再次接触麻风分枝杆菌时,体内记忆细胞会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24、2023年11月12日,亚洲象保护研讨交流会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野象谷景区举行,会议围绕人象和谐共生、亚洲象种群管理、亚洲象国家公园建设等问题,共同探讨未来亚洲象保护方向。研究显示,亚洲象目前在西双版纳地区仅存300余头,分布于5个互不连通的地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亚洲象的种群数量可以采用逐个计数法
B.亚洲象栖息地的“碎片化”不利于种群繁衍
C.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D.建立濒危动物繁育中心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5、当土地停止耕种时,演替便开始了。在自然状态下,演替会使植被得以恢复,最终发展为稳定的群落。请根据所学的演替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弃耕土地上的演替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原因是是因为______________。该农田退耕前后的变化,说明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是____________。
(2)在自然条件下,这片弃耕土地最终发展成为森林群落,在森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___,这种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_能力。
(3)在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等,这样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群落中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间______________的结果。
26、下图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受体兼Na+通道),通道打开,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兴奋传导到B(另一受体)时,C(Ca2+通道)打开,肌质网中Ca2+释放,引起肌肉收缩。分析回答:
(1)Na+由通道进入细胞内,其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
(2)神经—骨骼肌接头上存在分解Ach的胆碱酯酶,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可推测有机磷农药中毒后,会出现__________症状。
(3)细胞外Ca2+对Na+存在“膜屏障作用”(即Ca2+在膜上形成屏障,使Na+内流减少)。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__________症状。
27、如图表示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和人体受寒冷刺激后的部分调节过程的示意图(A、B、C、D表示激素),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受寒冷刺激后,通过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则图中B和C在促进产热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填协同或拮抗)作用。
(2)缺碘时,A的含量将会__________________(变化)。当B含量过高时,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功能,这属于_____________调节机制。
(3)当人体血糖浓度发生变化时,下丘脑对胰岛的调节过程中传递的信号分子是_________,肝脏和肌肉均可作为胰岛素作用靶器官的原因是肝脏和肌肉细胞膜上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丘脑对生命活动的调节既有____________调节又有______________调节。
28、现有若干能正常繁殖且未交配过的果蝇(甲、乙、丙、丁),眼色中正常眼(B)对褐眼(b)显性,体色中灰体(E)对黑体(e)显性,两对基因分布情况如下图所示,所有个体的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自由组合。请回答:
(1)乙果蝇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的染色体组数为______,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的基因型为______。丁果蝇产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含Y染色体的数目是______。
(2)若想在F1中获得基因型BbEe的比例最高,应选用的亲本杂交组合为______。若乙和丁杂交,则F1中正常眼灰体雄果蝇所占比例约为______。
(3)B基因转录时,RNA聚合酶与DNA分子的某一______部位相结合,转录产物mRNA的加工场所在______。
(4)丙果蝇的变异来源是______。果蝇产生的配子中若没有控制眼色或体色的基因,均会引起受精后发育的幼体致死,则甲与丙杂交产生的后代中存活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其在后代中所占比例约为______。
29、请运用有关细胞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答题提示:答题时请从下列供选答案中,选择恰当的标号填空。每个标号只用一次。
供选答案:①DNA分子;②0.02g/mL的龙胆紫溶液;③1%的健那绿染液;④生物膜;⑤叶绿体;⑥染色体;⑦线粒体;⑧显微镜。
(1)高等植物细胞具有而髙等动物细胞没有的细胞结构主要有细胞壁、液泡及_________。
(2)细胞膜、细胞器膜、核膜等共同构成细胞的_________系统,使细胞内的各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
(3)为了更好地观察细胞内的结构,常用染色的方法将要观察的对象从接近无色的细胞质中显示出来。观察线粒体时可选用的染色剂是_________观察染色体时可选用的染色剂是_________。这两项观察必须借助的工具是__________________。
30、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下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请回答问题:
(1)DC细胞能通过_____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取入细胞内,将其分解;同时,免疫调节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些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____功能。
(2)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物质能与T细胞外具有_____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称为细胞间的_____。具有摄取、处理及传递抗原能力的细胞,除树突状细胞外还有_____等。
(3)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_____可作用于已被少数抗原刺激的_____细胞,并促进其增殖分化。
(4)DC细胞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对癌症患者的治疗,癌细胞是正常细胞中的原癌基因和_____基因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突变产生的,其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分子会_____,从而容易扩散和转移,给彻底治愈带来困难。DC免疫疗法是通过采集患者自体的外周血液,在体外诱导培养出大量DC细胞,使之负载上肿瘤抗原信息后再回输给患者。这些DC细胞进入患者体内后,还可诱导T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成_____精确杀伤肿瘤细胞,同时,还能使机体产生免疫记忆,具有防止肿瘤复发的功效,该免疫过程属于_____免疫。
31、在20世纪50年代,酶已经大规模地应用于各个生产领域,到了70年代又出现了固定化酶与固定化细胞的技术。
(1)在实际生产中,固定化酶技术的优点是使酶既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能_________________,同时固定在载体上的酶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固定化酶技术相比,固定化细胞固定的是_____________(一种酶或者一系列酶中选填)。
(2)制备固定化酵母细胞,常用的包埋材料是____________,使用了如图所示的方法[ ]___________(填出号码与名称)。
(3)制作固定化酵母细胞时,充分混合均匀的酵母细胞溶液可在饱和________溶液中形成凝胶珠。部分同学实验制得的凝胶体不是圆形或椭圆形,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2、下图表示某生物膜结构,图中A、B、C、D、E、F表示某些物质,a、b、c、d表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上图1是动物细胞的细胞膜,则膜上D物质具有__________作用,其吸收氨基酸为图示________所表示的跨膜运输方式。
(2)上图中a、b、c、d四种方式中受02浓度影响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
(3)科学家在研究线粒体结构和功能时发现,其外膜包含很多称作“孔道蛋白”的整合蛋白,可允许某些离子和小分子順浓度梯度通过。物质的这种跨膜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为胰岛B细胞结构模式图(局部)。胰岛B细胞合成并分泌胰岛素,参与此过程的所有具膜的细胞结构有_____________(用图中序号表示)。为上述过程直接提供能量的物质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