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悟已往之不谏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青泥何盘盘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C.引壶觞以自酌 以五百岁为春
D.时矫首而遐观 怒而飞
2、下列句中加点实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拜为上卿 (授以官职) 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冒犯) ③盾卜之,兆绝而後好(断绝) ④乃治灵公之贼 (治理) ⑤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延续) ⑥侯生摄弊衣冠 (破旧的)
⑦矫杀晋鄙(假托……命令) ⑧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揣测,估计) ⑨君弟重射(弟弟 )
⑩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射箭)
A. ①③⑤⑦⑩ B. ②③⑥⑦⑧ C. ①④⑤⑧⑨ D. ②④⑥⑧⑩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里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至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出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经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文学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与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老舍先生曾将长篇小说《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篇幅几近短篇,却也创造了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公认的经典。他幽默地说:“我在经济上吃了亏,在艺术上占了便宜。”如果今天的作家都肯下这种苦功,那么消费的时代再汹汹然,我们仍然可以对震撼人的好作品的出现满怀期望。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受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D.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揭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是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B.是否善于利用我们民族丰富的精神资源决定了作家作品中正面精神价值的能否体现。
C.要保持文学生命,作家就应该对生活具有敏感和疼痛感,坚持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
D.老舍把《大明湖》浓缩成《月牙儿》,说明下苦功夫创作,才能出现震撼人心的好作品。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写反抗暴秦之势;《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晋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态。
(2)《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面写乐声,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真是构思奇特,形神兼备。
(3)《春江花月夜》中运用想象和“鱼雁传书”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书信不能往来,暗含相思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人们历史的教训,“秦人不暇哀之,而后人哀之;___ ,__。”语重心长,耐人寻味。
(2)《蜀相》从济世扶危与忠君爱国两个角度赞颂诸葛亮的句子是:____ ,______。
(3)《湘夫人》中湘君采摘香草赠送湘夫人的诗句是:______ , ______。
(4)鲍照的《拟行路难》中表达貌似愤怒不可控制却又压抑无声的诗句是:_______, _____。
6、填写题目中的空缺部分。
(1)古人对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的探索从未停止,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而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却别开生面,翻出了新意,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相》中,杜甫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清照的“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均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4)《说木叶》开篇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歌·湘夫人》)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青山隔送行,_________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王实甫《长亭送别》)
(2)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3)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4)夫运筹策帷帐之中,______________。(《史记·高祖本纪》)
(5)桃李不言,______________。(《史记·李将军列传》)
(6)______________,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仲列传》)
(7)不学礼,______________。(《论语·季氏篇》)
(8)______________,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红楼梦》)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诗人开篇借“风”“猿”来渲染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接下来写诗人漂泊不定的诗句是“________”。
(2)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反问的语气指出从师学习的标准是“道”,而与年龄无关。
(3)庄子《逍遥游》中在论述小年时,用“_________”的例子证明有的生命短暂不足月余;真正的逍遥,应在顺应天地万物本性的同时,“________”,才能自由随心无所依。
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子贡问老师:“_______?”问题要问在要害上,子贡这句话就问得好,哪一句话能够终身奉行呢?孔子说那就是恕道。“恕”就是宽恕,如心之为如,推己及人,也就是将心比心,你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人家。(《<论语>十二章》)
(2)“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_______?______”,四句写出诗人不愿唉声叹气,只好举酒自宽,却又断绝了遣怀的歌吟。既然不能学“太上忘情”,又无从排遣忧怀,也就只能吞声不言,徘徊不前,在愁闷中自我煎熬了。(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3)“_____,______。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前两句描绘主人待客之简、家境之贫,后两句对宾主脱略行迹、兴致盎然的场面则毫不着墨,纯由唤取邻翁对饮暗示出来。(杜甫《客至》)
(4) “______,______”,两句写出战拼死力战,将军轻敌骄逸,对比鲜明,力透纸背。(高适《燕歌行并序》)
(5)用一句古诗名句为下面上联对出下联,要求对仗基本工整。上联: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下联:______(李白《将进酒》)
(6)列锦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修辞。例如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再如陆游《书愤》中的佳句:“____,______。”
(7)古人作诗,善用“空”字。除了“_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天空”之意;还有“______”(李贺《李凭空篌引》)中“空寂”之意;亦有“死去元知万事空”(陆游《示儿》)中“空无,没有”之意;更有“_____”(高适《燕歌行》),“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______”(陆游《书愤》),“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滕王阁诗》),“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徒然,白白地”之意。
10、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人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全诗从幽寂的环境写起,诗人于孤寂难眠中回首往事,又由此生发出深沉激烈的情感。
B. 首联写诗人夜不成寐,听到城楼上的更漏已经报过三更,照应了题目“枕上作”。
C. 第二联从听觉角度描写穴鼠出行和犬踏枯叶的声音,直接表现了诗人静夜不寐的情景。
D. 第三联将“壮日”和“残年”相对,几十年的光阴跨度暗含了诗人的经历与心理的变化。
E. 尾联表现了诗人的超脱,和李白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异曲同工。
【2】陆游在另一首《冬夜不寐至四鼓起作此诗》中有“残灯无焰穴鼠出,槁叶有声村犬行。八十将军能灭虏,白头吾欲事功名”的诗句,两首诗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诏,字景献,用荫补官,通判广信军事,知博州。魏俗尚椎剽,奸盗相囊橐,诏请开反告杀并赎罪法,以携其党。
元佑初,朝廷起回河之议,未决,而开河之役遽兴。诏言河朔秋潦,水淫为灾,民人流徙,赖发廪振赡恩,稍苏其生,谓宜安之,未可以力役伤也。从之。擢开封府推官。富民贷后绝僧牒为缗钱十三万,逾期复责倍输,身死赀籍,又锢其妻子,诏请免之。出为滑州。州属县有退滩百余顷,岁调民刈草给河堤,民病其役,诏募人佃之,而收其余。为度支郎中,使契丹。时方讨西夏,迓者耶律诚欲尝我,言曰:“河西无礼,大国能容之乎?”诏曰:“夏人侮边,既正其罪矣,何预两朝和好事?”入贺故事跪而饮盖有误拜者乃强诏诏曰南北百年所守者礼其可纷更耶卒跪饮之。
崇宁中,由大理少卿为卿,徙司农。御史论诏在滁日请苏轼书《醉翁亭碑》,罢主崇福宫。旋知汝州,铸钱卒骂大校,诏斩以徇,而上章待罪。除直秘阁,言者复抉滁州事,罢去。起知深、兖二州,徙同州,过阙,留为左司郎中,迁卫尉、太府卿、刑部侍郎,详定敕令。旧借绯紫者不佩鱼,诏言:“章服所以辨上下,今与胥吏不异。”遂皆佩鱼。历工、兵、户三部侍郎,转开封尹。时子瑽使京西,摄尹洛。父子两京相望,人以为荣。
进刑部尚书,拜延康殿学士,提举上清宝箓宫,复为工部尚书。徽宗闵其老,命毋拜,诏皇恐,于是但朝朔望。俄以银青光禄大夫致仕,卒,年七十九。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五》)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入贺/故事/跪而饮/盖有误拜者/乃强诏/诏曰/南北百年所/守者礼/其可纷更耶/卒跪饮之
B. 入贺故/事跪而饮/盖有误拜者乃强诏/诏曰/南北百年所守者/礼其可纷更耶/卒跪饮之
C. 入贺/故事/跪而饮/盖有误拜者/乃强诏/诏曰/南北百年/所守者礼/其可纷更耶/卒跪饮之
D. 入贺故/事跪/而饮盖/有误拜者乃强诏/诏曰/南北百年/所守者礼/其可纷更耶/卒跪饮之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荫,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文中指王诏因父荫补官。
B. 西夏,是中国古代由党项人在中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以夏为国号,又因其在西方故而称为西夏。
C. 崇宁,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二个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 侍郎,官名,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各部长官的正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诏富有谋略。魏地习俗好杀人劫财,当地的奸人盗贼相互勾结,王诏请求开反告杀和赎罪法,来分离他们的团伙。
B. 王诏体恤百姓。元祐初年,开挖黄河时,王诏认为河朔秋季多雨水成灾,百姓流离失所,应当安抚他们,不能用繁重的劳役来伤害他们。
C. 王诏处政灵活。王诏任滑州知州期间,招募人员租种退滩的一百余顷土地,征收他们的余草供给黄河堤坝,切实减轻了百姓负担。
D. 王诏执法严厉。王诏担任汝州知州时,铸钱的士兵辱骂大校,王诏下令斩首示众,并上表陈述铸钱士兵之罪。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夏人侮边,既正其罪矣,何预两朝和好事?
(2)徽宗闵其老,命毋拜,诏皇恐,于是但朝朔望。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苏格拉底认为,种庄稼是除去田间杂草的最好办法。
②2022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要勤掸“思想尘”,守住内心,正心明道,怀德自重。
③2022年4月21日,《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首次发布。其中写道: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读了以上材料,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综合上述材料含义,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