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朔州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虽然不是每到一处人生驿站,都有丰硕的收获,不是每一个希冀都有理想的答案,旅途上或多或少都会有不如意的地,

    逆境中定会有峰回路转 心中就会有永远也欣赏不完的风景

    但只要我们奋勇执着   幸福和快乐也会伴你度过每一个驿站

    只要活得充实,哪怕清贫

    A. ①②④⑤③   B. ③①⑤④②   C. ④③⑤①②   D. ⑤④②③①

  •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不相同一项

    A.子将奚

    B.君,臣,父,子

    C.必也名乎

    D.请斯语矣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世纪初,西方医学知识和医疗技术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医学得以在中国迅速传播、洋务派对西方以科学来自我标榜的诊断治疗技术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将西医视为改革的有机整体。彼时,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医学救国各种思潮涌现,医学救国成为医学界参与社会变革的行动规划。

    经学大师俞樾最早反思中国传统医学。1876年。他在《春在堂全书》中撰写专篇论及废医。他的学生章太炎也主张废除中医五行,但与俞樾不同的是,他主张中医不应将精力浪费在与西医的争辩上,而应谋求自身的发展。晚清知识学人的思想是社会变革的缩影,对科学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过分崇拜西医、极力贬低中医导致中医被误读。

    20世纪初、西方医学得到迅速发展。西医知识的传入对中国医学知识产生强烈的冲击,西医的病因、病理学说在解释疾病以及传染病的病因、病理方面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近代中国西方医学和卫生观念的传播远远超出医学界的范围,成为科学启蒙和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社会观念和制度变革的理论基础。激进的医学家认为中医是旧医,提出废止中医的主张。其中。言行最为激烈的是余岩。他运用考据法,从批判中医的立场出发,系统地研讨中医经典,对《内经》的基本理论进行全面的批判。主张只有废止中医。中国的医药卫生事业才能得到发展。这种主张显然是时代的产物,有局限性。

    率先与余岩展开论战的是恽铁樵。恽铁樵早年任商务印书馆编译员,曾任《小说月报》主编,因丧子而改学医。而后成为著名的儿科临床家和中西医汇通派的重要医学家。为批驳余岩对《内经》的攻击,恽铁樵重新解释古人对生命现象的探究,而不是在医理上进行争论。

    面对以近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知识体系和疾病理论的冲击,中医学界的少数医学家仍坚持经典,愈来愈多的医学家则开始接受西医的生理学观点,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中西医汇通派。中西医汇通思想对医学家唐宗海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唐宗海认为西医与中医互有优劣,主张损益古今,参酌乎中外,以求尽善尽美之医学。然而,唐宗海的基本思想是厚古薄今、重中轻西,因此他很难客观评价中西医的不足。

    恽铁樵对两种医学本质的理解较唐宗海更为深刻。他指出,西医之生理以解剖、《内经》之生理以气化,因此今日中西皆立于同等地位。另一位著名的中西医汇通派医学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列举衷中参西的医学思想,即以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为本,参考西医知识和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水平。

    从余岩对中医的强烈批评,到恽铁樵等人提出的汇通思想,反映出当时知识学人在改进中医方面的探索。中医界出现的汇通思想,力主中西医的原理是相通的,试图通过西医肯定中医。从整体上看,知识学人的中西医汇通思想仍存在局限性,如对中医药理论的独特性认识不足。

    对比19世纪西医形成的科学实证方法,近代知识学人认为中医以阴阳五行和五运六气理解疾病、缺少科学性。傅斯年对中医的批判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并非个例。梁启超、丁文江、鲁迅、郭沫若等知识学人对中医均持否定态度。相较于早期学理上的论争。民国时期中医科学化论争中的多数人对中药科学化的客观事实给予肯定。

    晚清以降,思想界甚至政界对传统中医的怀疑日益剧增。自俞樾到余岩再到傅斯年,对中西医的争论不再仅仅局限于中西医学理上的争论,而是扩及思想文化的范畴。

    (摘编自胡冬敏《近代中医科学化探赜》)

    材料二: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体系。中医是一门境界极高的科学。它对自然、人体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的高度。然而事实上,现在中医药的核心理论和疗效已出现传承危机。中医药依然面临严峻的发展形势。随着中医师人数和中医院数量的减少,中医医疗服务在整体医疗行业中的比重大幅下降,中医没有学术和市场话语权,而在中药材和中式成药方面,我国的国际市场份额从1996年开始出现连年下降,而西方现代医学在工业革命等科技进步驱动下取得发展。西方医学技术得益于物理学的突破、化学实验研究和对疾病实体细致的观察来建立的现代医学理论。

    反观中医,近代以来处境艰难。清末,随着西方的科学技术及西学的不断传入,学术界出现人人争言西学的风气。从最初俞樾的《废医论》,到余岩等人的废止中医案。再到鲁迅、陈寅恪等人,无不对中医之无科学性提出批判。他们反对中医的观点,除了所处年代正是中国新旧交替时代,应该也与他们曾经留学日本、受后明治维新时代的影响有关。纵观百年中医存废之争,其核心无非是对科学边界的模糊理解。而百年来技术进步带来的各种理论创新,证明了医学是不能用科学与否去定义的。任何理论都不是绝对真理,即便在西医体系里,很多生物学和化学理论也并不能保证完全正确。

    不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无法在中西医之间进行利益的平衡。1999年的《执业医师法》,基本按照西医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制定,在医师资格认定方面局限于中医院校,使得民间中医师流失。中医师的培养模式千年来采取的是师傅带徒弟。父亲传儿子的模式,用授徒施敉来传授医术,与西医教学模式完全不同。这种自古以来的传承传统不但没有使中医消亡,反而历代均名医辈出。另外,在利用知识产权保护自身利益方面,由于传统秘方”“祖方的保守意识,中国的中药专利申请在国际市场上仅占0.3%。因此。只有从源头重新梳理中医药的知识理论体系,与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相关法规相结合,从法律层面出台保护措施,才能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创新发展。

    我国是最大的药材生产国,如果与在中药开发、生产方面拥有技术的日本共同携手,并和韩国及我国台湾共同提出一个振兴东亚中医药文化的愿景,可以大大扩大世界中药市场,共赢的可能性很大。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背景下,还应尽快推进中西部地区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发展药用植物种植基地和精深加工产业链。此外,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从娃娃抓起。望闻问切诊断法,相生相克,君臣佐使,这些蕴含着中国古老智慧哲理的中医理论,需要成长和延续的环境,中国应该按照师徒传承制来学习,辨药、把脉需要长期的训练。

    (摘编自程路《论中医的复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医能在19世纪的中国迅速传播,得益于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其是否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潮流关系不大。

    B.俞樾在其著作中以专篇论及“废医”,而其学生章太炎否认了老师的主张,章太炎认为中医应谋求自身的发展。

    C.为了取得论战胜利,恽铁樵避开自己不擅长的医学理论,而选择从生命现象探究的层面对余岩的言论进行批驳。

    D.鲁迅、陈寅恪等人也加入了对中医之尤科学性的批判之中,这既源于时代潮流的影响,也与其个人经历有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19世纪至20世纪初,随着西医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学界对中国传统医学的认识出现分歧,并由此展开了争论。

    B.余岩认为,中国医药卫生事业要想发展,就必须废止中医。在今天来看。这一观点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C.由于受到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影响。医学家唐宗海有“重中轻西”的思想,这导致他在评价中西医时缺乏客观性。

    D.材料二认为,中医和西医的知识体系不同,医学是不能用“科学”与否去定义的,任何理论都不是绝对真理。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医传入中国后得以迅速传播和发展,表明西医有自身的优势,如西医在解释疾病的病因、病理方面有优势。

    B.尽管受到西医知识体系和疾病理论的冲击,但中医药的传承不曾中断,然而现在中医药的发展形势依然严峻。

    C.近代对中医的争论延续了较长时间。参与争论的人员范围很广,争论的焦点既有中西医学理,也涉及思想文化领域。

    D.“师傅带徒弟,父亲传儿子”的传授模式和“秘方”“祖方”的保守意识,是影响当代中医发展的两个根本因素。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阐释和评价“中西医汇通思想”。

    【5】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明确提出“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在振兴中医药上政府和企业可以有哪些作为?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水石相撞、山涧轰鸣的惊险场面。

    (2)屈原在《离骚》中叙述自己的选择时说,他之所以委屈心志、抑制感情,并且“____________”,是因为他清楚地知道,“____________”才是为古圣先贤所称道的做法。

    (3)针对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使用典故来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

    ____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②女娲炼石补天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李凭箜篌引》)

    ③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蜀相》中以幽静春景衬托出庄严肃穆气氛,并抒发凭吊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使至塞上》中,诗人借两种自然景物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

    (2)《观沧海》中,写望海的初得景象,描写大海神奇壮观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简笔勾勒出“醉翁”的自画像,描写“醉翁”醉在其中的情景。

    (4)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5)《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舞蹈的盛况。

  • 7、名句默写

    (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2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    

    3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 ?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一句引类譬喻,借香草象征纯洁高尚的内在美质,此外,东汉文学家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序》中认为这一写法还体现在“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后世文人苏轼在《赤壁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中也有此写法的体现。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通过描写飞雪飘入帐幕,即便是保暖的衣袍也难御寒的场景,侧面写出西域八月冰雪奇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赋比兴是《诗经》中常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卫风·氓》中运用“比”这一手法,反衬出男子的暴行没有限制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作者为了论证“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先后用芥草和水杯做了实验,强调了舟的浮动对水深度的依赖性。

    (2)《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并且还挥霍无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刘禹锡《陋室铭》中表达了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思想情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注】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地下四余丈的地方,曾有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题材上看,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从体裁看,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中“万里行”“不相送”“远含情”等内容都与诗题中“送别”相呼应。

    B.一个“嗟”字,饱含诗人复杂心情:为朋友的遭遇而伤感,为即将到来的分别而惆怅,更为官场沉浮无定而感慨。为全诗定下了悲凉沉重的基调。

    C.颔联寓情于景,诗人不能河桥相送,只能想象饯别结束后的场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两人深厚的情谊。

    D.全诗不失自然朴素。前两联通俗晓畅,不事雕饰;后两联用典,熨贴工稳,并不晦涩。中间两联对仗工致,流走匀称,宛转如意。

    【2】诗中运用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使人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玉人之所患,患石之似玉者;相剑者之所患,患剑之似吴干者;贤主之所患,患人之博闻辩言而似通者。亡国之主似智,亡国之臣似忠。相似之物,此愚者之所大惑,圣人之所加虑也,故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杨子见歧道哭之,为其可以南可以北。

    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高葆祷(注)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而笑,喜之。幽王欲褒姒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无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天下笑。此夫以无寇失真寇者也。贤者有小善以致大善,不肖者有小恶以致大恶,褒姒之,乃令幽王好小说以致大灭。故形骸相离,三公九卿出走。此褒姒之所用死,而平王所以东徙也,秦襄晋文之所以劳王劳而赐地也。

    梁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不能反也,遂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似其子者,而杀于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

    疑似之迹,不可不察,察之必于其人也。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入于泽而问牧童,入于水而问渔师,奚故也?其知之审也。夫孪子之相似者,其母常识之,知之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疑似》)

    (注)葆祷:用土石修筑的小城。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戎寇至   即:假如

    B. 褒姒之   败:失败

    C. 迎之   逝:前去

    D. 知之也   审:清楚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幽王欲褒姒笑也   其真子恐其父不能反也

    B. 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天下笑   吾汝父也,岂谓不慈哉?

    C. 杨子见歧道哭之   诸侯之兵数至无寇

    D. 昔也往责东   丈人智惑似其子者

    3下列语句的括号中的补出词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周宅酆、镐,近戎人。(戎人)与诸侯约

    B. 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幽王)为天下笑

    C. 孽矣!无此事也。(我)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

    D. 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舜、尧、禹)入于泽而问牧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墨子和杨子由所见想到人会惑于相近事物而受到负面影响或误入歧途,因此哭泣。

    B. 褒姒之死引发了周平王东迁以及秦襄公、晋文公因护驾有功而获赐封地的结果。

    C. 作者借黎丘丈人的故事讽刺了那些被看似有才者迷惑而不能识别人才的人。

    D. 要想不受“疑似之迹”的困扰,必须借助合适的人,即了解实际情况的人。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

    6作者通过“烽火戏诸侯”和“黎丘丈人”的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结合文本加以阐释。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舒适区指的是偏好熟悉环境和稳定生活方式的心理状态,已经形成了习惯(惯例)的解决问题的某些行为或方式,让人置身其中感到安全、稳妥和舒适的某种生活环境或模式等。舒适区让人感觉很舒适,但是学到的东西很少,进步缓慢,而且一旦跳出这个领域,面对不熟悉的环境及变化,你可能会觉得有压力,无所适从。然而一个人想要获得成长,就必须走出舒适区。每天要逼着自己去做一点不愿意做但有益的事情,如此,人的潜力得到激发,心性得以磨砺。曾国藩说:极耐得苦,故能艰难驰驱为一代之伟人。这世间,越有用的事情,做起来越不舒服。

    材料中有关“舒适区”的说法,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班上举办以“舒适区”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或体验,在主题班会上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