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特:特别
B.犹望一稔 稔:庄稼成熟
感吾生之行休 行:将要
C.闾阎扑地 扑:扑向
北海虽赊 赊:遥远
D.夙遭闵凶 凶:不幸
听臣微志 听:倾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该楼盘背山临水,因极具便利的交通优势和核心区域的潜力优势而深受广大置业者的追捧,其首选之位当仁不让。
B. 考虑到斯科拉果的经验,在梅内塞斯下课后,他就成为巴西国家队新帅的热门人选。果不其然,巴西昨天宣布由斯科拉里接任国家队主帅。
C. 为了对抗不堪入耳的广场舞,温州市区有居民在松台广场对面四楼平台上架起六个大喇叭,对着广场不断喊话,以“还击”广场舞的噪音公害。
D. 北京地区现有各类打工子弟学校和学前班超过300所,但对于数十万打工子弟来说,实在是不足挂齿。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然秉具诗性气质的中华民族,自始即是在“诗意中栖居”的民族。迄今最早见于记载的诗歌源于上古时期,即“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从那时起,诗歌承载着上古先民丰富的精神情感和繁杂的生活劳作,诗歌以唱诵、歌舞等多种方式融入先民生活,并逐渐衍生为不可或缺的生存方式乃至文化形态,开启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诗歌传统。
从艺术起源视角追溯,中国诗歌“感物而动”(《礼记·乐记》)的创作原理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相契合,体现了诗性民族以“人化自然”为特征的审美理想追求,也多维度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现实的感受方式,其中优秀的诗篇不乏深邃的哲学内涵。长期以来,中国诗歌的形式和内容超越了文学与艺术的局限,关涉哲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思想史等,它从一开始就重视个人情感、人文情怀,关注现实生活,在以“诗言志”为核心诗学的理论系统中,“志”包含广博的精神世界与繁杂的人生经验,以及不同个体内心所想所感。闻一多曾将“志”解释为:“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歌与诗》)前两点并无太多歧义,至于“怀抱”,不同时代、不同文本、不同诗人可阐释的方向尤为丰富。
纵观几千年中国诗歌发展史,诗歌的“记忆”和“记录”功能并不乏见,以抒写“怀抱”为特征的抒情诗在不同历史阶段均有佳作涌现。如果我们略加审视那些经过历史淘洗而沉淀下来的经典名篇,会发现一个并不新奇但比较普遍的艺术品格,即它们多是将“记忆”和“记录”融会于“怀抱”之中或曰“怀抱”涵摄了“记忆”和“记录”的诗作,换而言之,脱离了“怀抱”,单纯的“记忆”或“记录”无法架构起撼动人心的经典诗作的骨骼。
以具体诗作为例,对安史之乱记录最切入人心的首推杜甫的“三吏三别”,但是当后人读罢“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而感思战争的残酷之余,真正撼动心扉的却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春望》时,诗人亲历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目凄凉,因而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感怀,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胸怀,浸透着个体民胞物与的精神,这也是杜诗的“怀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李清照南渡后对国破家亡、孀居之苦的切身感受,无尽的悲惨孤寂却不落于小我的牢骚抱怨之琐碎,蕴蓄着家国忧叹,浓缩了诗人流离失所的现实遭遇。有“千古词帝”之称的李煜,在其众多词作中经久传诵的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的后期词多从具体可感的个体形象出发,倾吐身世家国之痛,摆脱了花间樽前曼声吟唱的艳情之风,兼有刚柔之美,拓展了词言怀述志的狭隘空间,对后来豪放派词也有影响,后人常常把他定格在亡国之君而忽略了诗词中幽深的“怀抱”。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开篇记录了元宵节车水马龙热闹缤纷的现场,这些无非是为了反衬一个超群脱俗、宁静淡泊的女性形象,她的出现点亮了千百年来上元节所有的灯,千古名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恰恰寄寓了孤高的作者在政治失意屡次被贬却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后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引借这一句形容立业治学的最高境界。对美好女性或理想爱情的追慕与其笔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或“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构成内在的精神品质的呼应,命运多劫、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把他的爱国信念、对民族命运的忧患,通过不同形式把“怀抱”寄予在诗词里。再看百年来新诗名篇,面对民族灾难,那些经典不衰的诗作留给历史怎样的回响: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冯至的“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穆旦的“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郑敏的“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欧阳江河的“永远的维纳斯站在石头里/她的手拒绝了人类”,以及“离去的重新归来/倒下的却永远倒下了”……这些经典诗句穿越了时空,至今仍直击人心,无一例外它们来源于有“怀抱”的书写,向我们展现了中国诗人崇高深切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幽深的情思、在场的生命感悟,同时从诗艺层面表达了他们对诗歌文学样式的特殊体认。
波兰诗人亚当·扎嘎耶夫斯基曾称赞赫伯特是一个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的人:“每一位伟大的诗人都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其中一个是真实的、有形的历史世界,这个世界对某些人来说是私人的,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公共的,而构成另一个世界的是密实的梦境、想象和幻象。”从某种程度上讲,上述关于两个世界的比喻得到大部分诗人的共识,在创作观念上基本对应着闻一多的“记录”“记忆”和“怀抱”的两个诗学维度,不过,“怀抱”远远漫出了“梦境、想象和幻象”空间,它还兼及思想境界、人格修养、道德情操、智慧情怀以及崇高的社会责任感等。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涌现出一批优秀抗疫主题诗歌。疫情面前,诗歌如何焕发温暖、凝聚人心?如何兼顾诗歌的社会功能与审美功能,超越语言和现实,留下经得住推敲和品味的诗作?闻一多的“怀抱”说,不失为进入和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有效路径,也就是说,抗疫诗歌写作要有与抗疫匹配的“怀抱”。
(摘编自孙晓娅《激活诗歌的“怀抱”传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人化自然”的审美理想追求,在中国诗歌“感物而动”的创作原理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得到了体现。
B.从几千年中国诗歌发展史来看,“记忆”“记录”和抒写“怀抱”均是诗歌具有的功能,但后者才是抒情诗的唯一特征。
C.幽深的情思、在场的生命感悟、饱含忧国忧民的胸怀,以及体现崇高深切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以抒写“怀抱”为特征的诗作的重要内涵。
D.波兰诗人亚当·扎嘎耶夫斯基提出的“两个世界”,基本对应着闻一多的两个诗学维度,因此得到了大部分诗人的认同。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宏观层面分析中国诗歌的特点,进而明确提出了“诗言志”的中心论点,并引述闻一多的相关阐释进行论证。
B.文章选择杜甫的一些诗作进行比较分析,论证了抒写“怀抱”的诗歌较之“记录”的诗歌更具撼动心扉的力量。
C.文章在梳理古今诗歌的基础上,总结出经典诗句能够穿越时空、直击人心的根本原因,突出了有“怀抱”抒写的意义。
D.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下的诗歌创作为立论背景,希望通过激活诗歌的“怀抱”传统,为抗疫主题诗歌创作指明方向。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关注现实生活,重视个人情感、人文情怀,中国诗歌才能够从形式和内容上超越文学与艺术的局限,拥有深邃哲学内涵。
B.杜甫的《春望》将“记忆”和“记录”融会于“怀抱”之中,所以能成为经过历史淘洗而沉淀下来的经典名篇。
C.李煜的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抒发个体哀愁,不属于文中所说的有“怀抱”的书写。
D.在创作中能兼及思想境界、人格修养、道德情操、智慧情怀以及崇高的社会责任感,诗歌便能焕发温暖、凝聚人心。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以“金、木”为喻,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3)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结了士大夫之族师道不复的原因: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离骚》在阐明道德与治理国家方面的独到之处。
(2)《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五代史伶官传序》以“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经验教训。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强调君子内在修养和外在修饰不能偏废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往往被用以阐释文艺学上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关系。
(2)《老子》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中,提出人人都要修养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滕王阁序》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访临滕王阁时,看到的云消雨停,阳光普照的明朗之景。
(2)庄子在《逍遥游》中认为宋荣子其实并未达到逍遥境界,原因在于他物我两相分明,荣辱区别对待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喜用落花来体现春光流转,如“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也使用了落花这一意象,表达惜春之感与思乡之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才不至于功败垂成。正如《老子》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
(2)黄庭坚《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营造了阔远澄清的意境,流露出黄庭坚了却公事后登阁远眺、暂得放松的喜悦之情。
(3)李白的《蜀道难》中,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临安春雨初霁①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②?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③斜行闲作草④,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⑤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注】①陆游的这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霁(jì):雨后或雪后转晴。②京华:京城之美称。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③矮纸:短纸、小纸。④草:草书。⑤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诗人用比喻的修辞和问句的形式,表达了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
B.颔联语言清新隽永,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明艳生动的春光图,绘尽江南春的神魄,写出了诗人此时内心的闲适与愉悦。
C.颈联暗用了张芝擅草书的典故, 借以表明诗人客居京华,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在作书品茶中消磨时光,但背后却深藏着无限的感慨与牢骚。
D.尾联借用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诗人声称清明不远,应早日回家,其实是厌倦官场而反用其意,自我解嘲。
【2】本诗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B.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C.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D.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王怒而疏屈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有移动、搬换、转变之意,在古代也可指变动官职,在文中意指调任。
B.父,在古代常用作对男性长辈的称呼,如文中的渔父,就是指打鱼的渔翁。
C.太史公,一般指我国古代官方史料的专职记录者,在文中是司马迁的自称。
D.《天问》,通过对天地和人世等事物现象的发问,表现诗人探索真理的精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富有才华,受到怀王赏识。在担任左徒时,屈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入朝辅助怀王商议国家大事,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深得怀王信任。
B.屈原明辨形势,反对秦国之行。怀王欲到秦国与昭王会面,屈原洞察秦国的虎狼实质,直接反对子兰鼓动怀王前往秦国,但怀王不听,结果遭遇凶险。
C.屈原品格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对于自己的艰难处境,屈原有着清醒的认知,他不认同渔父要随世俗一同变化的看法,最后宁死守义,以身殉道。
D.屈原以死明志,感动后世之人。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死殉国,他的作品感动了后人,他的殉国之事让后人流泪叹息,他高洁的品行让后人敬慕神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2)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5】请根据文本概括屈原遭到子兰嫉恨的事因。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华严经》
②某中学高二某班召开了“不忘初心,砥砺青春”的主题班会。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初心或对初心的看法。有的说一直想学建筑,设计有中国特色的房子;有的说自己想学医,但家人反对,说学医太累;有的说,初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鲁迅就弃医从文了,关键是入一行爱一行。班主任老师就大家的发言进行了深入分析,最后引用李大钊的名言寄语同学们:“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什么是初心?你对青年人应怎样保持初心有哪些深刻的思考?请联系实际,综合上面的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要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