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
A. 襟三江而带五湖 B. 生生所资
C. 臣具以表闻 D. 奏流水以何惭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近日,临沂联通公司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吉祥号码”预存话费销售活动在消费者中引起一片 :预存话费是不是变相收取选号费?预存话费是否剥夺了普通消费者的择号权?
②在洛杉矶的一些中国藏族民众均认为,美国人对中国西藏及当地的藏族人存在着误解与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逐渐改变美国人对藏族人的看法。
③李老师退休以后,每天遛遛鸟,打打拳,写写字, 就携二三老友,轻装简从,步山林,探溪源,尽享林泉之乐。
A.质疑 成见 否则
B.置疑 成见 不然
C.置疑 偏见 否则
D.质疑 偏见 不然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裱 画 徐
马 犇
裱画是一门传统手艺,淮城自古多文人墨客,裱画的地儿也就不缺乏了。说是裱画,其实字也裱。
本土出产的画,外地的画,还有那些需要修缮的旧藏,淮城的装裱市场比较兴盛。但后来,有些作坊后继无人,有些作坊不再经营这老手艺,还有些作坊改成了机裱。
不管别人怎样,淮城南门大街东边的一条巷子里,有个徐姓的裱画师,一直坚持手工装裱。
徐家的裱画史不短。他家祖上学裱画时,认识了淮城人边寿民,后也常给边氏裱画,与其交流,向其取经,渐渐地,他的祖上善裱、能画、工篆刻。这几样,裱画徐全盘承继了。
边寿民,工诗书画,与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尤善画芦雁,人称“边芦雁”。他居于淮城天妃宫的芦苇畔,号苇间居士。裱画徐的祖上当时就给裱画铺起名为“念芦斋”,以纪念徐家与边氏的友谊。
常言道“三分书画七分裱”,不难看出,装裱之于书画作品的意义。裱画的程序复杂烦琐,讲究颇多,对裱画师傅的综合素养要求极高。徐家裱画有三规,不丢画,不作伪,按工艺收钱、不因作者高低调价。
有些不太识货的人,巧得名画抑或祖上有旧藏,是最易受骗的群体。有一回,南门靠西的一户人家,带着画作,慕名而来。裱画徐仔细着了画,不动声色,又看了看来人,议好价钱,即送走来人。
此画竟是徐渭的画,裱画徐亦善写意,尤以花卉见长。他能模仿个九分像,不懂行的人根本看不出差别。但裱画徐除了欣赏时间稍长一些,像裱普通的画作一样,平静地按工艺走。裱完后,他在卷轴旁不起眼的地方钤印,此印极小,表明是裱画徐裱的,以防日后起争议纠纷。在约定好的日子,画主交完钱取走了画。此事成了行业里的段子,用来形容裱画的人诚实。
裱画有原裱和揭裱之分。原裱是裱初次待裱的画;揭裱是重裱已经裱过的画,揭裱最难,很少有人敢接这个活。但揭裱也给部分技艺高超却无良的人有了作伪的机会。一张宣纸可揭出几层,裱画人如存贪念,就会将老旧的名画揭成几幅,这些作品的色彩较原作淡很多,裱画人就上手补救,然后再做旧。一幅变多幅,倒卖给黑市。
淮城藏家多,很多古画因年代久远,受潮被虫蛀在所难免,对于这些作品而言,每年的梅雨季节更是火上浇油。淮城几乎所有的揭裱都会送到念芦斋,光揭裱一项,经裱画徐手的,少说也有千幅,但他没弄坏过一幅画,也从未借机作伪。就是把顾恺之、展子虔的画送到念芦斋,画主也可安心回家,按日子去取。不会出意外。
可惜的是,裱画徐后继无人,孩子们都已迁居国外。晚年,裱画徐独自生活,雇了个人做饭,他仍坚持对外裱画。他不想在有生之年放下祖传的手艺。
本想平静地过完一生,哪知晚年并不平静。改革开放后,淮城有几个去南方下海的人,禁不起物质诱惑,垂涎于逐渐兴盛的书画市场,而且看中了倒卖赝品这行。他们第一时间想起家乡的裱画徐,他们知道徐老爹裱画、绘画的技艺都很高超。他们或者通过私密渠道搞来原作,请裱画徐借揭裱制假;或者直接报上画名,逼着裱画徐画。
裱画徐不从,这些人就动粗,见裱画徐想寻死,这些人就留下狠话,“不老实做,我们迟早去海外找你孩子的麻烦。”
与他们纠缠不起,裱画徐按照要求,完成了一批赝品。这些人拿着这批赝品再次南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多人知道了这件事,他们骂裱画徐早年清高不做假,晚年糊涂,晚节不保。
不久,裱画徐生了场大病去世了。不久,这几个倒卖赝品的人被抓获。淮城人惊叹不已。
警察通过地方报纸透露了案情。原来,裱画徐临死前给公安局寄了封信,写明事情经过,并说他的仿作在画轴夹层里都盖了一长条印,“身不由己,赝品而已”,还附上了那几个人的肖像,是裱画徐凭印象用毛笔勾画的。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说从裱画作为一门传统手艺的传承状况写起,这样既交代了写作背景,也将淮城的裱画行业
经营不善与”裱画徐”的善于经营形成对比。
B.边寿民是和郑板桥、金农等人齐名的大画家,裱画徐在给边寿民裱画的同时,也向他学习,于是裱画徐做到了善裱、能画、工篆刻。
C.小说中有几处介绍裱画技术的文字,这是因为多数人并不很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样的补充介绍,有利于对裱画徐技术的认识。
D.小说在情节展开时,巧设背景,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淮城的制贩赝品的情况的背景,更能表现小说颂扬诚信为人的主旨:
E.小说文字不急不缓,运用叙述和议论结合、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结合等多种手段,非常鲜明地塑造了裱画徐这个人物。
【2】“裱画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的题目是“裱画徐”,文中比较集中具体地写了有关他的哪些事情?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不是以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引人人胜,但在不多的文字里仍能
靠伏笔照应使小说有很强的可读性。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作者对于世间“有主”的万物的个人态度。
(2)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3)李清照《声声慢》中,词人备尝凄清寂寞,“______,_____”两句写出深秋天气的冷暖不定,让人不知如何是好。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将“君子”与“小人”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龚自珍《己亥杂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
(3)《庄子•逍遥游》中的斥鷃无法理解大鹏,称自己腾跃起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就是飞行的极致了。
(4)《归去来兮辞》诗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历史和现状的对比否定了过去肯定了现在。
(5)《滕王阁序》中描写水天相接、浑然天成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是全文文眼句,历来被人视为千古绝唱。
(6)《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为国出力和报答皇帝大恩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客人吹洞箫的文字十分精彩,其中侧面表现音乐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祠堂内的景物,同时更深刻地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怀念、惋惜之情。
(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入手,写山之高峻,水之湍急咆哮,使人心惊胆战。
(3)“瀚海”原本指的是北方的大湖,后指广大戈壁沙漠,含义随时代而变。“瀚海”作为一个地理名词,频繁在唐代诗词中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不吸取经验教训而重蹈覆辙,令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 。”
(2)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一丝一毫都不放过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 , ?
(3)“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在《拟行路难》中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是: , 。
(4)《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功业的诗句是: , 。
(5)《蜀相》中杜甫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
(6)《阿房宫赋》中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作铺垫的句子是: , ; ,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制”有所反映。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顾了“五丁开山”的传说。
(3)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家中乏人的困苦境遇。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跋子瞻和陶诗①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注】①本诗作于崇宁元年(1102)八月,上年七月子瞻(苏轼字)已病逝于常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概括了苏轼被贬的经历,饱含诗人对执政者妒能嫉贤、残酷打击的无比愤慨。
B.苏轼被贬后“饱吃饭”“细和诗”两个生活细节生动地表现了其旷达的精神境界。
C.第四句点题后并未具体褒赞和陶诗内容,而是点到即止,然后借苏轼人品赞渊明。
D.后四句是诗人对陶、苏二人的评价与赞美,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苏轼的忆念和崇敬。
【2】苏轼与陶渊明“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请分析两人的“不同”与“相似”之处。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料得父时假贳文疏,谓族子纮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悉火焚之。
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为始安王遥光抚军刑狱,兼记室。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朓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
慰祖卖宅须四十五万,买者云:“宁有减不?”答曰:“诚异韩伯休①,何容二价?”买者又曰:“君但卖四十六万,一万见与。” 慰祖曰:“岂是我心乎?”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与丹阳丞刘沨素善,遥光据东府反,慰祖在城内。城未溃一日,沨谓之曰:“卿有老母,宜出。”命门者出之。慰祖诣阙自首,系尚方,病卒。
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余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又令以棺亲土,不须砖,勿设灵座。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
【注】①韩伯休,东汉人士,因卖药三十多年从不接受还价而为世人所知。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B. 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C. 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D. 好学聚书/至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史》《书》指《史记》《汉书》,是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在经史子集中属史部,而《全唐诗》《宋词选》则属于集部。
B.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 “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
D. “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为人孝顺。他的父亲曾担任梁州刺史、奉朝请。父亲去世后他坚持不吃盐,在母亲的劝说下他改变了这种做法。
B. 崔慰祖家庭殷实富裕,仗义疏财。他的父亲在梁州有很多财产,崔慰祖分给了自己的族人;别人借欠父亲的钱款,他不但不索回,还将人们的租借字据全部烧掉。
C. 崔慰祖有才华,不善言辞却能服众。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的朋友曾经向崔慰祖询问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他的回答有理有据,令人折服。
D. 崔慰祖在历史方面颇有研究,却著述未竟。他想对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著作再作注释,因早逝未能如愿,其《海岱志》也只完成了一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遥光好棋,数召慰祖对戏。慰祖辄辞拙,非朔望不见也。
(2)少与侍中江祀款交,及祀贵,常来候之,而慰祖不往也。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
②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
④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李颀)
⑤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
古典名句,意蕴丰富,启迪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耍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