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中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农人告余以春及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彼且恶乎待哉
C.孟学士之词宗 都督阎公之雅望
D.莫之夭阏者 且臣少仕伪朝
2、下列对《虞美人》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作前六句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的方式,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B.词人面对“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感慨“不堪回首”的故国往事,于绝望中追问和思考宇宙人生,以乐景写哀情,虚实结合,实写过去的景况,虚写眼前的景物。
C.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
游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D.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词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守住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人们说,老物件儿是有灵气的。因为手艺人把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规矩,统统给了它们。然而,现在不少“手工艺品”,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生产、简单性复制,看起来东西还是那个东西,作用还是那个作用,却很难承载起“很家乡”“很传 统”“很中国”的那股子精气神了。
前不久在湖北仙桃举办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剪纸交流研讨会上,剪纸艺人、专家学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一把刻刀十年功”的技艺正被机器扰乱节奏;对生活的琢磨正在被投机取巧的速成法挑战;对好材料的坚守正在被新工艺猛烈冲击;“北方重浑厚、粗犷,南方尚灵秀、精美”的异彩纷呈也正在被渐渐同化。
诚然,文化产品既然走入了市场经济大潮,就必然逃不开市场规律的制约,生产效率、材料革命是大势所趋。但是,工业化和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对艺术品质的坚守。
今年91岁的工艺美术师陈由明,曾创作了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60多年来,他一直创作不息、佳作频出。谈到创作诀窍,陈老说:“我要搞出一个作品,就是吃饭也在想,睡觉也在思考。现在的好多东西,功夫不到,火候差得远呐。只想着赚钱,没有心心念念、反复推敲,哪里出得来好作品呢?”
的确,一味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必然伤害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样式的传承和发展。试想,如若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遭到蚕食,历史将会何等唏嘘嗟叹?
话说回来,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而是在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特色的同时,顺应历史规律、结合新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比如,20世纪50年代,陈由明整理创作的剪纸《八仙图》风靡欧洲,出口近5万套。而现在非遗传承人的作品,愈发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又比如,从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杨柳青年画、河北蔚县剪纸等传统文化中获取创作灵感和素材,赋予了“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再比如,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创客盛会,都将目光瞄准非遗来挖掘素材和灵感,为“科技+”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创新源泉。
祛除浮躁、回归本原的传承和创新须多措并举。应当加大宣传普及,让生活于其中的人了解、体验、欣赏自己的文化,养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鼓励基于本土文化的创意,让更多的人知晓它的价值。同时,还应合理融入时代元素,不割裂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芒,以文化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 人民日报 》( 2015年11月05日 17 版)
【1】下列关于“老物件的灵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老物件儿的精气神来自对工业化和商业化的粗制滥造的摒弃,也来自对艺术品的坚守。
B. 一代代天津泥人张对生活的琢磨、对好材料的坚守所创作出的异彩纷呈的泥塑作品就是老物件儿的生命力的展示。
C. 手艺人靠双手的温度、沉淀的时间、行事的规矩才能打造出老物件儿那北方的浑厚、粗犷和南方的灵秀、精美。
D. 天津杨柳青年画的“很家乡、很传统”“很中国”的那些画面中蕴含着的那股子精气神就是老物件儿的灵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追求生产速度和经济效益,必然伤害到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样式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必须摆正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B. 想要数千年文明沉淀下来的传统审美和文化追求不被蚕食,就必须将传承和创新紧密结合,否则将会很可悲。
C. 坚守古法、传承古意既要保留传统底色、坚持文化特色,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将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统一起来。
D. 经过流水线加工、规模化生产、简单性复制的东西,虽然作用还是和过去一样,却很难承载起老物件那股子精气神,所以,也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手工艺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梦·梦系列”公益广告的成功范例说明坚守古法、传承古意并不意味着泥古不化,传承与发展是可以并进的。
B. 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天津泥人张彩色泥塑就没有“中国梦· 梦系列”公益广告更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可见,传承既不能泥古不化,也不能割裂传统。
C. 文中举驰名中外的沔阳雕花剪纸《八仙图》是为了证明作者的观点,即工业化和商业化并不意味着粗制滥造,更不意味着放弃艺术品质的坚守。
D. 祛除浮躁、回归本原的传承和创新须多措并举,这样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现代光芒,以文化品质赢得市场青睐。
4、补写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孔子强调了学习和思考必须有机结合的治学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用浮云作比喻表明自己对富贵看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论语·子路》中强调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句化用了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2)《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3)《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一诗中,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长叹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2)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
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学之道》开篇即点出了“三纲八目”的“三纲”,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大学之道”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事立教”的目标所在。
(4)《老子》在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
(6)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将进酒》)
8、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写自己回乡后喜话家常,以琴书为伴的是:“_____,_____。”
(2)身临野鸭高飞、秋霞绚丽、天阔水远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
(3)《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
(4)《陈情表》中李密用“ ______,_____,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四句写出他的进退两难。
(5)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
(6)______,千载谁堪伯仲间。
9、默写
(1)《过秦论》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2)在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3)《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
(4)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海中鲛人”“蓝田美玉”两个典故,含蓄地传达了内心复杂的情感。
(5)陆游在《书愤》中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
陆游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注)武均州:即武巨。当时武巨任果州团练使,知均州,兼管内安抚使,节度忠义军。西京:指洛阳。朝陵使:朝祭陵墓的使者。北宋诸代皇帝的陵墓皆在西京,收复西京后即可派朝陵使前往祭扫。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写得知捷报后兴奋不已,挥笔喜赋此诗,歌颂白发将军武巨收复西京的壮举,感佩武将军老当益壮,雄心犹存。
B.颔联用“千年计”和“一日回”进行对比,强调天道正义在南宋一方,金主想千年统治中原的计谋终成迷梦,一朝破灭。
C.颈联运用“疾风雷”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国家中兴的的赦令会像风雷一样迅速颁布到收复的西京,安抚归顺后的臣民。
D.本诗和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感情同中有异,相同的是都有收复失地的快意,不同的是本诗含有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
【2】请赏析尾联的精妙之处。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
(二)
归氏二孝子,予既列之家乘①矣,以其行之卓而身微贱,独其宗亲邻里知之,于是思以广其传焉。
孝子讳钺,字汝威。早丧母,父更娶后妻,生子,孝子由是失爱。父提孝子,辄索大杖与之,曰:“毋徒手,伤乃力也。”家贫,食不足以赡,饭将熟,即諓諓②罪过孝子,父大怒,逐之,于是母子得以饱食。孝子数困,匍匐道中。比归,父母相与言曰:“有子不居家,在外作贼耳?”又复杖之,屡濒于死。方孝子依依户外,欲入不敢,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父卒,母独与其子居,孝子摈不见。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甘鲜焉。正德庚午大饥,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孝子得食先母弟,而己有饥色,弟寻死,终身怡然。孝子少饥饿,面黄而体瘠小,族人呼为“菜大人”。嘉靖壬辰,孝子无疾而卒。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绣字华伯,孝子之族子,亦贩盐以养母,己又坐市舍中卖麻。与弟纹、纬友爱无间。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华伯所转卖者,计常终岁无他故,才给蔬食,一经吏卒过门辄耗,终始无愠容。华伯妻朱氏,每制衣必三袭,令兄弟均平,曰:“二叔无室,岂可使君独被完洁耶?”叔某亡,妻有遗子,抚受之如己出。然华伯,人见之以为市人也。
赞曰:二孝子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而能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遭罹屯变③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华伯夫妇如鼓瑟,汝威卒变顽嚚④,考其终,皆有以自达。由是言之,士之独行而忧寡和者,视此可愧也!
(节选自归有光《归氏二贤传》)
〔注〕①乘(shèng):春秋时晋国史书称“乘”,后用“乘”称史书。②諓諓(jiàn):巧言善辩。③罹(lí):遭遇。屯(zhūn):艰难。④嚚(yín):愚蠢而顽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孝子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而能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遭罹屯变/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
B.二孝子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而能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遭罹屯变/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
C.二孝子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而能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遭罹屯变/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
D.二孝子出没市贩之间/生平不识诗书/而能以纯懿之行/自饬于无人之地/遭罹屯变/无恒产以自润/而不困折斯/以难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宁: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亲。
B.孝:指对兄长敬爱。悌:是对父母孝顺。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C.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D.壬辰:为干支之一,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础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3】下列对两段文本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关于妻死室坏的叙写,揭示了封建士大夫家庭走向没落的必然趋势,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B.后母为了自己和孩子吃饱,在饭将熟时,怪罪归钺,让他父亲发怒,将归钺赶出家门。
C.归绣卖盐卖麻供养家庭并和妻子一起抚养亲戚的遗孤。
D.篇末的“赞”是史传的传统写法,一般以作者议论为主,兼有抒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2)纬以事坐系,华伯力为营救。纬又不自检,犯者数四。
【5】归有光的散文之所以耐读而得到人们的喜爱是因为它“言近旨远,辞浅义深,寓丰厚于单纯,于平淡中见浓郁”。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特点。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楚国有个叫次非的人,从干遂那里得到了一把宝剑。回来的路上渡过长江,船到江中心时,有两条蛟龙缠住了他乘坐的船。次非就对撑船的人说:“你曾经看见过两条蛟龙缠住船而船上的人都能活命的吗?”船夫说:“没有见到过。”次非挽起衣袖,撩起衣服,拔出了宝剑,说:“我最糟不过成为江中的腐朽骨肉罢了!如果失掉宝剑能够保全自己,我为什么舍不得宝剑呢?”于是就跳进江中去刺杀蛟龙,杀死蛟龙后又回到船上,船上的人就全都活了下来。楚王听说这件事后,封他执圭的爵位。
(译自《吕氏春秋》)
复兴中学高二(1)班“中华传世经典的现代观照”校本选修课上,同学们正围绕“次非刺蛟”这则经典寓言故事展开研读、讨论。请你根据对这则寓言故事的感悟与思考,并联系实际,写一篇发言稿参与座谈。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