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与北朝民歌《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B.《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C.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辞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
D.雨果,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巴黎圣母院》是他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所有小说中浪漫主义色彩最浓的一部。
2、下列对《史记·勾践世家》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允常死后,吴王阖庐兴兵伐越,越王勾践用敢死之士在阵前自杀的战术,击败吴王于檇李,阖庐被
射伤,吴越由此结怨。
B.越王勾践欲先发制人攻打吴国,范蠡认为攻战是违背道德的,提醒越王逆德而谋会有不利,勾践不
听,结果有了会稽之耻。
C.越王勾践知道吴太宰嚭贪婪,因此在战败之后,想到了派大夫文种偷偷送给他美女和珠宝玉器的计
策,在太宰嚭的劝说下,吴王最终赦免了越王勾践。
D.越王勾践被吴王赦免回国后,便开始卧薪尝胆,亲自耕作,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终于战胜
了吴国。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右手揕其胸 揕 :刺
B. 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 预:想
C. 乃令秦武阳为副 副:助手
D. 和而歌 和:应和
4、下面对《红楼梦》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B.《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C.《红楼梦》中“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是对贾探春的描述。
D.《红楼梦》中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是将薛宝钗比作杨玉环,“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是将林黛玉比作赵飞燕。
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天祥罢官回归故里,在寄意泉林山水、笑傲风云之际,写下了一批寄情山水的诗章,以清高隐逸之情,寓义愤填膺之志。
B. 中国传统的严父慈母型的家庭关系,常令父亲们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
C. 如果一个社会特权盛行,政府控制的资源太多,企业家就可能走终南捷径,通过寻租牟取暴利,而不是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D. 做一个达观的人,在顺境中知足常乐,而不起贪恋之心,在逆境中安之若素,而不起嗔妒之心,这才是化解痛苦的最好方式。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失的黑猫
那时候风正扬起我和强巴纷乱的头发。我、强巴、玲子穿着清一色的牛仔裤,无所事事地出没在杭州城的一些角落。然后玲子说,有一只猫,黑色的,走丢了,爪子是白的。如果能给丢了猫的老太太送回去,给赏金一万。玲子是看了豆腐巷巷口墙上的寻猫启事后说这话的,玲子说,如果我们找到了,那我们就可以三天两头去南山路泡酒吧了。
我们真的开始在杭州温软的春风中寻找黑猫。我们走遍了杭州的弄堂和小巷,始终没有发现传说中的黑猫。
有一天我说,老太太老眼昏花的,随便给她送一只黑猫不就行了。强巴和玲子说,这能行吗?我说,行也行,不行也行。于是我们从吴山花鸟市场买来了一只黑猫,把四个爪子给染白了。我们给它取名叫:随便。
我们把“随便”送到了老太太那儿。老太太坐在轮椅上,一窗稀薄的阳光,无力地像柳条一样垂下来。老太太眯缝的眼睛慢慢睁开,她笑了。她给了我们一万块钱的支票。我们突然发现,老太太很有钱,她家里的陈设都很高档,她有着一间大大的房子。我们和老太太聊天,老太太天花乱坠地说自己以前是如何的大家闺秀。
因为突如其来的一笔横财,我们要去喝酒泡吧,玲子要去买新上市的服装和化妆品。“随便”抬起头,望着兴奋的我们。“随便”的目光,充满了忧伤。我们推着老太太上路,我们让她吹西湖的风,陪她看西湖上空腾起的喷泉。老太太咧开了嘴,她的嘴里能看到黑洞洞的数十年光阴。
我们的日子过得舒适而平淡。强巴常一个人去和老太太聊天,强巴说老人们都是可爱的。但是老太太在开心了没多久以后,突然离开了人世。我们再次去找她的时候,看到“随便”躲在远远的角落里。
豆腐巷里热闹非凡。我们从邻居的口中知道,老太太分别在英、法、美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在北京当官的女儿,都已经回来了。他们是来奔丧的,他们说,要按最高的规格办丧事。他们有的是钱,他们说娘辛苦了一辈子,他们说为人子女要尽孝道。
我们不知道这丧事是如何隆重。亲人守夜的那天晚上,是一个没有月色却白亮异常的白夜。我们像三个瘪三一样,远远地看着忧心忡忡的“随便”。“随便”脚上的白色颜料已经褪去,它冷冷地看了我们一眼,跃上了屋顶的灰瓦之上,消失了。强巴望着“随便”一掠而过的身影,轻声说,黑猫不见了,黑猫肯定不见了。
我们的生活渐归平静,我们在等待着下一张寻猫启事来改变我们贫穷的生活。
后来有人告诉我们,这只黑猫出现在半山的敬老院。半山敬老院里的老人们,已经和这只黑猫打成了一片。我们去寻找黑猫,我们想要“随便”重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敬老院,“随便”在阳光下的老人们中间嬉戏、奔跑。强巴去抱“随便”,“随便”却躲开了。它跃上了屋顶,然后消失在将夏末的风中。
玲子去了一家超市当营业员,我去了三替公司当下水道疏通工,我们不能老是替人找猫谋生,也没有人需要我们去找猫。好久以后,我们在大街上碰到了强巴,强巴说因为他一直想要回那只猫,结果出现在敬老院的次数多了,那儿的人问他愿不愿意留在敬老院工作。强巴说,愿意。强巴就留下了。强巴告诉我们,那个丢失黑猫的老太太,其实从未养过猫。老太太害怕寂寞至死,所以愿意出钱来寻找黑猫。其实去她那儿作假骗钱的人很多,她选定了我们,是因为我们人多,可以让她多一些开心。
第二年清明,我们去公墓看望老太太。我们骗了她的钱,总得还她一些什么。我们最后决定还她思念,外加野花一束。在公墓,我们看到了不远处,一只曾经消失的黑猫,在碑林里一闪而过。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玲子关于“泡酒吧”的话,交代了去找猫的动机,说明我们是一群喜欢物质享受的人。
B.赚到钱以后,大家非常兴奋,“随便”却眼含悲伤,暗示我们行为是非常令人失望的。
C.玲子做营业员,我当下水工,说明我们在黑猫消失后,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始踏踏实实地生活。
D.结尾处消失的黑猫再次出现,暗示我们重新找回了自己的良知,一闪而过,也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给黑猫起名为“随便”,既表现了我们染白爪子的“随意处理”,也暗示了我们对道德底线的随意突破。
B.老太太说自己如何大家闺秀,我们看到的却是黑洞洞的光阴,表明我们对老人的自说自话感到反感和厌恶。
C.老人生前是空巢老人,死后子女说要尽孝道,按最高规格办理丧事,对比之下,突出了讽刺的意味。
D.我们以为自己欺骗了老人,其实也被老人“欺骗”,这种巧妙的情节设置,既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小说中两次写到“阳光”,在文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4】小说结尾处写到“老太太,其实从未养过猫。老太太害怕寂寞至死,所以愿意出钱来寻找黑猫”,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加以赏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听众的反应和环境氛围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了琵琶女演奏技艺的高超。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8、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赤壁赋》中直接描写客人箫声具有悲伤与幽怨特点的句子是:其声呜呜然,__,__,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2)《兰亭集序》表现兰亭集会那天气候宜人的两句是:___,____。
(3)《归园田居》动态描写笼罩在炊烟之中的远处村景的诗句是:___,__。
(4)《离骚》中屈原借凶猛的鸟与一般的鸟不合群而居来比喻自己不为世俗所容的句子:__,___。
(5)《短歌行》中诗人用情景交融与比喻的手法勾画出犹豫不定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无所适从的场景的句子是:__,___。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9、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仁;失其所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武。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0、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 ?____,__”几句写诗人一边喝酒一边高歌,感叹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
(2)《归园田居》中透过“____,__”两句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生活十分闲适,有很多空闲时间。
(3)《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 。
(4)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
(5)写作者荡漾江中,与麋鹿为伴的句子是:_____,____。
(6)她静默地远了,远了,_______,走尽这雨巷。(戴望舒《雨巷》)。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对祖国命运担忧的两个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所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慷慨悲壮。
(3)《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形成鲜明对比,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建康层楼
[元]王冕
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
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
江山如画知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
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写城楼之高与在城上饮酒,而以“客恨饶”三字引起下文;足登耸楼,身处青霄,携酒环顾古都美景,不觉仇恨顿减。
B.山川雄奇,美丽如画,千古英雄已逝,当今英雄未见,不能不令人向往有豪杰出来重整山河,只有清风明月可以聊慰自己内心的寂寥。
C.江山如旧,人事已非。结尾以繁华流逝,红衰绿减,秋风萧瑟,令人心寒作结,更为作者怀古伤今之情添上了深深的愁情。
D.“败红”、“残绿”写出了花叶残败的萧条之景,用景物渲染了萧瑟冷寂的氛围,以景结情,使得怀古伤今之情更加浓重。
【2】请结合全诗,对尾联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文本二: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B.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C.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D.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绝如缕,如同不断的细丝,这里形容声音悠长不绝,后来“不绝如缕”也比喻情势危急。
B.“方其破荆州”中的“破”,是打败、攻陷的意思,与“银瓶乍破水浆迸”(《琵琶行》)中的“破”意思相同。
C.匏樽,匏,草本植物,果实剖开可以做水瓢;樽,我国古代盛酒的器具。匏樽指匏制的酒器,亦泛指饮具。
D.冯夷,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即河伯,也泛指水神,在古代常常被朝廷或民间以各种礼仪祭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游赤壁时,“客”随着歌声的节奏吹洞箫,箫声哀怨,而作者受箫声感染,心情也变得惆怅起来。
B.“客”吟诵曹操的诗,想到世事无常,即使是英雄也会在历史中消失不见,于是发出人生短暂而渺小的感慨。
C.再次游赤壁时,作者登上高处,豪情顿生,于是大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其共鸣,此景更增旷达之意。
D.半夜作者感到寂寥时,看到一只翅膀很大的孤鹤,身上的白羽如同白衫,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鸣叫着掠过小船而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2)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5】文本一中,苏轼通过游赤壁,悟出了怎样的道理?请简要概括。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郑华今年升入高中,语文老师要求同学们进行整本书阅读,每学期阅读两至三本名著,完成阅读笔记作业,同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交流。郑华觉得阅读名著浪费自己的学习时间,对成绩提高也没什么帮助,但是看到有的同学利用网络通过“一分钟了解XXX”等文章快速了解名著内容并完成作业,又很犹豫。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以“邱知”的名义给郑华写一封信,交流你的想法和感受。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