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亡秦之续耳 续:继续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 因人之力而敝之 因:通过 D. 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货币
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④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⑤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⑦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①④ B.②⑤ C.③⑥ D.④⑦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句是( )
①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哭的多于笑的:屈原披发行吟时,已是长歌当哭;阮籍哭穷途,伤心当不止一次;杜甫诗十之有九带着“涕泪”。
②梁思成除了学业十分优异外,还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他学过小提琴、钢琴,他的体操也十分出色,单杠、双杠技巧在同学中也不同凡响。
③在商界叱咤风云的他,在家里却没有一点大人物的风范,只是充当着一个温柔的丈夫和慈祥的父亲的角色。
④我作此文的目的当然不是提倡逆来顺受,合理合法之要求亦不提出。我只是建议,中国人应增强自信。
⑤李隆基做了三十多年的皇帝,眼看着海内升平,社会富庶,觉得再也没有什么事情值得忧虑,太平思想麻痹了他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
⑥大西北将重振汉唐雄风,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为期不远,西北雄风已起,这就是电视片《大西北》要告诉人们的。
A. ①②⑥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④⑤⑥
4、下面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①偭规矩而改错 ②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B. ①槌床便大怒 ②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 ①蒲苇纫如丝 ②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D. ①何方圆之能周兮 ②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5、下列关于文中的文化常识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B.《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因为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同为解释《春秋》的作品,所以它又被人们合称为“春秋三传”。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政治 主张和言行策略,后由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
D.在《鸿门宴》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南向最尊,次为北向,再次为东向,最次为西向。我们从座次可看出双方力量的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筑和语言文字一样,一个民族总是创造出他们世世代代所喜爱,因而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在西方,希腊、罗马体系创造了它们的“五种典范”,成为它们建筑的方式。中国建筑怎样砍割并组织木材成为梁架,成为斗拱,成为一“间”,成为个别建筑物的框架,怎样用举架的公式求得屋顶的曲面和曲线轮廓;怎样结束瓦顶;怎样求得台基、台阶、栏杆的比例;怎样切削生硬的结构部分,使同时成为柔和的、曲面的、图案型的装饰物;怎样布置并联系各种不同的个别建筑,组成庭院;这都是我们建筑上两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所以我们说它是一种建筑上的“文法”。至如梁、柱、枋、檩、门、窗、墙、瓦、槛、阶、栏杆、隔扇、斗拱、正脊、垂脊、正吻、戗兽、正房、厢房、游廊、庭院、夹道等等,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是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
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也如同做文章一样,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仍可以有许多体裁,有多样性的创作,如文章之有诗、词、歌、赋、论著、散文、小说等等。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文字上有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纯粹作点缀装饰用的。建筑也有类似的东西,如在路的尽头的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它们之所以都是中国建筑,具有共同的中国建筑的特性和特色,就是因为它们都用中国建筑的“词汇”,遵循着中国建筑的“文法”所组织起来的。运用这“文法”的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构成极不相同的体形,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1】下列有关“文法”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法”在文中指建筑物上的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的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
B.在世界各建筑体系中,中国建筑大胆地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屋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绘图案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是中国建筑“文法”的一种体现。
C.“文法”在文中包括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所呈现出来的一定的风格的手法,它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
D.文章的语法在运用上具有极大的灵活性;中国建筑的“文法”具有一定的拘束性,在“文法”的拘束性之下,创造的多样性就大大减弱了。
【2】下列对“建筑的‘文章’”的内涵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建筑的“文章”中,有金碧辉煌的宫殿、气势恢宏的庙宇等“鸿篇巨制”。
B.建筑的“文章”中,少不了“山亭、水榭、一轩、一楼”这样的“精致小品”。
C.建筑的“文章”中,有纯粹用作点缀装饰的“一面横额、一副对子”等秀丽文字。
D.建筑的“文章”中,在路的尽头立一座影壁,或横跨街中心的几座牌楼等等也占有一席之地。
【3】“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种‘文法’”指的是中国建筑发展过程中沿用并发展下来的建筑惯例与审美方式。
B.“一定的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C.“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D.“多样性的表现”既包括建筑中的“拘束性”和“灵活性”,又包括建筑中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胸怀家国,不禁涕泪交流。
(2)孔子主张“礼乐治国”,他哂笑子路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自己与客人在“水波不兴”的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有如空中乘风飞行的美好感受。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手法,以月亮的可望而不可取,说明求贤才而不可得。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鸟、鱼形象地表达了身居官场而心系田园的心情。
(3)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琵琶行并序》中表现诗人听到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产生共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猿啼之声高急,似哭似号,常常出现在古代诗歌中,表达诗人心中的哀怨、愁苦。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渌水荡漾清猿啼”,《登高》中的“___________”,《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
(6)《出师表》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述孔明自己在艰难时刻受命追随先帝,表明创业的艰难。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思绪万千,不禁发问“________,_________?”道出了他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
(2) 在《劝学》中荀子用登高望远、顺风疾呼、骑马行千里、划桨渡江河等四个类比,推出了“_________, ________”的结论。
(3)《短歌行》中慨叹时光易逝,当珍惜人生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写宾主相聚欢饮畅谈的场景;《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诗人失意不能饮酒的情形。
(2)《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青年革命者踌躇满志,精神焕发的形象。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慨叹“____________________”,借酒抒怀,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对古代英雄的祭奠。
11、名句默写:
(1)《赤壁赋》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飘荡,在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
(2)《赤壁赋》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出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饮酒吟诗的情景。
(3)《赤壁赋》中列举江水、月亮说明去留、增减的辩证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客人认为生命微不足道、渺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剡中石城寺
赵嘏
暂息劳生树色间,平明机虑又相关。
吟辞宿处烟霞去,心负秋来水石闲。
竹户半开钟未绝,松枝静霁鹤初还。
明朝一倍堪惆怅,回首尘中见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联写诗人宿于石城寺中暂息尘世奔忙,而次日黎明因要离去内心又为尘世思虑所扰。
B.颔联写诗人辞别山中宿处时烟霞散去,他为辜负这水石静美的秋景而深感遗憾。
C.尾联写诗人辞别之际想象明朝会为离别此地倍加惆怅,只能回望此山以慰藉情怀。
D.作品以时间为序结构全篇,熔叙事、描写、抒情于一炉,情意自远,饶有韵味。
【2】请结合全诗,赏析这首诗的颈联是如何写景的。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后。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天圣七年,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天子率百官上寿。仲淹上疏请太后还政,不报。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市材木陕西。仲淹言:“昭应、寿宁,天戒不远。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市木之数,以蠲除积负。”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拜尚书礼部员外郎、天章阁待制。延州诸砦多失守,仲淹自请行,迁户部郎中兼知延州。时塞门、承平诸砦既废,用种世衡策,城青涧以据贼冲,大兴营田,且听民得互市,以通有无。又以民远输劳苦,请建鄜城为军,以河中、同、华中下户税租就输之。春夏徙兵就食,可省籴十之三,他所减不与。明年正月,诏诸路入讨,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况边备渐修师出有纪贼虽猖獗固已慑其气矣”帝用其议。久之,元昊归陷将高延德,因与仲淹约和,仲淹为书戒喻之。会任福败于好水川,元昊答书语不逊,仲淹对来使焚之。大臣以为不当辄通书,又不当辄焚之,宋庠请斩仲淹,帝不听。改邠州观察使,仲淹表言:“臣守边数年,羌人颇亲爱臣,今退而与王兴、朱观为伍,第恐为贼轻矣。”辞不拜。庆之西北马铺砦,当后桥川口,在贼腹中。仲淹欲城之,度贼必争,密遣子纯祐与蕃将赵明先据其地,引兵随之。诸将不知所向,行至柔远,始号令之,版筑皆具,旬日而城成,即大顺城是也。贼觉,以骑三万来战,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大顺既城,而白豹、金汤皆不敢犯,环庆自此寇益少。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况边备渐修师出有纪/贼虽猖獗/固已慑其气矣/
B.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况边备渐修/师出有纪/贼虽猖獗/固已慑其气矣/
C.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况边备渐修师出有纪/贼虽猖獗/固已慑其气矣/
D.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瘦/人饥/势易制也/况边备渐修/师出有纪/贼虽猖獗/固已慑其气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经,文中指孔子所作的六种经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B.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节日,唐宋时皇帝在这天要举行祭天大典。
C.仁宗,庙号。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庙号”,如某祖、某宗等。
D.郎中,隋唐以后六部置郎中掌部内各司政务,宋以后也指医生,文中指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仲淹学问精深,善待游学之士。他通晓六经,很多求学的人向他请教,他为有疑者答疑解难,不知疲倦,并且曾用自己的俸禄供养四方游学之士。
B.范仲淹敢于直言,反对再兴土木。他认为昭应宫、寿宁宫昭示了上天的惩戒,今建太一宫和洪福院会浪费民产,不是顺人心合天意的做法,应停建。
C.范仲淹忧心边务,主动请缨纾困。他到任后筑城营田,开放民间贸易以便边民互通有无,让百姓就近送缴税租,春夏两季调兵就食为朝廷节省开支。
D.范仲淹谋略过人,精于用兵之道。他想在马铺砦筑城,就先派军占据这一地区以防敌军来争;走到柔远后他才发布筑城的号令,一个月就筑城完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久之,元昊归陷将高延德,因与仲淹约和,仲淹为书戒喻之。
(2)贼觉,以骑三万来战,佯北,仲淹戒勿追,已而果有伏。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瓜熟蒂落、羽翼丰满,这是草木鸟兽成熟的模样;但对我们而言,真正的成熟却不仅仅指身体的长成……
请以“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