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只有年满18岁的人,才有选举权”矛盾的命题是( )。
A.或者是年满18岁的人,或者没有选举权。
B.虽然不是年满18岁的人,也有选举权。
C.如果是年满18岁的人,就有选举权。
D.要么是年满18岁的人,要么有选举权。
2、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搭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海明威 | “迷惘的一代” | “新闻体”小说创始人 | 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倒 |
B | 狄更斯 | 英国 | 半自传体短篇小说 | 《大卫·科波菲尔》 |
C | 马尔克斯 | 墨西哥 | 魔幻现实主义 | 《百年孤独》 |
D | 列夫·托尔斯泰 | 俄国 | 玛丝洛娃 | 《战争与和平》 |
A.A
B.B
C.C
D.D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丰富知识,一方面又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形成了高雅的精神文化。饮茶作为人的生理需要和生活方式转化为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不仅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完美地展现了人的人生价值观。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与茶文化精神是一致的。
重德,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中最基本的内容。茶德是茶道的灵魂,在茶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人们对茶德早已确认并崇尚备至。陆羽在《茶经》提出的“精行俭德”,说明茶的美好品质应与品德美好之人相配,这是最早确立的茶德标准,也是中国茶道的精神所在。到了后来,唐代刘贞亮对茶德的阐述则更为具体:“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雅行,以茶可行道。”在当代,王泽农、庄晚芳等茶学专家,对茶德都作了深刻的注解。王泽农先生认为,茶道的本质精髓应该是“德”,德是天地的属性,天性、人性、茶性乃共性所在也。庄晚芳先生提出了以“廉美和敬”为核心内容的茶德,他认为“廉俭”可以“育德”,以一杯清茶来推行清廉与勤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茶德的树立和推崇,不仅为中国茶道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容,而且也为茶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明确了方向。
尚和,是中国茶文化人生价值观的又一重要表现。“和”是中国茶文化哲学思想的核心。儒、释、 道三家关于“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既是自然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契合,也是特定时代的文人雅士人生价值追求的目标。
中国茶文化对于“和”精神,主要表现在客来敬茶、以礼待人、和诚处世、互敬互重、 互助互勉等。客来敬茶,以茶示礼,既是一种风俗,也是一种礼节。人们通过敬茶、 饮茶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创造和谐气氛,增进彼此之间的友情。这种习俗和礼节在人们生活中积淀、凝炼和阐发,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处世观念和行为规范。体现在人伦关系与人际行为上,以和谐、和睦、和平为基本原则;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则讲究诚信、宽厚、仁爱待人;遇到矛盾时,求大同、存小异;在激烈的竞争中, 坚持平等、公开、公正;对待纷繁、浮躁的世俗生活,追求平心静气:这些都是“和”的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关于人生价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思想,构成互相联系统一的人生价值观。千百年来,这种价值观潜移默化于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之中,影响着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当今世界面临着“和平与发展” 的主题,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对于全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茶文化在形成过程中融汇了儒、佛、道诸家深刻的哲理和高雅的精神文化。
B. 历代茶学专家对陆羽最早提出的茶德标准进行了阐释,茶德得以树立和推崇。
C. 茶事活动以茶会友、传情,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行为规范。
D. 客来敬茶是一种礼节,从一开始就成为中华民族的处世观念,是“ 和”精神的表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引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茶德是茶道的灵魂这一观点。
B. 文章以“客来敬茶”的习俗礼节来说明“尚和”是中国茶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
C. 文章从“重德”“尚和” 两方面论证分析了中国茶文化的人生价值观及作用。
D. 本文逻辑清晰,“重德” 侧重阐述人与自我的关系,“尚和”侧重人与他人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何品赏一杯清茶,不仅能体现个人的生活情趣,还能从中看出此人的价值取向。
B. 为丰富茶道内容,让茶人明确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方向,茶学专家对茶德作了深刻注解。
C. “和”的哲学思想贯穿于茶道之中,与特定时代文人雅土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密切相关。
D. 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重德”“尚和”的精髓,能对全人类的文明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4、名篇名句默写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 ,_________ 。
(4)山高月小, _______________ 。(《后赤壁赋》)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过零丁洋》中,“______,_______”两句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和自身命运的坎坷,极其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哀恸。
(2)《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并序》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情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颜渊》中,孔子认为一旦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是仁人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习近平总书记鼓励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正如曾子在《论语·泰伯》中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今之众人才智远低于古之圣人的状况和不肯从师学习的心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成为教师的条件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进而又能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
(2)《老子》中,指出真正强大的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还要能战胜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的《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写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爱好追求,诗人自己唯独喜欢修身养性。
(2)《逍遥游》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3)张中行先生为一幅国画题联,上联是“何处少墨同多墨”,下联如从《琵琶行》中选句应是“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作者归程中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2)《滕王阁序》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3)《陈情表》用“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4)《逍遥游》中真正的无所待即无所凭借应该达到时空无际的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夜坐念东征将士
陆 深
长河乘夜渡貔貅①,兵气如云拥上游。
大将能挥白羽扇,君王不爱紫貂裘。
十二关山齐故国,百年疆域汉神州。
不眠霜月闻刁斗,自启茅堂望斗牛。
注释:①貔貅:pí xiū,汉族民间神话传说的一种凶猛的瑞兽;比喻勇猛的战士、骁勇的部队。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起句不凡,用貔貅形容骁勇善战的前线战士,他们长河夜渡,不畏艰险,直接描写了战斗场面的激烈。
B.挥白羽扇,写大将手挥羽扇,让人想起羽扇纶巾的周瑜,暗指大将文武双全,指挥若定。
C.诗歌第四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紫貂裘代指皇帝对将士们的赏赐,表明朝廷对战事的重视。
D.诗歌末两句中选取两个细节闻刁斗、望斗牛,由想象转入现实,表现了诗人关心国事的爱国热情。
【2】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原诗词进行分析。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
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会窦建德①陷黎阳,获征,走入关,隐太子②引为洗马。征见秦王③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当是时,河北州县素事隐太子者不自安。征白太宗曰:“不示至公,祸不可解。”帝曰:“尔行安喻河北。”使还,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
郑仁基息女美而才,皇后建请为充华④,典册具。或言许聘矣。征谏曰:“陛下处台榭,则欲民有楝宇;食膏粱,则欲民有饱适;顾嫔御,则欲民有室家。今郑已约昏,陛下取之,岂为人父母意!”帝痛自咎,即诏停册。
贞观十年,为侍中。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十七年,疾甚。征亡,帝思不已,登凌烟阁观画像,赋诗悼痛。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二十二》,有删减)
(注)①窦建德:随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后在虎牢关被李世民击败,②隐太子:李世民的长兄李建成,后追谥为“隐”。③秦王:李世民曾被封为秦王,④充华》:嫔妃称号,为九嫔之未。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B.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C.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D.隋乱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秦汉时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多指函谷关以东的广大黄河流域。唐代时,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亦被称作山东。
B.洗马:古代官名,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因而得名。唐代时,掌管太子出行的车马仪仗及马匹清洁工作。
C.谏议大夫:古代谏官,《说文解字》中设,“谏,证也。”就是以正直之言启悟别人。魏征就曾任谏议大夫谏正皇帝阙失。
D.县男:唐朝设置的爵位名称,由皇帝册封,参照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中的“公、候、伯、子、男”爵位封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通晓经书和治理国家的策略,但经历坎坷。他进京很久没有名声,后请求安抚山东地区,和窦建德一起被俘获,最后侥幸逃脱。
B.魏征直言进谏。他曾侍奉隐太子,但最终遇到了赏识自己的皇帝,上奏二百多项提议,都符合唐太宗的心意,
C.魏征劝谏有术。皇后都己经准备册封郑氏美而有才的女子给皇帝作妃嫔,可经过魏征晓之以理的劝说,唐太宗自责后下令停止册封。
D.魏征以史为鉴来劝谏唐太宗。他让唐太宗明白欲壑难填,千万不要步隋炀帝奢侈靡费的后尘,要约束自己,知足戒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
(2)今郑已约昏。陛下取之,岂为人父母意!
12、请依据下面的情境写一个记叙、描写的片段。(150字左右)
黄昏来临,我却看见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