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
B.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两句中“舞”与“泣”用法相同
C. “侣鱼虾而友麋鹿”句中“侣”与“友”用法相同
D. “而今安在哉”与“沛公安在”两句句式相同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古今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②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B. ①吴之民方痛心焉 ②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C. ①宣言曰:“我见相如, 必辱之!” ②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
D. ①慷慨得志之徒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上海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还得有千金买骨的气魄,必须以人为本,要在人才质量以及如何发挥人才作用上下功夫。
②传统文学作品的产业链往往是小说、剧本、影视作品,但新型的网络文学作品产业链是小说、剧本、影视作品、网络游戏、衍生产品等,而且是盘根错节的。
③为加深师生情感交流,学校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拔河比赛,既有面带稚气却踌躇满志的学生,又有成熟老练却意气风发的教师。
④中国传统医学拥有完整且独特的理论体系和非常丰富的治病与养生经验,流传并沿用至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历久弥新。
⑤当世界上其他古文明早已香消玉殒的时候,中华文明从周口店、琉璃河的筚路蓝缕到北京城的金碧辉煌一脉相承,虽历尽劫难却始终香火不绝。
⑥为了破解乡镇企业发展的难题,有关部门组织经济学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参加座谈,有人提到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4、下列各项冒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什么是插画?插画就是出版物中的插图:一本书如果以插画为主,以文字为辅,就被称为绘本。
B.行动,要靠思想指导;思想,要靠行动证明:思想和行动是紧密相连的。
C.大量事实证明: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要经常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D.我国的四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造纸术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5、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
A.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B.夜半空阶细雨声,晓寒池面绿萍生。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D.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變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者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英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包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泱而俱化”的境地(《葸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唯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的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是能写出第以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3】下列关于唐诗宋词赏读的事例,不能证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心观点的一项是( )
A.柳永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本是写爱情,王国维却将其作为“古今之成大事者”必须经过的三种境界之一。
B.白居易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原意是以“草”的生生不息表达送别的愁情的增生,后人却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
C.苏轼“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之句,表明苏轼心灵进入了宁静的境界,读者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旷达潇洒。
D.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歌咏的是诸葛亮,南宋爱国将领宗泽临终“诵此二语”,感叹自己未竟的抗金事业。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5】下面这段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材料,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结合材料二第一段的内容对此简要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旧地重游,引发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诗句是“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时,荆轲吟唱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百年来激励了无数志士仁人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③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阐释了国家灭亡的原因。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写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明月的可望不可取来比喻贤才的可见不可得。
(3)曹操《短歌行》中引用《诗经》诗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变成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慕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不愿意低三下四去侍奉权贵的时候,许多有志之士往往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的态度。
(5)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表现攀登中山路崎岖盘旋,时间流逝飞快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写出落叶飘零天边、纷纷扬扬的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自己心酸悲苦、忧国优民的情怀。
(7)《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感慨人生的短暂,情不自禁将酒洒在地上,来个自我宽慰。
(8)《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承上启下,如此江山,必然会产生许多与之相称的英雄人物。
9、名篇名句默写。
(1)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
(2)李白《蜀道难》中,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描写飞禽走兽都很难越过,极言蜀道之高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锦瑟》中,诗人思年华之往事,用庄周、杜宇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心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轻率急忙回答孔子提出的问题,表达他想通过军事强国来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目的。
(2)苏洵认为,齐国没有贿赂秦国,结果“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描写宫车经过、渐行渐远、不知去往何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写《阿房宫赋》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那么“_______________”;如果秦人能善待六国之人,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又怎么会灭亡呢?
11、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我有嘉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5)《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①,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②。
注释:①《史记·大宛传》记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汉军攻大宛,攻战不利,请求罢兵。汉武帝闻之大怒,派人关闭玉门关,下令:“军有敢入,斩之”。②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伯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当时随天马进入中国的还有“蒲桃”((葡萄)和“首宿”的种子,汉武帝把它们种在离宫别馆旁边,弥望皆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语言简洁凝练,富有渲染力,格调苍凉悲怆,展示了从军士卒的艰苦生活,并同情士卒从军命运。
B.三、四句从视听结合的角度描绘了风沙弥漫,一片漆黑,只听得见巡夜的打更声和幽怨的琵琶声的凄凉景象。
C.七、八句“夜夜”“双双”等叠字,不仅在音节上为全诗增色,更写出了从军环境的恶劣和生活的艰苦。
D.作为以边塞为题材的律诗,本诗结构严谨,句句蓄意,步步逼紧,尾句与前文形成对比,显出巨大的讽谕力。
【2】本诗标题为《古从军行》,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紧扣“从军行”来行文的?
1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杜中丞论举官书(节选)
欧阳修
①修前伏见举南京留守推官石介为主簿,近者闻介以上书论赦被罢,而台⑴中因举他吏代介者。主簿于台职最卑,介,一贱士也,用不用,当否,未足害政。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②修尝闻长老说,赵中令相太祖皇帝也,尝为某事择官,中令列二臣姓名□进,太祖不肯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又不用。他日以问,复以进,太祖大怒,裂其奏,掷殿阶上。中令色不动,插笏带间,徐拾碎纸袖归中书。他日又问,则补缀之,复以进。太祖大悟,终用二臣者。彼之敢尔者,盖先审知其人之可用,然后果而不可易也。今执事之举介也,亦先审知其可举邪,是偶举之也?若知而举,则不可遽止;若偶举之,犹宜一请介之所言,辩其是非则后已。
③且中丞为天子司直之臣,上虽好之,其人不肖,则当弹而去之;上虽恶之,其人贤,则当举而申之。非谓随时好恶而高下者也。而执事始举介曰能,朝廷信而将用之,及以为不能,则亦曰不能,是执事自信犹不果。若遂言他事,何敢望天子取信于执事哉?故曰主簿虽卑,介虽贱士,其可惜者中丞之举动也。
(选自《文忠集》)
【注】(1)台:即御史台,是御史所居官署。宋制,御史台正官有中丞、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而主簿只负责收发登记文籍。
【1】可填入第段②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以
B.乃
C.因
D.为
【2】下文出自《吕氏春秋》,请分析其是否可以替代第②段所举赵中令荐官之例。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祁黄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
【3】对第③段画线部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不唯皇帝意见是从,始终站在群臣一边,这才是御史中丞的本分。
B.不唯皇帝意见是从,不妄从群臣好恶,随时都可能被提拔和贬职。
C.皇帝的好恶可能会出错,御史中丞就是随时指出皇帝过错的职务。
D.当皇帝看好的官员不称职时,弹劾这类官员是御史中丞分内之事。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我们从小被告知:只要努力付出,终究会有丰厚的回报。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因此体会了收获的快乐。但是无法回避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努力付出了,但最终还是一无所有。当设想中的一切突然落了空,我们往往无法承受,甚至感到自己被欺骗,感到命运的不公。你的生活中有怎样的体验?
请你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想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