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蚌埠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题,共 10分)
  •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从那以后,施特劳斯圆舞曲才登堂入室,从普通舞会的通俗伴奏舞曲成为正统的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旋律。

    B.检阅《万国公报》登载的由林乐知等西方传教士署名的文章,可以发现,这些文章不仅明晓畅达、浅显易懂,而且寻章摘句,颇具文采。

    C.迅速反映现实生活,高奏时代主旋律,为人民群众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这是文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职责。

    D.近来,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在一些地方又有所抬头,一些共产党员对于封建迷信活动不但不管,甚至还参与其中,对封建迷信活动的蔓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2、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企业家坦言,进行公益捐助的一个原因是担心消费者指责自己冷漠吝啬,细大不捐,从而影响公司产品的销路。

    ②李鸿章主张大清国参与世界商品经济往来,利用双边贸易富强自己,制约别人,这样的认识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③今年“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的发言少了穿靴戴帽的套话,多了实实在在的内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④李警官深谙犯罪心理学,总能站在犯罪嫌疑人的角度推心置腹地剖析作案动机及过程,侦破了很多棘手的案件。

    ⑤《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书中对政治权利和义务等问题作了很多鞭辟入里的分析,值得一读再读。

    ⑥围棋等棋类游戏能很好地培养人的统筹意识和战略眼光,因为如果目无全牛,就很可能因顾此失彼而落败。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诸子百家中,儒家最重礼教,各种礼制均有详细记载。其中,尤以丧礼的记述为多。在孔子看来,“人之大端”有三:养生、送死和事鬼神。孟子亦曰:“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把“养生”与“丧死”看作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甚至认为“丧死”之事更为重要:“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

    儒家之所以如此重视“送死”之事,是因为其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儒家首先肯定人类作为世界上最有情智的群体,对于死去亲人的情感远胜于其他动物。认为作为万物之中最“有知”的生物,对逝去的亲人理当表现出悲戚与敬畏之心来,反之,是危险的。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谓“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他之所以仅由“送死不忠厚”就如此“武断”地在道德上给予此类人以判定,是其见微知著,从此类人对待逝者的态度就已经推知了其对待其他“生者”也必不忠厚,对待文化传统也必定不敬。

    我们一般认为仁只是关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理论。其实,在儒家看来,与关爱之心呢?依孟子的观点,人之性善,皆因其有恻隐之心,而对自己逝去的亲人尚无恻隐之心的人,此善端已不存也,善端不存则与禽兽无异也。这也正是儒家要把“事死”作为孝的终极标准的内在原因。

    丧礼是形成稳定共同体的文化结构。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丧礼是家族内部的“头等大事”,当一个家族中有老人去世,所有族人都把给这位长者送终作为当下最重要的事情。另外,丧葬并非丧礼的终结,为丧礼的延续,祭祖活动也是整个家族的“头等大事”。敬天法祖,是儒家礼仪的核心,感念先祖之德行,正是为了修正自身的德行,同时,他们也深信对祖先的感念必将得到祖先的荫佑。因此,丧葬和祭祖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家族内部的血缘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

    此外,丧祭之礼是一种具有宗教仪式感的礼制体系,但又不是宗教。中国人这种对于鬼神的处理方式,并不过分追求外在化和实体化,而是通过化礼为俗的方式,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内化入日用常行之间。人们不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刻意抽离出来,丧祭仪式可以保证这种信仰不会从情感和记忆中抹去,庄敬的丧祭仪式中产生的深沉而真实的情感,能够促使个体心理结构的建立。这种心理结构的核心是敬畏感、归属感、秩序感、道德感和使命感等心理情感。

    总之,以传统丧礼为首的礼制所内蕴的这种文化体系始终在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俗等,并成为古代中国超稳定社会结构隐而不显的锚。传统社会共同体其实一直在与时俱进的演化之中,儒家理论继续保持了其教化的作用,儒学的主体部分仍然可以嫁接到现代社会之中。虽然现代社会生活方式总体上取代了基于血缘宗亲的共同体建构方式,但是传统社会共同体的道德理念已经深入人们的血脉与骨髓之中,并且从未被其他道德理念真正取代过。因此,在当代,对于传统丧礼文化的内涵还需要重新进行深入认识和反思,并进行现代转换,重建社会共同体的文化语境,以继续为社会的稳定与永续发展发挥作用。

    (摘编自王绪琴《传统文化视野中的丧葬礼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养生”和“送死”都是“人之大端”,并把它们看做是王道治世的两大根基。

    B.在儒家看来,仁是关于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理论,首先表现在处理生者与死者关系的态度上。

    C.一个人随便对待逝者,他对待生者也必不忠厚,对待文化传统也必定不敬,所以丧葬改革是错误的。

    D.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习俗等一直受到以传统丧礼为首的礼制文化体系的深刻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多次直接或间接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丧祭之礼的内涵和相应的文化体系是完全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儒家“丧礼”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传统文化视野中的丧葬礼制在当下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从“理论依据”“文化结构”和“礼制体系”三个方面予以阐述。

    D.文章既肯定了传统丧礼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对其内涵重新审视并进行现代转换,体现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强烈批评“送死不忠厚”之人,认为“送死不忠厚”的做法是“奸人之道”,荀子这一说法有失武断。

    B.重视“送死"之事,可增强家族内的认同感、亲和力与凝聚力,使得基于血缘宗亲的共同体更加和睦团结。

    C.丧祭之礼是有宗教仪式感的礼制体系,从古至今人们习以为俗,把宗教性的信仰与情感转化到日常生活中。

    D.今天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反思传统丧礼文化的内涵,使之与时俱进,继续为社会稳定与永续发展发挥作用。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不然会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2)《大学之道》中的“_________________”说明知识的获取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而“_________________”是说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

    (3)《<老子>四章》中指出为人自夸和自大的害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勃在《滕王阁序》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天阔水远、孤鹜高飞、晚霞绚烂的秋景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句化用了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两句。

    (2)《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自己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3)《逍遥游》中,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名句默写。

    (1)   ,控蛮荆而引瓯越。

    (2)策扶老以流憩,  

    (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烟光凝而暮山紫。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第一组:

    (1)《氓》中表现女子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的语句是:“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以及哀伤人生的艰难困苦,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指出逶迤千里的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诗人用“ __________________”托出山势的高险。

    第二组:

    (4)杜甫《蜀相》中,慨叹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不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望海潮》词中的“__________ ”写街巷河桥的美丽;“____________”写居民住宅的雅致,最能体现柳永的婉约词风。

    (6)《扬州慢》中虚写扬州十里长街繁华景况的诗句是,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用笔相似,都以草木繁忙反称荒凉衰败。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是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____________”,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过秦论》中,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使得匈奴长时间不敢南下进击中原。文中“_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

    (3)李商隐《锦瑟》中“____________”借鲛人泣珠、良玉生烟的典故表现出诗人对过去的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怀恋和惆怅之情。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的《逍遥游》中认为三类人真正的达到了“无所待”的逍遥境界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用比喻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晚登古城

    李百药(注)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

    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

    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

    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

    (注)李百药,初唐诗人,此诗作于某次外放途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的一二两句点明时间、地点呼应了标题,引出以下的所见所感。

    B. 诗歌三到六句,“颓墙”“荒堞””灌木”“孤烟”写尽古城荒凉的特点。

    C. 第七、八句,写晚霞、夕阳、原野的露气,一扫全诗所写荒芜颓败之气。

    D. 全诗综合运用叙事、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景物与情感高度融合。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绍圣初,御史论轼掌内外制日,所作词命,以为讥斥先朝。遂以本官知英州,寻降一官,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三年,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又贬琼州别驾,居昌化。昌化,故儋耳地,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初僦官屋以居,有司犹谓不可,轼遂买地筑室,儋人运甓畚土以助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时时从其父老游,若将终身。徽宗立,移廉州,改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轼自元佑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论曰:苏轼自为童子时,士有传石介《庆历圣德诗》至蜀中者,轼历举诗中所言韩、富、杜、范诸贤以问其师。师怪而语之,则曰:“正欲识是诸人耳。”盖已有颉颃①当世贤哲之意。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方。既而登上第,擢词科,入掌书命,出典方州。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二君皆有以知轼,而轼卒不得大用。一欧阳修先识之,其名遂与之齐,岂非轼之所长不可掩抑者,天下之至公也,相不相有命焉。呜呼!轼不得相,又岂非幸欤?或谓:“轼稍自韬戢②,虽不获柄用,亦当免祸。”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颉颃(xiéháng):原指鸟上下翻飞,泛指不相上下,互相抗衡,引申为不相上下。②韬戢(tāojí):收藏;敛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B.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C.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D.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但为小人忌恶挤排/不使安于朝廷之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是古代官名,商周时为史官,自秦开始,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B.“太师”自西周始置,为辅弼国君之臣,后来大多是重臣的加衔,既示恩宠,又予实权。

    C.“文忠”是古代官方封给大臣的,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谥号,欧阳修也获此谥号。

    D.“词科”为科举名目之一,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淡泊名利,心系百姓。他被贬后,在儋耳三年期间,能淡然处之毫不计较,并且热心对待百姓,和他们交往非常密切,也得到了他们的爱戴。

    B.苏轼才气不凡,文采过人。神宗、高宗都非常喜欢他的文章,神宗读起来常常忘了吃饭,高宗常把他的文章放在身边,读起来经常就忘了疲倦。

    C.苏轼少有大志,追求不俗。童子时读了《庆历圣德诗》后,就拿诗中所说的韩琦、范仲淹等贤人去问老师,这时他就有和当代贤人相并列的想法。

    D.苏轼才高难酬,仕途坎坷。神宗、高宗两位皇帝都能够了解他的品行,喜欢、欣赏他的才能,可是苏轼却多次被贬黜,终究没能被重用为宰相。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假令轼以是而易其所为,尚得为轼哉?

    (2)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 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因为持续高温干旱,重庆多地先后突发山林火灾。在山火扑救行动中,除了武警、消防、民兵等,还活跃着许多志愿者。有一支“重庆娃儿们”组成的摩托车救援队,尤其让人敬佩。在大型车辆无法抵达的地方,这些年轻、勇敢的逆行者,骑着摩托车将物资用背篓一点点的送往救灾一线,引来无数网友的点赞致敬:“川渝人是有些英雄气在身上的!”

    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社会现实,以“英雄气”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