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安庆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小说《哦,香雪》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火车象征着现代文明,它为台儿沟打开了一扇瞭望外面世界的窗口,唤醒了山村姑娘心中的精神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B.“迎候贵宾”“接受检阅”,姑娘们将自己客体化,自觉地将自己放在低微的地位上,体现了她们谦卑、好客的形象特征。

    C.作者通过人物外貌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山村少女们纯真善良、洁白无瑕的心灵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D.作者选取了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把叙述者确定在城市人的位置上,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将情节片段加以组接。

  •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前人有“六义”的说法,分别是“风”“雅”“颂”“赋”“比”“兴”。

    B.雪莱,美国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西风颂》、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C.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

    D.词,又名“诗余”“长短句”,一般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盛行于两宋,代表词人有柳永、苏轼、辛弃疾等。

  •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吾尝而望矣    跂:抬起脚尖

    B. 作《师说》以之     贻:赠送

    C. 非能也    水:游泳

    D. 回溪    穷:走到尽头

  •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生,何面目以归汉 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B. 今君亡赵走燕 精思傅会,十年

    C. 勇气闻于诸侯 相如持璧睨柱,欲击柱

    D. 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以讽谏

  • 5、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刘备死后,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出征前夕给阿斗写《前出师表》说自己临危受命,为了匡复汉室大业,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尹先生骑摩托车载妻子回家途中,不幸被一辆高速行驶的黑色小轿车撞飞,肇事车辆逃逸,夫妻俩面对巨额药费一愁莫展。

    C.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沿途欣赏良晨美景,放松心情,让灵魂归于空白,看看别人的人生百态,以缓慢步伐体验旅行的乐趣。

    D.烟花爆竹是深受人们亲睐的“年货”,由于利润高,总有人铤而走险生产、私囤,这些违法行为极易引发安全事故。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   材料一: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生活上被土地所圈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这自是“土气”的一-种特色。因为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地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陌生人对于婴孩的话是无法懂的,但是在做母亲的人听来都清清楚楚,还能听出没有用字音表达的意思来。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有删改)

    材料二:

    乡土作为人类诞生的摇篮,成了人类共同拥有的童年记忆。当人类成群结队地拥向文明发达的城市之后,人们的情感与乡土仍然有着不能阻断的精神联系,乡土成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也是滋补作家的肥沃土壤。马克·吐温对家乡密西西比河的乡村生活的描摹,福克纳对美国南方风情画般的描绘,以及屠格涅夫、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俄罗斯的广阔草原、森林和乡村生活的由衷赞美,都已证明乡土像母亲一样孕育了诸多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从乡土小说的奠基者——鲁迅、茅盾、沈从文、废名,到后来的汪曾祺、孙犁、莫言等,他们始终痴情地关注着那片充满苦难与温情的乡土。

    一般意义上的“乡土文学”作家是以农村生活为描写对象,这是相对于其他生活领域(如城市、军营、知识界等)而言的。这些“乡土作家”特别地关心乡间外观上和一般生活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生活领域的特色,他们努力追求自己笔下乡间的独特性,并一律带有较为浓重的“乡恋”色彩。与此不同,莫言笔下的乡间世界基本上是在同一空间内展开。高密东北乡,一个中国古老、充满苦难的乡村,它不是历史主义者眼中的某个特定阶段的乡村,而是一块永恒的土地,被时间滤去了历史附着在乡村生活表面的短暂性特征,其生活呈现为最基本的形态:吃、喝、生育、暴力、死亡……他努力书写高密东北乡人的贫苦,写出他们的艰难抗争,写出他们虽贫困却有着不屈的精神、美好的道德与淳朴善良的人性,表现了作家按照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家园去整合现实、祈求故土复兴的美好愿望,成就了他的诺贝尔文学奖的高度。

    (节选自黄志刚《莫言小说乡土情结探源》,有删改)

    材料三:

    乡土情结作为中国人集体潜意识里的一种心理状态,主要由农耕文明和儒家思想演化而来,其基本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其一,归隐山林的乡土情结。归隐山林源于志士或诗人对世俗社会人情世故的厌恶,更是对乡土自然的内心向往。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器,而甘享乡居的宁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最形象的注解。

    其二,思念故乡的乡土情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思乡思亲本身就是一种浓厚的乡土情结,正是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即使“少小离家老大回”,但乡音始终未改。对于故土,国人始终是难以割舍的。

    其三,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项羽为何乌江自刎?从这句诗中可窥其因。衣锦还乡的乡土情结是人的欲望和价值扩大化的一种体现。因为在很多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事业的成功只有得到乡人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荣耀。

    (节选自高申贵《关于中国人乡土情结的文化思考》,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土社会的生活往往受地域限制,域内接触多,与外界隔离,各自保持相对的孤立。

    B.终老是乡的乡民生活在礼俗社会里,他们无须选择生活环境,接触的是“熟悉”社会。

    C.从乡村社会里得到的自由与法理社会的自由固然不同,但也不能突破规矩的约束。

    D.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生成的,而这样的信任就只表现在当地内部人之间。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走向城市的人们割舍不下与故乡的联系,故中外文坛出现了一大批乡土小说作品。

    B.文中“与此不同”的不同点主要是指莫言描绘的乡间,滤去了表面的短暂性特征。

    C.乡土情结的产生与农耕文明、儒家思想密切相连,很多古诗文都表达了这种心态。

    D.乡土情结有多种类型,其中思乡思亲的情结对于国人来说更为浓厚,更值得推崇。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证明乡土社会“熟悉性”论据的一项是( )

    A.“在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B.“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

    C.“在一个村子里可以有一打以上的‘王大哥’,绝不会因之认错了人。”

    D.“有人在你门上敲着要进来,你问:‘谁呀?’门外的人会回答你一个大声的‘我’”。

    4学校要召开关于“乡土文化”专题会,请就上述三则材料做成三个主题的演示文稿在会上作介绍。这三个主题是什么?分别有哪些要点?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斯《谏逐客书》中的“______________”两句,以水为喻阐述君王应广纳人才。

    (2)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坚定决心,如果要让他“___________”绝对不可能。

    (3)《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破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杜牧的《阿房宫赋》从另一角度假设论证,认为“_______”,就足以拒秦而存。

    (4)杜甫《登岳阳楼》中“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洞庭湖水势浩瀚、雄浑壮阔的景象。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万物在秋天中生机盎然、自由生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表现出作者对达官贵人蔑视的一句“___________”。

    (2)《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提及民众对异族统治已经麻木的现象,描述该现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名篇名著默写

    (1)人们在比喻“柔”的思想教育时,常引用“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的俗话和杜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2)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有一副著名的自勉联,其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庄子·秋水》“天下之水,莫大于海,百川归之”。

    (3)诗歌如一壶香茗,芬芳了四季,诗意了人生。新燕啄春泥,我们同白居易感知“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生机;夏意醉琅琊,我们随欧阳修感受“__________________”的清凉;秋韵满南山,我们与陶渊明同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闲适;冬雪飘边塞,我们和岑参共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春意雪景。

     

  • 10、默写。

    (1)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_____________。(《侍坐》)

    (2)丘也闻有国有家者,__________,不患贫而患不安。(《季氏将伐颛臾》)

    (3)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__________。(《季氏将伐颛臾》)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____。(《礼运(节选)》)

    (5)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__________。((过秦论》)

    (6)始皇既没,____________________,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7)_________,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 __________。(《阿房宫赋》)

    (8)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以趋于亡。(《六国论》

    (9)爱而不见,__________。(《诗经·静女》

    (10)王于兴师,__________,与子偕作。(《诗经·无衣》)

    (11)__________,长路漫浩浩。(《涉江采芙蓉》)

    (12)人生如梦, 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13)想当年,金戈铁马, 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简洁凝炼地概括出土大夫不愿从师的心理动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行路反面论述,告诉我们学习积累的重要性。

    (3)《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操《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之言来表达对贤才思慕萦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歌行》中感叹人生短暂,好比早上的露水转瞬即逝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诗歌中不乏音乐描写,比如曹操《短歌行》中,描写“____________”的场面表达了招纳贤才的热情。

    (7)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误落尘网中”和“____________”都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8)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倦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诗经·静女》中,女子与男子相约却不见踪影,“____________”写出了男子抓耳挠腮、独自徘徊的焦急,这样的逆转表现出爱情萌发时特有的甜蜜。

    (10)《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尽了相爱之人却分隔两地的无奈和感伤。

    (11)李煜《虞美人》词中“____________”一句,化虚为实写愁绪,抒发了亡国之君无尽的痛苦之情。

    (12)秦观的《鹊桥仙·纤云弄巧》一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显示了他对爱情的独特见解:只要彼此情意长久,即使不能朝夕相守,也无须黯然神伤。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惜牡丹花

    白居易

    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

    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咏牡丹不写盛景而写凋零,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别有一番意味。

    B.“寂寞”二字点明冷雨萧瑟中落花的处境,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C.次句一扫前句萎靡之情状,转写花瓣漫天飞舞之景,抗争之意尽现。

    D.全诗表现了对牡丹的无限怜惜之情,极易引发人们由物及人的联想。

    2赏析“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两句。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育文,完成下面小题。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

    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从攻胡陵、方与。还守丰,击泗水监丰下,破之……

    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期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 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孙哉? ”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公,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

    B.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流涕,指流泪。古时的“涕”一般指鼻涕,“泗”指眼泪。

    D.赵高,指秦朝著名的宦官。“指鹿为马”这个成语与他有关。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B.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C.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D.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既有政治头脑,又勇敢豪爽。当刘邦处于危险境地时,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义正词严地谴责项羽,帮助刘邦脱离险境。

    B.司马迁在最后的议论中,对樊哙等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名垂汉廷,德泽惠及子孙表示惊异,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赞叹。

    C.刘邦因患病躺在宫中,不见群臣,精神疲惫。樊哙直入宫内,以赵高的故事说服刘邦,使刘邦精神振作起来。

    D.教材中的《鸿门宴》也有樊哙闯帐这一情节,本文与之相比少了怒视项羽这一细节,人物形象也不及《鸿门宴》生动传神。

    4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

    (2)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楚汉争霸时,汉王刘邦一度陷入困境。许多将士趁夜离开,韩信因为得不到重用,也选择离开。萧何得知后,来不及禀告汉王,便去追韩信。刘邦听说萧何也走了,大怒。不久,萧何返回营帐,劝说刘邦接受自己追回来的“逃兵”韩信。刘邦准备给韩信一个小职位,萧何说非大将不可。刘邦准备召唤韩信,封以大将。萧何又劝刘邦要礼待韩信。刘邦同意,又力排众议,将战阵之事,全权委托给韩信。自此,韩信执掌汉军大权,东征西讨,助刘邦定鼎天下。

    刘邦、萧何、韩信都是历史名人,各有特点,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任选其中一人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