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广安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此对联中的“太守”是指

    A. 郑国   B. 苏轼   C. 欧阳修   D. 李冰

     

  • 2、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

    A. 他登台献技,出神入化的拳法引来一片赞叹,表演完毕,他微微一笑,抱拳道:“献丑,献丑!”

    B. 本产品符合质量安全标准,品质过硬,价格优惠,即日起接受预订,欢迎顾客来电垂询。

    C. 阁下百忙之中光临寒舍,鄙人荣幸之至,若招待不周,还望海涵。

    D. 既然此次会议事关公司长远发展,各位董事又悉数参加,本人届时定当拨冗出席。

  •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你怎么参加革命的?”我问到这里自己觉得这不像是谈话,倒有些像审讯。

    B.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C.他听到这里,突然站住脚,待了一会儿,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D.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 4、(题文)下列句子中画线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即患秦兵来 均二策

    B. 故燕王欲结君 归璧

    C. 勇气闻于诸侯 而蔺相如徒口舌为劳

    D. 相如持璧却立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5、下列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以讫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千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超越的主要原因。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的尺度,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

    唐王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的新王朝。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在“建安风骨”流变史上,唐代两个标志性人物是初唐的陈子昂与盛唐的殷璠。陈子昂最早标举“汉魏风骨”的旗帜,将“兴寄”与“风骨”联系起来,张扬“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美学,达到与“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境界。这使得他在继承建安诗歌慷慨苍凉的风格之外,又富于壮大高昂、寥廓雄浑的气概。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使刘勰“风骨”说焕发了生机。这种流变既呈现为从文、辞到兴象、境界的迁移,又体现为自道德而审美的流转,折射出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

    “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一方面恰切地说明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古老命题。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深化了诗人的生命体悟;文学的温情与浪漫,又赋予政治一种别样的情致。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当“建安风骨”不再只是某一个时代的符号,而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我们才更为深沉地洞察了“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选自王洪琛《“建安风骨”之流变》,《光明日报》2016年08月26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安风骨既指汉魏时期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是指从南朝到宋明时期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B. 建安风骨历经流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特性的一个重要的符号。

    C. 不再以“德”为唯一尺度,还开始重视“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这种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正是建安风骨形成的时代背景。

    D. 刘勰对“建安风骨”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美学精神的提炼,他将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概括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等原因,造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的超越。

    B. 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形成后,很快地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也深远地影响到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等方面。

    C. 刘勰从《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出发,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

    D. 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正是曹丕“文以气为主”理念与刘勰“风骨”说的本质区别。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统一、稳定和强大的唐朝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此后,历朝历代的诗人都追求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

    B. 刘勰的“风骨”说能够焕发出新的生机,得益于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并用“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

    C. 从“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中,可以清楚地了解时代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系,也提醒人们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D. 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时代,当“建安风骨”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人们才能更深切地理解“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句子来表现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比喻新颖,生动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

    (3)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对贤才的渴求。

    (4)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鸟、鱼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5)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远景镜头描绘村庄的平静、朦胧和安详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先从自己谈起,把师生摆在同等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法,又充分表现了他平易近人、谦逊和蔼地对待学生的态度。

    (2)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漂泊天涯、老病孤独之感。

    (3)《桂枝香·金陵怀古》中,词人一声叹息,化用杜牧的《台城曲》诗句,再现陈后主亡国悲剧,而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江南各朝覆亡相继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 9、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爱而不见,_____________。(《诗经.静女》)

    (2)______________,与子偕作。(《诗经.无衣》)

    (3)信而见疑,_____________,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_____________,吟赏烟霞。(柳永《望海潮》)

    (5)有善始者实繁,______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

    (6)忧懈怠,_____________。(《谏太宗十思疏》)

    (7)_____________,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

    (8)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论语》))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空缺的部分。

    (1)《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文人擅长借典故寄托情思,李商隐《锦瑟》中借鲛人泣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_________ 。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词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惜生活的回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2)《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认为一个人如果力量足以达到目标却没有达到,那么就会“___________________。”

    (3)及尔偕老,老使我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氓》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周瑜宅

    郑燮

    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舻云崩,旌旗电扫,熛①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

    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疏,炎刘②鼎沸,老魅③成奸黠。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

    【注】①熛:迸飞的火焰。②炎刘:汉朝。③老魅:指曹操。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开篇先宕开一笔,由“古迹”引出“古人”,塑造了青春年少、雄姿英发的周瑜形象。

    B.在对赤壁之战的描写上,词人不仅运用了夸张、对比等手法,还精选了“卷”“崩”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场面悲壮惨烈,如在眼前。

    C.词人借用“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假想周瑜是在军帐中听着音乐指挥了这场战争,更加显示了他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

    D.“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是说周瑜,孙策都是天资卓越的人才,可惜大业未成,在中年就君臣惜别。

    【2】词人对周瑜的态度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对周瑜的态度相比,有何不同?请结合诗词内容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后复固辞,听解侍中,授以特进,仍知门下省事。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B.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C.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D.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洗马,是太子属官。即东宫官,主要负责教导太子言行,给予太子指导。

    B.朕,人称代词,秦朝以前是“我”或“我的”意思,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的自称。文中“皆称朕意”,即是这个意思。

    C.公,是表示对别人尊敬的称呼。“秦孝公”和文中的“郑国公”都是这个意思。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人物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民间也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人死后追赠私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一开始就对魏征礼遇有加,每次和魏征交谈都令太宗非常高兴。

    B.贞观七年,魏征假托生病请求辞去侍中一职,而遭到了唐太宗的反对。

    C.太宗放弃了自己建造一座小殿的打算,把材料用来替魏征建造正堂。

    D.太宗认为贞观以前玄龄之功无人可比,贞观之后以魏征的功劳最大。

    【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2)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战?良治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世界是一个整体。山火焚烧,破坏的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物种;地震、海啸、蝗虫袭来,也不仅仅是某一个地区的灾难;病毒横行,跨越五洲四海,侵袭不同肤色的人群。——网络文摘

    ②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王阳明

    合则俱利,分则全伤。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假如今年九月在中国沈阳举办第一届关于世界气候、卫生、安全的综合性大会,各国代表共商大计,为达成公平而有效的协议而努力,但某国代表却发表了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言论。

    任务一:作为中方发言人的你,想发表什么样的观点?请写一篇发言稿。

    任务二:作为一名收看电视转播的中学生,你想反驳某国代表的言论,请写一篇驳论文。

    要求:从以上两个任务中任选其一,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和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