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青荇(xìng) 敛裾(jǔ) 媛女(yuàn) 揠苗助长(yà)
B.猗郁(yī) 蕈菌(xùn) 涸辙(hé) 殒身不恤(yǔn)
C.肄业(yì) 干禄(gān) 相勖(xùn) 义愤填膺(yīng)
D.游说(shuì) 弄堂(nòng) 纤细(xiān) 挥斥方遒(qiú)
2、下面对古代文学常识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后从乐府发展为古诗的一体,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也多变化。
B.宋词按照风格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李清照、柳永等,豪放派的代表有苏轼、辛弃疾等。
C.白居易与元稹积极倡导的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一大批浪漫主义风格的新乐府诗。
D.陶渊明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诗歌淳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直接影响了唐代诗坛,他被称为田园诗派的鼻祖。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丈夫二十不取
B. 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
C. 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D.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
4、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不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B.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C. 素与副张胜相知
D. 臣等不肖,请辞去
5、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①徘徊于斗牛之间 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B.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C. ①哀吾生之须臾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D. ①驾一叶之扁舟 ②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6、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吟诵是学习中国古典诗歌非常重要的入门途径。许多学者的经验表明,高声朗读和吟诵是学习诗歌和古文的一种方式;不出声音地读,就不能真正对作品的内容、情意有深入的体会和了解。
②吟诵是一种既遵循语言特点,又根据个人理解,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通过自己抑扬抗坠的声调表现出来的方式。它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吟诵之目的不是为了吟给别人听,而是为了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藉着吟诵的声音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因此,吟诵之前有两点基础必不可省:一是对于作者与诗歌情意的了解;二是读诵的节奏平仄。没有这两点基础的自由吟是不能通达的。
③全世界只有中国有吟诵,其他国家的文学没有。中国的语言跟世界上其他语言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其他国族的语言是拼音语言。世界的几大古文明都中断过,只有我们中国的古文明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为什么?因为当时代不同、地点不同,语音一改变,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容易丢失。中文不是拼音文字,而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单音独体。单音独体的语言,其节奏基础是两个字一个音节,中国吟诵也是这样。所以最早的《诗经》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如果总是两个字两个字的,太单调,所以从两个字一停顿的四言诗发展成为五言诗,之后,又从五言发展出七言诗。
④诗之为用,是要使读诗的人有一种生生不已、富于兴发感动的不死的心灵。为什么诗歌的吟诵重要?因为诗歌有一种声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它的抑扬起伏有一种节奏,有一种顿挫。吟诵不但是读诗、欣赏诗、理解诗的重要法门,而且是写诗重要的入门途径。诗要自己“跑”出来。诗怎么自己“跑”出来?你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你熟于吟诵,于是你的诗是随着声音跑出来的。中国的好诗都有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这种兴发感动的力量从何而来?无论就作者还是读者而言,都是从吟诵得来的。吟诵是一种律动,先于文字,语言文字伴随着这个节奏的律动自己“跑”出来。
⑤吟诵不是制造一个音乐的调子去唱,它不死板。每个人都不同,同一个人的吟诵也会不同。同一首诗你可以早晨吟的时候调子高一点,晚上吟的时候低一点,也可以今天吟得快一点,明天吟得慢一点,要伴随着环境,把自己的心灵、感情、意念跟那首诗打成一片。中国诗歌的吟诵,就是要在相同的声调之中,很微妙地传达出不同的感受。外表看起来很简单,四个字一句,两个字一个停顿,都差不多。可是你念的时候,哪个字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有很微妙的差别,变化万端。
⑥吟诵传承最好从娃娃抓起,这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百年大计。继承和发扬吟诵,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仅仅为了吸引更多人人注意而过分宣扬似是而非的“吟诵”,乃至将其变成一种才艺表演,那只会混淆视听,最终反而适得其反。
(摘自《吟诵,惜之念之的文化遗产》,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吟诵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心灵与作品中诗人之心灵,达到深微密切的交流和感应;而默读,就不能体会和了解作品的内容和情意。
B. 吟诵是一种律动,它先于文字。诗人需要对诗歌中文字的音声、节奏、韵律非常熟悉。只有熟于吟诵后,诗人的诗才会随着声音自己“跑”出来的。
C. 中国古文明没有中断过,这是因为文字不同。我们的象形文字是单音独体,表意较为稳定;当时代、语音等条件变化了,拼音文字及其蕴含的东西就会丢失。
D. 吟诵较为自由与灵活。比如吟诵《关雎》读者可以因时间、心境的不同,自我调控声音的高低快慢。但是据其变化,吟诵的抑扬顿挫要大体一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两段首先阐述吟诵在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方面的重要性,接着对吟诵的概念、目的、前提做了具体的论述。
B. 三、四两段分别阐述了中国诗歌便于吟诵与象形文字单音独体的特点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以及吟诵对于诗歌创作的作用。
C. 五、六两段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吟诵及其传承作了具体阐述,强调了吟诵重在传达个体的感受,吟诵的传承不可急功近利。
D. 文章围绕“吟诵”,采用例证法、喻证法、比较法等论证方法,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层层展开论述。结构紧凑,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吟诵比普通朗诵对作品内涵有更深入的体会,利于读者和作者的交流和感应,从而使读者对作者与诗歌情意有了了解,也有利于对读诵节奏平仄的把握。
B. 中国吟诵最初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停顿;中国象形文字的每个形体就是一个音节,是单音独体。单音独体语言的节奏基础是两字一音节,中国吟诵也是如此。
C. 吟诵不是按照一个调子唱,它不死板。它需要根据个人理解,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依循作品的平仄音韵把诗中的喜怒哀乐、感情的起伏变化吟诵出来。
D. 中国诗歌的吟诵看似很简单,其实富有变化,很微妙,我们不能轻视它。它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这一工作既需要认真对待,又不能急功近利。
7、名句填空
(1)毛主席回顾峥嵘岁月,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无比低贱、卑微 ——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万丈豪情。(《沁园春·长沙》)
(2)丁香姑娘飘过“我”的身旁,毫无言语,“我”只看到她默默地走远,走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失在了朦胧烟雨中。(《雨巷》)
(3)徐志摩重回康桥,美丽的风光令他沉醉!在这涌动无数美好回忆的康河上,志摩撑着一艘小船向青草深处漫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达到了高潮。(《再别康桥》)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象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
(3)杜甫在《登岳阳楼》中站在时空的角度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地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园田居》(其一)中表明诗人辞官归田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子泛舟歌唱,咏及船桨划破月下清波,乘舟逆流而上的两句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王安石在《登飞来峰》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明了“站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把当时的军阀官僚看得同粪土一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
(2)在《沁园春·长沙》中,诗人从山上、江面选择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近相间,色彩鲜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极力描写天姥山的高大和气势。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声声慢·寻寻觅觅》)
(5)__________,心念旧恩。(《短歌行》)
(6)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____。(《梦游天姥吟留别》)
(7)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
(8)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
(9)还顾望旧乡,__________。(《涉江采芙蓉》)
(10) __________,说怿女美。(《静女》)
(11)人生如梦,__________。(《念奴娇·赤壁怀古》)
(12)__________,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1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__________。(《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饯李秀才赴举_百度汉语
刘希夷①
鸿鹄振羽翮②,翻飞入帝乡。
朝鸣集银树,暝宿下金塘。
日月天门③近,风烟夜路长。
自怜穷浦雁,岁岁不随阳。
(注)①刘希夷:才高于世,而一生坎坷,为人落迫不拒常格。②翮(hé):鸟的翅膀。③天门:帝王宫殿大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点出事件:设宴款待朋友,送其参加科举考试。这是作者写这首诗的原因。
B.颔联对仗工整,“朝”与“暝”写时间变化,“银”和“金”写树和塘的色彩之美。
C.颔联前句写李秀才,后句写自己;“日月”与“风烟”,“近”与“长”形成对比。
D.尾联写李秀才像雁一样终于离开了长期得不到阳光照耀的穷浦,照应了“入帝乡”。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以结合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汉十一年,陈豨反,高祖自将,至邯郸。未罢,淮阴侯谋反关中,吕后用萧何计,诛淮阴侯。上已闻淮阴侯诛,使使拜丞相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召平独吊,召平谓相国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中,非被矢石之事而益君封置卫者,疑君心矣。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相国从其计,高帝乃大喜。
(节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B.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C.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D.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王以信为大将军”中的“以”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为国以礼”的“以”意思相同。
B.关中是古代地区名,所指范围大小不一,一般泛指函谷关以西战国末秦故地。
C.食邑即收食禄的封地,由皇帝封赐给臣下,受封者以其中民户赋税为食禄。
D.“益封五千户”中的“益”与《师说》中“圣益圣”的“益”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何勤勤恳恳,长期辅佐刘邦。萧何在刘邦做亭长时就经常帮助他。楚汉战争中,萧何以丞相身份留守巴蜀、关中,使刘邦有稳固的后方。
B.萧何深谋远虑,志在经世济民。汉军攻入咸阳,将士们忙着哄抢财宝,萧何却收藏秦律令图籍档案,使刘邦能了解天下地形、户口等情况。
C.萧何不善征战,论功却排第一。天下平定论功行赏时,刘邦以狩猎为喻,坚持认为萧何之功最高。经过刘邦的开导,武将们对萧何心悦诚服。
D.萧何忠于刘邦,献计斩杀淮阴侯。楚汉战争中,萧何为帮助刘邦战胜项羽,举荐了韩信;刘邦称帝后,因韩信谋反,萧何又帮吕后杀死了韩信。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②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
【5】韩信死后,萧何得到皇帝封赏,众人祝贺,为什么召平却为萧何担忧?请简要说明。
14、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21年10月22日,上游学校接到疾控部门通知,因银川疫情由疾控部门对学校进行封闭管理。对全校师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这时候,有各种言论在校园流传。有人说,我想念爸爸妈妈,我想回家,学校不能把我们封闭在这里;有人说,封闭学校的措施不合理,限制了我的自由,侵犯了我的人权;有人说,别人都在上网课,回家上网课更安全,更有效;有人说,某位同学的家长已经被确诊,所有人都不安全;有人说,病毒一点都不可怕,我才不会那么倒霉呢;有人说,学校会封闭半年,甚至更久,永远也回不了家了……
面对这些惶恐的同学,听闻这些不安的言论,请你以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上游学子身份,给以上同学写一封信,谈谈你的认识和体会,劝说这些躁动的同学,安抚他们焦虑的心情。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