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故阴谷为山北面的低谷。“望晚日照城郭”,“城郭”,城墙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
B.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十五日: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C.孔子,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庄周,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主张无为而治,反对社会制度,摈弃文化知识。
D.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称一乘。
2、(题文)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前不久结束的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描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②韩国领导人允许美国在其境内部署萨德系统,包括中国在内的部分国家认为韩国的行为完全是开门揖盗。
③在此次校际联赛中,该队在1:0的大好局面下被对手反戈一击连进两球,最终输掉了比赛。
④在党的作风建设方面,领导干部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要遵纪守法,这样才会产生上行下效的积极效果。
⑤住建部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除一线城市外,二三线城市房地产销售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
⑥近来,中国电影市场有起色,最高票房纪录一再被刷新,但专家认为,这与好莱坞相比还是显得相形见绌。
A. ①②⑤
B. ②③⑥
C. ①④⑥
D. ①②④
3、对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是(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拟人)
B.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排比)
C.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令人想到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通感)
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顶针)
4、下列各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结发”指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意为男女结为夫妇。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一月有弦望晦朔,“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月圆之日,“既望”是农历每月十三或十四,为月快圆之日。
C.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兰亭集序》中的“癸丑”纪年,指的是东晋永和九年。
D.古人将一季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兰亭集序》中“暮春”指的是季春三月。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各国必须加强合作,携手共进,战胜疫情。
B.园博农庄地处娄底大道南侧,占地宽阔,每逢周末,生意兴隆,门可罗雀,今日亲临,果然不假。
C.奶奶常居乡下,善养生之道,虽已年届八十,仍然精神抖擞,血气方刚,步履矫健,干起活来毫不费力。
D.1921年,在上海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一声“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宣言震耳欲聋,震醒了麻木的国人。
6、(题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在途中
(美)兰斯顿•休斯
这是经济大萧条的年代,一个傍晚,大雪纷飞。萨劲特从一辆载货卡车上跳下来,面对满天飞雪,反应麻木,视而不见。他实在是饿极了,困极了,累极了。多赛牧师拧亮门厅的电灯,打开住宅的大门,他看到外面正下着雪,然而他发现,站在他面前的,是个一脸粘满雪花的大个子黑人,显然是个夜游人,一个失业者。
萨劲特还未意识到自己是否已开口说话,牧师先生就抢先说:“对不起,不行。你顺着这条街往前走四条马路,往左拐,再走七条马路,就看到收容所了。对不起,这里不行。” 牧师关上了住宅的大门。萨劲特想告诉那虔诚的人,他已经去过那个收容所了,在这萧条年代,他被迫去过上百个收容所,而每到一处,得到的回答总是没有床位、晚饭已供应过、地方已被占满。不管是真是假,他们反正歧视黑人。可是这位牧师先生,他竟然也说声“不行”,便关上了大门。显然,牧师不愿听他诉说这些,而人家也确实有扇门可以关啊!
大个子黑人转身走开了。满天飞雪,他依旧漠然地直冲冲往雪中走去,或许他已感觉到在下雪了。他停下脚步,在人行道上弓下身子,他饥饿、疲倦、寒冷。他望望天,看看地,忽然发现,他正站在一座教堂前。是啊!一座小教堂,就在牧师住宅的旁边。没错,是教堂。
教堂有两扇门。在夜色中,宽宽的石阶上铺满了白雪。两扇高高的小圆顶拱门,门两旁各有一根细细的石柱支撑着。正对面有一扇圆形的窗,里面衬着挑花纱窗帘,窗格中间镶着十字架,上面钉着石雕的耶稣基督。这一切在街灯下显得那么宁静,那么殷实。萨劲特眨眨眼睛,抬头望望,雪花飘进了眼里。这个晚上他第一次注意到了雪。他感到饥饿,感到寒冷,感到绝望,而又存着一线希望。他走上石阶,敲了敲门,没有回音。他转动了一下门的把手,门是上了锁的。他就用肩膀顶门,他有节奏地哼嘿着,就像被铁链拴在一起的囚犯在干活时喊着号子那样。
门给撞开了。正当门板要往后倒的一刹那,两名警察乘着警车刚好赶到,他们手持警棍,跑上石阶,一把抓住了萨劲特。这一次,萨劲特有了反抗意识,他抓住门边的一根高石柱,抱紧不放。两个警察使劲拉他,他死死抱住石柱,街上过路的行人都跑到两个警察的背后,抱住他们的腰,帮着一块儿拉。萨劲特仍死抱住石柱不放。接着,教堂倒塌了。把两个警察和其他所有的人都埋在砖块、石头和瓦砾堆下,整个教堂都倒在雪地里。萨劲特从瓦砾堆中爬出来,一个劲地朝大街走去。 萨劲特起初还以为自己是独自一人在走着,可是,他还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声,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他回头看看,看见耶稣基督就在他身旁,和他齐步走着。他就是教堂圆窗格十字架上的那个基督——他仍然是石刻的,表面粗糙,好像就在教堂倒塌那会儿,从十字架上脱落下来,在他身边跟着走的。“真见鬼,”萨劲特说,“我这是头一回看到你从十字架上下来。”“是啊,”耶稣说,他的脚步把雪踩得沙沙作响。“天啊!我明白,你一定乐意从十字架上下来。”“当然乐意。”“你真的在十字架上给钉了两千年?”
“一点儿没错。”“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
俩人继续在雪地里走着,一直走到铁路旁。铁路上的红绿信号灯,被黑夜中的飞雪半遮着。铁轨一边的远处,有一堆篝火,是一些无业游民点燃的。“我可要歇脚了。我实在累了。”萨劲特说。“我要继续往前走,到堪萨斯城去。”耶稣说。“好吧,回头见!”
大约清晨六点,有一列货车经过,萨劲特沿着铁轨飞跑过来,紧接着一跃身抓住了货车,想翻进一节敞顶煤车。说也奇怪,那节煤车里全是警察。靠近他的那个警察用警棍狠狠地朝他手指节上打。
他设法想翻进去,他直着嗓子嚷: “妈的!让我进车厢!”“住嘴!”警察咆哮着,“你这疯黑鬼!”忽然,萨劲特意识到,他确实在监狱里,哪来的什么十字架上下来的耶稣,火车。晚上流的血,现在都干了,结在脸上,头痛得厉害。过道里的那个警察在狠狠地用警棍打他的手指关节,因为他抓住监狱的铁栅门死劲地摇晃,想把这扇门撞开。
(有删改)
【1】(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叙述了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个失业的黑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的遭遇。
B. “听到了另一个人的脚步声,在跟他踩着同一个节拍”“和他齐步走着”这些细节描写,使本来是虚构的情节,却给人一种真实的感受。
C. 石人耶稣说:“唉,我身上要是有几个现钱,我就带你到处逛逛。”表现了耶稣对萨劲特的友好,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形成了对比。
D. 萨劲特站在多赛牧师的家门口,希望多赛牧师收留他,但是多赛牧师拒绝了他,原因是多赛牧师家已经没有床位,晚饭已经供应过,地方已被占满。
【2】(小题2)根据小说内容,梳理小说情节。
【3】(小题3)小说中写到了牧师的“住宅的大门”、教堂的“门”、监狱的“铁栅门”,作者写这些“门”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侍坐》里表现了孔子与学生相处时的平和态度,他在讨论问题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鼓励学生不要拘泥于身份,大胆发言。
(2)杜甫善于从多角度去描绘自然风光,例如《登高》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从空间、声音、色彩等角度展现了秋江之美。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慨人在天地、沧海之中是如此地渺小。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短歌行》中,曹操巧妙引用《诗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自己渴望得到贤才的心情。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朝宋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
“__________”的结局。
(3)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是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它渗透了作者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酒”这一意象往往寄寓着作者的愁、悲等低沉情绪,在许多诗词中出现,如《声声慢》中的“___________”,《登高》中的“___________”。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若定,胸有成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
(3)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__。栗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6)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年长自居,打消弟子陈述志向前的顾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认为如果远方的人不归服,就加强文教和德政以吸引他们前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古代服饰的“上衣下裳”有所反映。
(2)清代学者方玉润评价《诗经・氓》中的语句说:“不见则忧,既见则喜,夫情之所不容己者,女殆痴于情者耳。”其中“忧”表现为“____________”,而“喜”表现为“____________”。
(3)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简洁的笔调叙述了“静者”的生活方式。
1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长沙过贾谊宅①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 ①贾谊,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唐代宗大历年间,作者因被诬陷,被贬为睦州(在今湖北)司马,路过长沙。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自己“三年谪宦”,人生失意悲凉,奠定全诗凄怆忧愤的感情基调。
B.颔联的“秋草”“寒林”等清冷衰败意象渲染出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氛围。
C.颈联使用“犹”“岂”等虚词,曲折含蓄而又老道,情真意切,令人感慨。
D.全诗采用了怀古诗常见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的结构,凭吊贾谊。
【2】后人评价此诗“怜贾生所以自悯”,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货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有少年得斗鹑,其侪求之不与,恃与之昵辄持去,少年追杀之。开封当此人死。安石驳曰:“按律,公取、窃取皆为盗。此不与而彼携以去,是盗也;追而杀之,是捕盗也虽死当勿论”遂劾府司失入。府官不伏,事下审刑、大理,皆以府断为是。诏放安石罪,当诣阁门谢。安石言:“我无罪。”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令判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预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七·列传第八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B.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C.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D.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秩满,古代指官吏任期届满,也称“满”。“秩”是古代官吏的俸禄。
B.大理即大理寺,古代专门负责刑狱案件的审理,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
C.青苗即青苗法,农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到当地官府贷钱粮,以补助耕作。
D.太傅,西周始置,辅君王的大臣,历代沿革有所不同,多为勋臣加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聪明颖悟,文才为人赞赏。他从小喜欢读书,过目不忘,不假思索便可写出精妙的文章,曾巩将他的文章推荐给欧阳修,欧阳修极力赞赏。
B.王安石秉持法理最终不被采信。他从法律规定出发,分析两少年因争鹌鹑导致的命案认为杀人者其罪可赦,但上面的司法部门均维持原判决。
C.王安石推行新法,得到皇帝支持。在与皇帝的一番问答之中,他阐明自己的治理主张,皇帝认为他讲得正确,专门设置机构支持王安石推行新法。
D.王安石性情倔强,不善采纳众议。他遇到事情不管是对是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朝中官员议论新法,他则力陈已见,并不采纳大臣们的意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石言“我无罪。”不肯谢,御史举奏之,置不问。
(2)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变化”最恰当不过了,从宏观的角度讲,世界每天都在发生变化;从微观的角度讲,身体细胞每天也在发生变化。我们的个子长高是变化,我们从初中来到高中是变化……你知道吗?这么多年,你的家庭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请以“我家的变化”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