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文昌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项

    A.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B.夫晋,何厌之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

    D.吾属今为之虏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 2、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五里一徘徊   B. 本自无教训

    C. 怨灵修之浩荡   D.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围绕泸州打造美丽中国特色城市,形成“醉美泸州”名片,将继续打造“两江四岸”国家山水园林城市。

    B.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是世界首座多功能斜拉式高山峡谷玻璃桥,也是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一次成功突破。

    C.为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将举办天安门广场盛大阅兵仪式,并为此发布了9月3日全国放假1天。

    D.在尼泊尔特大地震中,世界文化遗产群中的主要建筑彻底坍塌的至少有11处,共造成大约8219人左右死亡。

  • 4、“天边偶尔漂浮着淡淡的白云”的后面连接那一项才能构成最佳比喻句(  

    A.有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B.像从什么仙境飘来的片片银色的羽毛。

    C.像千万朵闪烁的银练。

    D.仿佛落入人间仓库的垛垛银棉。

  • 5、下列各项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苏轼善于以历史为词,拓宽了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且一扫以前文人词的柔弱气息,为词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明证,词人将写景、咏史、抒情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事的交织。上阙由壮丽的赤壁,联想到古代英雄;下阙则抒发向往英雄与自己壮志未酬的感叹。

    B.《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开工造势,用“千古”修饰“江山”,表现出深沉的古今兴亡之感,蕴含着诗人对南宋国势日益衰微的深切忧虑。结尾处用廉颇的故事,含蓄地表达自己不被重用的愤慨,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C.《声声慢》中,首句连下七组迭字可谓妙笔,“寻寻觅觅”写出诗人由遍寻不到的寂寞,“冷冷清清”描写了诗人因中心无定而若有所失的恍惚,“凄凄凄惨惨戚戚”则更深一层,写出人生寂寞孤独的苦涩味况,情感层层递进逐渐深入,可谓创意出奇,情景婉绝。

    D.词始于隋唐,盛于宋。因其由诗歌发展而来,故称“诗余”;因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北宋哲学家张子厚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②“边塞况味”,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③“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

    ④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子厚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B. 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C. 文中引用《出塞》目的是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 文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子厚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B. 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

    C.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B. 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

    C.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D.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魂魄惊动,猛然惊醒,由梦境回到了现实。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劣马之所以能够拉车走十天,就是因为它的坚持。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收束了对赤壁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柳永《雨霖铃》一词中刻画分别时痛苦的细节描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现蔺相如以国事为重的胸怀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片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君子并非天资过人,只是他们善于利用外部条件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3)韩愈《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⑴ 蒹葭萋萋,______。所谓伊人,____________,道阻且跻。(《蒹葭》)

    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____________。此中有真意,______。(陶渊明《饮酒》)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开篇孔子不以年长者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英雄人物和历史的缅怀。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现沦陷区令人心痛的现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临江仙  送钱穆父①

    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③。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筠:竹。

    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     手法(包括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   的品格。

    2“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宗,字君太,广陵人。少遇乱,孤穷。烈祖为给使,闲于摈相辞令。方时艰难,每使四方,辄称职,端敏可仗,恩顾日洽。一日烈祖临镜理白发太息曰功业成而吾老矣奈何宗适侍侧悟徵指乃请如广陵讽让皇以禅代事亦请论齐丘齐丘心忌大议自宗发,及其将还,留与饮酒,而遣骑以手疏切谏。烈祖得之,大悔惧。后数日,齐丘驰至金陵,为险语动烈祖,请斩宗以谢国人。烈祖将从之,徐玠固争,事乃已,但黜宗为池州副使。玠又与李建勋等言天人之望已集,密定大计,复召宗还旧职。烈祖受禅,宗躐进至内枢使同平章事,侍中。烈祖常召宗,及宋齐丘、马仁裕,宴于崇英院,欢燕道旧为乐。他将相莫预,然待宗尤亲厚,不甚以职务婴之,宗亦能澹然。畏远权势,居家节俭,俸赐皆积不用。故齐丘虽日谗之不能害,久之,乃罢为江州节度使。有俞文贞者,早游烈祖幕府,宗及马仁裕皆趋走执事左右。及宗出镇,文贞仕宦蹭蹬。方旅见,辄问曰:马押衙无恙?宗曰:马相公已镇庐州。文贞顾同列,匿笑而退。他日,预公设,宗劝以酒,文贞俯首曰:下官小户,今公所熟知也。闻者大骇,而宗怡然不动,其宽厚如此。徙宣州节度使,入观,赐宴。元宗亲为摺袱头脚,以表殊礼。复出留守东都,请老,以司徒致仕归金陵。冯延鲁代为留守。会周师陷广陵,延鲁见执于周人,仅得免死。时人益以宗享福终始为异,俄而宗病卒,年七十余。宋齐丘以太傅奉朝请,抚其棺哭曰;君大黠,来亦得时,去亦得时。元宗闻之不平。

    (节选自《南唐书·周宗传》)

    【注】①马押衙:文中指马仁裕。②元宗:烈祖之子,南唐中主李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日/烈祖临镜理白发/太息曰/功业成/而吾老矣奈何/宗适侍侧/悟微指/乃请如广陵讽让皇/以禅代事/亦请论齐丘/

    B.一日/烈祖临镜理白发/太息曰/功业成而吾老矣/奈何/宗适侍侧/悟微指/乃请如广陵讽让皇/以禅代事/亦请论齐丘/

    C.一日/烈祖临镜理白发/太息曰/功业成而吾老矣/奈何/宗适侍侧/悟微指/乃请如广陵/讽让皇以禅代事/亦请论齐丘/

    D.一日/烈祖临镜理白发/太息曰/功业成/而吾老矣奈何/宗适侍侧/悟微指/乃请如广陵/讽让皇以禅代事/亦请论齐丘/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禅,亦作“受嬗”,古代指承受帝位禅让。

    B.迁,在古代指官职调动,左迁一般指升职。

    C.幕府,军队出征,施用帐幕,所以古代将军的府署称“幕府”。

    D.致仕,亦作“致事”,旧时指官员交还官职,即辞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宗善于外交辞令,懂得迎宾礼仪,每次出使外地都能圆满完成任务,烈祖很是倚重他,对他恩宠有加。

    B.周宗认为烈祖登基帝位之事已经到了最佳时机,就与徐玠等人密谋大计,周宗最终因拥护有功官复原职。

    C.周宗出镇江州时,昔日幕府同僚俞文贞拒绝周宗的劝酒,周宗并无怒气,反而面露悦色,为人很是宽厚。

    D.冯延鲁与周宗先后担任东都留守,但二人的结局大相径庭。宋齐丘认为正是由于周宗的狡猾,他才能够善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烈祖将从之,徐玠固争,事乃已,但黜宗为池州副使。

    (2)会周师陷广陵,延鲁见执于周人,仅得免死。

    【5】周宗面对烈祖的恩宠持怎样的态度?请简要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立群教授在《中国脊梁》一书中写道:“有一种人,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是可以成功的,便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最终克服各种困难,得偿所愿,这是成功的人。有一种人,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是不可能实现的,便改弦更张,不再坚持,终于没有碰壁,这是明智的人。还有一种人明知自己要做的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他还是不改初衷,继续前进,这是有历史使命感的人。”

    对于以上三种人,你更欣赏哪一种或者哪几种人?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身现实情况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