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湛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A.《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现了作者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及不重用抗金志士的愤慨。全词用典较多,采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

    B.《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完全摆脱了诗律的束缚,随着梦境的变化、情感的运行而遣词造句。这种句法、韵法适应了李白狂放的性格,奇绝的想象,忽高忽低的情感流程,达到了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C.《琵琶行(并序)》中“主人下马客在船”在修辞上使用了互文的手法,即对应位置上两个词(或短语)互为补充的修辞手法。这首诗中“主人忘归客不发”也用了这样的修辞手法。

    D.《声声慢》下阕继续倾诉愁情:菊花憔悴,正是词人身世变迁的写照;独守寒窗,顿生度日如年之感;雨打梧桐,更是泪打心扉,令人难以承受。

  • 2、下列全是动宾短语的一组是(  

    A.今天清明  义愤填膺  喜欢打球   彻底解决

    B.十分清楚  新鲜牛奶  相继到达  非常应该

    C.富于文采  束缚黑人  提醒幸福  添购书籍

    D.明快流畅  种族隔离  单独行动  惊悚万分

  • 3、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   B.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 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 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东方卫视热播的《生逢灿烂的日子》口碑高涨,剧中浓浓的情怀,演员们走心的表演,让这部没有大牌明星参演的戏脱颖而出,成为收视热点。

    ②纪录片《至味西关》在多个平台上线,它既讲述了广州人喜闻乐见的美食故事,又聚焦名厨大家的工匠精神,带着观众走进广州西关街坊的生活。

    ③在马戏节连续8天的展演时间里,四位灵巧、醒目的小演员表演的杂技节目《蹬人》让观众叹为观止,“最具人气奖”实至名归。

    ④老胡是一位高级技工,做的零件从未出过次品,他的徒弟们感叹说:“师傅年届六十,马齿徒增,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⑤小时候的高伯龙爱看《小学生文库》,说自己长大后要成为一名科学家,没想到一语成谶,后来他成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A. ①③②   B. ②③⑤   C. ①④⑤   D. ②④①

  • 5、三苏文化研究院三位研究员刘川眉、刘小川、熊朝东分别完成了《眉山苏洵》《眉山苏轼》和《眉山苏辙》三本书籍,他们对三苏有如下描述:

    (1)一个落拓不羁的旅行者,一个危害言论的预言家,特立独行的布衣、鸿儒,一个器识晚成的散文大家。

    (2)性情沉稳温文,寡言少语,不善外露。古今为人者、为学者、为文者、为官者,如其者,有几人何!

    (3)他是特立独行的,他一生都在受伤,而每一次受伤都使他变得更强大。他教我们看两点:活着要有意义,生活要有韵味儿。

    请据此选出与描述相对应的人物正确的一项( )

    A.苏洵 苏辙 苏轼

    B.苏辙 苏轼 苏洵

    C.苏轼 苏洵 苏辙

    D.苏洵 苏轼 苏辙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高窟的挣扎

    蒋方舟

    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的一幕,我好激动,马上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饭馆的霓虹灯闪烁。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点穿越,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 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地排队的游客。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喊,都吵着要回家。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

    400多个洞窟只开放了20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重磨难来自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11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1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辩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围簇下,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琉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低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

    到了“文革”,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1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重走丝绸之路,因为戈壁滩上风景一成不变而感到枯燥,但当她来到敦煌时就特别激动,因为敦煌莫高窟吸引着作者。

    B.文章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霓虹灯闪烁”“异国商贾云集”,这一切让作者仿佛穿越回到了过去。

    C.作者在写第四重磨难时,选用了两个事例,写出了王道士和“文革”时期莫高窟工作人员对待经书文物的态度都很爱惜。

    D.文章写了敦煌莫高窟经受的种种磨难,表现出了作者对包括莫高窟在内的中国文化遗产前景的隐隐担忧。

    2作者游览了莫高窟,却没有在文中重点描写莫高窟的景物,这是为什么?试结合全文分析。

    3文章以“莫高窟的挣扎”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内容进行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从下面13小题中选做其中10题

    (1)___,胡取禾三百廛兮?

    (2)___,不思其反

    (3)身既死兮神以灵,___

    (4)盈盈一水间,___

    (5)___ ,池鱼思故渊。

    (6)捐躯赴国难,____

    (7)___,复照青苔上。

    (8)___,纷纷开且落。

    (9)但使卢城飞将在,___

    (10)前军夜战洮河北,__

    (11)晓看红湿处, ____

    (12)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13)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物设喻,抒发了人生短暂与渺小的感慨。

    (2)《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表面上是赞美管箫之美,实际上是在赞美姑娘的美丽。

    (3)李煜的《虞美人》中表达物是人非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甫在《登高》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在困苦失意中年华老去的情景,抒发了因国难家恨而生的悲愤之情。

    (5)《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异曲同工。

    (6)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无题》中,常被后人用来赞美至死不渝的爱情或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是望月,自居易用“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抒发深切的骨肉分离之情,而苏轼则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福。

    (3)在韩愈的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与李白的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补充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____________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韩愈认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 11、根据语境,填写名句。

    (1)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

    (2)《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阐释了“________________”的邦交原则。

    (3)________________;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4)在《离骚》一诗中,表现诗人艰辛探寻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①广陵客:指善于弹琴的人。②渌水、楚妃:都是琴曲名。③清淮:地名,地近淮水。④云山: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这里代指归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写友人设宴,写出弹琴的起因,“欢”字表现主客其乐融融。

    B.三、四句写乌鸦纷飞、霜催万木,描绘了一幅萧瑟凄清的深秋月色图。

    C.宴上琴音使诗人想起千里之外的清淮,他产生归隐之思,不禁黯然神伤。

    D.全诗写时、写景、写琴、写情,有条不紊,生动形象地描述了琴歌之美。

    【2】请从描写音乐的角度分析本诗与白居易《琵琶行》第二段的异同。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三章,有删减)

    孟子曰:“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孔子曰:‘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今国家闲暇,及是时,般乐怠,是自求祸也。《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四章,有删减)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信能行此,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公孙丑上》第五章,有删减)

    材料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上》第六章)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以德行A仁者B王C王不D待E大F汤以G七十里H文王I以J百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敖”,同“遨”,闲游之意。这里的“怠敖”之人即后文所说的“自作孽,不可活”之人。

    B.“由是观之”的“是”,指的是代词“这”,与《老子》四章中“自是者不彰”的“是”字含义相同。

    C.“贼其君者也”的“贼”,指伤害,与《墨子》“贼爱其身,不爱人”中的“贼”字的用法不同。

    D.四海,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四海,材料二里的“天下”亦有国境之内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孟子指出依靠武力征伐天下,虽可以称霸;而以德征服却可以使人心悦诚服。

    B.材料一,孟子指出天下无敌的人,是代表上天管理人民的官员,那么称王就是理所应当的事。

    C.材料二,孟子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前提,推导出“不忍人之政”,因而仁政也应是天经地义的。

    D.材料二,孟子指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这“四心”与仁、义、礼、智的关系,最后用比喻论证强调了“恻隐之心”对国与家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5)孟子认为君主想要称霸天下,做到天下无敌,可以怎样做?请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

    哥伦比亚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在《告别信》中说:永远有一个明天,生活给我们另一个机会将事情做好,可是如果我搞错了,今天就是我们所剩的全部。人们都想伫立在巅峰上,殊不知真正的幸福恰恰就在于今天攀登险阻的过程。

    阅读材料后,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着重强调:(1)至少有两个分论点;(2)要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论据使用准确精练。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范文来(fanwenlai.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查字典,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Copyright©2009-2021 范文来 fanwenlai.com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3002272号-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