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适:出嫁)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
B.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见:所见景物) 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见:用在动词前,用以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C.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致:表达)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致:导致)
D.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置:放弃,丢下) 移我琉璃榻,出置前窗下(置:搁,安放)
2、以下外貌描写和人物的对应关系,有误的一项是( )
A.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
B.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薛宝钗)
C.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虽怒时而似笑,即瞋视而有情。(贾探春)
D.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王熙凤)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某些现代作家的作品思想深刻,但用现代汉语语法标准衡量,其作品中某些语言的表述显然并不规范,不足为训。
B. 在朋友的帮助下,杨苡和资中筠这两位翻译家终于得偿所愿,异地重逢,虽然时隔多年,但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C. 中国和本地区国家就解决南海分歧达到了有效共识,希望域外国家支持而不是干扰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势力,不要节外生枝。
D. 《美人鱼》公映12天就收获了24.65亿的票房佳绩,依照目前走势,《美人鱼》票房超过30亿指日可待。
4、对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周朴园 你——你贵姓?(表示声音延长)
B.鲁侍萍 (泪满眼)我——我——我只要见见我的萍儿。(表示语气断断续续)
C.周朴园 你现在没有资格跟我说话——矿上已经把你开除了。(表示解释说明)
D.周朴园 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表示解释说明)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的监护照料和更好的关爱保护。
B.考古学家对两千年前在长沙马王堆一号墓新出土的文物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墓主所处时代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C.专家表示,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紧密的贸易往来,对于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待双方紧抓机遇,推动2020年双向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等愿景的实现。
D.部分因宽带和手机信号问题上网课难的学生,都随着通信基础设施的完成,实现了在家上网课。不用爬雪山、不用坐在悬崖边上网课,是国家对孩子最基本的呵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西洋团体格局),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在一个社会里的人可以用同一个体系来记认他们的亲属,所同的只是这体系罢了。当我们用这体系来认取具体的亲亲戚戚时,各人所认的就不同了。我们在亲属体系里都有父母,可是我的父母却不是你的父母。再进一步说,天下没有两个人所认取的亲属可以完全相同的。兄弟两人固然有相同的父母了,但是各人有各人的妻子儿女。因之,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来说,是个别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是生活上的互助机构。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般的。像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宿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在团体里的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选摘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差序格局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家族制度为手段存在下来的。在任何社会,血缘关系都是存在的,但并不是任何社会的血缘关系都被强加有同样的义务。中国人的血缘关系深受儒家孝悌思想的影响,每个人都被儒家思想在血缘关系的网络中安排了具体的道德义务,而家族制度进一步在组织和制度上强化了这种义务。西方的宗教信仰和国家观念则大大削弱了血缘关系中的这些义务。因此,中国传统社会血缘关系的义务与西方社会血缘关系的义务有所不同,这就是费老讲中国传统社会是“差序格局”,而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的理由。
但在今天的中国农村,家族的力量已基本上消失了,特别是以族规家法为代表的宗族制度早已不再存在。而儒家“孝悌”思想在现代传媒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也不大有道德约束力。这种情况下,构成附着在传统中国血缘关系上的道德义务越来越弱,以至于与西方社会相差不多了。这时候,我们不应再说中国农村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的。
与“差序格局”解体相一致的是农民人际联系的日渐广泛,姻亲关系的重要性在许多农村已远远超过宗亲,朋友同学关系越来越多,类似的人生经历、共同的业余爱好、一致的经济利益、相近的年龄等等,都正在构成农村人际关系的主流。以前农村人情往来大都是宗亲与姻亲,现在人情中朋友的比重则越来越大。农民越来越成为社会各个朋友圈子的一部分,而不再只是宗族圈子的一员。朋友圈子是团体格局的,如徐勇所说“圈子内的人具有一定的平等和互利性”。
重要的是,在差序格局解体的时候,人们自己选择关系,这种选择的关系,依他们的理性算计。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则为农民提供了进行理性算计地交往朋友的理由。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越来越紧密地挂上了钩,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理性化了。
当前农村普遍的人口流动和农民的贫困化进一步强化了农村人际关系理性化的趋势。人口流动使农民可以摆脱村庄舆论对自己的压力,从而更容易摆脱道德义务和选择交往空间。贫困化则使他们将较少的资源更多地用于投资那些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人际关系而不是由血缘决定的人际关系之中。
人际关系理性化在农村形成了一个一个较宗族小得多的圈子,尤其是朋友圈子和亲戚圈子。当农村的经济环境较为恶劣、农民占有的经济资源较少时,这些圈子可能会缺乏经济滋润而变得更小。而农村传统文化的解体,使农民越来越看重实际的有时是即时的好处,越来越忽视交往中的感情,这个时候,理性算计的农民终于会因为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足够的人际联系,而在出现突发性生产生活事件时,没有应对能力。
(选摘自贺雪峰《新乡土中国·人际关系理性化》)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已基本不符合当今中国农村的发展。
B.“差序格局”的解体,在某种意义上,其实质就是“人际关系的理性化”。
C.过去农村人们将较少的资源更多地用于那些由血缘决定的人际关系之中而不是投资可以带来经济回报的人际关系中,从而导致自身贫困。
D.随着人际关系与经济利益越来越紧密,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理性化,其原因之一是人们的理性算计。
【2】结合材料,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差序格局”观点的一项是( )
A.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B.地僻柴门堪系马,家贫蕉叶可供书。
C.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D.有酒有肉是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
【3】根据材料二,归纳当下中国农村“人际关系越来越理性化”的原因。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描写男主人公看起来憨厚老实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清人王夫之评价《诗经•采薇》中有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是诗中情景交融的名句。这四句诗是:“________,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____。”
(3)在《离骚》中,屈原诉说自己曾因佩戴蕙草而遭到贬逐,也曾被加上采摘白芷的罪名,但他坚定的表示:“_____,_____”。
(4)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描绘了遥远而轮廓模糊的村落,依稀有袅袅炊烟升起的两句是“______,_____。”
(5)曹操的《短歌行》中借用《诗经•小雅•鹿鸣》中欢宴宾客的典故来表达诗人招贤纳士的热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8、情境填空。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所说的:“____,____。”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老师的作用是:“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一文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2)有些人离家在外,一时生活不太如意,当偶然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往往会发出《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喟。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气势恢宏的江流。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今人方为刀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名句理解性填空。
①通过动作描写表现荆轲义无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荆轲刺秦王》
②形容己方处于危险境地:如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鸿门宴》
③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中,其中照应水的三句是:_______。
④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学习要有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论语》中与此意思相近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并州路
李宣远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
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
征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作者简介:李宣远,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澧阳(今湖南澧县)人。唐德宗贞元间,登进士第,与兄李宣古俱以诗名。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点明了秋季,在远离家乡的并州,看到黄叶飘零,秋景令人感伤,不由的思念起故乡。
B. 颔联中写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孤城之中,吹角声起,骑兵几人,射雕而还,孤独的处境与英雄的豪情一并呈现,对比之中,更是凸显英雄气概。
C. 颈联从近处写起,军营的帐幕,远处的流水,更遥远的山峦,以及那些从山峦山正在归家的牛羊。从而含蓄地表达出征人的思想之情。
D. 这首诗歌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借边塞之境,写战争,写思乡,这是一首比较典型的边塞诗歌。
E. 本诗当中出现的一些意象,是边塞诗歌常用的意象,例如:孤城、吹角、骑兵、大雕、帐幕、牛羊、烽火。这首诗通过这些意象写出了戍边将士的乡愁、家中思妇的离恨;表现了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连年征战的残酷;宣泄了对黩武开边的不满。
【2】尾联写到“征人正垂泪”,使征人“垂泪”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3、课外文段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二十二年,献公使宦者履鞮趣杀重耳。重耳逾垣,宦者逐斩其衣袪。重耳遂奔狄,重耳居狄凡十二年而去。
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犯①乃於桑下谋行。齐女侍者在桑上闻之,以告其主。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不能去。”齐女曰:“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行远而觉,重耳大怒,引戈欲杀咎犯。咎犯曰:“杀臣成子,偃之愿也。”重耳曰:“事不成,我食舅氏之肉。”咎犯曰:“事不成,犯肉腥臊,何足食!”乃止,遂行。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五人妻重耳,故子圉②妻与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2乎!” 遂受。缪公大欢,与重耳饮。赵衰歌黍苗诗。缪公曰:“知子欲急反国矣。”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君,如百穀之望时雨。”
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秦,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众。于是秦缪公乃发兵与重耳归晋。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然皆阴知公子重耳入也。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矣,晋人多附焉。
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反国,所不与子犯共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晋文公。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七年,晋文公、秦缪公共围郑,以其无礼于文公亡过时,及城濮时郑助楚也。围郑,欲得叔瞻。叔瞻闻之,自杀。郑持叔瞻告晋。晋曰:“必得郑君而甘心焉。”郑恐,乃间令使谓秦缪公曰:“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秦伯说,罢兵。晋亦罢兵。
九年冬,晋文公卒,子襄公欢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有删改)
【1】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引戈欲杀咎犯 引:拿起
B. 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 阴:暗中
C. 晋闻秦兵来,亦发兵拒之 拒:抵抗
D. 赏从亡者及功臣 亡:死亡
【2】下列对原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B. 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C. 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D. 子一国公子/穷而来此/数士者以子为命/子不疾反国报劳臣/而怀女德/窃为子羞之/且不求/何时得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重耳在齐国时苟且偷安,贪图享乐。他因喜欢齐女而不愿离开齐国,但齐女与赵衰等人商量后,设计让他离开了齐国。
B. 重耳在流亡中历经苦难,逐渐成为了一名政治家。为了得到秦缪公的支持,重耳委曲求全,主动联姻,结成了秦晋之好。
C. 咎犯在重耳流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他担心重耳回国后会报复自己,便请求离开,但重耳对河盟誓,打消了其担心。
D. 重耳在流亡中受到了郑国的无理相待,后来他联合秦国攻打郑国,但是郑国派人说服了秦穆公,最终两国都从郑国撤兵。
【4】翻译原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其国且伐,况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忘大丑乎!
(2)亡郑厚晋,於晋得矣,而秦未为利。君何不解郑,得为东道交?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一款神奇的作业灯登场了。它有两个摄像头,一个紧盯着孩子的作业本,另一个可以盯着孩子的面部表情。这样,在做作业的时候,如果孩子把“鸟”写成“乌”,家长哪怕在千里之外,仍能大喝一声。孩子若想愣神儿,没门儿;想揉揉眼睛玩玩笔,一句“集中注意力”保准会扔过来。
可以理解,这款产品能给一些因为工作和生活远离孩子的家长提供慧眼,实现远程陪伴。不过,这真的可以让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学习吗?类似的监管工具频频亮相,引起了同学们的议论。有人认为确实能达到良好效果;有人认为这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有人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封信给那些使用监管工具的家长,谈谈你的看法。落款一律用“明华”。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