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所作的传,是记录春秋历史的编年体著作,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B. 古代很多诗词名家,因为处于同一时代,后人常常加以并称,如同处晚唐的杜牧与李商隐被并称为“小李杜”,同处北宋的苏轼与辛弃疾被并称为“苏辛”。
C.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D. 欧·亨利是美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大师,与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2、下列活用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足以荣汝身 ②群贤毕至
③逆以煎我怀 ④高余冠之岌岌兮
⑤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⑥一觞一咏
⑦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⑧死生亦大矣
⑨所以游目骋怀 ⑩岂不日戒
A. ①③/②④/⑤⑩/⑥⑨/⑦⑧
B. ①④/②⑧/③⑨/⑤⑥/⑦⑩
C. ①③/②⑩/④⑨/⑤⑥/⑦⑧
D. ①④/②⑩/③⑨/⑤⑥/⑦⑧
3、选择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自私者只记得“为己”二字,他们看来,舍己救人,公而忘私的行为是 的。
②货柜上摆满了具有传统特色的瓷器、翡翠、玉雕、字画等,品种齐全, 。
③ 在昔日有白象王国之称的泰国,大象已经沦落为都市里乞讨的“象丐”,在拥挤的马路上跟 的豪华汽车抢道,向陌生的游客乞求施舍,勉强充饥度日。
A.不可思议 琳琅满目 川流不息 B.充耳不闻 熙熙攘攘 风驰电掣
C.痴心妄想 鳞次栉比 行云流水 D.不堪设想 弥足珍贵 颠沛流离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鱼凫(fú) 巉岩(chán) 飞湍(tuān) 猿猱(róu)
B.抚膺(yīng) 锦瑟(sè) 恬然(tián) 霓裳(shǎng)
C.栈道(zhàn) 嗟叹(jiē) 商贾(gǔ) 钿头(diàn)
D.吮血(shǔn) 六幺(yāo) 幽咽(yè) 宵柝(chè)
5、李清照属婉约派词人,但也不乏豪放派之作,下列诗句属于豪放风格的一项是( )
A.暗淡轻花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鹧鸪天·桂花》)
B.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渔家傲》)
C.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永遇乐》)
D.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菩萨蛮》)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除主人公不计外,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系者,无不与苦痛相终始。又吾国之文学,以挟乐天的精神故,故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离其罚,此亦吾国戏剧小说之特质也。《红楼梦》则不然。赵姨、凤姊之死,非鬼神之罚彼良心,自己之苦痛也。
悲剧之中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红楼梦》,正第三种之悲剧也。其美学上之价值即存乎此。
(摘编自王国维《<红楼梦>之美学上之精神》)
材料二:
汤显祖说:“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他认为在礼法禁锢的现实中,情感没有自由实现的天地;可是,梦想是不受礼法束缚的,故有“梦中之情,何必非真”之说,主张“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戏剧创作观。《牡丹亭》写的就是杜丽娘和柳梦梅超越生死的“梦中之情”,抗衡现实中“有法之天下”。曹雪芹的文学思想直接受到汤显祖影响。《红楼梦》中,以宝玉为中心、众女儿们为群体,大观园构成了一个“有情之天下”。
在情感与礼法的对立中,大观园与贾府之间,构成了真与假、有与无、是与非相互颠倒和转换的关系。第5回,太虚幻境入口处有一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贾宝玉在大观园中所追求的情感理想,是与贾府的礼法原则相对立的。34回,宝玉挨打后,黛玉看望,哭着对他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回答:“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宝玉的“死不悔改”正是对礼法家教的坚决抵触。这样的颠倒和转换,不仅揭示了理想境界和现实世界的冲突,而且深刻展现了人生内在冲突的悲剧性。“太虚”一词出自《庄子》,曹雪芹以“太虚幻境”作大观园的理念原型,其深刻寓意是:这个以情为内核的青春世界是人心中最本真的理想,是人与生俱来而自然而然的企盼。
鲁迅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关于贾宝玉,脂砚斋有“情不情”之说:“按警幻情榜,宝玉系‘情不情’。凡世间之无知无识,彼俱有一痴情去体贴。”所谓“痴情”,就是指宝玉情系万物的自然率真和广博无限。
宝玉对大观园中的丫鬟们,无论远近亲疏,甚至无论认识与否,只要遇见她们痛苦、为难,总是给予关照和维护。宝玉无私地关爱大观园中这些弱势女儿们,无缘无故而用心深细,是凭常人之眼不可测度的。
第28回,宝玉收拾一怀落花来寻黛玉,在远处听到她吟唱《葬花词》。当听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时,宝玉巨大的悲痛袭上心头,恸倒在山坡上。黛玉“花落人亡两不知”的预感,触发了宝玉对个体生命消亡的终极悲痛。他想到林黛玉等女儿们和自己“都将到无可寻觅之时”,继而想到:“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因此一而二,二而三,反复推求了去,真不知此时此际欲为何等蠢物,杳无所知,逃大造,出尘网,使可解释这段悲伤。”宝玉为个体生命必然消亡而哀痛,他并不企求解脱,也不因此绝望。写“葬花”一节,曹雪芹用两句诗作结束:“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东西。”这两句诗将无可排解的生命消亡之终极预感,化解到天地自然的生气运行中。
太虚幻境还有一副对联:“幽微灵秀地,无可奈何天。”这当是从《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一曲唱腔《皂罗袍》化出,写出在春天美好与家庭束缚对立中,杜丽娘感春、惊春和伤春的心情,表达少女向往自然和自由的理想。曹雪芹的化写,将汤显祖抒发的女儿之情,提升到对人生根本困境的体认和表达。“幽微灵秀地”,直指“太虚幻景”(大观园),实指人心深处,生命根本而美好的境界。“无可奈何天”,就是人与生俱来不可摆脱的束缚和困厄。在现实中,生而为人,都会有许许多多无奈,而且还有根本性的无奈——死亡。同时,人之为人,在一切桎梏之下,还有一番来自生命本身、与天地同生长的、无限的美和力量。说不尽、无人解是大悲剧,在不可解悟与不能解脱的悲剧中,生命精神又孕育着无限的生机和意蕴。人生的无奈和烂漫,都是生活着的不可解悟,令我们为之歌哭。
(摘编自肖鹰《<红楼梦>的美学意蕴》)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的美学价值在于其彻头彻尾的悲剧性。主人公贾宝玉,是亲历感悟这一悲凉况味的典型形象。
B.汤显祖、曹雪芹在文学创作上,都追求以“情”为主的理想,表达对所处时代的礼法禁锢的叩问与思索。
C.宝玉的“痴情”,不仅表现为对黛玉的真挚感情,更多还反映在他情系万物、关怀一切美好生命的真情。
D.“花落人亡两不知”触发了宝玉生命易逝的感伤,因为《葬花词》主要传递出大观园“杳无所知”的结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戏曲和小说作品大多是大团圆式结尾,反映了中国古人乐天知命、达观超脱的人生态度。
B.大观园是曹雪芹构建的以情为内核的青春世界,体现生命的本真和美好,可以消解摆脱现实的各种困境。
C.《皂罗袍》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抒发了杜丽娘在家庭束缚下的惊春伤春之情。
D.材料二借助《红楼梦》的对联,揭示小说真幻关系颠倒的悲剧性,与材料一“通常之境遇”观点相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第5回曲:“气昂昂头戴簪缨注,光灿灿胸悬金印注;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B.《红楼梦》第5回秦可卿房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C.《红楼梦》第3回词:“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
D.《红楼梦》第1回贾雨村对月寄怀:“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4】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对悲剧审美内涵的理解。
【5】王国维认为,关汉卿《窦娥冤》“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试比较和材料一中所说的“《红楼梦》,正第三种之悲剧也”的异同。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用动物来展现生机勃勃的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写青年学生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军阀的诗句是“指点江山,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作者面对惨案后各方沉默的现实,发出了“ _________________ ,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呐喊。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说:从师与年纪无关。以比自己年纪小的人为师的理由是:______。
(2)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诗人用“______,______”两句来写正式演奏前的准备过程。
(3)在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写周瑜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句子是:_____,_____。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作为汉民耻辱的庙宇却香火旺盛,意在表明随着时光的流逝,国家的耻辱也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
(5)公而忘私是历代中华儿女的优秀品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也说:“_____,______。”
(6)在柳永的《望海潮》中,诗人用“_______”一句概括了杭州美丽的湖光山色。
9、将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补写完整。
(1)______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2)携来百侣曾游,____________________。《沁园春.长沙》
(3)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
(4)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劝学》
(5)蟹六跪而二螯,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劝学》
(6)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 。《师说》
(7)_________________,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10、名言名句默写
(1)李白《蜀道难》描写想象人走在青泥道上好像可以伸手摸到参宿和井宿那样,走下来坐在地上还令人恐惧万分或者说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写出畏途这一段急流奔涌、瀑布飞泻、水石激荡、山谷轰鸣情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中诗人远离故乡,又处暮年,表达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
(4)写出白居易《琵琶行》中交代作者送别友人的时间地点及凄凉环境的两句:_________
(5)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琵琶声暂停,但此时的无声比有声效果更美妙的特点。
(6)白居易《琵琶行》中描写作者谪居的浔阳,虽然也有音乐,但是很难听的两句:___________
(7)《锦瑟》中曲折表达往事不堪回首,内心惆怅苦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8)《氓》点明女子无奈拖延婚期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氓》女主人公自从嫁给氓后,一直过着艰难困苦生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10)《氓》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1)《离骚》描写诗人喜好修养美德、自我约束,早上进谏晚上就被贬谪的句子是:_______
(12)《离骚》用比喻写自己因德行高尚而被加上罪名、遭受贬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3)《离骚》描写诗人感到烦闷失意,为时所困而走投无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14)《赤壁赋》用高超的手法侧面烘托箫声极大的感染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5)《赤壁赋》苏轼描写曹操吟诵其《短歌行》一诗的情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苏轼在《赤壁赋》中写自己朗诵《诗经·陈风·月出》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一词中表现青年学子撰写文章评论国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鄙弃权臣贵戚的傲骨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一诗中情景交融、意境开阔,极写自己漂泊异乡的羁旅之愁和年老多病孤独之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以登高而招等为喻说明“______”,只是善于利用外物;而广泛学习和自省能助人做到“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一剪梅·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
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唯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忆对”三句是回忆以前那个花好月圆的中秋节情景:天晴风静,皓月当空,桂花飘香,饮酒乐甚,心情非常舒畅。
B.“今宵”三句,写今夜无月的情景,但词人并未直接写出,而是说今晚饮酒还是和以前一样的,但云雨沾湿纱窗的景色。
C.“浑欲”三句说词人因不见明月而忧愁,真想乘风上天去问个究竟,为什么中秋之夜没有月亮呢?但“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想问也问不成。
D.这是一首描写中秋赏月未得的词。上片通过回忆中秋月景来写今宵中秋无月的遗憾;下片借咏中秋无月,赏月不得,抒发思乡的羁旅之愁。
【2】词上片在景物描写上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作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问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仁宗宝元初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琦曰:“兵贵先声,谅祚①方桀骜,使骤闻益兵二十万,岂不震慑?”光曰:“兵之贵先声而后实,为无其实也,独可欺之于一日之间耳。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琦曰:“君但见庆历间乡兵刺为保捷,忱今复然,已降敕榜与民约,永不充军戍边矣。吾在此,君无忧。”光曰:“公长在此地,可也;异日他人当位,因公见兵,用之运粮戍边,反掌间事耳。”琦默然,而讫不为止。不十年,皆如光虑。神宗即位,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陶以论宰相不押班罢,光代之,光言:“陶由论宰相罢,则中丞不可为。臣愿俟既押班,然后就职。”许之。因论高居简奸邪,乞加远窜。章五上,帝尽罢寄资者。既而复留二人,光又力争之。张方平参知政事,光论其不叶物望,帝不从。元丰五年,忽得语涩疾,疑且死,豫作遗表置卧内,即有缓急,当以畀所善者上之。官制行,帝指御史大夫曰:“非司马光不可。”《资治通鉴》未就,帝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凡居洛阳十五年,天下以为真宰相,田夫野老皆号为司马相公,妇人孺子亦知其为君实也。元佑元年九月薨,年六十八。谥曰文正,赐碑曰“忠清粹德”。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有删改)
(注)①谅祚:夏毅宗李谅祚,西夏第二位皇帝。
【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人当位 当:当权,主持,掌管。
B.擢为翰林学士 擢:经推举授予官职。
C.琦默然,而讫不为止 讫:完结,最终。
D.臣愿俟既押班 俟:等,等到。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宗宝元初/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
B.仁宗宝元初/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
C.仁宗宝元初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
D.仁宗宝元初年/甫冠/中进士甲科/治平元年诏刺/陕西义勇二十万民/情惊挠/而纪律疏略不可用/光抗言/其非持白韩琦
【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神宗,即北宋皇帝赵顼的庙号。庙号是古代君主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庙号起源于商朝,曾一度被废止,汉朝逐渐恢复。
C.押班,封建时代百官朝会时领班,管理百官朝会位次。按照唐制,由监察御史二人担任这一职务。宋制,由参知政事、宰相分日押班。
D.谥号,指人死之后,后人按照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赞扬、歌颂的文字,古人为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谥号来进行概括。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年少即中进士,天资聪慧。他七岁就能明了《左氏春秋》的大概要旨,自此以后手不释卷,以至不知饥渴寒暑,刚刚二十岁就考中了进士甲科。
B.司马光敢于多次上表,直言进谏。他弹劾高居简,神宗就全部罢免那些转寄资财之人;张方平任参知政事,他认为张方平与众望不符,神宗没有同意他的意见。
C.司马光反对充军戍边,心系百姓。庆历年间,皇帝下诏招募陕西义勇。他想到治平元年朝廷招募保捷军的情形,忧心百姓再次被充军成边,坚决反对。
D.司马光忧心国家大事,深受爱戴。他患病怀疑将死时预先写下遗表,准备情势危急时托人上星:神宗说御史大夫一职非他不可,百姓认为他是真宰相。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吾虽益兵,实不可用,不过十日,彼将知其详,尚何惧?
(2)《资治通鉴》未就,帝数促使终篇。及书成,加资政殿学士。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曾仕强教授在《中国人,你为什么爱生气》中说:中国人现在很爱生气!拥挤的公交车上,车水马龙的公路上,我们听惯了谩骂,看多了追尾司机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中国人的情绪似乎一触即发,一点就着。
作家龙应台在《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中说:在电视新闻中,有人微笑着说,你把检验不合格的厂商都揭露了,叫这些生意人怎么吃饭?我觉得愤怒。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否则,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
中国人很赞赏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人的一生都要同“情绪”打交道。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要求:(1)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记叙文或议论文,诗歌除外),自拟题目。(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