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辟”是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假吏”,临时充任的官吏:“出”,指京官外调。
B. 古代音乐有宫、商、角、徵、变徵、羽、变宫七音,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调式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
C. 六艺,一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如“通五经,贯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D. “六合”,天地四方;“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像北京这样历史悠久的大都市,要写出她的特点,通常从大处着眼,但老舍描画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感受。
B.历史表明,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大、领土幅员广而定。
C.站在泰山峰顶俯瞰大地,无不使人感叹祖国河山的壮美和大自然的神工鬼力。
D.在景点少而精的从化、昆都等地,酒店的地理位置是否优越决定着酒店的房间预订率。
3、下列句式和加点字的用法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状语后置句) 王无罪岁(名词活用作动词)
B. 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句) 既来之,则安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C. 或百步而后止(主语省略句) 使民养生丧死无憾(动词用作名词)
D. 恐年岁之不吾与(宾语前置句) 谨庠序之教(形容词用作动词)
4、下列选项中,语句全都出自《论语》的是( )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师说》
③圣人无常师(《师说》) ④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始得西山宴游记》
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赤壁赋》) 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
A. ②③⑥
B. ①④③
C. ②④⑤
D. ①⑤⑥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肖邦的创作是如此博大精深,又是如此有意识地自成一体,因此,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他的艺术是世界文化的不容 的组成部分。。
②每次论争,朱光潜都提出一种新的观念,营建起一个新的营垒,这使得许多学术界朋友为之捏了一把汗,不时有人给他以善意的劝告,但是他却处之坦然, 。
③有些企业一面想要以诚信示人,另一面却在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如此 ,企业的信誉怎么能树立起来。
A. 质疑 不以为意 背道而驰 B. 置疑 不以为意 南辕北辙
C. 质疑 不以为然 南辕北辙 D. 置疑 不以为然 背道而驰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诗歌还没有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之前,诗歌语言还是与散文语言相似的。然而古诗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难分难舍造成了它自身的窘境,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吻合人们的“约定俗成”而使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过分清晰,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完整正常而使意义过分明确,虽然这种符合人的思维与语言习惯的诗句容易让人感到自然、质朴、亲切、熟悉,但是它也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当人们习惯了这种平直流畅的诗句之后,不免又会由习惯变为淡漠。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变得更像诗歌,怎样才能更好地构造一种与散文全然不同的诗歌语言世界呢?
从谢灵运、齐梁永明诗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令人想起俄国形式主义诗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谢灵运诗的“典丽新声”已经开始了对古代诗歌质直、自然语言习惯的有意矫正。他的诗里越来越少用虚字、多用对语、讲究韵律、善镶丽字等趋向,使诗歌语言大大变形,并影响了一代诗风;沈约、谢朓、周颙、刘绘等人“务为精密”的努力与“八病”说的提出,更进一步使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分道扬镳,逐渐完成了对日常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陌生化”过程。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是“歪斜”“别扭”“弯曲”了的语言,“诗歌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机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因此,当古诗经过漫长岁月仍以它一成不变的、与散文语言相近而不能引起人们新奇感的语序讲述着各种内容时,人们就感到了变革诗歌语言习惯的意义。同时,中国古诗的主题多集中在人与社会(道德与功业)、人与自然(死亡与永恒)、人与人(爱情与仇恨)这些“老生常谈”里,如果意象与形式再重复而陈旧,诗歌便将衰亡了。因此,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在意象更新(自然山水中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情感)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逐渐把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距离拉开,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诗歌美学形式,而省略与错综正是构成这一形式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省略(如古诗中常见的“我”“汝”等主语代词,“于”等时空位置介词,“乃”等判断系词,“之”等助词,“乎”“也”“焉”等句尾虚词)。省略不仅使诗句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具备了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的前提条件,而且使诗歌意蕴复杂化。副词、介词在诗中的逐渐消失,使时空位置模糊了,因而“直线的过程”还原为“平列的组合”,时间空间一下子变得无限广阔;主语性代词的逐渐消失,使诗句的视觉角度模糊了,读者可以从这边看那边,可以从那边看这边,这种“视角转换”即视点游移构成了电影蒙太奇的奇异效果,使诗境处于一种不断的叠变之中。
其次是词序的错综。省略使诗句结构关系松散,关联词逐渐消失,就像本来环环相扣的链条一下子松散开来一样,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松动了,因而词可以互相易位,这种词序的错综,更使得本来就朦胧的诗境变得更加曲折多变,意蕴复杂,包容了多种组合的可能性与意义的互摄性。以杜甫《旅夜书怀》为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诗人的所思所见,依照日常语序,应是——
微风(吹动)岸(上)细草,
舟(上的)危樯(在)夜(中)独(自矗立)。
或者是——
微风(吹动着)细草(之)岸,
独(立)夜(中的)危樯(之)舟。
或者是——
岸(上的)细草(在)微风(中摆动),
舟(上的)危樯(在)夜(中)独(立)。
这里,省略的成分不仅有表示处所的介词“在”,表示方位的“上”“中”,表示从属关系的“的(之)”;还有谓语动词“吹动”“矗立”,这样,诗境便“还原”为物象平列杂陈的这种“生成转换”为语言之前的视觉印象,并由此发生了理解的歧义,平列错陈的视觉印象使读者更贴近诗句中的自然境界,理解的歧义则给读者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白”,而诗的魅力不就在于这种真切的境界与朦胧的意味么?
(摘编自葛兆光《陌生化:意脉与语序的分离及诗歌语言的形成》)
材料二:
每个艺术家都要创造形式来表现他的思想。有些人以为形式最好不谈,歌德说过,文艺作品的题材是人人可以看见的,内容意义经过一番努力才能把握,至于形式对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我认为每一个艺术家必须创造自己独特的形式,而事实也是如此,十个艺术家去表现同一个题材,每个人表现的形式一定不同。要使内容更加集中、深化、提高,需要创造形式。所谓形式主义,变成形式的游戏,歪曲了形式的本质。没有创造性的形式,很可能不美,不能打动人心。艺术品能够感动人,不但依靠新内容,也要依靠新形式,假若观众无动于衷,那才是形式主义。真正的艺术家是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自然要有内容,要有饱满的情感,还要有思想。艺术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然而艺术家不是赤裸裸地表达,而是让人探索无穷,几百年以后还有影响。讲来讲去,一句话:在艺术创作中要有形式的创造,所谓形象就是内容和形式。
(节选自宗白华《艺术形式美二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相似是因为诗歌还没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
B.诗歌意义的展开过程过分清晰,诗意过分明确,会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
C.从谢灵运等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是一个诗歌语言“陌生化”的过程。
D.在艺术创作中,没有艺术形式的创造就不能使作品内容更加集中、深化、提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不仅努力更新意象,而且更重视矫正质直自然的语言习惯,重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
B.省略既让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又使诗句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还使诗歌意蕴复杂化,使诗境更曲折多变。
C.艺术品能感动人,不但靠新内容,也要靠新形式,所以要引起人们对诗歌的新奇感,就必须变革其语言习惯。
D.真正的艺术家拒绝赤裸裸地表达,只想通过完美的形式感动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让人探索无穷。
【3】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B.百年积死树,千尺挂寒藤。(何逊《渡连圻二首·其一》)
C.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一》)
D.积忧全少睡,经劫抱长饥。(吕本中《兵乱后杂诗·其一》)
【4】两则材料都运用了引证法,请简要分析其用法上的差异。
【5】请结合材料,从省略与错综的角度,简要分析“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形式美。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蜀道的开凿过程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孟子主张教民的句子是: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中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劝学》中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中强调了从师是为了学道,和他人的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语段的空缺部分。
(1)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
(2)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_。
(3)千里澄江似练,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背西风、酒旗斜矗。
(5)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千古凭高对此,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2)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满载一船星辉,____________________。(《再别康桥》)
(4)___________________,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5)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___________________。(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0、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比,表明自己广纳贤才以统一天下的远大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指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李白继承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敢于向权贵挑战,蔑视权贵而追求个性自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杜甫在《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11、默写。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日苦多。
(3)何以解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谢公宿处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6)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柳梢青
张煌言①
锦样江山,何人坏了,雨瘴烟峦。故苑莺花,旧家燕子,一例阑珊。
此身付与天顽②。休更问、秦关汉关。白发镜中,青萍③匣里,和泪相看。
(注释)①张煌言,南明抗清英雄。②天顽:谦词,说自己天生愚钝。③青萍:古代宝剑名。
【1】以下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人坏了”四字,浸透血泪,饱含斥责。明王昏聩,奸佞当道,国势衰败,山河破碎,何人之罪?
B.“故苑莺花,旧家燕子”,化用刘禹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意,曲折地表现了词人深沉的沧桑之感。
C.下片转写自己的怀抱。故国多难之际,词人不想再过问国事,很是消极沉闷。
D.全篇用语不雕琢,不矫饰,一任真性情自然地流露,意境慷慨悲凉,而又深曲含蓄。
【2】本词运用对比手法表达了深沉的情感,请对此加以赏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初,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见楚王曰:“宋义论武信君之军必败,居数日,军果败。兵未战而先见败征,此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说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赵并力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而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埽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项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B.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C.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D.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虮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我国古代,男子到了20岁的时候表示成人,就要行冠礼,取表字。取字以后,为了表示尊敬,一般称对方的字而不称名。
B.氏是姓的分支,姓是一种族号,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姓氏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
C.社稷中的“社”为土神,“稷”为谷神。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后来人们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河,最初的本义是指黄河,后来扩大为陆地表面成线形的自动流动的水体都能称河,本文中的“河”就是指广义的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义用曾猜定武信君的军队必定失败的事例博得了楚怀王的信任,并且被楚怀王任命为上将军,位置在项羽、范增之上。
B.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项羽的父亲项梁,就是一位被秦将王翦所杀害的楚国大将。
C.项羽利用早晨去参见宋义的机会,在军帐中将他杀死,其他将领们都因畏惧项羽而不敢抗拒,并且还一起拥立项羽代理上将军。
D.项羽私自杀死宋义后,对外宣称宋义勾结齐国共同谋反,自己是受楚王密令处死宋义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担心其他将领对自己的不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
(2)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某职业学校高三学生小玲在朋友圈用“我才19岁啊,我还这么小,我想好好活下去”的链接发起网络筹款。在筹款信息中,小玲介绍了自己:“我在读书,父母都有疾病,无法工作。我被确诊患有乳腺纤维瘤疾病,做过三次手术,现在旧病复发,又发现了三个……请大家帮我们渡过难关。”链接发出后,共筹到9012元。一位表姐听到消息后主动借给小玲6000元,小玲觉得既已借到一部分钱,不足部分可以打工挣取,便向平台说明并申请退回网友的捐款,删掉了之前发布的筹款链接。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以小玲的身份给网友写一封感谢信,或者以网友的身份给小玲写一封公开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