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文选自 国作家雨果的著名小说。雨果被称为“法兰西的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戏剧。其代表作有《 》《 》。
2、看拼音写词语。
zhènɡ zhònɡ chú fánɡ zhān mào hài xiū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nínɡ shì yí shùn jiān zhòu rán cuò zōnɡ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看拼音,写汉字。
悬yá______ 嘴chún______ pù______晒 jǔ sàng______
天yá______ zhòu______然 shùn______间 dǐ yù______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夏天里的成长》一文,为了表现夏天是_______,选择了_______、_____等动植物和成长中的“我们”作为例子,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夏日的________________。
(2)《盼》一文紧扣“________”字,具体写了“我”盼______,盼______,最后终于盼到了雨。
(3)六月六,___________,割谷喂老牛。
(4)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地变______ 。稻秧长,甘蔗长,地是一天一天地_____。水长,瀑布长,河也是一天一天地________。俗话说:“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然后回答问题。
( )地问 ( )地讲
( )地回答 ( )地说
( )地拍 ( )地跳动
我发现“地”字后面的词都是 。
6、课内阅读
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天净沙是_________,秋是__________。
【2】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副_______________图。
【3】文中写了哪些景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_______________。
绿树村边合,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把酒话桑麻。
_______________,还来就菊花。
【1】这首诗是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写的。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描写了山村优美的风光。
【3】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__________的生活情景,也写出老朋友之间的__________,通过写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_________之情。
【4】补全文章中的诗句。
8、课外阅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词牌名______,词名是______。
【2】找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______。
9、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练习。
母亲·儿子
满仓娘眼睛看不见,满仓当兵时,她正患病在床。临走前满仓娘将他唤到床前摸了又摸,然后满仓一步三回头地当兵去了。
满仓出事那晚,风很大,地上有水洼的地方结着薄薄的冰。满仓在抢修线路时,水泥柱突然倒塌,压在了他身上。据后来查看,那根柱子被汽车撞过。在抬往医院的路上,满仓示意班长凑过头来,用尽全身力气说道:“不要让我娘晓得,不然她会受不了的。”说罢头一歪,去了。
满仓去世后不久,连队里掀起了学习满仓字体的热潮。满仓档案上填的是初中毕业。其实初中他就上过一年。战士们比练庞中华的字帖还要投入地练着满仓的字。满仓家里有哪些人,有几亩地,有几头猪,战士们都了解得很清楚,一封封信飞向那个小山旮旯里,信首都称“娘”。满仓娘收到每一封信都欢天喜地的,请人念完后还要摸一摸,好像那就是满仓的脸。念信的人一念完,紧咬嘴唇,眼睛一红,赶紧往外跑,不能在屋里哭。全村人都知道满仓其实已经回来了。就在村口的东山坡上,满仓是被他们指导员装在一个小匣子里带回来的,这些只瞒住了一个人-满仓娘。
过年前,满仓说要回来看娘。过年的气氛很浓了,空气散发着鞭炮的火药香味儿,满仓又来信说,有任务,回不来了。同时寄回了一张照片,还有些药品、营养品。其实那照片,只是个和满仓穿一样衣服的兵。满仓娘把照片贴在胸口,直唤满儿。
又是一年,梧桐树叶落完了,满仓还是没有回来。满仓娘收到好多好多的信、药物、营养品,还有76张照片。满仓生前的连队那时正有76个兵。
满仓已超期服役了。初冬的一天,满仓娘突然病情加重,昏迷不醒。黄昏时,她醒过来了,把满仓的姐姐唤到床前吩咐:“我见不到满儿了,我死了,千万不要让他晓得,他会伤心的,影响他干大事业……”说完,满仓娘干枯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那一叠厚厚的、盖着红色三角邮戳的信,忽然停住不动了。
满仓娘去世的消息传到连队,她那群儿子哭开了。
【1】文中画“______”的句子描写了满仓出事那天晚上的__________(选填: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说明了当时的天气非常恶劣,为下文满仓的出事做了铺垫。
【2】文中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语言是母亲、儿子死前各自说的话,用“______”分别画出母亲和儿子说的话,这两句话表现了母子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满仓去世后,连队战士为何学习满仓的字?这一情节连同第三自然段的其他情节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________________ 描写和 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表现了念信人 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复杂心情。
【5】“满仓娘去世的消息传到连队,她那群儿子哭开了”这句话中“哭开了”形象地表现出战士们 _________________ 的心情。
10、课内阅读。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哦?什么时候?”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啊!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1】文中“忐忑不安”的意思是__________,桑娜忐忑不安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2】“揍我一顿也好”中的“也”字能否去掉?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1自然段中加点的“这样做”指的是( )
A.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
B.暂时收留西蒙的两个孩子,等亲属把他们接走。
C.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西蒙家的床上。
D.让西蒙的两个孩子陪自己的孩子玩耍。
【4】第2自然段的描写方法是( )
A.神态描写 语言描写
B.神态描写 心理描写
C.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D.心理描写 动作描写
1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伯牙学琴
春秋时期,有一个人名叫伯牙,随成连先生学古琴。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老师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艺术家,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 )。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 ),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 ),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伯牙( ),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终于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1】将下列词语送回原文,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恍然大悟 心旷神怡 郁郁葱葱 举目远眺
【2】这篇文章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能简短的话语评价一下成连先生和伯牙吗?
成连先生:_______________
伯牙: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原来这涛声鸟语是最好的老师。”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涛声鸟语,各有妙趣,奇特不一,宛若琴音,是位不说话的老师。
B. 这涛声鸟语,各有妙趣,奇特不一,常听能陶冶情操,产生创作激情。
C. 这涛声鸟语,各有妙趣,奇特不一,常听能不断积累生活,积累丰富的艺术体验。
12、课外阅读
端午日
沈从文
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税关前作终点,作比赛竞争。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在潭中练习进退。船只的形式,与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体一律又长又狭,两头高高翘起,船身绘着朱红颜色长线,平常时节多搁在河边干燥洞穴里,要用它时,拖下水去。每只船可坐十二个到十八个桨手,一个带头的,一个鼓手,一个锣手。桨手每人持一支短桨,随了鼓声缓促为节拍,把船向前划去。坐在船头上,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左右挥动,指挥船只的进退。擂鼓打锣的,多坐在船只的中部,船一划动便即刻嘭嘭铛铛把锣鼓很单纯的敲打起来,为划桨水手调理下桨节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凡是把船划到前面一点的,必可在税关前领赏,一匹红布,一块小银牌,不拘缠挂到船上某一个人头上去,都显出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荣。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
赛船过后,城中的戍军长官,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便派士兵把30只绿头长颈大雄鸭,颈脖上缚了红布条子,放入河中,尽善于泅水的军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赶鸭子。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这鸭子的主人。于是长潭换了新的花样,水面各处是鸭子,同时各处有追赶鸭子的人。
船与船的竞赛,人与鸭子的竞赛,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1】第一段主要描写了哪三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个场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篇端午日赛龙舟场面的短文,全文紧扣___________,展开思路。
A.端午日
B.划龙舟
C.赶鸭子
【3】全文三段文字,按( )顺序来安排材料?
A.事情发展
B.时间
C.倒叙
【4】文章提及了茶峒人端午日哪几种习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凭着对________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赶鸭竞赛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精神。
13、课内阅读。
我也凑过去,一探头,咦,看见了什么?
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那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
他脸上的神情,跟我们玩得入速时一模一样。
于是,我跟同桌相视一笑,虽两手空空,但心满意足,轻手轻脚地溜了。
方才的那份小小的怨恨和沮丧化为乌有。
【1】解释短文中加点成语。
忘乎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为乌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看到老师玩竹节人“我们”会心满意足,不再沮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挥想象,试描述一下画线句子所说的老师“脸上的神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课外阅读,我能行!
刚上初中,我就觉得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唠叨的人,她总会在我看书或是想事情的时候跑过来问我想吃什么?想喝什么?屋子暖不暖和?刚开始的时候,我还能勉强耐着性子敷衍几声,但是随着母亲问我次数的增加,我往往就会变得非常不耐烦,一脸的不高兴,不希望和母亲再交流下去,而是想继续沉浸在我自己的小世界里。
有一天,邻居的一位阿姨来串门,大家聊着聊着,邻居阿姨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笑眯眯地对我说:“你小时候是这一带最能缠着妈妈的孩子,那时候你妈走到哪里你就跟到哪里,不管白天还是晚上,只要能看见你妈,就一定能看见你。”我还是第一次听人说起我小时候还有这样一段经历,我好奇地转头看着母亲,问道:“妈,我那时候是不是很烦人?”母亲笑着摇头说道:“你阿姨说的不算什么,你最烦人的一件事就是刚学会系鞋带不久,每天早晨非要坚持自己系鞋带,可是你每次系鞋带一定会把鞋带系成死结。我要给你系鞋带吧,你就哭着喊着不干,你那个倔呀!趁我忙着做早饭,总是偷偷自己系鞋带。你爸上班出门早,我一边火急火燎地赶着去上班,一边还得帮你解鞋带。我越是着急解鞋带就越是解不开,你还坐在椅子上不停地哭闹,眼看上班就要迟到了,急得我满头大汗。很长一段时间,这事天天都发生,哎呀!可把我给折腾得够呛!”
邻居阿姨听了之后,哈哈大笑。我笑着问母亲:“那您当时烦不烦我?”母亲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你是我的孩子,我怎么会烦你?”母亲说完之后,继续和邻居阿姨聊起天来,而我坐在一旁,陷入了沉默之中。
母亲每天不停地叮嘱我关心我,在我这里却都变成了让我不耐烦的原因。而当年那个被倔强孩子逼得团团转的年轻妈妈却从来没有过一点厌烦的念头,她付出了全部的母爱,并且不管孩子怎样对待她,她都不曾放在心上。在她心中,照顾好自己的孩子,给孩子全部的包容和关爱是天经地义的事。
那一天,我的脸始终是火辣辣的。
从那之后,不管我在情绪上有怎样的波动,我都不曾再在母亲面前表露出丝毫的不耐烦。因为我知道我正享受着这世间最伟大的母爱,我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资格去不耐烦。
不管母亲说什么,我都会耐心倾听;不管母亲做什么,我都会尽力支持;不管母亲多少次重复地叮嘱我同一件事,我都会微笑着点头接受。和母亲在一起的日子,让我学会了怎样有耐心,怎样和家人相处。
一个人不耐烦容易,耐心很难,尤其是和朝夕相处的亲人们,我们很容易不耐烦他们的叮咛和嘱咐,同时也忽略了这唠叨背后所饱含的深情。这世上全心全意为你付出的人寥寥无几,他们给了你全部的爱,你又怎能不耐烦?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敷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寥寥无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文章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3】选文第五自然段中写“我的脸始终是火辣辣的”,请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否将选文中的第三段删去?请写出你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七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主要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选文结尾处以反问方式做结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上课不能没有学习用具。
上课怎能没有学习用具呢?
(1)小学生不应该乱花钱买零食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作文一定是赵强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外面的噪声太大了,我只好关上门窗。(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
2.我们不能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
17、按要求写句子。
1.海鸥们肃立不动。(改为比喻句)
2.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盘旋翻飞的海鸥们。(缩句)
3.嘎羧凝视着江面。(扩句)
4.用适当的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诺贝尔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 诺贝尔是一位举世闻名的企业家。
5.爸爸说:“看到这壮观的场面,我不禁想起了‘惊涛拍岸’这个词。”
改成转述句:
18、老师组织了比赛。(扩句,至少扩两处)
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船长威严的声音压倒了一切呼号和嘈杂。(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哈尔威船长是真正的英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你知道吗?”(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
21、大雁南飞,秋天来了,田野上到处硕果累累。请你用两三句话描绘一下你熟悉的丰收景象。
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