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名句默写。
(1)如果要在积累卡片上写一些有关自然景色的诗句,你会写下哪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写一句爱国名言及作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下面句子中画线的词语换成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
①海浪拍击着海岸。________
②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________
③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________
④桑娜想去探望那个生病的邻居。________
⑤我可替你担心呢!________
3、日积月累。(填诗句或名言警句)
(1)落花里有龚自珍的奉献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春天或秋天景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爱祖国的人我用名人名言劝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学期学的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5、体会下列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1)马宝玉嗖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力扔向敌人。(_________)
(2)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得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__________)
6、阅读
清平乐·六盘山
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①在手,何时缚住苍龙②?
【注释】①长缨:革命武装。②苍龙:国民党反动派。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_______。
【2】画横线的词句表现了红军___的革命豪情。后来,人们引用“不到长城非好汉”表示____。
【3】用“﹏﹏﹏”画出描写六盘山秋天景象的词句,并展开合理想象,把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
7、阅读诗歌片段内容,回答问题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1】根据诗意,在括号内填写适当的关联词。
有的人______活着,______他已经死了;有的人______死了,_______他还活着。
【2】本小节中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的含义全然不同,请将正确的理解填在下面的括号里(填序号)。
A.作者的鄙视和轻蔑 B.作者的肯定和赞美 C.作者的痛恨和咒骂 D.作者的惋惜和怀念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____________, 第二个“活”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个“死”字,充满了_____________,第二个“死”字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_______。
【2】诗的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就是_______的意思;“泊”,这里有_______的含意。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面是点题,另一面也就为下文的_______作了准备。
【3】诗的第二句点出“客愁新”,三四句好似诗人怀着_______,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之中,经过一番上下求索,终于发现了还有一轮孤月此刻和他是那么亲近。寂寞的愁心似乎寻得了慰藉,诗也就戛然而止了。
9、课外阅读
母亲架设的桥
孩提时,母亲常领我去峡谷深处,让我坐在一领蓑(suō)衣那么大的一块小小田塍(chéng)上,自己浸没在齐膝的水田里插起秧来。这峡谷,背着阴,每天的日照不过三小时光景。这在村里,也是块十分贫瘠(jí)的谷地。我家就在这样的山谷口。谷里也有旱地。这儿,母亲种上甘薯、萝卜之类。上那儿去,中间有条很深的小溪。上面架着桥,可每当发起大水,就常会被冲毁,母亲就常去修桥。因为这是母亲独自干活的峡谷,没法儿去托赖众乡邻。到时候,擅(sh àn)长修建寺庙和神社的木匠大伯,必定从哪儿归来,从山里砍来两根圆木,横在狭窄的小溪上,上面排好栗木板,堆上土。而后,叫我们兄弟踩结实,就成了一座坚固的红土桥了。约莫过一年,土桥旧了些,桥边杂草丛生,杂草下,一排排露出像在神社屋檐椽(chán)子上见到的那种白色缺口。而且,桥在变旧,栗木会腐烂,一看,桥的背面,竟长满了蘑菇。母亲把这些采了来,给我们做饭盒里的菜肴(yáo)吃。母亲在她的一生中,把这座通向有关自己一家生计的谷田去的小桥,不知修过多少回!若狭是常有台风过境的地区,想来怕会修过十回左右吧,不论哪天架的,这座桥总是在圆木上堆着土。
我在九岁与母亲作别,在京都的寺院当了个小沙弥,可一想起故乡,母亲架设的桥就会在心中浮现。那座桥,至今依然历历在目。在我外出的旅途中,每当火车通过这类山谷时,定然也会浮现。啊,在日本这样的国土上,不知怎的,独多这样一类的深谷和山冈。无论是在青森、四国或九州,都曾见到我故乡那样的峡谷。而在那些山谷间,为了微薄的收成,母亲尽心尽力架起了这座桥,由此取得我们一家的口粮,可以说,是性命攸(yōu)关的一座桥。因此,那桥,不论修得如何简陋,可仍是美好的啊!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擅长:_______________。
贫脊:_______________。
生计:_______________。
浮现:_______________。
【2】文章的题目是“母亲架设的桥”,那么,母亲架设的是怎样一座桥?全文表面记叙的是“桥”,实际写了什么?_______________
【3】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小提琴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的欧洲。
有一次,一个著名的小提琴手将在某地演出。广告上说,他的小提琴价值五千元。有一些人看了简直惊呆了,为了想看一看这高贵的乐器,听一听它的妙音,也跟着音乐爱好者蜂拥而来。
高朋满座,演奏家开始演奏了,那引人注目的小提琴发出异常美妙的音乐,使听众如醉如痴……
一曲临终,余间袅袅,正当不少人惊叹于那宝贝乐器的魅力的时候,音乐家突然转身把小提琴在椅背上猛力一击,那珍贵的乐器立刻粉碎了。
顿时,四座震惊。
音乐会的主持人立刻跑出来,宣布道:“各位,请静一下,此刻摔碎的,并不是五千元的,而是一元六角五分的小提琴,音乐家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嘛,各位是清楚的。现在,要用真正的,价值五千元的小提琴演奏了。”于是演奏者再度登台,那和刚才差不多的美妙乐音悠然而起……
这时,观众再也不去注意乐器的价格,而专心欣赏演奏者的技艺了。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低贱__________ 四散而去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高朋满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醉如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人们“惊呆”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惊叹”,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震惊”,又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2)音乐家要摔琴,是要告诉人们:对演奏者来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决定演奏效果的关键;从而教育人们,作为观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好广告要有创新,如:“觉得好,请你告诉十个人;觉得不好,请你告诉一百个人。”假如你居住的生活小区要组织一场“迎新春联欢会”,让你设计一条广告语,你会怎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
发问的精神
①也许有人会说,知识和道理,可以从书上读到,老师也会给我们讲解,只要努力学习,牢牢记住就成了,何必多问?说这话,大概自以为是。可是仔细想想,就会看出漏洞。
②第一,书本的记载,老师的讲解,大都是前人思想和研究的结果。可是世界天天在变动,在进步的。变动和进步又不断地给我们带来许多新道理新知识,新问题,往往不是前人留下的知识和道理所能包含的,有时甚至彼此冲突。假使墨守旧说,不能发问,那怎样能研究,文明又怎样能进步呢?
③其次,知识和道理,是个人研究出来的。个人或少数人的见识有限,不免要弄出错误来。而各种知识和道理,经过传播,往往会有歪曲和失实的地方。我们若是一味吸取,不去审问,岂不把错的、伪的当作了对的、真的,使那些对的、真的反而永不可见?再说,即使我们所吸取的都是真的、对的,经过反复的审问,真的自会益见其真,对的自会益见其对。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得到切实和透彻的了解,获得正确的定论。
④更进一步说,求知识明道理,不光是懂得了、记住了就算完事,更要紧的,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必须这样,知识和道理才能让我们终身受用,才不会失去学习的价值。怎样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呢?第一步就要把书本上看到的,从教师那里听到的,同实际生活里的事物参照比较。在参照比较中,发问是最重要的。发现的问题越多,对于事物一定看得越清楚;同时,对于自己的所学也一定更有把握,知道怎样把它安排到生活里去。
⑤你忍心让你的智慧之门永闭吗?你愿意永远盲目地让别人带着你走吗?你愿意永远只做两脚书柜吗?假如你的答复是否定的,那么,你千万不可忘记带那把钥匙,你得能发问,勤发问。
【1】文中作者所反驳的论点是什么?( )
A.从书上就可以读到所有的知识和道理。
B.老师会给我们讲解书本知识和道理。
C.牢牢记住书上和老师讲解的知识和道理。
D.知识和道理只只需要牢记住,并不需要多问。
【2】第②—④段是对第①段提出的________作了具体的分析,说明了_______________
【3】对第④段内容和形式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证的中心是把知识和道,理贯穿到生活和习惯里去。
B.论证的过程既运用了道理论证,又运用了举例论证。
C.作者的主张是只有有多发问,才能准确把知识运用到生活里去。
【4】学习了《真理诞生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文章,你对于学习中“问”的理解一定加深了不少。请你写出一句《论语》中关于“问”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并回答问题
黄山的云海真是奇,人若在云中,定会感到眼前之景绰约无比,自己似乎也飘飘然成了仙人。人到哪儿,云也到哪儿,甚至伸手可拉住它,仰脸可亲吻它。我为在光明顶见到它的婀娜多姿而赞不绝口,为在天都峰见到它的直铺深谷而惊叹不已,我更为日出时那滔滔的云海所震撼。
(1)解释词语:
绰约—— 婀娜多姿——
(2)这段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用“——”画出文中的排比句、拟人句。
(4)文章的第一句话与下文是什么关系?
13、我是中国人
不管中国人、朝鲜人、越南人,还是俄国人,一到国外,思乡的感情就会变得特别强烈,总爱tāo tāo bù jué ( )地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国家。我就是个典型。我常常会很兴(xīnɡ xìnɡ )奋地向他们讲述长城、汉字、我的故乡上海……
在美国,每节课都有自由活动的时间。那时候在黑板上写中文是我最大的乐趣和享受。我和陈婉琴相顾一笑,大摇大摆地来到黑板前面,旁若无人地写了起来,内容可丰富呢,有古诗、流行歌曲、名言……
有一次,我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巨大的字:“我爱你——中国!”老师很有兴致地凑过来问我们在写什么。“I love you ——”我很严肃地说,但眼里却颇有笑意。“What?”老师瞪大了眼睛,显得十分惊奇。“China!”我说完了最后一个词,只觉得肚子里在发笑。“Oh!”老师huǎnɡ rán dà wù( ),笑了笑,踱走了。我再也忍不住,笑得跌倒在地上。
在这里,友好中也有不友好的事情发生。
几(jī jǐ)乎每个月我们都要进行一次地理测验。有一次,快下课时,老师让我们把一张有选择题的纸交上去,那时,我还不知英语“选择题”是什么意思,我以为他在说“地图”,所以我把一张地图交给了老师。当我知道交错后便去解释。无论怎么解释,都是徒劳。他总是摇头,不理睬,并在测验卷上给了个“C”。老师为什么不信任我?为什么不听我的解释?我很气愤,但没有发作,只是咬了咬干涩的嘴唇。
这以后,每次小测验我都得满分,大测验也得“A”。得“A”的人寥寥无几(jī jǐ),我为自己超过了美国人而骄傲!
1.读短文,根据拼音填词语。
2.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用“√”标出)
3.“这以后,每次小测验我都得满分”,“这”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结构上来说,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______段,起____________的作用。
5.结合短文题目,说说你从文中体会到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阅读材料,完成相关练习。
三亚落日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 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地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1】选段通过一系列的动词,如“ 、 、 ”,生动形象地写出太阳 的特点。
【2】读选段中画“ ”的句子,品味一下加点词“感染”所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段中作者把太阳比作 ,下文作者还把太阳比作 、 , 表达了作者 之情。
15、按要求写句子。
1.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松脂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苍蝇拂拭圆脑袋。(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他快活地叫起来:“爸爸,你看!这是什么?”(改为提示语在中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词序颠倒的病句。
跟我学:词序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顺序,这种顺序反映了词语在词句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每一个词语在语言结构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就犯了词序不当的毛病。修改方法:找出位置错误的词语,然后调整过来。
5.它们终于不动了,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写句子。
芳草为我优美的舞姿鼓掌。(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按要求改写句子。(4分)
(1) 秋天来了。(改为拟人句)
(2) 一位台湾同胞说,他是中国人,他爱中国。(改为引述句)
(3)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
(4) 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又有了改善。(修改病句)
18、按要求改写句子。
1.目睹这触目惊心的一幕幕,不能不令人心寒,感受最深刻的悲哀。(改为反问句)
2.人与山的关系密切,让我感到亲切,舒服。(改为双重否定句)
3.是一位耳聋的老人夸我,我很兴奋。(加合适的关联词)
4.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会了。(改为反问句)
5.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有这绿树。(加恰当的关联词)
6.在我的请求下,总算留住了一片洁白的雪地。(改为“被”字句)
19、按要求改写句子。
1.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改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改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怎么敢和都督开玩笑?(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对老师们的勇敢,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本书是你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时常怀着深深的感谢之情,思念着张老师。(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风吹小树。(请扩句,要扩充两处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昨天傍晚下了一夜的大雪。(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仿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文。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甜美的歌声唱出了无限的感恩之情,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请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将心中汩汩流淌的感恩之情倾注笔端吧!要求:语言通顺,内容具体,不少于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