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字是_________结构,共有_________画。“陈”字在字典中的解释有:①安放,摆放;②叙说;;③时间久的,旧的;④姓。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陈设(________)
陈旧(________)
陈述(________)
推陈出新(________)
2、古文《劝学》中,最后一段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充词语并分类
风( )日丽 垂头( )气 专心( )志 粉妆玉( )
救死( )伤 南( )北辙 昂首( )胸 大公无( )
( )竽充数 舍己( )人 月朗星( ) 视死如( )
(1)描写人物形态的词语:
(2)描写人物品质的词语:
(3)描写自然现象的词语:
(4)写寓言故事的词语:
4、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威胁—______ 凶猛—______
普通—______ 恭敬—______
枯竭—______ 慷慨—______
5、辨字组词。
柜__________ 蹦__________ 缩__________
巨__________ 崩__________ 宿__________
6、读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在下面加点字正确的读音下画横线。
花木成畦(guī qí) 排闼(dá tà)
【2】写出加点词的意思。
(1)净无苔: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排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中运用了拟人手法的句子是___________。它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4】下面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前两句写庭前优美的景色,突出了湖阴先生居住环境干净、清幽的特点,侧面烘托出了主人湖阴先生的高洁形象。
B.诗歌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湖阴先生所居环境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体现了诗人对高洁清雅品格的喜爱和向往之心。
C.诗歌赞美了庭院的清幽,表达了对湖阴先生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的肯定,也流露了诗人对自己无法过这种生活的无奈和痛苦。
D.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韵味深长。
7、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习题。
江上渔者①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②爱鲈鱼③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小、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题目的意思是江上以捕鱼为生的人。
B.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
C.次句写岸上来往的人,只想着鲈鱼的美味 。
D.后二句写捕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随意闲适。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绝句。
B.主要采用想象的表现手法,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
C.此诗语言朴实、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
8、课文片段阅读理解。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1】对这两节诗理解正确的是( )
A.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人民对反动统治者的无比憎恨,对革命者的无比爱戴和永久怀念。
B.人民的力量十分强大,可以推翻反动统治者。
【2】读了画波浪线的诗句,我想到了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了画波浪线的诗句,我想到了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___________。
9、课外阅读。
因为青岛的节气晚,所以樱花照样是在四月下旬才能盛开。樱花一开,青岛的风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都争着开放,墙角路边也都有了嫩绿的叶儿。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公园自然无须说了,小蝴蝶花与桂竹香们都在绿草地上用它们的娇艳的颜色结成十字,或绣成几团;那短短的绿树篱上也开着一层白花,似绿枝上挂了一层春雪。就是路上两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围墙既矮,藤萝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出一街的香气;那双樱、丁香,都能在墙外看到,双樱的明艳和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使人眼明神爽。
山上有了绿色,嫩绿,所以把松柏们比得发黑了一些。谷中不但填满了绿色,而且颇有些野花,有一种似紫荆而色儿稍微发蓝的,折来很好插瓶。
青岛的人怎能忘记下海呢?不过,说也奇怪,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地绿,特别地可爱,也许是因为人们心里痛快吧?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作“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连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风不凉,浪不高,船缓缓地走,燕低低地飞,街上的花香和海上咸味混到一处,浪漾在空中,水在面前,而绿意无限,可不是,春深似海!欢喜,要狂歌,要跳入水中去,可是只能默默无言,心好像飞到天边上那将将能看到的小岛上去,一闭眼仿佛还看到一些桃花。人面挑花相映红,必定是在那小岛上。
【1】短文通过描写_________和_________来展现青岛的景色之美。
【2】短文第1自然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描写了青岛的花。
【3】联系上下文理解“春深似海”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
【4】用“ ”画出第3自然段中的排比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谷中不但填埋了绿色,而且颇有些野花。“用句中带点的词语造句。
_________
【6】从短文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了作者对青岛的什么感情?
_________
10、阅读完片断后,按要求做题。
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dān bó。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zhē yǎn送我的窗,zào yào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1】“几乎、几树、一簇”中带点的词的读音分别是(jǐ jī cù chù)____、____、____。
【2】根据文中拼音写词语,依次为:_____、_____、_____。
【3】“送”属半包围结构,“毯、困、瘩、雹”_____、____也属于这类结构的字。
11、阅读短文,完成题目。
小巷里的面馆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旁边有一条小巷,巷子走到底是家小面馆,老板是个老头儿。他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一头白发,精瘦。当他悠闲地坐在门前台阶上抽烟时,透过那飘缈烟雾,从他浑浊却深邃的眼中,我看到了人世沧桑。
②小面馆没有招牌。清晨,小巷里的人们尚未起身时,小店的门就开了。那面香,便从小门中涌出,漫到附近人家的窗台。人们似被香味唤醒,走进小店,坐于桌前,等待着自己一上午的能量。
③小面馆人少时,便由老头儿的儿子招呼着,人多时,就由老头儿来协调。每天上班族和学生们急着离开时,总会听见老头儿向不忙的人拱拱手,道个歉,那人定会爽快地答应多等一会儿。我自然属于那赶时赶刻的上班族,所以坐下来不久,便可获得一碗清香。吃完后,向周围的人道个谢,携着众人满意的目光走出去,迎来忙碌的一天。
④每当有人夸赞时,老头儿可不会谦虚,总是热情地招呼,自豪地炫耀自己的汤面。面条是自家手擀的,至于卤子嘛,我听这老爷子说,有时是他到乡下河沟里钓来的野生鱼。就连水,都是从自家院子的井里挑来的。有人打趣道:“老人家,你的秘诀都透露了,不怕被抢了生意?”老头儿摆了摆手,带着一脸憨憨的笑容说:“哪里是什么秘诀呦,谁都知道,但有谁像我这样,坚持几十年呢?”
⑤____________。所以,叫面时总要添上一句“老爷子下的面”或是“小伙子下的面”。至于我,偏爱老头儿下的面,老头儿的面筋道,他儿子的面偏软,老头儿的面味轻,他儿子的面味偏重。有客人说:“小伙子的面是酒,宜趁热享用,而老师傅的面似茶,宜慢慢回味”。
⑥的确,儿子煮的面上会淋一勺虾油,而老头儿却喜欢放上两三根香菜,几滴猪油。吃老头儿下的面时,竟闻不到香气,惟有轻咬面条时,那香气才由面条的缝隙中“迸”出来。面条筋道爽滑,猪油鼓动鱼汤,鱼汤刺激你的味觉。老爷子身上的烟火气,也许就留在面条里了。
⑦终有一日,小巷被拆,小面馆也搬到另一条街面。临走时,老头儿让儿子给所有人端上一碗面,面上分明是______。老头儿挑了几根面,喝了一口汤,点点头说:“有三分意思了。”
【1】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第①自然段主要对“老头儿”进行的描写方法是( )。
A.语言、心理活动描写
B.外貌、动作描写
C.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D.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第②自然段对“涌”“漫”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涌”“漫”直接写出了面馆排出的废水污染环境
B.“涌”“漫”具体表现了面馆排出的气味扰民,影响居民生活
C.“涌”“漫”用词不当,面香应该用“飘”才合理
D.“涌”“漫”用得生动,将面香当作水来写,写出面香浓郁、诱人
【3】第⑤自然段,老头儿与他儿子所煮的面在口感上不同的是( )。
A.老头儿的面筋道、味轻,儿子的面偏软、味偏重
B.老头儿的面偏软、味偏重,儿子的面偏软、味轻
C.老头儿的面筋道、味偏重,儿子的面偏软、味轻
D.老头儿的面偏软、味轻,儿子的面筋道、味偏重
【4】第⑤自然段开头横线上填写最合适的句子是( )。
A.老头儿的儿子也爱吃面
B.老头儿的儿子也爱喝酒
C.老头儿的儿子不会煮面
D.老头儿的儿子也是厨师
【5】第⑤⑥自然段关于老头儿与他儿子所煮的面,以下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儿子做的面像酒,宜趁热享用。
B.儿子做的面需要用虾油调味,提升香气。
C.老头儿只需要放上两三根香菜,几滴猪油调味就能带出面的鲜美。
D.老头儿做的面闻不到香气,但轻咬面条时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很多肉馅。
【6】老头儿身上时时流露着人生的智慧,请阅读第④自然段概括老头儿的表现
(1)老头儿以拱手道歉的方式来协调面馆人多时的矛盾。
(2)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下哪项适合补充到第⑦自然段的横线上,并说说理由。
A.淋上了虾油 B.两三根香菜 C.一条野生鱼
补充的内容为:______(填序号),这样填写的理由:_______________
12、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的国旗——五星红旗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1】“瞻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从这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对“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着重写了开国大典的四个场面,分别是:宣读公告、升国旗、____ 、____ 。
13、课内语段阅读。
【文段1】
①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②“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
③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文段2】
①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②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③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1】“素”的意思有:①没有经过加工的丝织品;②本色,白色;③原有的,未加修饰的;④相当于“一向”“向来”;⑤指蔬菜、瓜果等没有荤腥的食物。“素不知道”中的“素”意思是_____;“素色的云锦”中的“素”意思是_____(填序号)
【2】这两篇选文的作者都是_______,但文体不同,“文段1”属于_______(小说 散文诗),“文段2”属于 ________(小说 散文诗)。(选择正确的答案)
【3】“稀奇的事”指闰土给“我”讲的雪地捕鸟、_________、_________和看跳鱼儿这四件新鲜事。
【4】“文段1”中“不知道”一词一共出现了_____次,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文段2”并联系整篇文章,开头写到“是昏沉的夜”,结尾部分又写到“在昏沉的夜……”,在结构上这是_________的写法;在“昏沉的夜”,“我”看到了美好的景色,想起了美好的故事,表达了“我”对__________的渴望,在内容的表达上运用了_______的写法。
14、阅读与理解。
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
①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名川。它从巴颜喀拉山北麓起步,接纳千溪百川,一路千回百转,浩浩荡荡,奔腾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区,注入浩瀚的渤海。黄河全长约为5465千米,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千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仰头( )在我国北部广阔的大地上。
②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可是在古代,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是很优越的。那时,这里的气候温暖潮湿,土地肥沃,处处是青山绿野,植物种类繁多,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③相传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诞生在黄河中游,他和他的族系主要活动的区域也在黄河中游。殷代以后黄河流域成为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经济发展、人口繁衍较快,政治、文化也比较先进。后来建立夏、商、周等王朝的都是他的后裔。他们自称华或夏,聚居在中原地区,人们认为中原位居四方之中,所以后世又称其为中华。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新石器时代中期,黄帝族系就已开始使用彩陶。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等地发掘的 古文化遗址中,可以见到大约5000年前人们运用的简陋的木、石农具、木结构房屋,储粮的客穴,还有各种各样的陶器,其中带有人面、鱼、鹿等图案的彩陶相当精致,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和艺术才能的超群。这种文化被称为仰韶文化或彩陶文化。
④我国历史上七大古都中的西安、洛阳、开封和安阳都在黄河流域。这些古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仅对全中国有深远影响,还促进了亚洲邻国的文化发展。以古都长安为中心的唐代文化,曾是当时世界文化的高峰。当时的日本曾派大批留学生来到长安进行学习,将唐朝的建筑、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带回日本,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⑤黄河,以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这片大地上辛勤劳动,创造了光辉绚烂的古代文化。黄河,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我国文化的发源地。
【1】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1)黄河发源于_____________,流经九个省区,最后注入_______________。
(2)第1自然段画线句子写出了黄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3)短文2至5自然段围绕“中华民族的摇篮”,从____________、中华民族最早生活的地区、______________、形成的文化影响亚洲邻国四方面介绍黄河。
【2】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中国古代文明都发源于黄河流域。( )
(2)仰韶文化是距今大约5000年前的文化遗存,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
(3)第5自然段画线部分用举例子的方法,说明唐代文化促进了亚洲邻国文化发展。( )
【3】选择。(均单选)
(1)词语“屈指可数”意在形容( );词语( )意在形容水流曲折蜿蜒。
A.数量稀少 B.排名第一 C.千溪百川 D.千回百转
(2)结合句子的意思,下列词语中的“( )”填入第1自然段画线处最恰当。
A.腾飞 B.横卧 C.盘踞 D.挺立
(3)要想了解黄河流域能够孕育古代文明的自然环境条件,应该阅读( )
A.第1自然段 B.第2自然段 C.第3自然段 D.第4自然段
【4】为了表达对黄河的深情,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请把文中的一个拟人句抄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河博物馆的“民族摇篮”展区为了呈现黄河文明发展历程和灿烂的黄河文化,设置了“王朝中心”这个单元。请结合短文内容,简要介绍博物馆设置此单元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宝玉激动地说:“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火光微弱 这火光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够亮的了。
(用关联词合并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狼牙山五壮士热爱祖国、英勇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充诗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毛泽东)
捐躯赴国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曹植)
16、按要求写句子。
(1)会议室突然响起了掌声。(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
(2)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
(3)那天半夜里,村里的大钟忽然啷啷地大响起来。(缩句)
_________________
17、对这个艺术珍品,人们都赞叹不已。(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缩句)
_________________
(2)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给句子换种说法,意思不变)
_________________
(3)照样子,根据例句的提示,补写句子,写出对身边事物的感受。
例:我一直想养一只小狗,妈妈今天终于答应了。此时,路旁的花儿好像在对我微笑。
女足亚洲杯决赛中,中国女足在上半场0:2落后的情况下,毫不气馁,顽强拼搏,以3:2逆转韩国女足,时隔16年再夺亚洲冠军!_______________
(4)广泛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的关键。(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按要求写句子。(8分)
⑴一个不朽的共产主义战士的光辉形象,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上。缩句:
⑵今天晚上有大雨。我们要按时到达。(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⑶海底的鱼发出各种声音。(改成拟人句)
(4)他非常着急。(改成比喻句)
20、语言运用——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句子练习。
(1)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实验乘火箭上天的人。(缩句)
______________
(2)既然我的老师们播下的种子在他们学生的身上开花结果了,为什么我们播下的种子不会在自己的学生身上结果呢?(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习作。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小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就要结束了,这个学期里一定发生了很多事情,或让你高兴,或让你感动,或让你激动……请你任选一件事情,写一篇作文。
要求:题目自拟;叙述清楚,条理清晰;内容具体、完整;富有真情实感;语句通顺、连贯;字迹工整、规范;标点符号使用恰当;不得抄袭、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相关信息;字数不少于450字。